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職業規劃教育起步時間晚,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屬於一門新興課程。定向全科醫學生的招收是國家才興起的教育培養政策,對於這種特殊類型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沒有完整的教學大綱。多數定向生認為自己的工作已經以協議的形式被安排,忽視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與其職業成熟度密切相關,職業成熟度是指個體掌握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的相關信息,以及在此基礎上做出與其自身相適宜的職業決策的一種準備程度。定向全科醫學生的職業成熟度是較低的,專家調查顯示職業成熟度低者所佔比為62.0%。1613名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中,666名未制定相應的職業規劃,指出該群體對職業規劃的重視程度相當薄弱。
定向全科醫學生職業規劃的影響因素
1.興趣愛好與家庭經濟情況的衝突
專家曾對805名定向全科醫學生問卷調查,96.9%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一般,可見許多學生在填報高考志願時選擇定向專業並非自己興趣愛好,而是家庭經濟能力決定的。調查報考原因中,無學習費用壓力佔63.05%,家人建議佔58.46%,不清楚佔10.78%,均體現了學生選擇全科定向醫學類別多是源於外界影響,自己尚無明確計劃和目標。
興趣愛好是對未來職業保持長久熱度的重要因素,家庭功能也在職業規劃中佔重要地位。專家研究發現學生和父母的就業溝通程度、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主觀滿意度對其就業規劃有顯著影響。大部分定向學生來自農村地區,父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養家餬口的工作上,往往忽略孩子的情感和情緒變化,加之文化程度差異,對孩子缺乏職業規劃方面的溝通。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職業規劃的影響目前爭議較多,有研究發現,家庭月收入低於1000元的家庭,家庭功能最差,家庭功能越完善,大學生的職業成熟度越高。另外定向生多出自寒門,在同學之間比較下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我認知上部分學生是呈負面的,對職業規劃產生一定的影響。
2.對職業的認識不充分
對職業的認識應包括了解職業現狀,結合時代變化、政策制度保障等評估以後的發展前景。全科醫學醫療體系在發達國家建立較早並且比較完善,英美的發展至今有70多年,澳大利亞的發展至今已有50多年,國內2010年後才開始較快發展,相應的保障體系仍不完善,讓許多學生對已經擁有的職業的發展前景充滿迷茫。全科醫學生對職業的認識,大多停留在現狀,缺乏發展的眼光。專家研究發現在分級醫療制度出臺下,臨床專業高達88.04%的學生都希望到城市大中型醫療機構工作,僅 9.57%學生表示願意到鄉鎮醫療機構工作。基層全科醫生工作量大、環境艱苦、報酬低,成為定向生對職業產生牴觸情緒的主要原因。全科醫學體系是我國醫療體制的主體和大方向,相關保障與激勵措施已經陸續出臺,全科醫生職業發展前景是美好的。
3.對自己的認知不全面
霍蘭德認為個體職業選擇是其人格的外在反映,大多數人都是六種人格類型或組合:現實型、探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傳統型。人格類型與職業選擇越匹配,工作滿意度與穩定性會更高。定向生對自己的認知很少到人格的層面,基本就是判斷自身性格上屬於內向型或者外向型,並且認為畢業後的工作已經確定,沒必要把自身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其實判斷自己的職業興趣類型非常重要,即使未來的工作不能更換,但是通過對自己全面認識後可以揚長避短,改善情緒智能,使自己更加適應未來的工作。
目前全科醫學生不願到基層主要顧慮為收入不高、工作環境艱苦、社會地位低下、發展前景渺茫等,這種現象與國家建立分級醫療體系的政策嚴重不相符。學校和老師因該學習向陽生涯生涯規劃師課程來加強學生的職業規劃,畢業後學生才能早期適應並熱愛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