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3日訊 50多歲的小南孟村會計張佃欒坐在村口的廣場上,看著滿載西紅柿的中百大廚房物流車一輛接著一輛地從村裡開出來,不禁感嘆道:「現在有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就是好,產得多、價錢好,都不需要自己賣」。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北孟鎮小南孟村的孟南山蔬菜專業合作社出現。
位於山東濰坊昌邑最南端的北孟鎮,是一個三市區交匯的農業大鎮,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全鎮南北狹長,土質北部肥沃,東南部土地貧瘠、水資源缺乏,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比較突出。
缺身份、缺資金、缺市場、缺管理困擾著全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合作社收益不高,村民積極性調度不起來,無法進行規模化種植,產量上不去,銷路也就不好,無法真正的讓村集體經濟增收,就算政府出臺了政策,也找不到匯聚力量的抓手。
發展新模式 巧解身份難題
為徹底扭轉全鎮村級集體經濟整體薄弱的局面,北孟鎮黨委決定充分利用村黨支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整鎮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內容中明確規定,「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單位不得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因此黨支部、村委會不能作為成員入股合作社,原來的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大都是支部書記和部分黨員成立的合作社,再通過契約的形式進行收入約定。如何解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身份問題,這在全國都無經驗可考、無先例可循,成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一大難題。為破解這一窘境,北孟鎮黨委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在有關部門的幫助下,於2020年初在全國率先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後成立的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作為成員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功解決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身份問題。
整鎮推行 因地制宜
身份問題得到解決,接下來面臨如何進一步開展工作,北孟鎮在濰坊市率先開拓性走出整鎮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路徑。根據各村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實行一村一策,因村制宜,探索出「眾村飛地」型、土地資產收益型、社會化服務收益型、生產經營型、農產品電商型五種類型的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宋家屋子村在2019年實施土地增減掛鈎,在村黨支部書記牟軍的帶領下,選擇了土地資產收益型的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將本村騰挪出的規模耕地進行集中流轉,從合作社和集體收入看:農戶各家承包地之間的生產道路和戶間隔浪費了部分耕地,土地聯片後,可增加10%以上的土地,這一塊直接增加了集體收入,同時合作社可通過實施大田脫管、土地流轉等賺取服務費,又可增加部分收入;從群眾收入看:加入了合作社,土地流轉費每畝增加300元左右。集體有收入,群眾得實惠,大家都高興。依靠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北孟鎮村集體年收入不足5萬元村全面消除,過10萬元的村增幅超過20%。
這筆錢 貧困戶還能再拿一次
「誰能想到,蔥能和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一茬。」朱家屯村貧困戶趙永強說,「有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銷路比原來也廣了,都賣到日本去了,還能二次分紅。」他所說的「二次分紅」,是北孟鎮在全國率先整鎮將建檔立卡脫貧享受政策貧困戶作為成員加入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讓貧困戶有了一份厚實、穩定的保障。在北孟鎮,還有400多戶貧困戶和趙永強一樣,沒有參與經營,靠著入股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能夠實現收入的再增加。北孟鎮黨委書記劉廣傑說:「將建檔立卡脫貧享受政策貧困戶作為成員加入了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現二次分紅、多重保障、持續增收,這是我鎮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後,接續推進鞏固拓展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項探索、一個縮影」。
北孟鎮整鎮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現了村集體經濟與農民收入「雙贏雙增」,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今年,全鎮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社社有收入,村村見成效,真正趟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北孟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