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

2020-12-15 瀟湘晨報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

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見成效

「巴彥大豆」訂單排到明年。

近日,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的一段MV「火」了。在碧浪翻滾的青紗帳和滿眼金黃的豐收場景中,一曲村歌唱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的成效,唱出了鄉親們增收奔富的美好生活。

這段MV全長3分30秒,鏡頭從地理標誌農產品「巴彥大豆」幼苗破土而出,到飽滿的豆粒堆起「金山」,再到基層黨建凝聚人心、有力引領……豐裕村因「豐」而「裕」,村子更美了,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笑容。

豐裕村地處巴彥縣西部,是遠近聞名的「糧倉」,以種植綠色高蛋白大豆為主。今年春季,經過新一輪調整優化種植結構,豐裕村的大豆種植面積穩步增長,達到4000畝。

大豆是豐裕村農業主導種植產業,村級專業種植合作社全年保障機械化作業,春耕時,全是大馬力拖拉機作業;秋收後,機械化深翻秸稈全量還田。近年來,隨著鄉親們黑土地保護意識增強,豐裕村請來省農科院專家授課,內容包括黑土地保護主要技術模式與新型肥料應用、種植結構調整與生產選種等,省農科院與豐裕村籤訂「所村共建協議」,結成長期技術指導關係,以確保出產的糧食品質優良。

村歌MV推出不到一個月,迅速在全民K歌、抖音等平臺及微信朋友圈火了起來,豐裕村一下出名了,跟著出名的還有村裡出產的大豆。豐裕村黨支部書記於雲波說,往年秋糧要賣到農曆正月、二月,今年還沒進臘月門,七八萬噸大豆基本賣完了。不少上海、鄭州、河南、河北的客商登門收糧,鄉親們還接下了不少明年的訂單。今年村裡大豆每斤賣到了2.92元,鄉親們都很高興。

巴彥縣委宣傳部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李佩友說,豐裕村曾是省級貧困村,近年來,在產業帶動之下,鄉親們不但脫了貧,還踏上增收致富道路。村裡建起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平臺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功能實現、氛圍營造都是高標準打造,本村的志願服務、文體活動、圖書閱覽、科普講座有了陣地和載體。

「生活富了,日子美了,鄉親們需要一種展現形式。」李佩友說,於是,豐裕村就有了村歌,作詞、作曲、演唱都是「巴彥人」,展現的是鄉親們脫貧奔富的精氣神兒。下一步,豐裕村準備把村歌設為全村鄉親的手機彩鈴,並舉辦一場「全村同唱一首歌」大賽,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完成扶志,提振大家的士氣一起奔小康。(哈爾濱日報 羅彥坤 )

【來源:哈爾濱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幫村助農奔小康:第一書記「靚變」獲群眾點讚!
    幫村助農奔小康:第一書記「靚變」獲群眾點讚!區委選派20位第一書記駐村以來,強班子、找路子、結對子、樹樣子,他們處處走心;紮下根子、撲下身子、蹲到村子、找準路子,他們事事精心。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中,在幫村助農奔小康的實踐中,這群「年輕人兒」一直在路上,用他們的「靚變」換來村子的「亮變」,獲得群眾點讚!
  • 東北大豆變金豆,盛傳要破三元!
    今年的大豆行情,就一個字:好!目前可以說今年大豆變「金豆」,搶購也瘋狂,「豆圈」盛傳,大豆今年「豪橫」了,東北毛糧每斤會突破3元。昨日,大豆基層收糧主體又增加了,較幾天相對減少的糧商現在又開始活跌了起來,這對於我們農民售糧是一個絕對利好的消息。一些地區的出售進度加快,在觀望後達到心理價格開始出售,大豆在搶購中。
  • 徐淑霞:誓讓大豆變「金豆」 河南日報網-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遂旺  「一粒大豆擁有多少個基因?4萬個!」  「你知道嗎?大豆的原產國是中國,有5000年的種植史。」  一個大豆新品種,從開始培育到最終通過審定,一般要經歷10年到12年的時間。
  • 新疆墨玉庫特來木村:村美人和奔小康
    【新聞手繪】5月8日,在新疆和田墨玉縣吐外特鄉庫特來木村,駐村工作隊隊員董榮華(左)給村民阿米娜罕·居馬講解如何重新辦理醫保卡。現在日子好了,鄉親們也學著種樹種草種花。」  記者在庫特來木村採訪時,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訴說著村裡的變化,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村子有活力,脫貧才有動力。」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駐該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何勇說,工作隊進駐後,決心先從美化環境做起。
  • 大豆變「金豆」 身價創下18年來最高
    淳樸又實惠的大豆,今年著實傲嬌了一次。從10月份的收割季開始,大豆價格就呈上漲趨勢。目前,省內部分區域的豆價已經突破2.6元/斤,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0%左右。11月18日,代表國產大豆價格的黃大豆1號期貨指數漲至5410元/噸,創新下18年來歷史新高。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牛哞哞叫,農民奔小康
    「,哞,哞……」初夏的清晨,走進遼源市東豐縣那丹伯鎮新華村,這裡最吸引人的不是整齊的房屋,長勢喜人的莊稼,而是家家戶戶庭院裡、房屋後或大或小的牛舍,一頭頭壯碩的西門塔爾牛悠閒吃著草兒,小牛犢靠在媽媽身上……農戶們有的在割草,有的在清理牛糞,伴著「哞哞」的牛叫聲,小小的村落是那樣生機勃勃、鮮活可愛……近幾年,新華村大力發展養牛業,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 漫路村:凱博帶動奔小康
    原標題:漫路村:凱博帶動奔小康
  • 徐大文:自力更生奔小康
    村6組水泥村道盡頭,脫貧戶徐大文正揮舞著笤帚,清掃自家門前的積水。  「我們家在村子邊緣,原先只有一條泥巴土路供進出,沒想到扶貧工作隊來了以後,直接把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黨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好啊!」徐大文充滿感激道,黝黑的臉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徐大文妻子患有輕度智力殘疾,兒子還在讀小學。先前,徐大文在外務工,每年有5到6萬元的勞務收入,尚且能基本維持家中日常開支。
  • 諸城市皇華鎮胡溝村黨支部書記楊健,靠這個奔小康我們底氣更足了
    諸城市皇華鎮胡溝村黨支部書記楊健,靠這個奔小康,我們底氣更足了!遊客們不一定知道,胡溝村的鄉親祖祖輩輩在荒山地裡「討生活」,「小康」對他們來說曾經只是一個美麗而遙遠的夢。「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胡溝村黨支部書記楊健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村民們不光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思想解放了,村裡優勢找準了,產業發展找對了。奔小康,我們底氣更足了!」
  • 修"致富路"搭"連心橋",這個人武部助力後大房申村奔小康
    「東山再起」東山路——瀋陽市鐵西區人武部助力後大房申村奔小康■蓋文習 婁軼斐 解放軍報記者鐵西區人武部進村入戶開展摸底調查,詳細了解致貧原因。「年久失修的東山路是村裡的『窮根』。」鐵西區人武部政委王守剛調研後了解到,由於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拉低了村裡農副產品的利潤。村裡要修路,錢從哪裡出?考慮到鄉親們的困境,該人武部籌集專項資金為後大房申村修路。
  • 四川小金縣:津金同心奔小康
    遊客李冰讚嘆的,是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沃日鎮木欄村的「津金同心·農博園·蘋果共享農莊」。在對口幫扶中,成都市新津區投入868萬元幫扶資金,引入「網際網路+共享經濟」的理念,引進以旅遊分享為核心的品牌資源,通過集體經濟股份化改革,引導村民和村集體將土地及果樹、房屋等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代村民持股,按股份給村民和村集體分紅;並以建設運營一批共享農莊為引爆點,帶動村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
  • 渦陽陳大鎮史韓村:駐村工作隊帶領群眾奔小康
    自從駐村幫扶工作隊到了以後,村黨總支建設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不斷增強,村莊搖身一變成了「五星級」村。日前,記者在陳大鎮史韓村看到,一幢嶄新的辦公大樓矗立在村裡,樓上有幹部在開會,有村民在辦事,出出進進,忙而有序。「這都是駐村工作隊扶貧建設的,辦公大樓很氣派、風光,樓上還有會議室,電腦、桌椅辦公設施齊全,環境好,幹部在這裡辦公更方便,群眾來辦事都說好。」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一線調研②|庫特來木村:村美人和奔小康
    4月22日,記者來到這個村,眼前的村莊村美人和,處處皆景。鄉村美了 村民笑容多了「修路、整渠、安路燈,幾十年沒有清理的垃圾被清走了,家家戶戶大變樣。」「原來窮,也沒心思收拾,院子裡髒亂差。現在日子好了,鄉親們也學著種樹種草種花。」記者在庫特來木村採訪時,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訴說著村裡的變化,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 惜售疊加大幅囤貨 大豆期貨不跌反漲成「金豆」
    新豆上市之後,大豆價格不但沒有如預期那般下跌,反而漲成了「金豆」。一號大豆期貨主力連續合約最高已漲至5574元/噸,較年初上漲44%或1718元/噸。11月底的時候,大豆價格已經漲上了更高的臺階。據統計,產區大豆開秤價格從年初的2.1元/斤漲到了現在的2.5-2.6元/斤。今年大豆收穫季時,就出現了很多農戶違約現象,農戶更願意把手裡的大豆按市價去賣個好價錢。另外,近期上遊原料供貨商頻頻提漲,產地雖不缺貨,但價格太高。新豆上市之後,大豆價格為何不跌反漲?
  • 貧困小山村變身脫貧奔小康「樣板村」
    中新網太原7月29日電 題:貧困小山村變身脫貧奔小康「樣板村」  作者 楊傑英 郭學紅  盛夏時節,走進山西沁縣漳源鎮北安家嶺村,看到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被濃鬱的綠色包圍。  以前的北安家嶺村不是這樣。
  • 小康在哪裡:再訪「江村」 尋味鄉土
    央視網消息:告別了9月,不平凡的2020年已走過四分之三,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越來越近了。就像我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多姿多彩的,小康也不只有一面。優美的環境,是小康;健康的身體,也是小康。青春的活力有處安放,是小康;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也是小康。收穫,是小康;耕耘,也是小康。
  • 千村萬戶看小康|即墨王演莊北村:家門口「奔」出小康路
    村黨支部書記毛德忠回憶。但毛德進這人挺執著,從那時起,他開始了「折騰」的日子。在現在這片棗園向南300米的地方,毛德進用東借西湊來的一萬元錢,栽下2000棵棗樹苗,品種是從農業雜誌的中縫看到的。「甜甜的大棗吃著容易,自己種起來可真難啊。」2000棵棗樹當年就只活了一半。接下來的幾年間,棗樹始終都沒啥收入,每年還得「拆東牆補西牆」還債。
  • 田間林中紅白黃 共同富裕奔小康
    田間林中紅白黃 共同富裕奔小康 2020-08-27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元古堆裡繪新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元古堆裡繪新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通訊員 何曉雲 張安軍曾經的元古堆村以貧困聞名。如今,大石頭河成了元古堆村的又一張名片,山清水秀、旖旎多姿的「元古堆風光」吸引省內外遊客紛至沓來,元古堆村黨性體驗基地、「三變」富民基地、鄉村旅遊基地「三大基地」建設方興未艾。今年夏天到元古堆村「一日遊」的蘭州市民張茹說:「沒想到蘭州周邊還有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的村莊,是休閒遊玩的好去處。」
  • 「溫州一家人」的小康故事|我家有個「生態園」
    編者按: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擼起袖子、甩開膀子加油幹,才有一個個家庭的小康生活。溫州人的創業史,就是一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史。鄭小南說,2010年渡瀆村村幹部換屆,他被選為村支書。幾經思索,他決定關了五金店,回村裡。「當時有人說我傻,都說回到山裡『肚子都兜不住』,但我覺得這份鄉土情結是難以割捨的。」在村「兩委」工作的幾年時間裡,他積極幫助村民推銷農產品,通過微信朋友圈等途徑,幫助村民擴大銷售實現增收。「既然這樣喜歡賣農產品,為什麼不自己種種看?」面對鄰裡鄉親的詢問,鄭小南逐漸萌生創辦生態園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