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必要發一大堆meta分析或者純生信數據挖掘SCI嗎?

2020-12-22 SCI狂人團隊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SCI狂人,版權歸SCI狂人團隊所有,更多資料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SCI狂人

很多科研人在簡歷上都會寫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多少篇,累計影響因子達到多少,被引用了多少次等內容。記得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有位博士在個人簡介寫上了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46篇,很多外行人看著46篇SCI這個數字會覺得這個學生很優秀,科研能力特別牛。

但是懂行的人不會只看這個數字,還會看文章裡面有多少篇是論著,有多少篇是meta分析、綜述、comments、letter等等,期刊影響因子,被引用的次數,通過這些就可以看出真正是否有料

如果在這麼多SCI論文中,meta分析、綜述這些佔大多數,而且期刊影響因子都是2-3分的,那麼很容易會被人們認為是「灌水行為」,因此華西這位博士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質疑與爭議。有些人掌握了meta分析或者純生信數據挖掘這些技能後,可以在短時間內搞出很多篇SCI。

我們之前教過的或者認識的研究生,有好幾個人都發了十幾篇meta分析、生信數據挖掘,有的博士甚至發了30多篇meta分析,有部分都是發在四大神刊上。上面這種情況往往都會被圈內認為是「灌水行為」,沒有太大的研究意義。如此龐大的數量,在畢業或者評職稱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你用來申請基金,可能會有問題,有些專家會介意。

現在很多單位都不承認meta分析,也就是不能用來畢業或者評職稱,也不會給予經費支持發表。在種環境下,自然而然就沒有什麼人願意寫meta分析,但是純生信數據挖掘的文章非常多人在寫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在能力允許的條件下,有必要發一大堆純生信數據挖掘的文章嗎?這個主要看你的發文目的,如果你是為應付畢業或者評職稱,就沒有必要浪費這麼時間與精力,發兩三篇便可以了;如果你是為了賺錢的,發再多也是滿足不了自己的。像生信分析加上臨床樣本、實驗驗證這種,研究深度逐步增加的,是可以多發的,不會這麼輕易被認為是「灌水行為」。

相關焦點

  • 這篇meta分析厲害了,發了30分的SCI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很狂的科研人,作者慶直登科研,版權歸慶直登SCI狂人團隊所有,更多資料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很狂的科研人很多人都說發meta分析就是「灌水」,但是這次介紹的文章還敢說是「灌水」嗎?當然,能夠發表在這種期刊上的人肯定不會缺文章,更不會擔心畢業問題和評職稱問題。
  • 碩士生兩年發14篇論文!一作10篇,4篇頂刊
    下面10個優質公眾號,由科研大咖主持;分享最有價值文獻,提供課題設計、生信和基因分析等做科研方法,更有寫作、投稿sciSpread(ID: sciSpread)推薦理由:做科研,發文章,如何選擇SCI期刊,也是一門技巧!sciSpread 時刻關注影響因子變化、期刊動態!
  • CNS 一作大神:這個生信分析方法帶你不做實驗快速發論文!
    近期看到一篇發在《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影響因子 3.152 的文章 ,從投稿到接收並發表共 2 個多月。 這是一篇完全基於生物信息學分析的文章,文章的思路:分析 TCGA 資料庫中的數據——利用 R 語言的 WGCNA 包——結合在線工具——發表文章。
  • SEER數據挖掘如果用上這些圖會更好發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很狂的科研人,原文作者為慶直登科研,版權歸慶直登SCI狂人團隊所有,更多資料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很狂的科研人SEER資料庫是一個可以獲取海量腫瘤臨床數據的資料庫,幫助了國內無數的研究生順利畢業和無數的臨床醫生升職加薪
  • 生信免疫分析竟然有這麼多神器~零代碼帶你搞定免疫浸潤!
    零代碼免疫細胞浸潤神器安利大家好,我是匯然~當前腫瘤的免疫治療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熱潮,在生信分析中免疫預後同樣佔有一席之地。大家都知道同一類型腫瘤的不同患者的免疫浸潤具有異質性,可能影響臨床預後。然而,腫瘤基因組和宿主免疫系統具有複雜性。因此如何描述癌細胞與免疫浸潤的相互作用成為生信分析的一大主流問題。
  • 有必要讀在職博士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可是,在職博士真的這麼好讀嗎?有必要讀在職博士嗎?聽聽專家怎麼說。在職博士的就讀現狀一般想要讀在職博士,無非就是為了提高學歷,為以後上職稱或晉升奠定基礎,而不是為了找到一個好工作。這與脫產博士的目的就不一樣了。所以在讀期間的狀態和表現也就不同。
  • 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在發表sci論文時,需要關注sci期刊是哪個分期的,影響因子是多少。因而很多作者比較想知道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沒有關係,哪怕單位要求發表sci論文沒有分區或者影響因子上的要求,內心也要了解這兩者對自己發表論文的影響。那麼,sci分區和影響因子有關係嗎?
  • 【文獻解讀】發5.7分純生信SCI套路
    作者還利用來自7個不同隊列的1300肺腺癌病例數據建立了基於TNF家族的預後模型。 腫瘤壞死因子 TNF 家族成員包括調節體內抗腫瘤免疫反應的關鍵通信系統,以及來自 B7-CD28 家族的免疫檢查點分子。通過調控TNFSF/TNFRSF家族之間的相互作用以作為一種新型癌症療法具有很大的潛力。迄今為止,尚未有報導過關於TNF家族成員在肺腺癌中的表達情況的相關研究。
  • Meta分析的類型簡介
    未調整間接比較是直接從 RCT中提取 A與 B的數據 ,此方法雖然簡單但對隨機性的破壞很大,故可能生較大偏倚從而高估療效,現已不推薦使用。調整後間接比較以 C作為公共比較組 (C可以是安慰劑或陽性對照組 ),與未調整間接比較相比其最大的的優勢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隨機特性 ,且經過了同質性和相似相檢驗 ,因而偏倚較小 ,為當前推薦的方法 (圖 1)。
  • sci發表經歷對找工作有用嗎
    sci發表經歷對找工作有用嗎?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崗位,招聘要求不一,即並非所有的崗位招聘都要求發sci。作者可以根據自己應聘崗位的要求,來判斷sci發表經歷是否有用。sci發表對於求職者來說有一定的用處,但這用處大不大,與求職崗位要求有關。有的崗位明確規定發表sci論文是一個門檻要求,沒有的話,嚴重的時候連應聘的資格都沒有。還有的崗位完全不關心是否發表sci,而是求職者是否與招聘要求相符。總之,不管求職者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勝任工作崗位才是目的。
  • 元分析(meta-analysis)新手入門
    元分析對於生態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來說可能特別有用,因為由於時間和人力的限制,單個實驗通常依賴較小的樣本量,因此統計能力較低。2.進行元分析可帶來巨大收益。它可以作為對主題進行系統回顧的基礎,該主題可以對關鍵假設或理論假設進行有力的探索,從而影響研究領域的未來發展。或者,對於應用科學家,它可以為生態,醫學或重要經濟的問題提供可靠的答案。
  • 元元分析(meta-meta-analysis):體育活動對抑鬱和焦慮的改善
    今天推薦的這篇文章2015年發表在Health Psychology Review,使用元元分析這種方法探討體育活動是否能改善非臨床人群的焦慮和抑鬱。我們知道元分析是對原始研究進行的元分析,元元分析顧名思義就是對元分析進行的元分析。
  • SCI 收錄量超過 Meta 分析!回顧性研究才是發論文首選
    昨天中午吃飯時遇到了跟我一起進醫院的趙醫生,聊天時得知他去年發了 3 篇 SCI,今年就有機會晉升副主任了,震驚之餘趕緊問他是如何做到的。 他支支吾吾半天才告訴我,他發表的都是回顧性研究的文章,這類文章寫起來簡單,也能得到很多期刊的認可。
  • 一篇有趣的結構有意思的Meta分析文獻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rial analys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心血管疾病和維生素D補充:試驗分析,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Meta分析)ABSTRACT
  • 一篇meta 分析文章的悲催投稿經歷——已被 PLoS ONE 接收
    隨後,我們對這個基因研究的遺傳學分析的文章也已經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1)和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2012),其中發表的數據大部分都是我們自己產生的中國人群的original data。
  • 這篇文章把數據講透了(四):數據挖掘
    編輯導讀:隨著「數智化」時代的到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數據,而你真的了解數據嗎?本文將為你重新解讀數據的概念和價值,以及數據的價值是如何在「數智化」時代下一步一步得到運用與升華的;因內容頗多,筆者將分幾期為大家進行講解。
  • Meta分析方法的正確應用
    有關meta分析的主要爭議基於Meta分析的眾多優點,它在醫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應用中也存在一些爭議,主要有:1)把一些在研究人群、實驗設計和質量控制等方面有差別的研究合併是否合理?4)統計學分析。把獨立研究的結果用統計學方法合併是meta分析的又一重要特徵。對於離散型變量資料、連續性變量資料、診斷實驗資料、連鎖分析資料,有不同的分析方法。Meta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固定效應模型(fixed-effects model)和隨機效應模型(random-effects model)。
  • 數據分析的萬能公式
    數據分析應該是站在毫無立場的客觀數據前,找到核心的指標,來對比業務中的兩組變量之間的關係,用來解釋業務,並引領你前行,畢竟沒有對比的數據就是耍流氓啊~~~你確保真的理解了麗莎阿姨這段話,那GMF,然後再繼續進行接下來的手把手操作階段吧。
  • 普通人有必要學習Python嗎?
    一、普通人有必要學習Python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1、普通人不建議學習Python,因為它畢竟是一門開發語言。2、學習Python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利用Python進行伺服器管理,應用管理,數據管理。2、中小網站開發者。大型網站還是建議使用Java開發,Java處理性能強於Python。3、數據挖掘人員。利用Python進行數據分析,數據挖掘。
  • Python數據分析與挖掘實戰是個啥?竟是南開人最愛?
    大學圖書館最有發言權。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南開大學圖書館依照慣例對全校學生過去一年的借書量進行統計。計算機類圖書《Python數據分析與挖掘實戰》以一年51次的總借閱量,摘得南開大學2019年借閱量排行榜「冠軍」。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度借閱量第一名的《源氏物語》,竟跌出榜單前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