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寺廟,簡樸而不失意趣。| by lionheart
乘車不遠,便到了南禪寺。同清水寺相似,它也是依山而建。走至大門前,匾額上大書「大本山南禪寺」六字,一股鎌倉之風撲面而來。不同於沒有明確邊界的清水寺,門與圍牆兼具的南禪寺似乎維持著更高的格局。跨檻而入,便進入了一片密林之中,這大概是日本寺廟在布局上同中國現存寺廟布局上最大的不同之一了——中國寺廟著重強調建築物的引導和主導作用,山門之後便是第一重天王殿,而後緊跟重簷寶剎,亭臺樓閣,再用極具強調性的巨大佛教造像安置其中,飾以壁畫藻井,極顯壯觀。日式寺廟則全然不同,增大了以樹木為代表的自然景觀的布局比例,不管是依山而建的清水寺、南禪寺、龍安寺,還是城市中心的建仁寺和一些小的神社,一旦進入大門,就如同進入一片森林,綠樹成蔭。
▲南禪寺三門。全木建築更顯古拙之風。| by 行止天涯
依小路而行,穿過重重植被,便到了南禪寺的「三門」,此「三門」非彼「山門」,而由於功能相似的緣故,卻也許有誤傳的嫌疑。這是南禪寺中最宏偉的建築,重簷歇山頂,高約30米,以全木建造。三門延續了日本建築的簡樸,沒有任何雕刻彩繪。僅需500日元,便可以登樓觀賞。管理建築的並非僧人,卻是幾位和藹的老嫗,她們負責引導遊客褪鞋、登樓。
南禪寺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日式傳統寺廟群,在寺廟中,僅有三門和之後的法堂是一組對稱的建築,這又和中國寺廟有著顯著差別了。國內寺廟的山門與第一殿之間大概是一片不加修飾空地,偶爾會置以經幢,而日式建築則會在空餘地區布置大量的植被,登樓遠眺,幾乎整座建築群都隱藏於密林之中,偶爾重簷出挑,似有建築小品之味。而高大的法堂,被密林遮去大半,只露出一個雅致的屋頂,似嬌羞的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寺院的中軸線僅僅只是一條窄窄的小路,行走其中,在綠樹的縫隙中窺見巍峨的樓閣殿宇,深得禪趣。
▲從南禪寺三門往下眺望,好一派密林。| by 行止天涯
更為難得的是,與清水寺比,南禪寺中寂寥許多,於是在寺中又得一份難得的清靜。漫溯其中,走到一條引水渠邊。這條水渠叫「水路閣」,始建於1885年,於1890年竣工,將琵琶湖的水引入京都。水渠將日本傳統與西方科技融合,古樸且不乏莊嚴。水渠很長,只能在寺中窺見幾個橋洞,視野便消失在一片綠樹盡頭,仿佛一眼從鎌倉看到令和,時間在這裡似乎靜如湖水,也人云亦云地頓悟所謂佛家前世今生之道了。
▲水路閣。建於1885年,供引水之用。| by 行止天涯
穿過水路閣,目之所及是兩山環抱之間一片谷地,視線豁然開朗。山間有一庭院,白牆綠樹,意趣盎然。這裡便是南禪庭院。庭院中有幾座小屋,小屋門窗敞開,裡面幾位僧人席地而坐,飲茶洽談。屋裡裝飾與一般的日本家庭並無二致,但更加簡樸些,除了茶桌沒有任何其他陳設。在低矮的屋簷下行走,腳踩著木地板沙沙作響,與密林中起伏的鳥語合奏成一曲優美的樂章,仿佛穿越回到幾個世紀年前的日本,心也跟著靜了下來——就算是戰火紛飛的鎌倉,室町,戰國時代,暗鬥,詭謀,忠叛,生死,人性之善惡,同南禪寺毫無相關,仿佛張潮所言,「無善無惡是仙佛」。凝想半刻,便欲再走,行至屋的盡頭,只見一條曲曲折折的小路,順著蓮香四溢的池塘延伸到一片蔥蘢。想起倒是同一首古詩相映成趣: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 但餘鐘磬音
唐. 常建
雖然我並非在清晨遊覽的古寺,但這短短幾句所描繪的,與我所見之景,和在此感受到的心境竟是如此相似。中國詩詞的魅力,就在此了:它能用最簡練的語言,描繪出最生動的畫面,表達出最細膩的情感,讓人感受到跨越時空的共鳴。
▲南禪寺庭院。建築皆藏於草木之中,樸素而幽靜。| by 行止天涯
院中小路忽高忽低,順山勢而行,就可看出日本人對園林設計的用心了,園中所植樹木,有松、杉之類高大者,也有灌木之類低矮者,還夾雜著楓樹、櫻花之類,雖然種類繁多,但搭配和諧,毫無雜亂之感。這便讓我驚訝了:他們在園林設計時充滿對自然的敬畏,使之儘量保持自然樸素的風貌,然而又沒有自然的放任野蠻之感,而是移步換景,搭配和諧,從深林密樹間望見茅草頂的小屋,又得歸隱山林之閒適,實在是妙哉!
當然,日本作者對於禪的描繪亦有妙趣,松尾芭蕉的俳句似乎也能觸及到最接近禪的「空」的境界:
古池
カエルは-
水の音
一聲清脆的鳥啼。(未完待續)
文|行止天涯
圖|行止天涯 lionheart
編輯|小道亦然 行止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