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是中國繪畫三大畫科之一,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它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樣式與風貌,尤其在五代及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北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給了花鳥畫繁榮發展的契機,也讓它成為了宮廷畫院繪畫的重要類別,在此時期湧現出了大量的精工細麗的作品,呈現出繁花似錦的景象。
不僅是宮廷畫師,連民間畫家也積極創作,花鳥畫家幾乎涵蓋了社會各階層。所以我們在看到那麼多有署名的、知名畫家的花鳥畫之外,同樣能看到許多被流傳下來的、卻不知作者名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同樣有著純熟的畫藝和精美畫風。
下面這幅佚名畫家所作《梨花鸚鵡圖》,就有著十足的靈動氣息和明豔的風格。春季梨花開滿枝頭,團團擁簇,雪白一片,一隻有著翠色羽毛的紅嘴鸚鵡正立於花團錦簇的枝頭,俯身似在聞梨花清香,又像是在盯著它前面那隻飛舞的昆蟲。▼
《桑果山鳥圖》,畫一隻羽毛黃黑相間的山鳥正停留在一截桑樹枝條上,嘴裡叼著一顆紫透了的桑葚,表情靈動逼真。這幅畫有著宮廷畫院的工麗之風,卻也更顯率真。▼
《桃花山鳥圖》,這幅畫的作者畫技已足夠工細精緻了,他採用雙鉤填彩法,用線工整流暢,無論是花瓣的細密描繪,還是鳥羽毛的柔軟質感,都表現得極到位,整幅畫看起來雅致又細膩。▼
《桃枝棲雀圖頁》,圖中臘梅花枝斜而向上,枝頭點綴不少開得正盛的粉白花朵,細枝上一隻腹部黃色的雀兒穩穩站立,圓滾滾的肚子加上那細膩的毛茸茸的羽毛,真是太可愛了。▼
中國工筆花鳥畫也被稱為「帝王藝術」,宋代就是它的黃金時代。當時人們普遍喜歡賞花,又有插花美學,也有花鳥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酒肆也好,廳堂也罷,掛上幾幅花鳥畫,就能增添不小的雅趣,雅俗共賞,也很符合文人眾多的宋代的時代風採。
有需求就有供給,當時湧現出了很多畫家,可謂人才輩出。畫家們以自然為師,注重寫生,具有精細不苟的寫實精神,同時也不簡單模仿,而重視傳神和所畫之物的生命力。
就算是一幅小品,畫家們也要將它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也成就了宋代花鳥畫的高品質,描摹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花石草蟲圖》,這幅畫到處都是小小的生趣,中間是一枝從湖石背後探出來的燈籠花,上面有隻被吸引而來的蜜蜂,石頭上一隻蝸牛似乎也正攀爬而來。左下角則出現了一隻蜥蜴,它拖著長長的尾巴向上望去,不知是在看花,還是在盯著蜜蜂。這幅畫裡的花蟲皆描繪細緻,形象逼真,趣味性十足。▼
《疏荷沙鳥圖》,荷葉殘敗,表明夏日已盡,一枝枯瘦的蓮蓬斜斜橫出,主人鳥鶺鴒正立在蓮梗上,轉首緊緊盯著一隻飛舞的小蜂,神情極為專注,就是不知道在想什麼。
這幅畫的構圖就很有趣了,原本蓮蓬向左,畫面重心偏斜,而安排鶺鴒立在左側,就能巧妙地與蓮蓬達成平衡。而鶺鴒那讓人在意的灼灼視線,又能吸引觀者的眼光隨它而轉移,整體布局穩定又生動,用筆也足夠精緻,處處體現出作者的功力。▼
《霜桕山鳥圖》,宋代花鳥畫畫家們的構圖都普遍很好,此畫裡,有一枝烏桕自右向左伸出,葉片泛黃稀疏,葉脈與細枝均被沒骨畫法細緻繪出。有不少果實滿在枝頭,可猜出此時應是深秋。
三隻文鳥在枝頭暫歇,它們身上的羽毛也被細筆刻畫,不同部位的羽毛區別得很仔細,細膩寫實,是一幅精品之作。▼
《竹樹馴雀圖》,此團扇畫同樣有著形神兼備的逼真筆觸,背景由翠竹和荊棘混合組成,麻雀一家三口,兩隻小雀張著嘴嗷嗷待哺,上方的雀媽媽正叨著一隻昆蟲準備餵食,也不知道這不夠分的蟲子會落入哪只小雀的肚子裡。▼
可以看出,宋代花鳥畫在造型上的逼真與傳神,畫家們在自然中取材,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也有著足夠濃厚的自然氣息。
這些簡約縝密的布局和精湛的畫技,組成了宋代花鳥畫史頁的一角,即使是佚名畫家們,也有著嚴謹的作畫態度,這些自然中的花鳥蟲魚,在宋人細緻而精妙的筆法下,定格了千年的神採。
儘管畫幅不大,但所表達出的情緒與詩意趣味一樣悠遠,一花一葉,像一首首淡遠優雅的小詩,凝聚著宋人對生命的關注,怡然自足。
#拍一拍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