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分析方法的正確應用

2020-12-04 熱搜追蹤

原作者:凌莉 韓璐

Meta分析一詞最早由教育心理學家Glass GV於1976年命名。1991年, 由Fleiss和Gross給Meta分析作的定義恰如其分地概括了Meta分析的特點:「Meta分析是一類統計方法,用來比較和綜合針對同一科學問題所取得的研究結果,比較和綜合的結論是否有意義,取決於這些研究是否滿足特定的條件」。有關 Meta 分析的統計分析方法 、應用、一些存在的爭議和待解決的問題國內外均有報導。本文主要就Meta分析的優點以及正確應用的注意事項作一介紹。

1. Meta分析的優點

1.1 引入了定量的概念——效應尺度(effect magnitude)

傳統的文獻綜合研究是合併假設檢驗,其結果只能得出「有差別」或「無差別」的結論。Meta分析合併的統計量——效應尺度(常為相關係數,優勢比,對照組與實驗組的標準化差值),可給出處理效應大小的定量結果,且各研究的效應尺度可進行對比,提高了準確性,更具實際意義。

1.2 客觀

傳統的綜述由於作者的一些主觀看法及興趣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Meta分析有一定的「程序」,有章可循,能使結果的客觀性增強。高質量的Meta分析由於客觀性強,在解決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問題上的說服力較強。

1.3 增大統計學功效

合併可增大樣本量,從而增大統計學功效,所以Meta分析對於合併那些統計學功效較小或效應較小的研究非常有用。

1.4 解決獨立研究不能解決的問題

當各研究結果不一致時,可運用亞組分析(subgroup analysis),將可能影響處理效應的因素分組,從而找出差異的原因,加深認識,並提示今後研究的方向。

2. 有關meta分析的主要爭議

基於Meta分析的眾多優點,它在醫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應用中也存在一些爭議,主要有:

1)把一些在研究人群、實驗設計和質量控制等方面有差別的研究合併是否合理?

2)把陽性結果和陰性結果合併,是否會掩蓋矛盾,阻礙進一步研究?

3)大規模的完全隨機對照(RCT)結果存在矛盾時是否可應用Meta分析?

4)各種偏倚對結果的影響等。

由於Meta分析常常帶有決策性分析的性質,因此Meta分析的質量很重要。進行Meta分析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採用正確的方法,以儘可能揚長避短。

3 進行Meta分析須注意的問題

3.1 前言部分

1)明確研究目的。目的應簡單明確,除了研究本身的意義外,更應指明在解決爭論問題、提示今後研究方向和指導實踐方面的意義。

2)描述所研究的人群及Meta分析結果可適用的人群。人群可通過臨床診斷、人口統計上的分類(如年齡、職業)或根據不同的處理因素來定義,解釋結果時應注意這一點。

3.2 分析過程

1)系統、全面地查找相關文獻。系統、明確地識別與研究問題有關資料的過程是Meta分析的重要特徵,不但有助於減少偏倚,且使Meta分析的結果有較好的再現性。

① 定義研究中涉及的一些變量。如觀察指標、觀察對象和觀察終點。這些定義應儘可能具體,可操作性強。

②指明查找的文獻覆蓋的時間。

③制定完善的查找策略。儘可能查找進入及未進入資料庫的文獻;一般多個策略比單一策略有較好的查全率。

在查找文獻過程中的偏倚為抽樣偏倚(sampling bias),包括發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索引便宜(indexing bias)和查找偏倚(search bias)等。其中發表偏倚對Meta分析的結果產生較大影響,特別是以小樣本研究為主時,常使合併效應被高估,因此,應對發表偏倚進行識別和控制。

通常評價發表偏倚的方法是計算失效安全數(fail-safe number),也就是要有多少個陰性結果才能改變Meta分析的結果。在較大規模的分析中,還可應用「漏鬥圖」(funnel plot)來定性觀察進入Meta分析的一批研究是否存在發表偏倚。

2)制定納入和排除研究的標準,確定要分析的文獻。

制定標準的目的是儘可能減少選擇偏倚(selection bias),選擇偏倚也是影響Meta分析結果的重要原因。選擇偏倚包括入選標準偏倚(inclusion criteria bias)和選擇者偏倚(selector bias)。標準應儘可能詳細,才能保證有一定質量的研究入選,使結果具有一致性。

選擇的標準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①研究對象:對納入Meta分析研究對象的疾病類型、年齡、性別、病情嚴重程度等均應作出規定。

②研究設計類型:研究是否有對照,是否採用盲法,是回顧性研究還是前瞻性研究都會影響各研究的同質性,都會影響各研究的同質性,應選擇相同類型的資料進行Meta分析。

③暴露或幹預措施:在制定文獻選擇標準時,必須明確觀察性研究中暴露因素、臨床試驗中幹預措施的劑量和強度、病例的依從性等,還要考慮不同研究中暴露或處理的一致性。

④研究結局:納入的研究的結局變量必須有較好的一致性,一般應選擇可以量化的、具有可比性的療效指標或觀察性研究中的相對危險度、優勢比、危險度差值、均數之差等。

⑤研究開展的時間或文獻發表的年份和語種。不同時代的研究可能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而存在差異,因此應明確研究的年份和發表年份。

⑥樣本大小及隨訪年限。一些小樣本的研究可能不符合大樣本的近似條件,因此應規定樣本量大小。對一些隨訪研究,隨訪年限直接影響結局變量,應規定隨訪年限。也可以通過敏感性分析,分別探討不同樣本量和隨訪年限時Meta分析的結果是否一致。

對於選擇者偏倚,可由2個或2個以上選擇者根據一個標準選擇,比較結果,取得一致。

列出被排除的研究及排除原因,可以使其他的研究者對Meta分析選擇文獻的過程的偏倚大小得出自己的看法。

3)資料的提煉。在入選的研究中獲得精確數據,可能產生的偏倚為研究內偏倚(within study biases)。提煉內容應該全面準確,比如發表時間、抽樣大小、研究質量評價、持續時間、劑量大小、研究設計以及各個單獨研究的有關結局、特徵等資料。尤其應包括合併結果所要用到的數據資料,如各研究實驗組和對照組樣本量、均值、方差、合併方差、效應尺度等。提煉過程也包括計算一些新的指標,如效應尺度加權合併結果,並將這些資料列表說明。

4)統計學分析。把獨立研究的結果用統計學方法合併是meta分析的又一重要特徵。對於離散型變量資料、連續性變量資料、診斷實驗資料、連鎖分析資料,有不同的分析方法。Meta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固定效應模型(fixed-effects model)和隨機效應模型(random-effects model)。固定效應模型應用最廣,包括適用於效應尺度是優勢比、相對危險度和率比的Mantel-Haenszel法(Mantel-Haenszel,1959),Peto法(Yusuf,1985,即改進的M-H法)及效應尺度是率比和率差的Wolf法(General variance-based methods, Wolf,1986)。目前對模型選擇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如果進行Meta分析的研究間同質性(homogeneity)較好,選用何種模型對合併效應估計的影響不大,如果研究間存在異質性(heterogeneity),則應選用隨機效應模型。1990年DuMouchel提出了分層貝葉斯模型(hierarchical Bayesian model)Meta分析方法來解決一般隨機效應模型不能解決的數據極端值較多的問題,近年來Meta分析的貝葉斯方法受到重視,有研究表明經典模型(特別是固定效應模型)可能導致總效應以及個體效應的不確定性的過低估計。由於傳統Meta分析只作一次綜合分析,雖能綜合反映研究結果,但不易辨明先前每個研究結果對綜合結果的影響,有學者提出了累積Meta分析方法(Cumulative Meta-analysisi)。

3.3 結論部分

1)得出估計效應大小及方向的指標及其可信限。

2)將各個獨立研究的結果及Meta分析的結果用圖表表示。典型的圖是將各個獨立研究和Meta分析的優勢比及其95%可信限作圖。

3)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中,觀察排除一些研究之後對結果的影響。如果影響較小,說明分析的結果代表性較好。一般地說,那些大規模、高質量或有最新的研究成果的文獻,對meta分析結果影響較大。

3.4 討論

1)討論獨立研究的異質性。異質性不僅和模型選擇有關,當異質性的程度大於隨機變異,對異質性來源的討論比對Meta分析結果的解釋更重要。

2)討論Meta分析結果所代表的人群及其可推廣的人群。研究人群間的差異會對Meta分析結果的解釋帶來困難。如以住院患者為基礎的研究結果如何能反映門診患者的狀況呢?為了保證Meta分析的作用,必須明確適用的人群。

3)討論結果的意義。同其它所有的研究一樣,Meta分析結果對於科學研究及衛生保健工作的意義也要討論。包括:將某些結果用於實踐的證據是否充分;在何種處理水平上其益處大於危險性;對估計效應的大小及其精確性的評價。

4 一些不恰當的情況

目前,各種刊物上發表的有關Meta分析的文章越來越多,從已查閱的文獻來看,不恰當應用Meta分析的情況或者說在應用Meta分析時不夠規範的情況有:

1)文獻資料檢索方法不是很全面:部分研究只發表了發表或通過計算機檢索能收集到的資料,而未收集一些需人工檢索的資料、學術會議資料和未發表的資料。

2)未描述研究的人群及可推廣到的人群。

3)未列出排除文獻的標準及排除的原因。

在應用Meta分析方法時,應嚴格按照一定的程序及規則,避免不恰當應用,這樣才能保證Meta分析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元分析(meta-analysis)新手入門
    本次推送的元分析文章非常適合於元分析新手,雖然是發表在《生態和進化學方法》上的文章,但是對於所有學科其實都是通用的。對於元分析感興趣,可以作為入門文章讀一讀。如果你有元分析方面的問題和困惑,那麼你可以可以加小編QQ:3417492134。我們提供元分析問題解答、元分析系統培訓課程(當然是中文)、元分析論文實戰解析、元分析論文指導等服務,歡迎大家諮詢。1.元分析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有力工具。它提供了一個統計框架,用於綜合和比較對特定假設進行檢驗的研究結果。
  • Meta分析的類型簡介
    近些年來 ,隨著Meta分析的不斷推廣,國內 Meta分析 大量湧現 ,這為臨床實踐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但因製作者的水平各異 ,使得Meta分析的質量良莠不齊,也給臨床實踐中使用者的選擇帶來了疑惑;再者,Meta分析只有真正走向臨床並正確的使用,才能體現其價值 ,而當前 Meta分析的應用較少。
  • 元元分析(meta-meta-analysis):體育活動對抑鬱和焦慮的改善
    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2015年發表在Health Psychology Review,使用元元分析這種方法探討體育活動是否能改善非臨床人群的焦慮和抑鬱。我們知道元分析是對原始研究進行的元分析,元元分析顧名思義就是對元分析進行的元分析。
  • 結構方程模型元分析:Web應用
    結構方程模型元分析(Meta-analytic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是元分析的一個非常有潛力的方向,但是對於沒有使用過R和R包的初學者而言,做結構方程模型元分析還是比較困難的。基於此,我們也專門講解了結構方程模型元分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聯繫小編QQ:3417492134獲取該課程。
  • 這篇meta分析厲害了,發了30分的SCI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很狂的科研人,作者慶直登科研,版權歸慶直登SCI狂人團隊所有,更多資料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很狂的科研人很多人都說發meta分析就是「灌水」,但是這次介紹的文章還敢說是「灌水」嗎?當然,能夠發表在這種期刊上的人肯定不會缺文章,更不會擔心畢業問題和評職稱問題。
  • 一篇有趣的結構有意思的Meta分析文獻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rial analys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心血管疾病和維生素D補充:試驗分析,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Meta分析)ABSTRACT
  • 一篇meta 分析文章的悲催投稿經歷——已被 PLoS ONE 接收
    自己做的meta分析剛剛被PLOS ONE接收,上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投稿經歷(Molecular Psychiatry→Schizophrenia bulletin→biological psychiaty→schizophrenia
  • 真的有必要發一大堆meta分析或者純生信數據挖掘SCI嗎?
    但是懂行的人不會只看這個數字,還會看文章裡面有多少篇是論著,有多少篇是meta分析、綜述、comments、letter等等,期刊影響因子,被引用的次數,通過這些就可以看出真正是否有料。如果在這麼多SCI論文中,meta分析、綜述這些佔大多數,而且期刊影響因子都是2-3分的,那麼很容易會被人們認為是「灌水行為」,因此華西這位博士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質疑與爭議。有些人掌握了meta分析或者純生信數據挖掘這些技能後,可以在短時間內搞出很多篇SCI。
  • R和Stata軟體meta分析操作詳細攻略,對研究再開展研究的利器!
    之前,我們引薦過「Meta分析是什麼? 計量軟體如何做, 如何解讀呢」。今天,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引薦Meta分析(薈萃分析)相關內容,重點介紹用R和Stata軟體操作meta分析的步驟和技巧。相對來講,IPD薈萃分析不存在上述的弊端或受有關偏倚的影響較小。因此,在腫瘤生存或療效研究領域中,當要求進行這方面的分析時,IPD薈萃分析是唯一推薦使用的分析方法,儘管它比其它兩種方法要耗費更長的時間,以及人力和物力。
  • 全基因組關聯的meta分析研究確定了多種長壽基因
    | 作者:範大志 (佛山市婦幼保健院)近日,德國馬克思·普朗克老化生物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logy of Ageing)的Deelen J研究者們,通過全基因關聯meta分析的方法確定了多個人類長壽基因位點及相關基因。
  • 義縣遊學電子科技:flutter-web設置meta標籤便於搜索採集的方法
    義縣遊學電子科技,提供軟體編程開發,硬體,嵌入式技術,也會分享一些軟體的使用方法,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今天分享一個重磅的技術文章,對於很多用過flutter開發web的朋友一定非常熟悉了開發流程和頁面編寫.但是最終部署是不是會存在一些問題呢?
  • MSA數據分析方法和應用案例
    測量系統是用來對被測特性定量測量或定性評價的儀器或量具、標準、操作、方法、夾具、軟體、人員、環境和假設的集合; 是用來獲得測量結果的整個過程。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 測量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製造數據的過程,獲得正確的測量數據則是保證產品質量的第一步。如果不能科學地評價測量系統產生的數據的可靠性, 就無法對測量系統的有效性進行控制, 質量管理和控制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前提。
  • MACD指標方法正確應用,可以減少迴避很多失誤
    前言在技術分析體系當中,可以將指標分為各種不同的類型,比如趨勢類、擺動類、通道類、強弱類等,不同類型的指標使用方法不同,以及適用於不同的行情,切記眉毛鬍子一把抓!今天講解的技術指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MACD指標,很多散戶在應用技術指標的時候,不懂得融會貫通,一味的金叉買死叉賣,結果不但沒有做好交易,還出現較大虧損的情況。
  • Python學習第227課——html的head及meta簡介
    meta標籤就是關於這個網頁的數據的數據,也就是元數據(metadata),所以meta表示"元","元"有頭、首、始、大等意思,比如元始天尊,所以我們可以把meta理解為"最終的、總領的"意思,就是網頁的其他數據都是受這個meta控制的。
  • 元分析
    今天推薦的是2019年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期刊的一篇元分析文章,這篇文章對元分析的設計、進行和發表提供了具體的指導步驟,雖然是對醫學元分析的指南,但是絕大部分內容對社會科學領域也是適用的,故推薦大家讀一讀此文章
  • 薪酬調查分析方法:頻率分析法、圖表分析法應用
    頻率分析法應用頻率分析法是列出調查樣本數在某工資區間範圍出現的次數,得出工資在不同區間出現的頻率。有時候企業選擇市場的折中水平不一定要根據平均值或中位值,可以根據頻率分析法選擇出現頻率最高的區間。表行政助理崗位工資頻率分析或者利用柱狀圖,能夠更直觀地看出頻率最高的屬於哪個區間,如圖所示。
  • 如何用Excel軟體幫你做統計分析?
    對於簡單的數據分析可以採用事先編程好的語言進行數據分析,正所謂一勞永逸,並且也可以加載不同的模塊,實現數據分析。那麼接下來我和大家講解Excel在統計分析中的應用。學習之前,先從個人角度,闡明下學習Excel的誤區,Excel不是方法,而是工具!和很多數據分析軟體一樣,Excel僅僅是我們處理數據的工具,具體應到什麼方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數據的類型以及目的。
  • 華東理工大學:香港大學趙海臨博士講座——實用元分析工作坊
    【MBA中國網訊】在這個為期兩天的工作坊裡,我們會以實操的方法來從零開始學習元分析。此工作坊只會默認大家掌握極為基本的統計學知識(例如平均值,標準差,置信區間)。
  • 異質性、隨機誤差、效應修飾——談談Meta分析的固有缺陷
    那麼,在Meta中,不存在異質性這個假設本身並沒有說清楚,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不存在隨機誤差以外的異質性。當忽略方法學異質性時,這個說法變為:不存在效應修飾。那麼我們還有必要分析其他特徵嗎?如果其他特徵分析出顯著差異時,上一個結論還可靠嗎?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個自然的想法便是同時分析所有特徵。這個方法被稱為:多變量Meta回歸。如果說亞組分析是非參方法,那麼Meta回歸就可以稱為參數模型方法。在前面介紹的效應量合併方法中,M-H法就是非參方法,事實上也可以用廣義線性模型,二者是一個道理。
  • 看最新meta分析證據
    圖1 森林圖:HCC的TVDT在亞組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亞洲人群的平均HCC TVDT時間較歐美人群短(4.1[95% CI 3.4-4.8]個月vs. 5.4[95% CI 4.0-6.9]個月)。各研究報告的腫瘤生長模式如表1所示,35%的HCC患者其腫瘤呈快速生長(TVDT<3個月),37.6%的HCC患者其腫瘤呈緩慢生長(TVDT>9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