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社會保障卡申領、正常退休提取住房公積金、個體工商戶設立登記等58項事項,今年年底前將實現「跨省通辦」。
11月1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發布《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重慶市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圍繞保障改善民生、促進就業創業和便利企業跨地區生產經營,從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入手,以「用戶通、系統通、數據通、證照通、業務通」促進線上線下融合辦理。
方案附件列出了高頻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清單,共140項。
在川渝地區先行先試基礎上,2020年底前實現第一批58項事項「跨省通辦」,2021年底前基本實現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同步建立清單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機制,逐步納入其他辦事事項,有效滿足各類市場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異地辦事需求。
註:1.根據企業、群眾需求和業務工作實際,可通過「全程網辦」「異地代收代辦」「多地聯辦」等一種方式或多種方式組合,實現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
2.對2021年以後實現「跨省通辦」的事項,請市級有關部門於每年12月底前將工作進展情況報送市政府辦公廳。
率先在川渝地區實現「跨省通辦」
細化「跨省通辦」事項是方案提出的重點任務之一。
方案要求,聚焦保障改善民生和助力惠企利企,採用「事項拆分」與「辦事情形梳理」相結合的方式,對全國高頻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清單進行細化分解,梳理社會保障卡申領、異地就醫登記備案和結算、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戶口遷移、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就業創業、婚姻登記、生育登記等事項和各類跨地區投資項目審批、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的具體辦理情形,優化調整「跨省通辦」事項業務規則,根據不同辦事情形進一步簡化申請表單和辦事材料。
方案提出的另一個重點任務是統一「跨省通辦」事項標準。方案要求,完善業務分類、辦理層級、前置環節等業務要素,推動事項辦理規範化運行,在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全渝通辦」基礎上,將有需求、有條件的服務事項率先在川渝地區實現「跨省通辦」,逐步實現同一事項在更大範圍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
開設「跨省通辦」線上服務專區
開設「跨省通辦」線上服務專區也是方案提出的重點任務之一。
方案要求,在「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建設重慶市「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作為全市「跨省通辦」服務總入口,向個人和企業精準推送「跨省通辦」服務。 通過「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實現收件受理、服務檢索、辦件查詢、諮詢投訴建議、好差評等功能。
同時,完善「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移動端建設和應用,開通跨區域「無感漫遊」服務,打通電子亮證跨區域互認通道,拓展電子證照應用區域,推動更多「跨省通辦」事項「掌上辦」「指尖辦」。
方案提出的重點任務海包括推動更多「跨省通辦」事項「全程網辦」。按照「應上盡上」的原則,除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到現場辦理的事項外,高頻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全部納入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提供申請受理、審查決定、頒證送達等全流程全環節網上服務,並依託「渝快辦」政務服務平臺實現申請人「單點登錄、全國漫遊、無感切換、一口申報」,由業務屬地為申請人遠程辦理。
按照減時間、減環節、減材料、減跑動原則,進一步改革制約全流程網上辦理的規章制度和業務流程,推動更多事項「全程網辦」。政府部門核發的證照批文,能通過數據共享查詢、核驗的,不再要求申請人到現場核驗原件。
推行無償幫辦、代辦、陪辦服務
方案提出的第五個重點任務是設置「跨省通辦」線下服務窗口。
方案要求,在市、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兩級實體政務服務大廳設置「跨省通辦」服務窗口,建立「收受分離」工作模式,打破事項辦理的屬地化管理限制。
在不改變原有辦理事權的基礎上,申請人可在「跨省通辦」服務窗口提交申請材料,窗口收件後對申請材料進行形式審查、身份核驗,在線推送給業務屬地部門,由業務屬地審批人員對報件進行實質性審查並作出審批決定。對申請材料原件必須進行審查的,通過郵件寄遞至業務屬地部門完成辦理,業務屬地部門寄遞紙質結果或網絡送達辦理結果。
暢通「跨省通辦」郵政寄遞和幫辦代辦服務也是方案提出的重點任務之一。
方案提出,完善郵政寄遞管理機制,方便企業和群眾寄遞資料,用「快遞跑」取代「群眾跑」。聚焦企業和群眾普遍關切的異地辦理事項,推行無償幫辦、代辦、陪辦服務,為企業和群眾提供錯時、延時服務,滿足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助力「跨省通辦」。
方案的最後一個重點任務是加強「跨省通辦」數據共享支撐能力。方案提出建立數據共享協調機制,推進政府部門內部、部門之間、上下級以及社會第三方數據共享,實現各類數據在政務服務中的共享應用,滿足「跨省通辦」數據需求。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