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重慶市城口縣高燕鎮星光村貧困戶劉廷興都會到鴨舍遛遛,噴藥、消毒,看著水鴨在裡面撲騰撲騰的直長個兒,他的心裡樂開了花。
兩年前的光景可不是這樣。星光村早在2016年整體脫貧,劉廷興家庭情況特殊,他是一家五口唯一的勞動力,且手部還患有殘疾,無法外出務工,收入來源十分有限,一直以來是村裡為數不多的未脫貧戶。
「多虧了李書記幫忙!為了我們家,前前後後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把這養鴨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一樣。」談起養的水鴨,劉延興總是要念叨一個人——城口縣稅務局稅務幹部、駐高燕鎮星光村第一書記李曉東。
2018年8月,李曉東任高燕鎮星光村第一書記。駐村的日子,忙碌且充實。起初的一個月。李曉東走村串戶,深入田間村落,掌握第一手民情資料。他發現,星光村多山少田,土地貧瘠,但依山傍水,農戶的房子周邊都比較寬敞。
如何儘快讓群眾們都富起來呢?在他走訪調研分析的過程中,養水鴨這一念頭突然閃現了。
但是,當李曉東拋出養鴨計劃時,當地貧困戶並不買帳。有的貧困戶怕養不成功不願意嘗試。面對這些棘手問題,李曉東三天兩頭到貧困戶家裡做思想工作,不厭其煩一筆筆演算收入支出帳,隨時隨地把國家的扶貧好政策掛在嘴邊。
養殖水鴨之初,劉廷興與其他貧困戶還是有所顧慮,但政府的幫扶政策打消了他們的顧慮。「李書記經常到家裡來和我們交流養鴨的方法和經驗,講國家政策,聽著聽著我們就放心了。」劉廷興說。
李曉東(中)為貧困戶劉廷興規划水鴨養殖。
劉廷興一家作為重點扶持對象,李曉東為他家規劃養殖200羽水鴨,特地邀請農業技術指導員上門進行技術指導,手把手幫忙搭建圈舍,對鴨舍進行噴藥消毒。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後,李曉東又立馬聯繫鴨苗銷售商購買200多羽鴨苗,談價格、運鴨苗,他全程參與,直到鴨苗順利到達圈舍,他才歇口氣。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劉廷興養殖的水鴨出欄200餘只,收入達1.7萬餘元。嘗到甜頭後,劉廷興在2019年擴大了養殖規模,全年共出欄水鴨300餘只,加上新出臺的政府每戶800元的產業補助,實現收入2.6萬餘元。2020年,劉廷興養了500隻鴨子,加上政府產業補助2000元,村裡安排護林員崗位一年收入5000元,預計收入在5萬元左右,年底劉廷興就能脫貧摘帽。
脫貧是底線,脫貧後更要往致富上奔。2018年被村裡評為「脫貧光榮戶」的趙昌洪沒有停步,開始養殖山地雞。由於缺乏資金,養殖規模一直沒法擴大。李曉東了解到他的情況後,為他申請了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2019年趙昌洪一家銷售山地雞達400餘只,實現收入5萬餘元,同時得益於縣裡統一安排的鏟車技術培訓,全年開鏟車收入3萬餘元,加上媳婦在外務工收入和政府務工收入獎勵,2019年家庭收入達11萬元。收入上去了,趙昌洪買了一臺家庭乘用車,方便出行和銷售。
「感謝李書記為我解決了大問題!今年銷售情況很好,我準備買臺孵化機,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發家致富。現在我們不愁吃,不愁穿,醫療保障、住房安全做得也挺好,娃娃讀書也有保障,國家政策真的好!」趙昌洪的臉上笑開了花。
「目前星光村的本地水鴨和土雞十分暢銷,有時候還供不應求。這一年,我感覺變化最大的就是鄉親們精神狀態大不一樣了,精氣神特別足,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大家都卯足了幹勁。」李曉東說。
兩年來,李曉東用心用情用力幫扶,在他的帶領下村裡有了主導產業。2019年星光村64戶貧困戶有53戶發展家禽養殖,全年實現產值50餘萬元。現在村裡的面貌越來越好,看著這些變化,李曉東走村串戶的腳步也愈加輕快,因為他堅信,老鄉們的小康生活就在前面。(易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