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7月29日電 題:貧困小山村變身脫貧奔小康「樣板村」
作者 楊傑英 郭學紅
盛夏時節,走進山西沁縣漳源鎮北安家嶺村,看到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被濃鬱的綠色包圍。
以前的北安家嶺村不是這樣。離濁漳河西源不足5華裡,卻吃不上水;村裡上萬畝山地,光禿禿一片;6個自然村,沒有一個村有條像樣的路……移民搬遷,合併成安家嶺、堡則溝兩個自然村。全村共有107戶310口人,世代居住在這半山腰的鄉親們,日夜夢想著改變。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北安家嶺村聚焦脫貧攻堅,著力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造,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紅色旗幟引領好發展
「高興,這幾年日子過得像做夢似的,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真是一天一個樣。」今年86歲的李粉蘭說。2019年,易地搬遷她住上了新房,家裡添了電飯煲、電磁爐、冰箱等,燒柴的爐灶已經廢棄了,之前儲備的柴火還沒燒完,堆在房間一角。
從貧困到致富,從來不是一步之遙。村民魏保清說,以前一家人主要靠務農為生,當時的要贍養老人撫養孩子,一家人全靠他務農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經常入不敷出。現在好了,易地搬遷住進了三居室,交通便利了,小康路上更「有奔頭」。
見到駐村第一書記魏巍時,他正駕駛拖拉機幫村民運農家肥。自下派到這裡,從清理庭院,到果樹剪枝、科學育肥、駕駛拖拉機,扶貧路上魏巍成了「多面手」,他也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扶貧路上的「暖心幹部」。
「黨建+」讓更多黨員幹部衝在脫貧一線,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力軍。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北安家嶺村聚焦脫貧攻堅,著力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造,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秦超 攝
薪火相傳接力謀發展
多少年來,北安家嶺村都被封閉在深山裡。2017年,挖掘機、鏟車、攪拌機的轟鳴打破了山村的寧靜,幾個月後,2條明晃晃的水泥路一條從北安家嶺至208國道,一條從北安家嶺村到堡則溝村,共計3.1公裡的路一改過去封閉落後的面貌。
作為北安家嶺村黨支部書記,今年79歲的趙慶懷在當地是人人皆知的「老愚公」。
1973年,趙慶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就和這個小小的村落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幹了一輩子,也就是造林、修路、通水這三件小事。」看著村裡整潔亮麗的環境,趙慶懷臉上寫滿了笑意。
過去五年,北安家嶺村集中力量攻堅,加大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夯實發展基礎。五年來,該村累計建成通村水泥路3.1公裡,安全飲水全覆蓋,所有村民組均已通有線寬帶以及4G網絡信號。水、電、路、網、活動場所、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強力推進,戶容戶貌全面改善。數十年如一日造林綠化,給村裡帶來的是滿山的蒼翠、優美的環境。
多元產業帶動促增收
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北安家嶺村6個自然村通過移民搬遷整合為安家嶺、堡則溝兩個自然村。2017年,北安家嶺村被確定為市級深度貧困村之後,鎮村兩級幹部群眾勠力同心、群策群力、強力攻堅。長治市政協主席許霞始終把貧困群眾的生活冷暖看在眼裡,基層幹部群眾的所思所盼記在心裡。一年來,她先後五次來到北安家嶺村指導脫貧工作。
為儘快找到「造血」良方,許霞與支村「兩委」一起研究探討,最終決定安裝100千瓦光伏扶貧電站。對於缺少勞力和資源的北安家嶺村是最可行的產業項目,是可持續的「造血項目」。
趙慶懷介紹,「一度電能掙3毛錢,一個季度就能收入1.5萬元左右,真正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光伏發電既節能環保,又收益穩定,而且不佔耕地,利用空閒的地方就可以創造利潤,真是『綠色銀行』。」
立足北安家嶺村情實際,針對村集體產業薄弱、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單一的境況,村集體還投入25萬元產業資金購買種牛入股合作社,成立了犇騰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由2018年開始的40多頭牛到現在的100餘頭牛,帶動集體經濟發展。
截至2019年底,全村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產業扶貧項目,通過養殖能繁母牛、土雞,種植山楂、核桃等產業,推動經濟作物產業發展,以產業興村,以產業富民,帶動脫貧19戶35人脫貧,實現紅色旗幟引領綠色產業,讓脫貧走出了新路子。
「產業發展是貧困村脫貧的關鍵,只有產業有了方向、見了實效,村民才有穩定可持續的致富之源,貧困村才能徹底和貧窮說再見。」村主任郭和平對北安家嶺村未來的發展滿懷信心。
如今,這個偏僻小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脫貧奔小康的「樣板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