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陽市西峽縣米坪鎮:深山種天麻 解開「致富碼」
映象網訊(記者田雨陽 通訊員 劉秋麗)「去年收穫了2000餘斤天麻,今年天氣好,加上又擴大了種植面積,預計有3000餘斤天麻出貨,按照幹天麻160元每斤,新鮮天麻25至30元每斤的市場價,可以增收2萬元左右,又是一個豐收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牛哞哞叫,農民奔小康
「,哞,哞……」初夏的清晨,走進遼源市東豐縣那丹伯鎮新華村,這裡最吸引人的不是整齊的房屋,長勢喜人的莊稼,而是家家戶戶庭院裡、房屋後或大或小的牛舍,一頭頭壯碩的西門塔爾牛悠閒吃著草兒,小牛犢靠在媽媽身上……農戶們有的在割草,有的在清理牛糞,伴著「哞哞」的牛叫聲,小小的村落是那樣生機勃勃、鮮活可愛……近幾年,新華村大力發展養牛業,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
四川小金縣:津金同心奔小康
在對口幫扶中,成都市新津區投入868萬元幫扶資金,引入「網際網路+共享經濟」的理念,引進以旅遊分享為核心的品牌資源,通過集體經濟股份化改革,引導村民和村集體將土地及果樹、房屋等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代村民持股,按股份給村民和村集體分紅;並以建設運營一批共享農莊為引爆點,帶動村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
-
廣東英德農產品觸「電」助力脫貧奔小康
(中國減貧故事)廣東英德農產品觸「電」助力脫貧奔小康中新社清遠7月14日電 題:廣東英德農產品觸「電」助力脫貧奔小康中新社記者 郭軍「兩年不到英德地處粵北山區,農產品銷售難曾經長期困擾當地農民,千辛萬苦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或賣不出好價,農民收入也得不到保障。為有效破解這一難題,英德近年來架起了一座農村電商「金橋」,讓「爛在地裡」的農產品變成爆款。圖為6月11日,女主播在英德電商產業園內通過手機直播推銷當地特產。
-
闢新路 開良開良方方 勇毅勇毅篤行奔小康篤行奔小康
拜泉縣以不忘初心的政治擔當,勇毅篤行的發展決心,創新突破的改革思維,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標,努力開拓一條「黨建引領定向、產業培育支撐、多方同頻發力」的致富增收路徑,全力構築「安心上學、安心看病、安心住房」的兜底保障體系,著力探索「產業發展+勵志獎勵+兜底保障+扶志扶智」的長遠脫貧機制,於2020年6月被省政府批准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
-
「脫貧攻堅「八個一」行動」必克村:種桑養蠶織就群眾致富夢
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永豐街道必克村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發展蠶桑產業,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大戶創業、帶動更多群眾就業,穩定增收,種桑養蠶逐漸成為當地的致富產業。2018年,必克村成立貞豐縣鑫豐生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農戶」模式,引導村民加入合作社發展蠶桑產業,通過吸納村民務工、保底回收種養戶蠶繭和桑葉等方式,探索村民務工就業、種植戶種養技術能力不強、增收不穩定的問題。
-
牧嶺村:產業發展鋪就小康幸福路
1992年,該村因地制宜謀發展,由「兩委」幹部牽頭集資成立了村辦集體企業牧嶺井巷工程隊,經過多年發展,現擁有資產3500餘萬元,具有二級礦建資質。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00餘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萬餘元,村裡各項社會事業蒸蒸日上,村民安居樂業,榮獲省級文明村、全國文明村等多項榮譽。2018年被批准建設省級美麗鄉村。
-
龍泉昭化心手相牽合力奔小康
10月21日,《四川日報》刊發《龍泉昭化心手相牽合力奔小康》,點讚龍泉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四川日報原文10月14日,廣元市昭化區實驗小學內,一件巨大的青瓷瓶引來大家關注,這是從千裡之外的浙江省龍泉市運來的。樓內,來自龍泉的曹玉清正在做廣元窯復燒實驗。
-
關嶺花江鎮壩山村村民曾德春:種花椒 勤勞實幹奔小康
種花椒,勤勞實幹奔小康關嶺自治縣花江鎮壩山村村民 曾德春站在村頭,放眼望去,山坡上種滿了花椒樹,曾經枯黃的石山上長出了綠林。那些坐在石頭上嘆氣的日子,終於一去不復返了。我叫曾德春,今年50歲。多年來,村民只能在石頭間種玉米,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站在這樣的石山上,曾經,我彷徨無助;如今,我信心滿滿。因為,石頭縫間一棵棵花椒樹生長繁茂。上世紀90年代,同大部分村民一樣,我也外出務工。因為沒有文化,即便是每天加班,拿到的錢也只夠餬口。1992年,家鄉實施石漠化治理工程,政府號召村民種植2萬餘畝的花椒。
-
行走蜀鄉大地看小康之一 鼓起農民的錢袋子
行走蜀鄉大地看小康之一 鼓起農民的錢袋子進城務工有出路 返鄉創業有天地 中國農業信息網2020-07-09 11:09:22 閱讀(984)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盧龍劉家營鄉:調整產業結構 助力農民增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盧龍劉家營鄉:調整產業結構 助力農民增收 2020-08-10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村振興】鎮江丹陽:「五大產業」引領一方農民奔小康
1500畝桃園,近200戶桃農種出好光景作為杏虎村第一批種植水蜜桃的農戶,韓金榮掰著手指講述他種桃種出的好光景:桃園年收入16萬元,在城裡購了房,也買了車,全家過上了新生活。20年前,韓金榮全家年收入僅千餘元,是該村的貧困戶,回想昔日的窮日子,韓金榮一個勁兒地搖頭。
-
【慶豐收 迎小康】種下致富樹 結出幸福果——贛州市大力發展現代...
政府持續發力,果農用心經營,經過幾十年的深耕細作,果業已成為贛南的一張經濟名片,不僅鼓起了廣大果農的錢袋子,也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 打造支柱產業 臍橙成農民「搖錢樹」 贛州屬丘陵地區,土質以紅壤為主,土層深厚肥沃,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
...英艾日克鎮開展「妝點最美家鄉·脫貧攻堅奔小康」農民畫牆繪活動
為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推動文化扶貧,助力鄉村文化建設,自治區文化館於2020年11月3日至25日,組織6名農民畫家深入基層在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鎮帕萬拉村、也克力村開展了「妝點最美家鄉·脫貧攻堅奔小康」農民畫牆繪系列活動,共完成牆繪作品50幅,繪製牆面350餘平米,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
「溫州一家人」的小康故事|我家有個「生態園」
編者按: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擼起袖子、甩開膀子加油幹,才有一個個家庭的小康生活。溫州人的創業史,就是一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史。然而2015年,他拿起了鋤頭,遠在義大利經商的劉碎芳也趕回來幫忙,一起當起了「返鄉就業的農民」,一幹就是五年多。如今,生態園已初具規模,園內的農作物也從較單一品種實現多種經濟作物共同培育。他們的家庭收入也從當初的幾萬元,增長到數十萬元,翻了幾番。「這片生態園,讓我們在小康路上越走越穩當。」鄭小南夫婦感嘆道。
-
隴南4村1鎮1人獲國字號殊榮~
十年來,康縣緊緊圍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目標,深入落實黨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立足縣情實際,依託生態優勢,整合資金資源,堅持苦幹實幹,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央精神、彰顯縣域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之路。截至目前,全縣350個行政村已全部建成美麗鄉村。
-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
大豆變「金豆」 鄉親唱著村歌奔小康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見成效「巴彥大豆」訂單排到明年。近日,巴彥縣紅光鄉豐裕村的一段MV「火」了。在碧浪翻滾的青紗帳和滿眼金黃的豐收場景中,一曲村歌唱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和調優農業種植結構的成效,唱出了鄉親們增收奔富的美好生活。這段MV全長3分30秒,鏡頭從地理標誌農產品「巴彥大豆」幼苗破土而出,到飽滿的豆粒堆起「金山」,再到基層黨建凝聚人心、有力引領……豐裕村因「豐」而「裕」,村子更美了,村民們臉上洋溢著笑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獨山影山鎮:繪好秋冬產業圖 夯實增收致富路
孟錦榮高興地說:"以前,秋收完了就閒著,我今年要種3畝多油菜,這樣一來,家裡就多了一份收入了!"近幾年來,村裡因地制宜,通過開墾荒山野地和利用邊角地帶,建立起了以8000餘畝刺梨、4000餘畝茶葉、1500餘畝精品水果為主導的產業發展體系,為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秋冬在即,為了進一步拓展群眾增收路徑,村裡9月初在鎮裡的支持下,請來了省裡和縣裡的農業專家,將農藥、優質油菜種、種植技術培訓免費送到群眾家門口,提前謀劃秋冬油菜種植項目,確保農事生產不斷檔、群眾增收不留白。
-
赫章縣輔處鄉:種好「小葉子」,抓實大產業
為加快改變產業支撐不足、群眾收入單一、脫貧致富門路狹窄的困難局面,茶花村緊扣產業脫貧一批的戰略主線,深入踐行產業結構調整八要素,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加快農業產業化調整步伐,改變單一的傳統農業模式,進一步科學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在全村範圍內興起了以種桑養蠶為主的產業革命,為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小康添磚加瓦。
-
小康生活「萬年」長
本報記者 蔡曉軍 脫貧,希望所在;攻堅,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標所在。 伴隨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嘹亮號角,萬年縣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積極作為、精準施策,積極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