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龍
滴滴和快的倆打車軟體,合併的故事來得匆匆忙忙,像極了北京這座城市帶給人的快節奏感。在浪漫的2月14日情人節,宣布喜結連理。滴滴佔52%,快的佔48%,兩個品牌獨立運營。看得出來,合併界的勞模滴滴成為了暫時的贏家。但為什麼滴滴打車這一個月來,先後與易到用車、快的打車等公司傳出合併的緋聞,這次滴滴如此熱衷於合併快的到底為哪般?
合併理由一:如此快速的合併只因被資本方脅迫?
這是目前業界最流行,也最可信的理由了。特別是對於滴滴來說,在柳傳志之女柳青頂著高盛光環來到滴滴之後,市場行動變得更加現實了,在這次合併中,據說從頭到尾滴滴打車都是最激進的推動者,背後的操盤手必然是柳青。2012年8月23日,優酷和土豆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宣布合併完成,跟本次的滴滴快的合併如出一轍。昔日仇人能夠一笑泯恩仇,外界認為主要原因是土豆遭遇投資人脅迫,隨后土豆網創始人王微也不出意外的淡出管理層。雖然老謀深算的古永鏘並非後輩柳青可比,但兩人既然都是投資人出身,因此更看重資本利益而並非市場因素。
所以,當傳出滴滴和快的合併,牽頭人是華興資本這樣的傳聞之後,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順理成章,滴滴和其背後的騰訊自然更加主動想將這項合併儘快搞定。另外,軟銀和老虎基金等快的的大投資方,其實也更願意看到套現走人。所以,我們看到關於兩家合併消息最早的來源,令人感到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騰訊科技和騰訊財經。也許只有阿里巴巴還在為自己的小算盤「斤斤計較」,投資方和騰訊也許早已經達成了共識。
合併理由二:燒錢大戰積重難返,趁早抽身離開?
翻看兩大打車軟體瘋狂燒錢的歷程,根據截至2014年5月份的統計,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半年補貼就花掉了24億元,而繼那次瘋狂補貼之後,2014年底兩家公司的補貼大戰依然在繼續,筆者粗略算來,保守估計應該至少在50億以內了。再來看看兩家目前的融資總共多少呢?滴滴打車4輪融了8億1800萬美元,快的打車5輪融了7億9016萬美元,縱然是軟銀、老虎基金和中投這種土豪投資機構,也得算計算計自家的錢是不是有可能打了水漂。特別是滴滴,D輪已經融資了7億美元,接下來如果不上市的話,很有可能沒有接盤者,也就是投資壞帳了。騰訊不想看到這個結果,滴滴目前的總負債人柳青更不想背這個黑鍋。
筆者此前曾粗略統計過阿里巴巴和騰訊過去一年間在O2O領域的燒錢經歷,阿里巴巴燒掉了60億美金,騰訊也至少揮霍了50億刀。在打車、網際網路金融、電商、餐飲等多個領域,阿里巴巴和騰訊都針鋒相對,但二者其實都希望能夠給對手以致命一擊。因此,如果能夠從一家投入過大,但依然看不到取勝把握的公司抽身而出,在新的市場中佔據優勢,這比雙方陷入拉鋸戰更有價值。
因此,作為滴滴和快的幕後的老闆騰訊與阿里巴巴,其實雙方都希望從滴滴和快的抽身,尋找給對方沉重打擊的新領域,所以不論是滴滴希望合併對方,還是快的背後的阿里希望把一個沉重的包袱甩給對手,都是一種騰出空間繼續擴大戰爭的戰略手段。滴滴似乎更加希望吃掉對手,成為打車軟體的壟斷者,但阿里巴巴或許更加聰明,明知這是一個無底洞,樂得河水不洗船,讓你在深淵中越陷越深。
合併理由三:打車市場成為完全壟斷形態,打造「第二個騰訊」?
經濟學中關於寡頭壟斷的解釋是:一種由少數賣方(寡頭)主導市場的市場狀態。寡頭壟斷是同時包含壟斷因素和競爭因素而更接近於完全壟斷的一種市場結構。市場上一個行業中只有兩個企業相互競爭的情況是寡頭壟斷中的一種特殊情況,稱為雙佔壟斷或雙頭壟斷。根據易觀國際最新發布的《中國打車APP市場季度監測報告2014年第4季度》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打車APP累計帳戶規模達1.72億,其中快的打車市場份額為56.5%,滴滴打車為43.3%。二者已經佔據了打車APP市場99.8%的份額,很顯然,打車市場已經形成了雙頭壟斷的市場結構。
當滴滴和快的二者合併後,那麼打車市場必然形成完全壟斷市場。這是滴滴和騰訊最樂於看到的結果。
翻看以往騰訊依靠壟斷行為,成為屹立中國網際網路10年不倒的巨頭,憑藉其月活躍用戶8.2億,同時在線超過2億的龐大用戶群體和忠實的用戶粘性度,過去十年將幾乎所有創新模式都進行複製就簡單的獲得了成功。截止至2015年2月13日收盤,騰訊控股市值高達12203.93港幣,約合1573億美元,僅次於阿里巴巴的2237.85億美元。對於壟斷行為的認識和市場的控制力,騰訊的思路在國內無人出其右。打車市場是騰訊將自己壟斷行為的一個新的副本。
合併理由四:發展受限,緩解政策風險
進入2014年下半年,打車軟體除了大肆燒錢的資本壓力之外,另外一個關乎其生死的問題就是政策風險。2015年初,據媒體報導,北京、上海、青島等全國十個城市先後叫停了滴滴打車、易到用車、快的打車等公司的專車服務,並把專車定位成「黑車」。這無異於將已經站在懸崖邊上的打車軟體滴滴和快的,又朝著萬丈深淵使勁推了一下。現在打車軟體不死撐下去會夭折,咬牙堅持下去的死法會更痛苦。因此,與其說幾家公司面臨的問題類似,還不如乾脆合併算了,這樣雖然不能解決政策帶來的壓力,但雙頭壟斷的寡頭市場變成完全壟斷市場,合併後的公司可以騰出精力在其他出行市場繼續搏殺。
2015年的滴滴很忙,合併界的勞模當之無愧,但總想著合併別人,似乎並不一定能贏得最後的勝利。滴滴和快的合併令打車市場形成了完全壟斷市場,但這也許僅僅是擺脫了眼前的危機,下一個深淵似乎正在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