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新區中川鎮華家井村 村集體抱團發展創規模化致富路

2020-12-12 每日甘肅

蘭州新區中川鎮華家井村

村集體抱團發展創規模化致富路

村民在村集體承包地中務農

夏收時節,蘭州新區中川鎮華家井村的田間地頭一片忙碌景象,華家井村二社村民董桂花和另外40多名村民正在採摘荷蘭豆、莢豆等。近年來,董桂花和鄉鄰們的生活發生了大變化。自村集體領辦合作社開辦以來,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打通了「造血大動脈」,農戶增收有了實實在在的產業保障。

1 產業支撐讓土地留得住人

合作社成立前,華家井村由於沒有產業支撐,華家井大部分年輕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以前辛苦一年種莊稼還不夠娃們上學的花費,年輕人打工也掙不到幾個錢。」華家井村村民張兆雲說。

「群眾『單打獨鬥』致富很難,必須抱團發展才有出路。」中川鎮黨委書記、鎮長陳志然介紹。為此,中川鎮在下轄的7個保留村成立村集體領辦合作社7個,同時提供了70萬元啟動資金,每個合作社10萬元,鼓勵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工作。「現在土地流轉給合作社,自己也在合作社打工,一個月收入就有近4000元,這相當於以前種地一年的收入。」華家井村二社村民董桂花說,「現在的日子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成立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的初衷,就是以發展種植、養殖業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目前,全村585戶村民全部以入股的方式納入合作社,讓農民變股東。」中川鎮華家井村黨支部書記王新年說。

2 農民變股民務農改上班

夏收時節,記者近日走進華家井村的田間地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鬱鬱蔥蔥的荷蘭豆、芸豆、莢豆,村民正在地裡採摘莢豆。「同樣是在種地,但是跟過去相比,不用乾重活。」董桂花一邊摘莢豆一邊笑呵呵地說。從6月下旬開始,合作社流轉地裡的豆角就開始採摘了,她平均每天能在家門口掙130元錢。

今年,該村流轉村民耕地5000畝用於建設高標準農田,村集體領辦合作社以每畝300元/年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耕地670多畝,其中470多畝發展荷蘭豆、芸豆、莢豆種植,另外200畝種的是玉米。

「建設高標準農田,不出村就能在家門口拿到每月最低3900元的工資。」村民張兆雲對自己致富奔小康信心十足。蘭州新區華村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不久,首批吸納勞務用工40人,讓這40個華家井村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上班增收。

3 多條腿走路多產業增收

自從種植的豆類開始採摘,村裡一些低收入家庭的村民就利用空閒時間在合作社打工。「現在合作社每天要僱用大概50個村民採摘,這些村民平均每人每天能掙130元錢。」王新年介紹。今年莢豆的銷售價在每公斤6元至8元,芸豆每公斤9元。以目前的情況估算,400多畝的荷蘭豆、芸豆、莢豆,每畝產值大概能達到4000元。僅此一項,預計合作社僱用的50個村民平均每人可增收4000元,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可增加收入40萬元。

然而新成立的村集體領辦合作社並沒就此滿足。「種植和養殖兩條腿走路,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王新年說。目前合作社已將村上現有的2000多畝林地盤活並種植苜蓿,初期以「種養結合」的方式養殖1萬隻土雞。目前,苜蓿已經播種,下一步就是選雞苗,待雛雞長到兩個月後,合作社就準備把它們放到苜蓿地散養,形成綠色生態循環種養鏈條,讓農戶增收更有保障。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周靖博 文/圖

相關焦點

  • 蘭州新區中川鎮:小杏子做成大產業 農民走上「杏」福路
    小杏子做成大產業 農民走上「杏」福路盛夏7月,正值杏子成熟時節。中川鎮元山村杏樹隨風搖曳,枝頭掛滿沉甸甸的大接杏,金燦燦杏子在陽光和綠葉的襯託下,散發著甜蜜誘人的芳香。蘭州新區中川鎮屬典型的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由於地理條件獨特,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大接杏以個頭大、顏色鮮、味道甜而遠近聞名。今年以來,中川園區黨委、管委會立足實際,緊緊圍繞壯大農業支柱產業發展戰略,充分挖掘大接杏的品牌優勢和市場潛力,以品牌打市場,以規模促增收,大力發展區域化品牌特色經濟。
  • 蘭州新區中川鎮:一碗釀皮子帶來農戶的好日子
    一碗釀皮子帶來新區農戶的好日子每日甘肅網4月23日訊據蘭州晚報報導 每天凌晨4時,天還沒亮,家住蘭州新區中川鎮元山村的徐達忠一家就早早起床開始了一天的忙碌。2013年10月,父親罹患胃癌,為照顧父親,他們回到家鄉——蘭州新區中川鎮元山村。那時,他們只能靠在工地上賣飲料和零食維持生計。然而,禍不單行,父親又查出結腸癌,經過兩次手術,近20萬元的治療費用,幾乎掏空了徐達忠的家底兒。2014年1月,新區稅務局成為元山村對口幫扶責任單位。
  • 新區萬畝苜蓿迎來頭茬收割 國企+村集體+農戶,特色農業開創「綠色...
    6月10日,蘭州新區秦川園區萬畝苜蓿迎來了頭茬收割,在秦川園區萬畝紫花苜蓿優質牧草基地的田間地頭,轟鳴的收割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一行行苜蓿齊刷刷倒下,畫出了一道道綠色的軌跡,此次收割的苜蓿將供應給新區的養殖企業。
  • 「沙灘美井」見證白穴口村致富路——河北新河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新華社石家莊12月10日電 題:「沙灘美井」見證白穴口村致富路——河北新河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賈玉韜、齊雷傑  河北省新河縣白穴口村東有一口老井,常年泉水充盈,滋味甘甜。老井周邊自古是大片沙荒地。
  • 《中華小戲骨》劇組走進蘭州新區晴望川民俗文化村
    《中華小戲骨》劇組走進新區晴望川民俗文化村拍攝現場 張建平攝每日甘肅網11月26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近日,在新區晴望川民俗文化村,一場場少兒古裝傳統劇正在火熱拍攝——甘肅電視臺《西部視線》欄目《中華小戲骨》劇組走進晴望川民俗文化村取景拍攝。
  • 漫路村:凱博帶動奔小康
    祁俊發是臨夏縣漫路鄉漫路村的農民,十年來靠土雞養殖和經營飼料加工、糧油加工生意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不甘心止步於此,一心想著靠發展特色養殖業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村民們基本上以散養為主,經濟收入很少,合作社的規模化養殖可以讓村民的收入翻番,這是一個最好的致富辦法。」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榆中縣貢馬井村:優質馬鈴薯成了致富「金鑰匙」
    6 月 8 日,榆中縣貢井鎮貢馬井村下街社 40 號的金俊倉如是說。109 戶脫貧戶已脫貧曾幾何時,貢馬井是榆中北山有名的貧困村。然而,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貢馬井這個久負盛名的貧困村已然走上了靠種植優質馬鈴薯穩定致富的新路子。
  • 全域旅遊讓蘭州新區更有「範兒」
    4.78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近30億元……全域旅遊,讓蘭州新區更有「範兒」,更貼近人民生活。目前,蘭州新區的旅遊基礎配套體系日益完善,旅遊業在聚人氣、擴消費、促就業、保增長等方面的作用逐步顯現。品牌亮 旅遊人數不斷增多「我們上午到花市轉轉,中午在晴望川民俗文化村品嘗特色食品,下午到奧特萊斯購購物,晚上去泡泡溫泉,安排得非常充實。」蘭州市區的魏先生和家人朋友們周末到蘭州新區遊玩,對新區的變化直豎大拇指。
  • 小杏子做成大產業 農民走上「杏」福路
    中川鎮元山村杏樹隨風搖曳,枝頭掛滿沉甸甸的大接杏,金燦燦杏子在陽光和綠葉的襯託下,散發著甜蜜誘人的芳香。正在採摘杏子的元山村村民董光林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蘭州新區中川鎮屬典型的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由於地理條件獨特,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大接杏以個頭大、顏色鮮、味道甜而遠近聞名。
  • ...到「幸福村」:「闖將」盧書記帶村民走上致富路,闖出致富經
    正是在村黨支部書記盧運忠的帶領下,南故城村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小村莊,從曾經人均純收入不足1500元的落後村,日益成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幸福村、和諧村。2019年,南故城村村集體收入達到270萬元,人均年收入達到2.6萬元。
  • 蘭州印象 ▏亦古亦今,看「金城」百般變化(上)
    第一天來到蘭州新區已經是晚上九點了,來到定好的酒店,簡單收拾下,決定出去看看蘭州的夜景。蘭州新區是甘肅省下轄的國家級新區,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後的第五個國家級新區,也是西北地區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在不斷的發展中已經是一個倪光異彩的現代化都市。
  • 【開安鎮山後村駐村工作隊:出實招 見成效 引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開安鎮山後村駐村工作隊:出實招 見成效 引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2020-11-09 20: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蘭州新區中川園區以「黨建+」引領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以黨建為引領,切實發揮各領域黨員幹部先鋒隊作用,推動園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高質量快速發展。「黨建+經濟發展」,率先舉辦線上招聘會,組織復工復產,「專人專車專線」幫助員工安全返崗,推動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建立園區黨委班子成員聯繫指導村(社區)黨支部制度,園區班子成員帶頭聯繫8個基層黨支部,常態化深入基層黨組織指導開展工作。中共蘭州新區中川園區委員會於2018年3月21日成立後,直屬管理7個基層黨委和航天雲網黨支部(央企掛靠)、園區農投公司黨支部、園區實投公司黨支部3個國有企業黨支部,共優化設置黨支部135個,目前有黨員2661名,整頓完成基層軟弱渙散黨組織5個。
  • 荔波小七孔:「村社合一」結出「產業致富果」
    築牢組織體系基礎,夯實根本保障切實發揮黨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領導作用,夯實集體經濟發展組織基礎,推動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同時,結合各壩區發展需要,以服務指導為原則,開展產業種植、管理、技術服務、營銷等工作,實現產業發展有組織引領,有龍頭企業帶動。
  • 「浙」裡有10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你們村適合哪一種?
    為更好保護飲用水源,關停了周邊的民宿、農家樂、鄉村旅遊等經營項目,導致部分村集體「返薄」。 飲用水源涵養功能區行政村以「飛地」形式參與婺城區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園項目,推進飲用水源涵養功能區村級集體抱團致富。項目總投資1.28億元,其中,國有資本6000萬元,村級入股6800萬元,涉及參股村85個。
  • 隴西縣:扶貧榨油廠拓寬貧困山村致富路
    扶貧榨油廠拓寬貧困山村致富路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燕春麗 通訊員 強科 仙玉蓉「我來榨油廠上班以後,學會了胡麻油的流水線包裝,每個月都有工資可以拿了,而且油廠還在家門口。」在甘肅省隴西縣通安驛鎮東裕村的一家扶貧車間裡,郭巧萍一邊給「東裕老榨」牌胡麻油打包裝,一邊聊著自己的生活變化。郭巧萍是東裕村的貧困戶,她所在的扶貧車間,是蘭州鐵路局在對口幫扶的隴西縣建設的5個扶貧車間之一。跟郭巧萍一樣打心眼裡高興的還有同村的張仁。張仁介紹,以前大集體的時候,榨油用的是土榨法,需要把胡麻籽用煤炒完研磨後再蒸製,工藝複雜,費時費力。
  • 海南日報數字報-長田村有了長遠致富路
    長田村裡,一條長遠致富路正在鋪就。  用優質的產業帶來  穩定的收入  從2016年幫扶工作一開始,省人大常委會機關的幫扶幹部經過和鄉鎮、村裡幹部群眾討論研究,決定因地制宜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和庭院經濟,為長田村村民提供穩定的收入。
  • 七星關區龍場營鎮——走活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這盤棋
    為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試點引領這張「牌」,該鎮為元巖村積極申報通村路、通組路共18.4公裡,完成了500萬元灌溉設施建設,解決了脆紅李銷售運輸和灌溉問題,期間,還向七星關區扶貧辦爭取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4.62萬元,有效解決了發展資金緊缺的問題。
  • 進村入戶看變化丨「天下百合第一村」的華麗轉身
    袁家灣村距蘭州市區約15公裡,是七裡河區西果園鎮的一個小山村。儘管山道崎嶇、溝壑縱橫,但袁家灣村依託百合產業的迅速發展,早已邁步走上小康路,成為全國最大的百合生產基地。那麼,這個素有「天下百合第一村」美譽的山村,究竟為何轉型搞起了鄉村旅遊?「近年來,受土地、土壤限制,村裡的百合產業『日漸式微』。」
  • 漳縣:楊新巧的致富路
    近幾年隨著旅遊產業的發展,青瓦寺村也依託貴清山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貴清山植物園變得「聲名鵲起」,到村裡旅遊的人也是逐年增加,這讓她看到了機會,於是她積極響應政府的惠農政策、抓住機遇,參加省市縣舉辦的各類培訓,帶頭發展農家樂,開辦起了村裡的第一家農家樂—新巧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