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俊:潛心收藏三十年,造就當代長物志

2020-12-10 澎湃新聞

原創 陳小利 雅昌藝術網

十一年前,某位房地產商人急需資金周轉,於是決定把珍藏的一對紫檀香幾送拍某拍賣行,雙方很快籤訂了合同。拍賣行原本打算把它作為拍行當季大拍的家具專場封底,結果專家看過後一致不認可,專家一致認為「東西是老的,大概是乾隆晚期的,不是紫檀是紅木的,價格要在原來的基礎上減去一個零再打五折,合同得重籤。」

劉傳俊

消息迅速在收藏圈傳開,沒人敢接這「燙手的山芋」,商人很快想到了幾年前買這件香幾的競爭對手古董商劉傳俊,劉傳俊很順利地買到這件讓他惦記多年的香幾。「買入這件香幾過程有些曲折,當年這對香幾齣現在日本一個非常小的拍賣會上,很多在日本的國內行家也沒看明白,我看到朋友發的彩信後,很興奮,一下子就確定要買入這對香幾。東西進入海關後,一開始沒按照家具申報,當工藝品進來的,後來挺麻煩的,我等了一個多星期沒等到,就回家。沒想到,幾個星期後,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東西已經賣給了一位房地產商,跟朋友要到了他的電話,他開出的價格高得離譜,我只能暫時放手。」劉傳俊回憶道。

清乾隆 紫檀高束腰蕉葉雲蝠紋三彎腿帶託泥香幾成對,成交價:1265萬元

中國嘉德2011年11月

恭王府舊藏

朱家溍主編《明清家具》

購入這對香幾後,劉傳俊開始搜集資料研究,他在朱家溍主編《明清家具》、田家青策劃 頤和園管理處編《頤和園藏明清家具》書中找到類似例子,間接證明這對香幾齣自清宮。不過直接證據則來自一次與好友聊天中,劉傳俊得知日本山中商會出版的《支那古美術展覽會》收錄這對香幾,花了重金買到這本書。

《支那古美術展覽會》日本山中商會,昭和十年(1935年)

那麼,山中商會是如何得到這對香幾?「1912年,恭親王溥偉為了幫末代皇帝溥儀復闢籌措活動經費,決定將恭親王府的收藏全部出售(除書畫)。得到消息的山中定次郎在友人山中六三郎、岡田友次山中定次郎走入恭王府中,猶如走入了一個巨大的寶庫,眼花繚亂,應接不暇。山中定次郎在回憶中記錄:「恭王的管家用雙手捧起一堆翡翠飾品問道:『這些東西你打算出多少錢收?』山中定次郎心中驚喜,暗想:這次買賣做大了!經過權衡,山中商會決定以34萬大洋買下了恭王府除了書畫以外的青銅器、陶瓷、玉器、翡翠等全部收藏。這次交易對於山中商會而言雖然是一次大的賭博,但後來卻給山中定次郎的人生帶來了最大的輝煌,也奠定了山中商會成為世界上最大古董文物交易商的堅實基礎。

1912年,山中定次郎在恭王府門前合影

目前關於恭王府的家具有兩條線索:一是《臺北故宮文物月刊》第一卷第四期任莉莉撰文介紹,「本院近承行政院撥列專款,向東吳大學價購前清恭親王府紫檀雕花家具一批,共二十項,三十三件。」她不僅明確地說明這批家具為恭王府所有,而且強調它們材質高貴、製作精美。二是北京西山戒臺寺存有一批恭王府家具,至今仍在展覽。1987年恭親王奕訢曾孫愛新覺羅•毓峘提供了一本影集,內有部分家具的照片,以及恭親王奕訢為戒臺寺題寫的「慧聚堂」匾額照片。戒臺寺之所以會存這批家具,是因為恭親王奕訢與戒臺寺有著很深的淵源。」

心心念念多年的香幾,拿到手還沒捂熱,劉傳俊卻決定割愛送拍中國嘉德。「做生意這麼多年總是會出現捉襟見肘的時候,這個時候需要不斷的有東西出手,包括給拍賣行送拍也是,而這麼多年最讓我難受、一度喘不過氣的也是那一次刻骨銘心的送拍。」 劉傳俊回憶道。

時間回到2010年,此時正值中國古典家具井噴時期,中國嘉德連續兩場的古典家具拍賣,一度讓古典家具奪去了書畫拍賣的風頭,再加上中國嘉德的業務人員也在努力徵集這對香幾。劉傳俊想要把這對香幾在2011年的春天出手,嘉德正在組織2011年秋拍「姚黃魏紫—明清古典家具」,當時就協調把這對香幾放到秋天拍賣,誰知不到一年的時間,古典家具市場就遭遇了市場的冷卻劑。

2011年冬天,中國嘉德秋拍「姚黃魏紫—明清古典家具」夜場尚未開場,人流便將拍賣廳圍得水洩不通,拍賣結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總成交率不過34%,當時主要是受全球經濟影響:歐洲債務危機、國內樓市股市的雙遇冷、通脹的不確定性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投資藝術品的信心,大部分藏家選擇了觀望。而劉傳俊送拍的一對恭王府舊藏紫檀香幾以及三件小標的全部成交,算是這場中表現較好的,但那對香幾還是讓劉傳俊有了損失,現場以1100萬元落槌,加佣金最終以1265萬元成交,九年過去,它至今仍是拍場上最貴的紫檀香幾,同時也奠定了劉傳俊在古董家具收藏圈的行業地位。

這次難忘的經歷並沒有打擊劉傳俊對收藏的熱愛,反而讓他不斷反思自己,沉下心來進行鑽研與學習,他說「這個市場需要養,市場不好的時候幹點兒該幹的事,讀書、寫東西,增加一點自己的知識量,別再去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幹這個事,一點意義沒有。」

劉傳俊新書《文房》

今年5月底,劉傳俊歷時十年打磨的一套《文房》系列面世,眾人為之驚訝,美術考古領域的泰鬥楊泓先生為本書作序,這是楊老迄今唯一一次為別人寫序,馬未都先生盛讚「這套書填補文房領域學術空白」,更有海巖、劉丹、張涵予、柯惕思、田家青、黑國強等為之瘋狂打call。

於是,我們必須要了解一下這位作者了。

劉傳俊

其實,劉傳俊先生在業內深耕三十年,主要以收藏明清家具器物為主,創造了業內的無數佳績,成為了古典家具收藏行業內極具影響力的大咖,但最近十餘年卻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文房收藏上。他的收藏經歷頗為傳奇:1990年讀高一時,因姥姥住院,家裡花光了積蓄,於是他就輟學幹起了買賣古典家具的行當。1992年春,他在陝西渭南富平縣以240元淘到了一個黃花梨戥子架,在拍賣場上刷新了當時黃花梨小件的國際成交記錄,於是賺得人生第一桶金,成為「萬元戶」,開啟了他的收藏之路。

2006年轉戰北京是劉傳俊事業的一個轉折點。因為世博會的緣故,劉傳俊上海的店面臨拆遷,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最後選擇來北京。也是那一年,劉傳俊開始涉足雅昌論壇,現在大半個朋友圈的好友都是那時候在雅昌論壇上認識的。「時間我都記得很清楚,2006年11月11日,我註冊了帳戶,網名叢林。論壇上,很多網友水平很高,帖子寫的很好。我當然也想這樣,但剛開始,我的帖子有時錯別字連篇,觀點也有點模糊,就有人拍你,跟你爭辯。」劉傳俊骨子裡是個不服輸的人,為了回擊,「我開始找資料、買書,有一段時間都有點走火入魔,經常整宿不睡覺的看書,現在回想起來也挺讓人懷念的。」

與雅昌論壇網友的爭論是一方面,這樣的研究剛開始也是出於生意的需要。「許多古董商買賣或經手的東西很多,但是並不研究,不做功課,也說不出東西好在哪裡,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在買賣的時候別人知道你是誰,但買走之後,你就被遺忘了。」 劉傳俊很早就注意到這一現象。

「可園」一角

「真正的藏家他們永遠是會俯視你,不會跟你平視,我這兒為什麼有很多藏家包括一些資深的行家都願意來跟我交流和溝通,比如買資料的時候如果有兩套資料,我一定買兩套,這一套預備著不一定哪天來一個志同道合的人,我會送給他或者原價賣給他,這些好的資料,在自己能夠留下來的時候會分享給大夥。現在,我在交易前先做研究,然後把功課呈現給客戶,我和客戶是朋友,是平視而不是俯視,這也是我希望的狀態。」

「可園」一角

正是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劉傳俊逐漸完成了從古典家具行家到文房藏家的蛻變。雖然他主營家具,卻沒有建立起系列收藏,「一是古典家具需要較大的空間陳設,二是價格太貴。而文房用具被古人視為知己,他們稱毛筆為友、龍發友,稱硯為石友,圍棋為手談等。文人墨客從不吝嗇用最美的辭藻讚美這些文房用具。兩漢至明清詩詞歌賦中,很多篇幅中有對文房的記述和稱頌。有些器物甚至就是他們親自設計製作並琢磨而成,這些文房器物是承載文人士大夫思想、情懷和生活態度之器,是「載道」之器。」歷經了十多年的收藏積澱之後,劉傳俊明白了收藏是要做減法的,「減去貪念,減去贅復,減去一己之心,最終收藏的,除了極致的精品外,更是一顆清明圓通的心靈。」最終,文房清供成為他重要的主題性收藏。

對於器物與人的關係,劉傳俊認為:「器物上的美、秀、雅,都是相通的,人通過視覺、嗅覺和觸覺來感知事物的美感,人和物也能夠產生互動,在這種交流中體驗到的『舒適感』,就是一種氣場上的相融,是一種人與物的相互選擇。」

明 黃花梨雕玉蘭花葵口筆筒

北京宣石2011年春拍 成交價:100.8萬元

就拿拍場上首件破百萬元成交的黃花梨筆筒來說,劉傳俊初見時因它的價格略高而錯過,從此消失於江湖。這一等就是數年,「直到2011年北京宣石春拍,「長物養正—文房雜項」專場上,我與這隻筆筒重逢,像久別重逢一個知己,令我興奮不已。最終經過一番激烈角逐,40萬元起拍,落槌含佣金100.8萬元,我將其攬入懷中。」

不過最能體現劉傳俊收藏理念的則是另一件「乾隆六十年」紫檀筆筒,筆筒外刻有銘文《格物論》,上刻閒章「沙神芝」,據他考證沙神芝是清中期江南才子,精於金石篆刻。「這件筆筒最精彩的是它的裡面,內壁陰刻一枝梅花。相信大家都知道乾隆年間的文字獄,說錯一句話都會招來殺身之禍,文人活得相當抑鬱,沙神芝認為自己空有一身的學問卻無法施展,他認為自己是一枝傲雪的寒梅,在結合筆筒內的銘文「太平春」理解,他把文人的傲骨體現得淋漓盡致。梅花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暗香,我讀書不為求取功名,只為充實自己、愉悅自己,這就是沙神芝的「遊於藝,樂在其中」。

所以我為什麼喜歡文房?因為它的樂趣就在這裡,一個小小的文人筆筒,它給我們展示出來的信息量是非常之大,這件筆筒跟它的材質、貴賤其實意義並不是太大,這個筆筒是紫檀也好、黃花梨也好,還是其他木頭也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篆刻的這些銘文,以及文人內心的想法。」

另一套雙陸棋的收藏更為傳奇。雙陸棋盤原本是一套,總共30枚棋子。當年的主人不知棋子的貴賤,先賣了3個棋子試水,劉傳俊拿到手時只剩27枚殘棋,在製作收納的棋盒之時特意留了三個卡槽,因為他相信他們終將團聚。也許冥冥中自有天意,9年後的一次酒席上無意聊起雙陸棋話題,劉傳俊找到了失散多年的3枚。因此書中收錄一殘一全兩張照片,作為紀念。

隨著收藏與研究的深入,劉傳俊發現單一文房四寶的書都可以找到,單獨的家具、棋道具、香道具、茶具、賞石的書也可找尋,唯獨關於文房的器具的書籍卻沒有找到,只有寥寥幾本古籍,如《長物志》《遵生八箋》《閒情偶寄》《考槃餘事》,但都零散敘事,未成體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大件古董家具的交易中,文房器物往往都是用來討價還價或者搭售的「添頭」,缺乏篩選標準和更深入的研究來支撐,於是劉傳俊便有了出書的想法。

「現在大家對文房概念大多停留在「文房四寶」,其實文房的體系很龐大,包括文具類、清玩、雅玩類,清供、清賞類等,它可以延伸,可以很具體,值得深究,這也是我樂此不疲的原因。因此我想出一本象樣的、體面的書,百年之後,為這些器物做一個身份證,為對文房研究做一點點貢獻,我的一些觀點可以被大家看到。同時,我是想通過這樣一個分享,表達出格物致知窮其理,然後遊於物外,樂在其中的這麼一個態度。」劉傳俊坦誠道。

劉傳俊與女兒

為了實現這個想法,劉傳俊整整花了十年。他把這套書像呵護自己的女兒那般呵護,從選藏品、找資料、編寫文字,到為藏品拍照無不親力親為,因為引用的古籍太多,核對需要更多,所以在成稿之後的校稿工作都花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校對一百多遍,眼鏡的度數飆升,後來幾乎快崩潰。

劉傳俊與楊泓

劉傳俊對文房的定義和分類有著獨特的看法,楊泓先生在序言中寫道:「由於已是民國時期,有的書房中也增加有洋式的玻璃門書櫥。當時的規矩,在書房中不能放置與讀書無關之物,諸如棋局、酒具、佛具之類。佛具自有佛堂,下棋自有下棋的場所,一般圍棋和象棋的棋局和棋子放在過廳或花園內的花廳之中,那些地方是下棋之處。也不設茶具,如長時間在書房中確需飲茶,則是從外送來,飲畢撤走。」而本書的文房用具中,卻恰恰收錄了至少在楊老的時代不能作為日常物品放在書房內的器物,如酒具,佛具等。楊老解釋為「收藏家本人的情趣」。「我期望廣大讀者細讀此書後,或許會能從書中獲得自己的情趣。」楊老在文末寫道。

劉傳俊的《文房》系列分四卷呈現:《文房之味》、《文房之屬》、《文房之趣》、《文房之境》。

第一卷《文房之味》為學術論著,約24萬字。將文房、書齋體系器具分為:文具類、清玩、雅玩類,清供、清賞類,動使類及其他類。作者歷經十年春秋,通過大量詳實的資料考據及圖片文獻,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文房體系架構之形成、發展、演變及現狀。對早期文獻資料中被誤解的相關器物予以重新解讀,最後合成他所構架的古代文人的富有情趣的書房、書齋。

第二、三、四卷為文房書齋器具的實物圖錄及注釋。幾乎涵蓋文房體系收藏所有門類,收錄近500件套器物。其中不泛歷年拍賣會中頭籌者、及業內公認之精品。作為享譽業內的收藏家,劉傳俊在幾十年間穿梭於各文博機構、拍賣場所,與專業人士深入交流,為書籍的撰寫打好了良好的基礎。

書籍出版後,劉傳俊兒子在朋友圈發文,這樣寫到:

「曾經因為此書我對父親有過很多的不理解,總覺得寫書耽誤了很多事,也曾因為一些觀點不同發生爭執。但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購買查閱大量古今資料,深入研究,執著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數十年如一日,這種毅力和堅持也慢慢的感染了我,我不再和他爭辯書中是否增減貴賤之物,觀點是否可讓大眾認可之事。我開始明白每個人都有權利有自己的觀點,懂得理解尊重別人才最重要。對我而言父親勇于堅持自己的夢想,完成夢想就是最好的一本書。」

小結:在越來越西化的現代生活中,已經越來越難見到文房器具的影子。但或許正因如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文房器具。因為它承載著文人墨客的思想,與中國文脈最為接近,在不經意間演繹了中國式的詩意棲居。藏家劉傳俊深知這一點,於是他把'格物致知'當成人生一大快樂,在不斷的探尋中逐步升華,感受人與物之間休戚與共的真摯,去本源的世界裡,找回自己。

大家說

收藏家都有著自己的收藏情趣,劉君傳俊正是帶著這種情趣,廣覽文籍,積數年之功,精心鑽研,完成了今天這部專著,為古人書房構建了富於情趣的氛圍。在其對「文房」的分類中,不僅有文具(筆、墨、紙、硯)和與文具有關聯的附屬物品,以及必備的家具;也有藏書、法帖、字畫;還包括他認為屬於「清玩、雅玩」類的物品,諸如薰香器、茶器和酒器,以及博弈器具。他還認為琴、瑟、簫、笛等樂器,再加上七巧板,亦可列為「清玩、雅玩類或其他」。此外,還認為「文房」中要包涵佛、道修行法器。綜合起來,則把相關物品歸為文具類,清玩、雅玩類,清供、清賞類,動使類,共計四大類。對每類各物均詳加解析,努力探研,最後合成他所構架的古代文人的富有情趣的書房、書齋。我期望廣大讀者細讀此書後,或許會能從書中獲得自己的情趣。

——楊泓

此書有工具書特質,凡能想到的文房雜項,筆墨紙硯,香茶酒棋,清供賞石等等,無一不在搜集考證注釋之內。其內容翔實,判斷冷靜,客觀公平地補充了這一空白領域。我與傳俊先生相識已久,但相處有限。當他將書的成稿送來,三本厚厚的列印樣讓我不僅是吃驚,更多的是欽佩。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他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智者的話就是哲理,想寫書的人我見過許多,誇誇其談者大有人在,多少年下來,甚至一輩子走完,也沒見落在紙上一字;而傳俊先生只與我說過一次,數年之後就將厚重書稿擺放在我面前,讓我知道世界上確有持之以恆之人。《文房》考證翔實,考據眾多。以一己之力作如此浩繁的工作,難度之大,不是一般人能承受。我年輕時在出版社任編輯,深知出版之難,尤其這類帶有工具書性質的大書,工作之繁重,資料之瑣碎,沒有毅力與恆心者根本無法勝任。我想傳俊先生真是深愛這一門類,又能耐住寂寞,不求功利,方可將理想變成現實。

——馬未都

《文房》面世,一慰三嘆。與傳俊先生一同額首相慶,幸甚福甚!傳俊對中國傳統文房體系梳理考證之巨細詳實,前無古人;其浩繁積累及恆遠之志,可欽可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始終不斷不散,在人類史上至為壯觀,皆因中華文明光芒聚籠,頑強延綿。文人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高雅的一個存在!文房諸器,承載先賢智慧、記錄歷史變遷,定位文化品格,滋養民族精神……傳俊十年之功,一己之力,記錄,研究,論述於今;影響,引證,傳承於後,功莫大焉!善莫大焉!《文房》有據有論,有圖有趣。凡愛好中華傳統文化之人,謹勸: 案頭可置,枕邊可讀。

——海巖

見到了剛剛出版的劉傳俊先生編著的關於中國古代文房一書,四大冊成箱,宏篇巨製蔚為大觀。還沒有來得及細看內容,但對書的水平心裡早已有數,因為我對劉傳俊先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他的執著精神有所了解,幾年前我看過他寫的本書的部分初稿,看得出來他是下了真功夫,而且我認為實踐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份,因此業界人士和收藏家的著作應會有特別的和特殊之處。

——田家青

叢林兄跟我們家的淵源數數已有幾十年,從只聞其人、不聞其聲,當中隔了幾重山,到今天幾乎家人相稱,想想大家都經歷過「鏟地皮」的時代,真是一段大長篇,能說個十晝夜!時間再推到18年秋,不是文人的自己跟傳俊在京共同做了一場對談式講座,找他當然是想著大家對有關文房家具的經驗想法很相近,跟大家分享一下,該是有趣的事情,但結果卻……結果卻是自己汗顏,自己也變成了聽眾之一。事緣講座內容圍繞坐具,結果我跟大家一樣上了一節「文房」歷史課,獲益良多。我汗顏的是叢林的底子、預備功夫太強了,資料豐富卻又分析精準,言詞到位,簡單實在易掌握,可聽可看性極高,反映自己有所不足,明白到就算是興趣,其學習也是終身的! 想想這又是理所當然的,他當時在《文房》一書的籌劃已投下了大量心血,金錢能算,但所用時間、精神、意志卻令人難望其背!當今世上環境複雜,難以獨木成林,但人如其號,叢林兄一人卻造就了《文房》一林,不誇張的說是前無古人,其在於書中器物都是傳俊以一人之力,收其帳下,仔細研究,恍惚幾十年前的大江南北之旅又重啟一遍; 另一誇張之處是書中資料出典,能收的都給他以一人之力都收歸其下,也成就了一個書庫,這可不是坐著想想就能成事的! 但最令我吃驚的是,他是居然把所有的資料出典都讀遍了,此中毅力,怎不令人汗顏、自嘆不如呢! 至此,叢林兄也開了我方便之門,隅有對文房文化器物出典不明之處,發通短訊,便腦門頓開了!著書立說從來不易,以「一夫當關」之勢來完成更是異數。傳俊從騎自行車走遍大地,不甘停步地不斷進步,真是「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地成就了《文房》一書,世人的尊重就是這樣贏回來的!

——黑國強

時下正值國家號召倡導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時,傳俊先生這部《文房之趣》經過十年磨礪,今日終與讀者見面,恭喜!賀喜!十年的收集,考證,研究,走訪…憑一己之力其過程之艱難坎坷可想而知。書中對中國古代文房諸器的名稱,材質,使用等諸方面進行了翔實的考證,圖文並茂。建議有關部門將書中部份章節編入大中小學相關教材以提升青少年一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

——張涵予

十年了,傳俊的著作——《文房》出版在即。作為見證者、參與者,內心依舊波瀾難抑:一是欣喜,此書系統全面的梳理了文房體系,填補了此間研究的空白。融入那般精彩的世界,與古人談天說地,暢快淋漓;二是感慨,十年來,傳俊筆耕不輟,收集、整理、研究、論證從未間斷,才有了今日之所得。如此浩繁的內容,詳實的考據,耗費了作者巨大的心力!非有理想、持以恆心者不能為之。文房諸器作為載道的本體,記述著歷史與文化,顯露了歷代的審美追求,在心與物的交匯中潛移默化地完成了文化信息的交互,成為構建中國傳統美學體系的重要部分。中華文明數千年不斷,皆因在傳承與變異中能夠保持平衡。當今社會高速發展,中外文化激烈碰撞,創新成為巨大的生產力。此刻,更應重新審視傳承的重要意義。探尋民族文化的根脈,滋養文化品格,以獲前行的力量。希望從事藝術設計的朋友們、學生們仔細的研讀這樣的專著,必將獲益良多。有幸參與並創造這樣的歷史,深感欣慰。感謝為此默默付出的人們。品讀傳俊先生十年勤耕的碩果,其味醇厚、沁人心脾。

——林存真

「明季以來,雖有文人竭力傳承,然商賈之風大盛,皆以射利為本,器物喪失了它作為禮的介質,而淪為功用之具。明珠蒙塵,風雅蕩然。近時,因世人好古之風再起,儼然靈山未散。對器物之質的關注重新回到研究的核心。於承傳者,因循有序,於器物者,禮韻重光。

劉傳俊君,篤好古物,深究物理,不隨時風,有承緒長物之志,頗多欣喜。其以所蓄文房佳器結集付梓,真如檀越功德,因與餘有同宗同籍之故,為書數語,一表欽賞。」

——劉丹

- END -

原標題:《劉傳俊:潛心收藏三十年 造就當代長物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東張西望三十年:程昕東當代藝術收藏」亮相清華藝博
    12月19日下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迎來了「東張西望三十年:程昕東當代藝術收藏」展開幕式,此展是清華藝博2020年度舉辦的第7個展覽,也是收官之展,在今冬歲末為廣大觀眾帶來一場豐富的當代藝術視覺盛宴。開幕式上,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杜鵬飛為程昕東頒發捐贈證書,感謝他為本館捐贈丹尼爾·布倫(法)的《打開的小屋》和曹愷的《1968製造》等9位國際藝術家的17件當代藝術作品。程昕東先生是第一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藝術經紀人和收藏家。在過去三十年中,他通過展覽行動將許多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介紹到世界各地,也將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家引入中國。
  • 《長物志》:明代文氏一族的吳中風雅
    《長物志》涵蓋衣食住行用等各個生活層面,它強調通過對物質的正確駕馭而獲得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感官體驗,究其本質,是指導人們享受人生樂趣的一部書。十二卷所書寫記錄的亦是生活理想,是文震亨對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保持平衡的一種暢想。《長物志》代表的是那個時代的優雅。
  • 從《長物志》看明末文人的無奈與堅守
    《長物志》,表面是對園林藝術的考究,實則對文人式趣味的追求以及對生活和存在意義的探索和挖掘。「長物」是何物?《長物志》被收於《四庫全書》的子部中,足見其經典地位。「忌某事」的堅守文震亨的《長物志》內容太廣而不夠詳細,不過總的來說,還是能反映出晚明文人生活層次的方方面面,又因為其中濃重的個人情感,因而十分吸引人。《長物志》文中常常出現「忌某事」的說法。
  • 清華大學舉辦程昕東當代藝術收藏展
    程昕東當代藝術收藏展現場。清華藝博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 馬海燕)「東張西望三十年:程昕東當代藝術收藏」展覽即日起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此展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今年舉辦的第7個展覽,也是今年的收官之展。
  • 一個河北農民,靠買賣舊貨成收藏大家
    在買賣古代家具的過程中,文房用具,比如筆筒、鎮尺等,經常被當作附加品來贈送,劉傳俊不自覺地越收越多,從2000年起,有系統地收藏,至今已超過500件。自述 劉傳俊 編輯 白汶平我叫劉傳俊,是個藏家,也是個生意人。90年代初,我就開始從事古典家具的生意;2000年左右,開始有系統地收藏文房,大約有500件藏品。我花了10年去探究每件藏品背後的文化內涵,逐一給它們拍照、編列成冊,算是藏家中的研究者吧!
  • 明代《長物志》背後,原來文震亨還有這樣一位舅舅
    狀元之弟文震亨繪畫卓然雋深,書法瀟疏秀逸,尤長古琴,所著《長物志》影響深遠。文震孟故園「藥圃」,今名「藝圃」,允稱晚明造園佳構。文震亨《長物志》則敘述了園居生活的審美情趣。其實文氏兄弟除了家學淵源,與其舅舅周秉忠的影響也極大。本文通過文獻鉤沉發現,周秉忠是畫家,也是仿古瓷藝家,同時還是造園高手——關於周秉忠的神技頗多掌故。
  • 「收藏快報」2021年重點推薦書畫名家——劉會萍
    藝術家簡介:劉會萍又名:逸墨軒主(職業畫家),男,江西人,64年生,於1982年畢業江西藝朮學校油畫專業,現任江西萍鄉美朮家協會分會副主席,他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實力派畫家,其擅長中國水墨,花鳥,山水,以墨竹箸稱,對傳統水墨技法做了很深的研習,其墨竹畫法
  • 賽森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開幕,展出三十餘件作品
    2020年6月19日,位於上海M50的賽森藝術空間舉辦了「賽森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1996-2019」。進入九十年代後,第一代中國當代藝術家,已率先從爆炸的信息中找到了自己的路徑,完成了個人獨特語言的構建,並逐步走向國際。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體系也開始初見端倪。到了今天,越來越多年輕的藝術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為市場帶來了更多樣性的選擇。而收藏的意義,就在於從浩瀚的作品中,挑選出不被時代所淘汰的藝術。這也是賽森希望通過本次展覽所探討的內容。
  • 「賽森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1996-2019」在滬開幕
    開幕合影 2020年6月19日,位於上海M50的賽森藝術空間舉辦了「賽森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1996-2019」。 進入九十年代後,第一代中國當代藝術家,已率先從爆炸的信息中找到了自己的路徑,完成了個人獨特語言的構建,並逐步走向國際。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體系也開始初見端倪。 直至今日,越來越多年輕的藝術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為市場帶來了更多樣性的選擇。而收藏的意義,就在於從浩瀚的作品中,挑選出不被時代所淘汰的藝術。
  • 中國當代十大書法家《大美無度》驗證發布,楊臥虎上榜
    2020中國當代十大書法家《大美無度》驗證發布。楊臥虎上榜。經浙江禾晨中誠信信用評級;CNISA全球榜指數驗證,大美無度持續發布:AAA信用;5A品牌;世界500強;十大品牌;獨角獸企業;品牌價值…《大美無度》全球榜副秘書長李兆奇發布楊臥虎通過2020「中國當代十大書法家」驗證楊臥虎,字仲亮,浙江杭州人,中國當代十大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賓禮特供藝術家
  • 晉葆良的畫有沒有收藏價值 畫風獨特的當代實力派畫家
    經濟在發展,時代也在變化,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很多行業也崛地而起,其中就包括字畫投資收藏。藝術品收藏市場的蓬勃發展,正是這個時代所賦予的,尤其是字畫的收藏日漸火爆,越來越多的人躋身到該行業中,無論是名人畫家還是實力派畫家,都有其獨特的收藏價值。
  • 收藏變形金剛玩具幾十年,現在三十多了還在收藏,男子:偶然開始
    小編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看過變形金剛,這是世界級大片,裡面的內容非常的精彩,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變形金剛這事,我們就說一個變形金剛達人,這位達人收藏玩具變形金剛,自己已經三十多歲了,說起來變形金剛也是勾起了兒時的記憶。
  • 當代潛力與收藏的青年畫家——田志剛
    田志剛—最具收藏潛力的青年畫家多幅作品被藏家收藏,並其作品多次被以國禮贈送給國外政要以及友人。為當代最具收藏價值與升值潛力的青年畫家。2018年3月,作品《崛起》入選墨香詔安·中國畫作品展2018年5月,作品《隴上祥音》入選入蜀方知畫意濃——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畫)2018年5月,作品《界·靜寂有聲》入選第四屆八荒通神——哈爾濱美術雙年展(中國畫)2018年7月,作品《清涼世界》入選同源·首屆中國畫作品展2018年9月,作品《頂天立地》入選美麗中國·紀念改革開放
  • 40年,用當代藝術見證深圳時間——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開幕
    《夢魘之七》  布面丙烯  150×110cm龐茂琨  2003年  深圳美術館收藏《兄妹》油畫 108×126cm 張曉剛2001年 何香凝美術館收藏《水墨拓片-1》 紙本拓片 80×80cm 邱志傑 2005年 深圳畫院收藏
  • 2020首屆當代藝術家油畫煙臺收藏作品展在高新區開幕
    大小新聞客戶端11月27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信召紅 通訊員 尹健)26日上午,「詩畫煙臺·醉美世界」2020首屆當代藝術家油畫煙臺收藏作品展在煙臺高新區自然博物館開幕。煙臺自然博物館、煙臺高新區經濟發展部聯合主辦此次展覽,煙臺海岸藝術博物館、山東中藝海岸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具體承辦。
  • 金牛賀歲 翰墨迎春|尹友香——當代優秀書畫名家作品展
    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家級美術教授,當代著名畫家、書法家、烙畫藝術家、收藏家、書畫鑑定家、慈善家。 年參加中國文聯書畫展,國家畫院書畫展;2017 年兩次受邀參加山東書畫展、四川書畫展;2017 年作品製作成郵政郵冊、陶瓷書法、平安玉石扣 ,分別榮獲「國家禮品」榮譽;郵票發行到全球兩百二十四個國家並被國禮收藏,陶瓷書法受到景德鎮專家好評,國內外訂購,作品製作成平安玉石扣受到好評,大量訂購;榮獲中國國禮書畫藝術大家;受邀參加全球華人春節晚會,作品被收藏並獲得榮譽證書;榮獲全國職業信用評價網人才入庫證書
  • 中國當代美術新秀——張德岐、王善慶、蔡偉東、倪文祥、賀家軍...
    中國當代美術新秀 ——張德岐、王善慶、蔡偉東、倪文祥、賀家軍、李志軍、黃榮波(一)張德岐個人簡介:張德岐,本人草根文化、`從小愛好畫畫。一直在藝術人生的道路上成長。2019年榮獲「藝巡中華·光輝時代杯「書畫大賽三等獎作品欣賞:(三)蔡偉東個人簡介:蔡偉東,男,漢,出生1976年6月1日現為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固始美術家協會理事。
  • 中國當代實力派藝術家山湘子作品欣賞
    父母的薰陶,艱苦的環境,培養和造就了山湘子做人的品德和敢於吃苦耐勞的精神。拾柴、撿糞、放羊、農耕樣樣親為,堅韌不拔的性格開啟了山湘子坎坷而精彩的人生之路!《大雞圖》在歐洲九國文化交流活動中被羅浮宮收藏。
  • 「超級商人」查爾斯·薩奇是怎樣影響當代藝術的?
    這個在英國家喻戶曉的商業大亨,不僅在廣告行業風生水起,更一手締造了專屬自己的收藏世界;在贏得萬千財富的同時,其收藏生涯同樣影響和塑造著英國當代藝術的樣貌。稱他為藝術界的「超級商人」,實在是名不虛傳。
  • 金牛賀歲 翰墨迎春|顧鳳岐——當代優秀書畫名家作品展
    早年間潛心學習劉炳森千字文,清黃自元楷書,臨習歐陽詢《九成宮》,顏真卿《多寶塔》,王羲之《蘭亭序》。反覆揣摩,臨摹蘇軾、諸遂良、黃庭堅、劉海粟、範曾、李可染、啟功等古代、現代大家的傳世力作,書法創作鼎盛時期得益於全國衛生系統書協副主席陳翰彬先生、著名書法家徐雲飛先生悉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