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期,脫貧攻堅採訪小組來到宜陽縣韓城鎮朱家溝村採訪。在村委會,我們見到了駐村第一書記程玉國,他2016年到這個村扶貧,現在任期已滿,剛交接不久,還需要"傳幫帶"到年底。
程玉國向我們談起了扶貧任職幾年來的最大體會:「不能把扶貧當扶貧,要把事業當家業」。剛到這裡工作時他看到村裡窮,沒有公共積累,要想把工作搞好,必須要有產業支撐。2018年,駐洛某部對該村扶貧進行了大力扶持,援建了8個溫室大棚;村裡又利用扶貧資金建了4個承包給群眾。後來經過考察,又引進了丹參、藥用菊花種植。現在村裡已經形成了「紅白黃」產業:「紅」就是溫室大棚種植西紅柿;「白」就是林下養大鵝,既防治病蟲害,又增加了收入;「黃」就是菊花。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受到了村民們的歡迎。」
第一書記程玉國檢查菊花長勢
第一書記程玉國幫助篩選優質菊花
程玉國說:「我們採取了『黨支部十合作社十農戶模式』的方式,黨員帶頭、貧困戶參與,合作社扶持、銷售,帶動貧困戶種植。在流轉土地上大做文章,用活、用足黨的扶貧政策,帶領大家脫貧致富。」
朱家溝村種植的優質菊花
品嘗自己辛苦種植的菊花
村黨支部書記姚朝閣說:「我們村人口636人,其中貧困戶56戶,181人。流轉土地1400畝,種花椒900畝,菊花300畝,丹參180畝;在流轉土地和引導種植中,黨員、幹部帶頭示範,群眾看到效益後,第二年都積極參與,目前大家積極性很高。」
在一片金黃色的菊花地裡,村主任朱海強正在冒雨查看菊花的生長情況,在微風的吹動下,菊花不停地搖擺著,像在招手歡迎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朱海強告訴我們,剛開始大家都不相信種這些東西能發財,村第一書記程玉國帶領幹部去山東等地考察,學習種植經驗,了解種植效果,幹部積極示範。現在大棚西紅柿每年收兩季,每個棚約收入15000元;丹參每畝收入6000元,菊花每畝收入6000元,花椒每畝收入3000多元,等明年花椒達到盛果期每畝收入可達到5000元。朱海強說:「種植菊花是我帶頭種的,嚴格按技術要求,不求產量高,只求質量好。花朵大,品相好才能買上好價錢。為了提高收入,村裡建起了深加工廠,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因為村裡人口少,缺乏勞動力,每天吸引周邊村民100多人來這裡打工,每天收入60元。這樣也改變了過去村民整天家長裡短,閒言碎語,矛盾四起的現象,現在村裡所有貧困戶都已經脫貧。」
朱家溝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群眾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種植信心大增,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按期實現了脫貧目標。(來源:洛陽攝影)
原標題:《田間林中紅白黃 共同富裕奔小康》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