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唐朝宰相李适之吟詩惹來殺身之禍

2020-12-17 老街味道

前言

古人說,詩如其人,不可不慎。

今天說一個唐朝的故事,三個宰相鬥法,一位佔了上風,另外兩位分別被排擠。

受到迫害的兩個宰相,分別寫了兩首詩。可惜的是,一位吟詩避禍,一位卻被搞得家破人亡。

一、口蜜腹劍李林甫

三個宰相中,那個佔了上風的叫做李林甫。這位可以算是唐朝第一奸相。

為了保持自己的相位,李林甫嫉賢妒能,不擇手段地迫害異己。同時還有意壓制所有可能入相的文臣,蠱惑唐玄宗重用不會威脅其相位的番將。

唐朝常有立功的文臣回來擔任宰相,但是如高仙芝、安祿山、哥叔翰這些番人文化程度有限,即使立有大功也難當大任。

因此這些人受到李林甫的極力推薦,其最大的後果就是造成了安祿山勢力越來越大,在李林甫死後,終於爆發,釀成了安史之亂。

李林甫為人及其陰險,《資治通鑑》中說:

「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本文中說的另外兩個宰相,就是其「陰陷之「的被害者。

二、吟詩喪命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唐朝鄭處誨《明皇雜錄》中說道:

好飲,退朝後即速賓朋親戚,談話賦詩,曾不備於林甫。初,適之在相位日,曾賦詩曰:"朱門長不閉,親友恣相過,今日過五十,不飲復如何?"及罷相,作詩曰:"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借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唐玄宗時的宰相李适之大吃大喝,退朝後常常組局飲酒賦詩,曾經作詩道:

朱門長不閉,親友恣相過,今日過五十,不飲復如何?

正如那首《北京歡迎你》中的歌詞: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不管遠近都是客人,請不用客氣。

李适之說,馬上就過五十歲了,不及時行樂豈不是浪費時間?

唐朝孟棨《本事詩》中,也寫了這個故事:

開元末,宰相李适之疏直坦夷,時譽甚美。李林甫惡之,排誣罷免。朝客來,雖知無罪,謁問甚稀。適之意憤,日飲醇酣,且為詩曰:「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李林甫愈怒,終遂不免。

這位李宰相受到李林甫「陰陷 「被罷相,心中不快,但還是改不了「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的習慣。可惜,落難的鳳凰不如雞,有李林甫的鷹犬死死盯著,那個不要命人敢來飲酒呢?

於是不知深淺的李适之又做了一首詩:

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結果很悲慘,這首詩很快就被李林甫聽到了。於是「終遂不免。」

俄為李林甫所陷,貶宜春太守。適之男霅為衛尉少卿,亦貶巴陵郡別駕。適之至州,不旬月而終,時人以林甫迫殺之。霅乃迎喪至都,李林甫怒猶未已,令人誣告於河南府,杖殺之。《明皇雜錄》

不久,李适之就被貶往宜春作太守了。

天寶六年(747年),御史羅希奭奉李林甫之命,來了一場大掃蕩,將韋堅、裴敦復、李邕等人害死於貶所。嚇得李适之服毒自盡了。

更慘的是李宰相的兒子,為父親迎喪回長安的路上,被李林甫安排河南的官吏,活活杖殺。

前人講到李适之的故事時,都會引用這首詩,暗示李适之的結局受這首詩的影響很大。

李适之如果不寫這首詩,結果也會一樣嗎?雖然歷史不會重來,但是同時期還有一個與李林甫鬥法的宰相,卻寫了另外一首詩而保全了性命。

三、吟詩服軟 鷹隼莫相猜

另一個宰相大大有名,是唐玄宗時候的最後一個賢相:張九齡。可惜這位張九齡不善於揣摩聖意,也被李林甫漸漸排擠罷相。

《本事詩》中說到:

張曲江與李林甫同列,玄宗以文學精識深器之。林甫嫉之若仇,曲江度其巧譎,慮終不免,為《海燕》詩以致意曰:「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世知泥滓濺,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亦終退斥。

張九齡入相比李林甫要早,一開始也深受唐玄宗器重。只是唐玄宗年齡大了以後,因昇平日久,漸漸失去了年輕時的英明銳氣,天平漸漸倒向了口蜜腹劍的李林甫。

張九齡知道李林甫此人陰險,得罪不得,自己早晚有一天會被陷害。因此張九齡寫了一首詩給李林甫,詩云: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世知泥滓濺,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張九齡說,我怕了你了行吧,我只是一隻小小的海燕,運氣好才會來到玉堂之中。我本沒有什麼妄想,希望你不要猜忌我。

唐玄宗還在那年的秋天,給了張九齡一把白羽扇,嚇得張九齡又趕緊寫了一篇文章給皇帝。文中寫到,雖然到了秋天,我這把扇子沒有什麼用了,但是我沒有什麼抱怨,隨時等著您的召喚。

唐朝鄭處誨撰寫《明皇雜錄》寫到:

(李林甫)屢陳九齡頗懷誹謗,屍時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賜,將寄意焉,九齡惶恐,因作賦以獻,又為《歸燕》詩以貽林甫。……林甫覽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李林甫看到這首詩後,稍稍有點緩解。但是張九齡還是在不久後被罷相了。

可能是張九齡的態度比較好吧,雖然罷相,但是張九齡還算善終,六十八歲因病去世。

結束語

李适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恆山愍王李承乾之孫,又擔任了宰相,可以看出其出身與張九齡有天壤之別。

這可能就是李适之天生的傲氣吧,這種傲氣令其罷相後還不知道收斂 ,因此惹來殺身之禍。

蘇軾在烏臺詩案以後,曾經作詩云: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你說出口成詩的李适之,是聰明人呢,還是糊塗人呢?

@老街味道

劉長卿名作五絕《彈琴》,截選了自己《雜詠八首》中的這首詩

觀宋填詞合集|126-135 陶籬清影動,此意少人傳

相關焦點

  • 「讀通鑑講故事」親情篇 一曲亂世輓歌:唐德宗李适尋母記
    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唐朝德宗皇帝李适(742-805)。李适出生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他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孫,唐代宗李豫的長子,母親沈氏,吳興人。他跟母親失散這件事,還得從唐玄宗時期發生的安史之亂(755-763)說起。
  • 龍王傳說:唐舞麟四人放棄魂骨,卻惹來殺身之禍,全因為一個大錯誤
    唐舞麟四人放棄魂骨,卻惹來殺身之禍,全因為一個大錯誤!之前講到在四人緊密配合下,幼年的三眼金猊還是被他們打暈了,任由他們處置。雖然四個小傢伙都還沒到需要魂環的等級,但是魂師都需要魂骨。以往他們殺的魂獸,都是主動來招惹,他們為自保不得已而為。這幼年的三眼金猊也沒有來招惹他們,更沒有什麼威脅,殺了它真的對嗎?人類的貪婪,讓眾多魂獸被擊殺 魂獸數量銳減,如果魂獸有一天真的滅絕了,對人類真的是好事嗎?唐舞麟不知道,他們四個也不知道。
  • 唐朝奇案:宰相屯大量胡椒惹怒皇帝,最後被滅門,祖墳都不放過
    胡椒粉這東西,如今家家戶戶都有,已經成了我們的日常調味品,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卻有位宰相,因為在家裡囤了大量胡椒粉,最後被滿門抄斬,連祖墳都被皇帝派人給掘了。這個宰相就是在之前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面亮相過的元載,那麼他最後又是如何因屯胡椒粉,而招來殺身之禍的呢?
  • 唐德宗李适最後一天:想起一生沒有重振大唐榮耀,禁不住淚落如雨
    第二年,李豫被李亨封為太子,繼續帶兵平叛,沈氏住在太子宮中。沒想到叛軍勢大,史思明再次攻克洛陽,沈氏從此下落不明。戰亂爆發後,李适跟著父親東徵西討,很快成長起來,李豫當了皇帝,任命李适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節制天下兵馬。寶應二年(763年),安史之亂平定,李适和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 安史之亂前十幾年安祿山犯事,這位詩人宰相力主處死,可玄宗沒聽
    正當李隆基志得意滿,與他萬千寵愛的楊貴妃享受著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盛世歡歌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唐朝的形勢急轉直下。這場變故就是安祿山、史思明發起的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那麼安祿山是何許人也,他為什麼要在這繁華盛世發動叛亂?
  • 如何區分丞相與宰相?唐朝沒有丞相這個稱呼嗎?
    兩者的區分,丞相多為正式官名,宰相多為俗稱泛指。唐朝沒有這「丞相」二字的正式官職,丞相或者宰相的的稱呼,是指對三省長官以及後來眾多帶「同平章事」等群相的俗稱。相的淵源無論宰相還是丞相,都涉及到了一個關鍵的「相」字。
  • 唐朝歷史上的貪財皇帝「唐德宗」:請把朕埋在錢眼裡,要錢不要命
    簡單介紹一下唐德宗李适,生於公元742年,是唐玄宗的曾孫,也經歷了那場改變大唐王朝命運的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公元763年),也許是少時顛沛流離的經歷影響了他,在繼位之初,他也希望可以成為一個明君,改變大唐王朝的頹勢,不可否認他在繼位初也確實有過一番作為(比如打壓宦官勢力等),但是他也有一個極為明顯的毛病:貪財。
  • 郭子儀接待宰相,把侍女藏起來,到底為什麼?八百年前就有答案了
    唐太宗李世民,還是太子時被李淵封為尚書令。因此,李世民登基後,「尚書令」在唐代的地位仍然空缺,三省尚書省的最高官員成為尚書的僕人。100多年後,唐代宗封太子李适為尚書令,李适也就是後來的唐德宗。其實,除了李世民、李适之外,唐代還有一個人幾乎也成了尚書令。這個人就是郭子儀。然而,以郭子儀的智慧,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接受尚書令這個職位。
  • 秦檜夫人被邀入宮吃魚,惹來殺身之禍,秦檜送100條青魚巧妙化解
    秦檜擔任宰相時,一次,太后邀請他老婆王氏進宮赴宴,王氏回家後說:「太后過得真寒酸,還不如我們家!」秦檜聽完慌神了,對王氏破口大罵:「你這是找死嗎?」這是怎麼回事?為何王氏一番話使秦檜如此驚慌呢?如果太后想吃的話,臣妾回去後叫人給您送一百尾來。」對此,《智囊》是這樣記載的:「(秦檜)夫人對曰:「妾家有之,當以百尾進。」」真是好大的口氣,皇宮裡都稀缺的珍稀魚種,你們秦府卻多得是?說起來怎麼讓人這麼不信呢,要知道臣子畢竟是臣子,怎能比得了皇家呢?
  • 唐朝文人愛「狎妓」,甚至還以有「蝨」為榮,這種風氣是怎麼形成
    直截了當地說,唐朝文人愛「狎妓」,和當時的科舉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唐朝入仕的途徑一般有三種:流外入流、門資入仕、科舉考試。前兩個的限制非常的高,因此作為中下層文人,想進入仕途只有參加科舉一途。唐朝時期,科舉考試十分的寬泛,開放了錄取的規模,還打破了傳統,不敢是官宦子弟、將校子弟,甚至連寒門、商人子弟,都有入仕的機會。
  • 歷史上著名的宰相之楊國忠-大唐盛世的掘墓人
    楊國忠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此之後,唐朝再也沒有了以往的盛世氣象,最終亡於藩鎮之手。雖然說安史之亂的爆發有很多原因,但是時任宰相楊國忠絕對是首當其衝的罪人。而安祿山就是以誅殺楊國忠為藉口發動叛亂的,可想而知楊國忠遭人厭恨的程度。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下這位唐朝有名的奸相。楊國忠出身很高貴嗎?沒看出來。畢竟史書上能找到的記載也只是他自稱是東漢太尉的後代,區區太尉,其實真沒啥。再說了都幾百年了,別說人走茶涼了,連茶壺都未必能找到。這跟喝多了張口當年我的親戚如何如何是一個道理的,沒啥用,也就自娛自樂,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
  • 「追殺」媒人宰相,狀元駙馬滿心的不樂意,唐朝宣宗心知肚明
    唐宣宗長女萬壽公主已經長大成人,待字閨中,人們都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但在唐朝,皇女也愁嫁。除了公主自身跋扈,更重要的是公主口碑欠佳。有唐朝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為前例,非但自身豢養男寵,使夫家蒙羞,而且,覬覦朝政,遺禍家族。故而,士大夫們見到"尚主",避之唯恐不及。
  • 夢回唐朝:一個興盛的歷史朝代,繁榮而又璀璨的歷史
    唐朝皇帝順序表: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曄→唐哀帝李柷。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
  • 竟尊稱她們為學士
    可是跟唐朝的唐德宗李适比起來,還要差點,因為李适一口氣娶了宋氏五姐妹入宮,這是要把老宋家的女兒都給壟斷了啊。 結果這件事一不小心就傳到了唐德宗的耳朵裡,唐德宗李适立刻就來了精神,趕忙趁著五個小姑娘還沒出嫁的時機,把這五個小姑娘都給弄進了宮中。
  • 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甘露之變」
    不知過了多久,一位渾身是血的禁衛軍來報——忤逆之徒已盡數伏法。霎那間,內侍們紛紛彈冠相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而這個龐大帝國的「主人」則以手覆面,掩飾那不爭氣的淚水。他知道,自己敗了。
  • 唐朝為平定叛亂引狼入室,小人物挨了100鞭,與回紇心理攻防
    唐朝爆發「安史之亂」,拉來強力援軍回紇《資治通鑑》記載在唐肅宗繼位時期,回紇就派出了數千騎兵支援,唐肅宗與回紇籤下協議:「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意思就是說攻下城池之後,土地與士庶歸唐朝,而錢財與子、女算是給回紇的「辛苦費」。
  • 杜甫一首詩,捧紅八個唐朝酒鬼,李白鬥酒詩百篇,卻只能排到第六
    唐朝既是詩的時代,也是酒的時代,盛唐時期,文人縱酒是常態,尤以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最為著名,合稱為「酒中八仙人」,又稱「醉八仙」。
  • 從歌伎到皇妃,三百年唐朝只有一人做到了
    尤其是有名的青樓女子與王公大臣之間的緋聞,更是被歷朝的看客們所津津樂道,比如唐代歌妓薛濤與宰相武元衡的愛恨情愁、宋代名 妓李師師與宋徽宗的過往情深、明末清初陳圓圓與吳三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等等不一而足。
  • 隋朝奸臣唐朝忠臣,也是宇文化及竇建德的宰相,此人還是魔門八大...
    這個人就是隋煬帝楊廣的奸臣,唐太宗李世民的忠臣,也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玄妙人物,他的人生軌跡,讓後世史學家和文學家乃至諸多讀者也十分費解:被楊廣宇文化及李淵李世民委以重任,不但是隋朝奸臣唐朝忠臣,還當過許國和大夏宰相,這位魔門高手有何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