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支部有了自己的支柱產業,村集體經濟就不用愁。」站在南坡村脆紅李含苞待放的基地裡,七星關區龍場營鎮黨委書記望著漫山遍野的脆紅李樹,憧憬著美好的前景,南坡村這1700多畝脆紅李今年試花,兩年後正式進入盛產期。
據了解,該鎮9個村(社區)都已按照「村社一體」的模式建立了合作社,並由支部書記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推進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鞏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
試點引領 探索農業產業新路
2014年初,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元巖村「兩委」組織農戶代表赴四川省考察,回來後召開宣傳動員大會,在大多數思想積極、眼光長遠農戶的響應下,農戶紛紛報名登記採購脆紅李樹苗,連片種植了2400畝脆紅李,並於2015年6月註冊了七星關區龍場營鎮元巖村李子合作社,並邀請長於經營、精於管理、善於創業、樂於奉獻的複合型人才進入合作社。
為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試點引領這張「牌」,該鎮為元巖村積極申報通村路、通組路共18.4公裡,完成了500萬元灌溉設施建設,解決了脆紅李銷售運輸和灌溉問題,期間,還向七星關區扶貧辦爭取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4.62萬元,有效解決了發展資金緊缺的問題。
近年來,由於得到了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村「兩委」的參與,村民積極配合拉枝、施肥、除草等管護,元巖村脆紅李長勢普遍較好,今年正式進入了盛產期,試花掛果期間部分農戶最高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一鎮一品 塑造農業特色品牌
龍場營鎮主動落實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瞄準「一鎮一品」方向,打好政策幫扶和自主發展組合拳,落實退耕還林和脆紅李種植,將農業發展逐步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靠攏。
有了元巖村試點的成功,鎮黨委、政府還多次組織9個村(社區)「兩委」多次外出考察脆紅李的種植環境、技術和市場等,農戶看到了脆紅李的發展前景,該鎮在轄區掀起了「脆紅李革命」。
2017年底,立足打造「脆紅李之鄉」這一定位,在9個村(社區)推廣脆紅李種植,並組織其他8個村(社區)成立「村社一體」合作社,村集體以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入股,社員則以土地、勞動力等入股。該鎮繼續投入130多萬元種植脆紅李,最終形成了17200多畝的脆紅李規模化特色農業產業,實現貧困戶全覆蓋,保障了戶戶有產業。
為解決好脆紅李投產前農戶收入問題,真正做到「以短養長」,大力調減低效高杆作物,該鎮通過政策幫扶,宣傳引導等方式,引導鼓勵農戶大力發展馬鈴薯、大豆、小麥、辣椒、花生等林下種植,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戶增產增收問題,也為脆紅李培育養護奠定了良好的環境。
支部領辦 增強農業發展激情
脆紅李逐步到了掛果期,銷售問題迫在眉睫,為增強種植農戶的信心,為給農戶打下「強心劑」,該鎮主動與貴州博林康來畜牧開發有限公司畢節分公司對接,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組織方式,形成農戶80%,公司15%,合作社(村集體)5%的利益聯結機制,重點解決了技術培訓和銷售方面的問題,並籤訂了農戶、公司、合作社三方協議,明確職責,還以合作社為中心,讓農戶、政府、合作社代表參與市場營銷團隊建設,確保市場良性化發展,銷售利潤達到最大化。
該鎮還主動協調公司墊資採購化肥、農藥等物資,按市場成本價賒銷給農戶,待銷售結束從紅利中扣除墊資;公司技術人員分季節作好脆紅李管護技術指導,重點加強修剪、壓枝、施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果實品質培育等方面的技術培訓。隨著產業革命「八要素」的落實到位,農戶看到了良好的收入前景,對於發展脆紅李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隨著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科學合理的合作模式得以落實,銷售瓶頸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轄區內大部分農戶踴躍籤訂了15年的脆紅李技術管護及市場營銷合作三方協議,並積極落實黨支部、合作社和公司的各項工作安排,為脆紅李管、產、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這盤好棋,把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合作社的抱團發展、公司的商業優勢、農戶的能動性等要素有機融合在一起,優勢疊加互補,產生了裂變效應,激活了農業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也讓黨支部在統領農村農業發展中找到了載體,真正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在群眾中也有威信和話語權。(七星關區龍場營鎮黨建辦主任 肖軍林)
相關熱詞搜索: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