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新區中川鎮華家井村
村集體抱團發展創規模化致富路
村民在村集體承包地中務農
夏收時節,蘭州新區中川鎮華家井村的田間地頭一片忙碌景象,華家井村二社村民董桂花和另外40多名村民正在採摘荷蘭豆、莢豆等。近年來,董桂花和鄉鄰們的生活發生了大變化。自村集體領辦合作社開辦以來,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打通了「造血大動脈」,農戶增收有了實實在在的產業保障。
1 產業支撐讓土地留得住人
合作社成立前,華家井村由於沒有產業支撐,華家井大部分年輕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以前辛苦一年種莊稼還不夠娃們上學的花費,年輕人打工也掙不到幾個錢。」華家井村村民張兆雲說。
「群眾『單打獨鬥』致富很難,必須抱團發展才有出路。」中川鎮黨委書記、鎮長陳志然介紹。為此,中川鎮在下轄的7個保留村成立村集體領辦合作社7個,同時提供了70萬元啟動資金,每個合作社10萬元,鼓勵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工作。「現在土地流轉給合作社,自己也在合作社打工,一個月收入就有近4000元,這相當於以前種地一年的收入。」華家井村二社村民董桂花說,「現在的日子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成立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以發展種植、養殖業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目前,全村585戶村民全部以入股的方式納入合作社,讓農民變股東。」中川鎮華家井村黨支部書記王新年說。
2 農民變股民務農改上班
夏收時節,記者近日走進華家井村的田間地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鬱鬱蔥蔥的荷蘭豆、芸豆、莢豆,村民正在地裡採摘莢豆。「同樣是在種地,但是跟過去相比,不用乾重活。」董桂花一邊摘莢豆一邊笑呵呵地說。從6月下旬開始,合作社流轉地裡的豆角就開始採摘了,她平均每天能在家門口掙130元錢。
今年,該村流轉村民耕地5000畝用於建設高標準農田,村集體領辦合作社以每畝300元/年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耕地670多畝,其中470多畝發展荷蘭豆、芸豆、莢豆種植,另外200畝種的是玉米。
「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出村就能在家門口拿到每月最低3900元的工資。」村民張兆雲對自己致富奔小康信心十足。蘭州新區華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不久,首批吸納勞務用工40人,讓這40個華家井村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上班增收。
3 多條腿走路多產業增收
自從種植的豆類開始採摘,村裡一些低收入家庭的村民就利用空閒時間在合作社打工。「現在合作社每天要僱用大概50個村民採摘,這些村民平均每人每天能掙130元錢。」王新年介紹。今年莢豆的銷售價在每公斤6元至8元,芸豆每公斤9元。以目前的情況估算,400多畝的荷蘭豆、芸豆、莢豆,每畝產值大概能達到4000元。僅此一項,預計合作社僱用的50個村民平均每人可增收4000元,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可增加收入40萬元。
然而新成立的村集體領辦合作社並沒就此滿足。「種植和養殖兩條腿走路,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王新年說。目前合作社已將村上現有的2000多畝林地盤活並種植苜蓿,初期以「種養結合」的方式養殖1萬隻土雞。目前,苜蓿已經播種,下一步就是選雞苗,待雛雞長到兩個月後,合作社就準備把它們放到苜蓿地散養,形成綠色生態循環種養鏈條,讓農戶增收更有保障。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周靖博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