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路村:凱博帶動奔小康

2020-12-12 中國甘肅網

  原標題:漫路村:凱博帶動奔小康

  祁俊發在給肉牛投放飼草。

  本報記者 馬瓊潔

  寒冬時節,臨夏縣凱博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裡暖意融融,標準化養牛暖棚裡120多頭基礎母牛、育肥肉牛膘肥體壯,雞舍裡一批新雞苗正在茁壯成長,社員們和負責人祁俊發討論著今年肉牛、草雞的價格,大家眼中充滿著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祁俊發是臨夏縣漫路鄉漫路村的農民,十年來靠土雞養殖和經營飼料加工、糧油加工生意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不甘心止步於此,一心想著靠發展特色養殖業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村民們基本上以散養為主,經濟收入很少,合作社的規模化養殖可以讓村民的收入翻番,這是一個最好的致富辦法。」祁俊發向記者說,他利用多年的積蓄,選了一處地作為廠房,修建了牛棚、雞舍,購買了雞苗、育肥牛,隨後他又走村入戶,主動尋找全鄉的養殖高手,虛心學習養殖技術,為實施規模養殖打好了基礎。

  「漫路村很偏僻,集中養殖風險大,不一定能掙到錢。」「養那麼多賣不出去怎麼辦?」……祁俊發準備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消息不脛而走,村民們都在議論紛紛,但祁俊發卻暗自為自己鼓勁:「我一定要做大做強特色養殖產業,讓外面的人知道漫路的肉牛、草雞。」

  通過兩年的精心餵養,祁俊發當初選購的牛、雞繁殖率和成活率都很高。村裡人看到了集中養殖的好處,都想加入合作社。2017年1月,祁俊發成立了以油菜、中藥材、啤特果樹、飼草種植和牛羊、土雞養殖相結合的凱博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111名,帶動當地分散養殖大戶20多家,輻射帶動本村及周邊建檔立卡戶204戶,為村民脫貧致富走出一條路子。

  通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已修建標準化雙排圈舍2座、單排圈舍2座,約2800平方米,開辦700多平方米的榨油廠一家,種植啤特果樹50畝、高原藜麥20畝、油菜80畝,固定資產投資達300萬元。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群眾種植養殖層次和結構不斷優化,每戶收入增加5000元到3萬元不等。合作社被授予「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等稱號,祁俊發被授予「臨夏縣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緻富帶頭人」稱號。

  「合作社的發展確實讓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村上會扶持擴大養殖規模與種植面積,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切實發揮合作社示範帶動作用,為全鄉脫貧攻堅提供有力支撐,更為迎接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打好基礎。」村黨支部書記祁銀平信心滿滿地說。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精彩推薦

  • 臨夏縣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工人正在製作磚雕作品
  • 甘肅省已連續249天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 政企協同聯動保障蘭州市今冬天然氣供應
  • 無證開展演藝活動蘭州七裡河11家茶社戲園被責令整改
  • 蘭州西固三江口冬日天鵝舞
  • 甘肅省靈活就業人員參加職工養老保險將不再受城鄉戶籍限制
  • 蘭州汽車新東站明年6月投運 站址位於東崗東路
  • 蘭州城關區900餘個垃圾桶享受熱水「搓澡」服務

相關焦點

  • 「我們一起奔小康」龍尾巴人的小康路
    可在旅遊圈內,龍尾巴村的名氣真不小。因為龍尾巴轄區內擁有的梓山漫居、璞舍、清隱閣、龍縵等眾多高端民宿客棧,是歐美和北上廣深等地高端遊客來張家界的首選落腳地。龍尾巴村,現在已經改名為龍尾巴居委會,屬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協合鄉。大山深處的龍尾巴四周都是山,村子背靠的大山形如龍尾。村子裡的先人們雖然困於大山,窮於大山,但憧憬於美好,於是把村子取名為龍尾巴。
  •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見成效「巴彥大豆」訂單排到明年。近日,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的一段MV「火」了。近年來,隨著鄉親們黑土地保護意識增強,豐裕村請來省農科院專家授課,內容包括黑土地保護主要技術模式與新型肥料應用、種植結構調整與生產選種等,省農科院與豐裕村籤訂「所村共建協議」,結成長期技術指導關係,以確保出產的糧食品質優良。村歌MV推出不到一個月,迅速在全民K歌、抖音等平臺及微信朋友圈火了起來,豐裕村一下出名了,跟著出名的還有村裡出產的大豆。
  • 玉山縣懷玉鄉:農房變民宿 紅色旅遊帶動村民奔小康
    這個被山水環抱、涼爽宜人的村莊靠著脫貧政策大力推動紅色旅遊,帶動村民發展民宿產業,如今不僅是遠近聞名的避暑勝地,還摘掉了十三五省級貧困村的帽子。 村裡隨處可見的扶貧標語(吳夢玲攝)  「一開始我沒信心沒經驗,還是抱著一種試一試的心態,是幫扶幹部的熱心幫助支撐著我建成民宿,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路。」
  • 修"致富路"搭"連心橋",這個人武部助力後大房申村奔小康
    「東山再起」東山路——瀋陽市鐵西區人武部助力後大房申村奔小康■蓋文習 婁軼斐 解放軍報記者多年來,後大房申村只有一條名為「東山路」的山道通往外界,一遇到雨天就泥濘不堪。貨車進不來,成熟的肉雞隻能延期出欄,增加養殖成本和風險。「遇上雨季,貨物積壓,賣出一隻雞還要賠錢。」張洪濤慨嘆道。2019年,後大房申村脫貧攻堅的幫扶任務交到了瀋陽市鐵西區人武部手裡。治病先把脈,脫貧找窮根。鐵西區人武部進村入戶開展摸底調查,詳細了解致貧原因。
  • 貧困小山村變身脫貧奔小康「樣板村」
    中新網太原7月29日電 題:貧困小山村變身脫貧奔小康「樣板村」  作者 楊傑英 郭學紅  盛夏時節,走進山西沁縣漳源鎮北安家嶺村,看到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被濃鬱的綠色包圍。  以前的北安家嶺村不是這樣。
  • 徐大文:自力更生奔小康
    村6組水泥村道盡頭,脫貧戶徐大文正揮舞著笤帚,清掃自家門前的積水。  「我們家在村子邊緣,原先只有一條泥巴土路供進出,沒想到扶貧工作隊來了以後,直接把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黨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好啊!」徐大文充滿感激道,黝黑的臉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徐大文妻子患有輕度智力殘疾,兒子還在讀小學。先前,徐大文在外務工,每年有5到6萬元的勞務收入,尚且能基本維持家中日常開支。
  • 方小鳳:嶽西縣女村官闖農村,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方小鳳:嶽西縣女村官闖農村,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2020-12-30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渦陽陳大鎮史韓村:駐村工作隊帶領群眾奔小康
    自從駐村幫扶工作隊到了以後,村黨總支建設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不斷增強,村莊搖身一變成了「五星級」村。日前,記者在陳大鎮史韓村看到,一幢嶄新的辦公大樓矗立在村裡,樓上有幹部在開會,有村民在辦事,出出進進,忙而有序。「這都是駐村工作隊扶貧建設的,辦公大樓很氣派、風光,樓上還有會議室,電腦、桌椅辦公設施齊全,環境好,幹部在這裡辦公更方便,群眾來辦事都說好。」
  • 四川小金縣:津金同心奔小康
    遊客李冰讚嘆的,是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沃日鎮木欄村的「津金同心·農博園·蘋果共享農莊」。在對口幫扶中,成都市新津區投入868萬元幫扶資金,引入「網際網路+共享經濟」的理念,引進以旅遊分享為核心的品牌資源,通過集體經濟股份化改革,引導村民和村集體將土地及果樹、房屋等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代村民持股,按股份給村民和村集體分紅;並以建設運營一批共享農莊為引爆點,帶動村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
  • 田間林中紅白黃 共同富裕奔小康
    田間林中紅白黃 共同富裕奔小康 2020-08-27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交通扶貧鋪就小康生活幸福路
    2019年6月,通村公路開工。因地形複雜,前面3公裡加1個隧道竟耗時4個月。當地多方協調,用直升機空投大型施工設備進村。一年後,通村公路修通了,村民坐車10多分鐘可出村,2小時就到縣城。  24歲的阿達麼友雜人生第一次穿上高跟鞋,踩在平展的柏油路上興奮得想哭,「比生完孩子還激動」。  車路雙通,村裡產品的銷路廣了!
  • 新疆墨玉庫特來木村:村美人和奔小康
    【新聞手繪】5月8日,在新疆和田墨玉縣吐外特鄉庫特來木村,駐村工作隊隊員董榮華(左)給村民阿米娜罕·居馬講解如何重新辦理醫保卡。村民阿米娜·託合提買買提看出了記者的疑惑,笑著指給記者進村路。  走進村莊,屋舍儼然,果樹迎門。一站式服務大廳、紅色記憶展館、暖心小遊園映入記者眼帘……  墨玉縣吐外特鄉庫特來木村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落,4月22日,記者來到這裡,眼前的村莊村美人和,處處皆景。
  • 福鼎硤門畲族鄉柏洋村:闊步邁向小康路
    柏洋村舊貌而在1994年前,柏洋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5個自然村分散在偏遠山頭,走的是泥土路,住的是破舊的茅草房、木瓦屋,村財負債43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不足600元,經常飽一頓飢一頓,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好山水大文章 走穩生態小康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好山水大文章 走穩生態小康路金羊網  作者:趙映光、王漫琪、張送稔  2020-07-23 揭西縣是如何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帶領全縣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的呢?
  • 隴南因地制宜種天麻農民增收奔小康
    近年來,依託優勢資源,村黨支部堅持把發展天麻種植作為帶動群眾增收的重要產業來抓,天麻種植已成為該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到了收穫季節,家家戶戶門前都晾曬著天麻。目前,該村種植天麻1.4萬餘窩,一窩預計產量5斤至10斤,產值達80餘萬元。
  • 南北心連心 共走小康路
    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先富帶動後富,常州市鐘樓區與響水縣手牽手,從南北掛鈎開始,就連在了一起,兩地心連心,在奔小康的路上走得更有力、更有方向。12月11日上午,常州市鐘樓區委常委、副區長韓雪琴一行5人赴響水縣南河鎮興南村開展幫扶工作調研活動,並親切看望駐村隊員。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牛哞哞叫,農民奔小康
    「,哞,哞……」初夏的清晨,走進遼源市東豐縣那丹伯鎮新華村,這裡最吸引人的不是整齊的房屋,長勢喜人的莊稼,而是家家戶戶庭院裡、房屋後或大或小的牛舍,一頭頭壯碩的西門塔爾牛悠閒吃著草兒,小牛犢靠在媽媽身上……農戶們有的在割草,有的在清理牛糞,伴著「哞哞」的牛叫聲,小小的村落是那樣生機勃勃、鮮活可愛……近幾年,新華村大力發展養牛業,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 種草養羊走對路 「洋洋得意」奔小康——甘肅環縣羊產業發展紀實
    新華社蘭州1月3日電 題:種草養羊走對路 「洋洋得意」奔小康——甘肅環縣羊產業發展紀實  新華社記者張文靜、郭剛、程楠  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養羊歷史悠久。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羊產業,推動脫貧攻堅進程。「種草養羊走對路,『洋洋得意』奔小康。」
  • 闢新路 開良開良方方 勇毅勇毅篤行奔小康篤行奔小康
    數千名黨員和扶貧幹部籤下軍令狀,走村入戶,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全面打響了一場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脫貧大會戰。「小蘑菇」撐起富民大產業送錢送物不如送條「路」,路選對了,產業發展起來了,貧困戶才能脫貧致富。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拜泉縣打造出了屬於自己的食用菌「金字招牌」,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正在向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的經濟強縣轉變,而更多的貧困戶也在產業鏈條的吸附上,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