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小山村變身脫貧奔小康「樣板村」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太原7月29日電 題:貧困小山村變身脫貧奔小康「樣板村」

  作者 楊傑英 郭學紅

  盛夏時節,走進山西沁縣漳源鎮北安家嶺村,看到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被濃鬱的綠色包圍。

  以前的北安家嶺村不是這樣。離濁漳河西源不足5華裡,卻吃不上水;村裡上萬畝山地,光禿禿一片;6個自然村,沒有一個村有條像樣的路……移民搬遷,合併成安家嶺、堡則溝兩個自然村。全村共有107戶310口人,世代居住在這半山腰的鄉親們,日夜夢想著改變。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北安家嶺村聚焦脫貧攻堅,著力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造,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紅色旗幟引領好發展

  「高興,這幾年日子過得像做夢似的,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真是一天一個樣。」今年86歲的李粉蘭說。2019年,易地搬遷她住上了新房,家裡添了電飯煲、電磁爐、冰箱等,燒柴的爐灶已經廢棄了,之前儲備的柴火還沒燒完,堆在房間一角。

  從貧困到致富,從來不是一步之遙。村民魏保清說,以前一家人主要靠務農為生,當時的要贍養老人撫養孩子,一家人全靠他務農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經常入不敷出。現在好了,易地搬遷住進了三居室,交通便利了,小康路上更「有奔頭」。

  見到駐村第一書記魏巍時,他正駕駛拖拉機幫村民運農家肥。自下派到這裡,從清理庭院,到果樹剪枝、科學育肥、駕駛拖拉機,扶貧路上魏巍成了「多面手」,他也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扶貧路上的「暖心幹部」。

  「黨建+」讓更多黨員幹部衝在脫貧一線,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力軍。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北安家嶺村聚焦脫貧攻堅,著力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造,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秦超 攝

  薪火相傳接力謀發展

  多少年來,北安家嶺村都被封閉在深山裡。2017年,挖掘機、鏟車、攪拌機的轟鳴打破了山村的寧靜,幾個月後,2條明晃晃的水泥路一條從北安家嶺至208國道,一條從北安家嶺村到堡則溝村,共計3.1公裡的路一改過去封閉落後的面貌。

  作為北安家嶺村黨支部書記,今年79歲的趙慶懷在當地是人人皆知的「老愚公」。

  1973年,趙慶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就和這個小小的村落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幹了一輩子,也就是造林、修路、通水這三件小事。」看著村裡整潔亮麗的環境,趙慶懷臉上寫滿了笑意。

  過去五年,北安家嶺村集中力量攻堅,加大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夯實發展基礎。五年來,該村累計建成通村水泥路3.1公裡,安全飲水全覆蓋,所有村民組均已通有線寬帶以及4G網絡信號。水、電、路、網、活動場所、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強力推進,戶容戶貌全面改善。數十年如一日造林綠化,給村裡帶來的是滿山的蒼翠、優美的環境。

  多元產業帶動促增收

  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後,北安家嶺村6個自然村通過移民搬遷整合為安家嶺、堡則溝兩個自然村。2017年,北安家嶺村被確定為市級深度貧困村之後,鎮村兩級幹部群眾勠力同心、群策群力、強力攻堅。長治市政協主席許霞始終把貧困群眾的生活冷暖看在眼裡,基層幹部群眾的所思所盼記在心裡。一年來,她先後五次來到北安家嶺村指導脫貧工作。

  為儘快找到「造血」良方,許霞與支村「兩委」一起研究探討,最終決定安裝100千瓦光伏扶貧電站。對於缺少勞力和資源的北安家嶺村是最可行的產業項目,是可持續的「造血項目」。

  趙慶懷介紹,「一度電能掙3毛錢,一個季度就能收入1.5萬元左右,真正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光伏發電既節能環保,又收益穩定,而且不佔耕地,利用空閒的地方就可以創造利潤,真是『綠色銀行』。」

  立足北安家嶺村情實際,針對村集體產業薄弱、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單一的境況,村集體還投入25萬元產業資金購買種牛入股合作社,成立了犇騰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由2018年開始的40多頭牛到現在的100餘頭牛,帶動集體經濟發展。

  截至2019年底,全村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產業扶貧項目,通過養殖能繁母牛、土雞,種植山楂、核桃等產業,推動經濟作物產業發展,以產業興村,以產業富民,帶動脫貧19戶35人脫貧,實現紅色旗幟引領綠色產業,讓脫貧走出了新路子。

  「產業發展是貧困村脫貧的關鍵,只有產業有了方向、見了實效,村民才有穩定可持續的致富之源,貧困村才能徹底和貧窮說再見。」村主任郭和平對北安家嶺村未來的發展滿懷信心。

  如今,這個偏僻小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脫貧奔小康的「樣板村」。(完)

相關焦點

  • 湖南江永:山村「柚」豐收 戶戶奔小康
    我現在不但脫貧了,而且步入了小康生活。」楊榮華開心地說,村裡家家有產業,戶戶奔小康。 誰能想到這個昔日貧困的山村在短短的幾年間實現美麗「蝶變」,成為遠近聞名的水果專業村。 白土村,一個深藏於大山之中的瑤寨,全村345戶1447人,其中貧困戶115戶425人。2014年以前,村內基礎設施薄弱,因為貧窮,村裡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剩下老弱病殘在村子裡艱難度日。
  • 湖南桃源:合作社、小車間助力脫貧奔小康
    新華社長沙11月27日電 題:湖南桃源:合作社、小車間助力脫貧奔小康新華社記者阮周圍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合作社負責人謝四海是楊溪橋鎮煌山村老村支書。過去,村裡貧窮落後,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裡只留下老人和孩子。2015年,謝四海帶領村民外出考察,尋找適合村裡發展的產業路子。最後決定,與湖南吉首大學合作,把專家請到村裡,指導種植獼猴桃。這一下,「種」出了一片新天地。
  • 《中國華能》十二月刊 脫貧 奔小康
    《中國華能》十二月刊 脫貧 奔小康 2020-12-17 0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題: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 新華社記者趙超、康淼、侯雪靜、楊靜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為之奮鬥的夢想終將成真。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連日來,新華社記者奔赴祖國的四面八方,走進火熱的生活,記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脫貧攻堅帶來的山鄉巨變,聆聽廣大人民群眾自強奮鬥、團結攜手奔小康的時代交響。 小康,飽含著中華民族對幸福的憧憬和期盼。
  • 曲周縣舉辦「脫貧攻堅奔小康 砥礪奮進譜新章」中國減貧成就展
    |脫貧攻堅奔小康 展覽簡介:「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從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開始,「小康」作為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代名詞,就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願望。在一次又一次的考察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先後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響脫貧攻堅戰」等帶有方向性、引領性的戰略規劃和部署,穩穩地構築起脫貧攻堅的「四梁八柱」。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國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世界減貧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2020年,將是全面小康社會如期建成之年。
  • 全部脫貧奔小康 千年夢想今朝成
    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不久前,我國最後52個貧困縣「摘帽」,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
  • 凝心聚力奔小康——天水市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綜述
    原標題:凝心聚力奔小康  ——天水市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綜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白永萍  天水是甘肅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 修"致富路"搭"連心橋",這個人武部助力後大房申村奔小康
    「東山再起」東山路——瀋陽市鐵西區人武部助力後大房申村奔小康■蓋文習 婁軼斐 解放軍報記者康子湛8月,位於陰山餘脈的遼寧省瀋陽市法庫縣雙臺子鄉後大房申村天朗氣清,一條直通山村的平坦道路上,貨車排成長龍向山村飛馳。
  • 我們的全村福丨張家口市沽源縣仁和堡村:貧困「三高」村變身發展...
    中國銀行河北省分行駐仁和堡村工作隊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克服困難、積極行動、迎難而上,籌資1300多萬元,硬化道路13條、街道2萬平方米,新裝路燈90盞、安裝變壓器7臺,危房改造88戶、院牆修繕77戶、村莊綠化3500平方米、清理垃圾6000餘方,新建多功能文化廣場,新裝戶廁、自來水各240戶……如今的仁和堡村,已成為張家口市村容村貌樣板村
  • 老百姓的脫貧公式:政策加雙手就是奔小康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老百姓的脫貧公式:政策加雙手就是奔小康探尋黃河之美因患一級類風溼關節炎,龐小鳳的雙手已經變了形。隨著脫貧攻堅工作不斷推進,憑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以及自己勤勞的雙手,她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龐小鳳2016年2月,龐小鳳一家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額爾登布拉格蘇木鄉賽湖洞嘎查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從那天起,我們家的好日子就開始了。」龐小鳳說,她家在2016年通過扶貧資金買了39隻羊,2017年又通過扶貧資金買了兩頭牛。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永葆脫貧「初心」,展望「小康」十四五
    簡短有力的話語催人奮進,讓人熱血沸騰,在這場與絕對貧困問題的歷史性較量中,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方顯珍貴,只有增強信心、保持恆心、堅定初心共克時艱,拿出衝勁、韌勁、親勁,讓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路上有主心骨,讓黨的旗幟在脫貧攻堅第一線高高飄揚,才能兌現「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個莊嚴的承諾。
  • 「小玩具」引領脫貧奔小康
    安全可靠的電力給樊埝村的木旋玩具製造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樊埝村,如今從事木旋玩具加工的村民已達到2000餘人,他們加工的木旋玩具,已形成10大類600多個花色品種,除俏銷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外,還出口歐美及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脫貧奔小康。(完)
  • 兩會· 國投聲音 | 國投黨組書記、董事長白濤:脫貧之後奔小康...
    國投受託管理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和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投資項目,分布在全國27個省,137個市,290個縣,覆蓋了全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以及部分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革命老區縣。截至4月底,兩隻基金累計投資250.71億元,已投項目完全建成達產後將帶動50萬人就業,年均為就業人口提供收入40億元,為地方政府提供稅收28億元,並引領撬動超2300億元社會資本投入脫貧攻堅。
  • 全面小康鐵路助,脫貧攻堅奏樂章
    銀龍接天涯,小康必實現。近年來,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立足瓊島、服務瓊島,為海南人民奔小康注入強勁動能。從清晨到正午,時光無聲;從黃昏到深夜,鐵路有情。一行行深深腳印、一個個動人瞬間,書寫著海角天涯上的如歌華章。讓全體中國人民奔小康,是我們黨向人民群眾許下的莊重承諾,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最真實的寫照。
  • 答好脫貧攻堅「時代答卷」西鹹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鋪就致富小康路
    如今的西鹹新區,鄉村在變美、產業在變強、群眾在變富……邁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一幅幅振奮人心的脫貧畫卷徐徐展開。全區上下幹群一家親、攜手奔小康,繪就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動畫面。 兩不愁 三保障 堅守貧困群眾幸福源泉的「底線」 「以前吃井水,壺底一層水垢,喝起來有怪味。
  • 隴西縣:扶貧榨油廠拓寬貧困山村致富路
    扶貧榨油廠拓寬貧困山村致富路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燕春麗 通訊員 強科 仙玉蓉「我來榨油廠上班以後,學會了胡麻油的流水線包裝,每個月都有工資可以拿了,而且油廠還在家門口。」2018年底,東裕村實現了整村脫貧。隴西縣通安驛鎮黨委書記王臻介紹,如今村裡的貧困戶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尤其是村集體經濟由原來的零實現了全面突破,達到了10多萬元,東裕村也由深度貧困村變成了全鎮的富裕村。產業興,百姓富。
  • 貴州七星關區減貧21萬餘人 數據背後是山村巨變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透過擦槍巖村看全區,各項民生扶貧工程讓群眾生活直接奔著小康、奔向幸福。
  • 舉非常之力完成脫貧攻堅硬任務
    他說,是脫貧攻堅使他們村從一個靠天吃飯的貧困山村變成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還被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金東浩感慨地說,「一戶不富,全村不富」,必須壯大村集體經濟,讓農戶富起來。全國人大代表、密山市柳毛鄉團結村黨支部書記翟友財說,當村民的「領路人」,深感抓經濟興產業的重要性。
  • 《小康路上》——大山裡的小山村,竟然有60多家農家樂!
    系列報導《小康路上》,今天我們把目光投向大別山主峰白馬尖腳下的堆谷山村。這個村充滿神奇色彩,在全國的戶外俱樂部圈裡都小有盛名,很多驢友都慕名而來,也正因如此,曾經貧困的農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已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霍山縣堆谷山村。
  • 雪山草地展新貌——四川阿壩州脫貧奔小康紀實
    新華社成都7月2日電題:雪山草地展新貌——四川阿壩州脫貧奔小康紀實新華社記者周相吉、劉坤理縣桃坪鎮佳山村,盤山公路隱藏在蒼翠果林之下。村裡大山如筆尖挺立,高聳入雲。當地老鄉介紹,以前都種玉米、土豆,除去人工和種子等成本,還要虧本;而現在山下是大櫻桃樹,山腰是李子樹,山頂是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