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首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遠景目標提出,引人關注。「共同富裕」,既是「天大的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正式列入了黨的綱領性文件,又是「極小的事」,與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直接相關。如何深入理解「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長江日報「求知」採訪了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楠。
(圖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楠)
列入全會文件的「第一次」,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求知:《建議》在2035年遠景目標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突出強調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這樣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第一次」為何在此時此刻出現?
李楠:要從歷史縱深來理解這個「第一次」。
應當說,實現共同富裕是古往今來人類的夢想。古代中國講大同世界,近代西方講烏託邦社會,這都是講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夢想。馬克思主義第一次全面闡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與制度要求,將共同富裕從幻想變成可以實現的目標,並指明了具體的實現途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共同富裕一直是我們黨帶領全體人民不懈奮鬥的初心使命。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提出國家富強的發展目標,指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改革開放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強調共同富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即將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這在「共同富裕」歷程中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正是站在這一起點上,我們可以向著更遠的目標謀劃共同富裕的路線圖。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外化為具體奮鬥目標,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在此基礎上,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具體目標,這在全會文獻中是第一次。十四五規劃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分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部分,其中對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具體目標,可觀、可感、可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共同富裕既要放眼長遠接續幹,又要立足當下踏實幹
求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既是遠景目標,又是階段目標,二者如何統一?
李楠:共同富裕是我們長期追求的基本目標,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可見,共同富裕是遠景目標和基本理想。
共同富裕又是階段性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分兩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設定了共同富裕的過程性目標。在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在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我們都把共同富裕作為一個階段性目標提出來,賦予不同的內涵和要求。無論是把共同富裕作為遠景目標還是作為階段性目標,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共同富裕始終是我們堅持不懈的奮鬥目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既要共同,又要富裕,全體人民一個也不能少
求知:「實質性進展」振奮人心,如何理解這個「實質性」?
李楠:《建議》中的表述是:「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兩句話要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可以說人的全面發展是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內容和原則。
共同富裕,重點在「共同」。「共同」這個主體是誰呢?既是14億中國人中的每一個,也是區域之間的共同,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共同,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共同。實質性進展首先是在主體上的「一個都不能少」。
「富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首先當然是物質的富裕程度,比如物產富庶,出行有車,居住有房,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物質極大豐裕。其次是整體精神文明層面的。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到2035年,我們要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富裕也是數量指標和生活品質上的同步提高。一方面,通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係數等數據來測算國民富裕程度。共同富裕的實現有一個先後的過程,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起來的這部分人積累相當數量的財富,才有財力、資本和經驗去幫助其他還沒有富起來的人,一起勤勞致富。另一方面,通過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等舉措,使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使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使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使高品質的共同富裕落地生效,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高。
求知:「取得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如何理解「明顯」?
李楠:明顯當然是可觀可感,不但表現在數字、指標和宏觀分析,還要體現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所以說,共同富裕既是一個接續奮鬥的目標,也是一個階段性目標,由一個一個的階段性目標連成我們的長期奮鬥目標。
具體來說,《建議》中十四五規劃部分,第12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是著墨最多、篇幅最大的,這就是在最近五年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具體謀劃。這一部分即是從收入、就業、教育、社會保障、身體健康、人口老齡化和社會治理幾個方面,繪就了五年路線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升在哪些方面?有怎樣的提升?老百姓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來與之對應。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讓發展的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
求知:如何保障「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李楠:首先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方面,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努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體現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越性;另一方面,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才能有效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
實現共同富裕,既要立足於把「蛋糕」做大,又要著眼於把「蛋糕」分好。把中國經濟發展的「蛋糕」持續做大、做強、做優,這是實現「大河有水小河滿」的重要前提。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作出的科學判斷。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美好生活是奮鬥出來的,要在高質量發展中紮實推動共同富裕。
紮實推進共同富裕,要有制度保障。《建議》提出,紮實推動共同富裕,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這些是分好蛋糕的制度保障。
從發展思路上說,更重要的是新發展理念的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之一為「共享」。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不僅是強調共同富裕發展目標的實現,而且賦予了發展動力、發展過程、發展方式和發展性質的新內涵。
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同富裕」與西方高福利政策有著本質區別
求知: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跟西方高福利政策有什麼區別?
李楠:從性質上說,二者有本質區別。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基礎上的社會全面進步。共同富裕就是在社會生產力的解放、發展和保護,以及生產關係的發展和完善等兩個方面,體現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從搖籃到墳墓」,以高福利為主要特徵的西方社會保障體系,一度被視為「均富社會和避免衝突的理想模式」。但是,這種保障體系是在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下,不會超越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根本上說是「按資分配」之後的按人頭平均分配,既有失公平公正,又無法持久。
從道路上看,二者有本質區別。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原則和目的,70多年來,從先富帶後富、東部帶西部、城市反哺農村、發達地區支援欠發達地區,這一宏大的過程,一棒接著一棒幹,接續奮鬥走到今天。
西方高福利政策則是受制於不同任期內政府的執政思路,受制於不同狀態下社會發展程度。在經濟危機明顯的時候,福利收縮是政府社會福利改革的主要方向。
事實正在印證這一點,伴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等社會問題凸顯,面對巨大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壓力,西方各國政府相繼開啟福利制度的改革重建之路。與此同時,民眾要求改善社保待遇、提高社會公正的呼聲卻日益高漲。西方國家福利制度改革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長江日報記者魯珊)
【編輯:鄧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