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瑩,清末陝西女首富,在陝西當地還有「安吳寡婦」的傳說流傳,但相關史料記載並不多。在《涇陽縣誌》中,有關安吳堡、周家大院的介紹中提及到她,吳家後人、國學大咖吳宓也寫過一些記錄。而周瑩一生經歷的年代,正是她所代表的秦商最後的輝煌。
商幫的誕生
秦商也就是陝西商幫,是中國最早的「天下第一商幫」。這不是吹捧,是實情。
這還得從明初說起。當時,實行的是「食鹽開中制」,簡單點說就是國家放權,讓私人參與食鹽販運。但規定商人必須將糧食販到邊關,換取食鹽貿易的批條——鹽引,然後再憑鹽引到鹽產地販鹽。
當時朝廷的邊防重心就在陝西,陝西商民乘勢而起,輸糧邊關,換取鹽引,形成了以鄉土親緣關係為紐帶的商人集團。以三原、涇縣為中心的陝西商人成為先富起來的那批人。
後來勢頭蓋過陝西商幫的晉商,幾乎是跟在陝商屁股後發家的。另一個後世大商幫徽商當時根本連影兒都沒有。
而賺取了第一桶金的陝西商人,則依靠邊關的地理優勢,積極開展邊關貿易,尤其是茶葉和馬匹,以此緩和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關係。他們開拓了陝甘茶馬古道,並從中賺取了大量利益。
自此,食鹽和茶葉就成為了秦商發家的支柱產業。這個模式也就一直延續下來,一直到了清末。
創造「企業制度」
秦商自明初發展起來後,對政策也是很敏感的,根據朝廷的政策變動,廣泛布局其他產業,除最開始的食鹽、茶葉,還涉及布匹、藥材、菸草、釀酒、木材和典當業。八個產業,互相影響,編織出一幅巨大的商業網絡。
隨著產業越做越大,秦商開創了許多類現代的企業制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堪稱中國最早股份制度的「萬金帳」。
在缺乏資本的窘境下,由於官貸歸期過嚴,民貸利息太高,陝人多以合夥籌措資本,將各家投資人的股份、分紅和認債等都明文造冊。帳冊為布皮紙心,包裝精美,長期鎖在櫃中保存,逢退股、糾紛時取出。名為「萬金」,意為 「富至巨萬,財源滾滾」。這一帳冊規定的集資形式已經初具現代商業社會有限責任公司的形態,成為明清時期陝西商號最為廣泛的資本組織方式。清代渭南大典當商賀達庭、戶縣商人開設的茶莊「德泰合」等大型商號均採取「萬金帳」的經營模式由小做大,分號遍及全國。
隨著產業規模遍布全國,做老闆的常常分身無暇,秦商又創造非常類似現代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經營制度,「東西制」。
「東西制」分為「領東掌柜制」與「水牌掌柜制」,前者以「記名開股」的方式給予掌柜股份,使其成為商號股東,調動掌柜的工作積極性為商號效命。清中期渭南焦家的「吉順和」甚至將商號一半的紅利分與大掌柜。領東掌柜的工作業績也與福利掛鈎,多數商號為鼓勵掌柜長期效力,在掌柜退休後仍「許回坐號休養,照常分紅」。水牌掌柜則不以人力入股,只負責經營商號獲取固定薪水。
如此看來,秦商在明清時代之所以能夠做大,不僅僅是因為資本雄厚,同時還非常具有創新精神,有著領先的制度,有著很大的格局。
時代之殤
幾百年的發展,到清末時,已經是秦商內外交困的時候了。
在內,西北地區的陝甘回民之亂,幾乎摧毀了秦商多年積累的社會財富,不僅是商人本身的財富安全問題,更有因為戰亂影響而不斷削弱的社會經濟實力。這使得秦商整體的財富資本不斷減弱。
在外,清末大量國外物品、資本進入內陸,不斷擠壓秦商的生存空間。最明顯的就是洋布對土布的擠壓,同治年間一年銷售額還有四百萬兩,此後收縮得僅剩四分之一不到。
當然,這不僅是陝西商幫面臨的危機,也是中國所有傳統商幫的危機。面對危機,如何應對就決定了各商幫接下來的命運。
沿海的寧波商幫、洞庭商幫和廣東商幫,這些商幫在近代化轉型及時,接受新生事物、引入新興技術,在甲午戰爭之後,大量投資新式企業,都取得整體性的成功。
比如,寧波商人就將其支柱產業錢莊業轉型為近代銀行業,在後來的時代裡引領風騷。
而同時期的秦商卻再沒有祖輩們的創新精神。當他們發現,祖輩所積累下來的經商智慧,在這個劇烈轉型的時代中毫無用武之地時,曾經遍及大江南北的陝商們,也逐漸走向沒落。
沒落的商幫
在清末,陝西商人的想法和做法,我們可以在周瑩身上看到一二。
當時周瑩做了兩件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的事:第一,向西逃的慈禧太后進貢十萬兩白銀;第二,仿效北京紫禁城格局,營建工程浩大的豪宅。
這是秦商們一貫的思維:
第一,骨子裡看不起商人這一身份,希望通過靠攏權力、捐官等形式為自己塑造商人之外的身份地位。周瑩的娘家、婆家人都曾斥巨資捐官。她自己也謀得了誥封二品夫人、一品夫人的榮譽,高興得唱戲三天三夜。
同時秦商動輒以千金鬻爵,萬畝購田,招佃戶千家,藉此獲取身份地位、徵收佃租,從事炫耀性消費。當時就有人評價關中商賈「多不量力,競爭事奢侈,外似富而內無深藏」。
第二,獲得巨額商業利潤後,並未變為資本再投入,而是用於蓋房置地,甚至實在沒有可以添置的東西了,就將財富鑄為巨型銀錠埋進自家田裡,一些窖藏在地下室。據清光緒年間的記載,鹹陽三原富商趙家的銀子太多搬不動,只能埋在喬家的地裡;漢中鹽商王家埋銀數量太大,導致暴雨後院中到處都是裸露在外的銀兩。
只能說視野決定格局,當資本主義在中國橫行的時候,秦商們封建保守的做法,最終導致整個商幫的衰落解體。
結語
那麼在向慈禧太后進貢後,周瑩的結局如何呢?
在太后親封的誥命夫人光環下,周瑩地位如日中天。加之兩宮西遷,西安府暫時成為清王朝行政中心,秦商近水樓臺獲得發展良機。據傳慈禧曾將上貢的陝西「茯茶」誤聽為「福茶」,因頗討口彩而大加讚賞。周瑩精明地抓住這一契機,以「福」為名將「裕興隆」商號的茯茶生意更進一步,將「購運焙銷」的全產業鏈環節牢牢地把控在手中。
自明清以降,秦商茶商以涇陽為中心,市場遍及俄國與西亞地區,走出了一條橫跨亞歐大陸的「中俄茶葉之路」,此為繼漢代絲綢之路以來的又一條國際商路。
但沒過幾年,隨著俄帝國的覆滅與印度茶的競爭,將中國茶無情地逐出了國際市場,因茶而興的陝西商人也隨之風流雲散。
周瑩在那個時代最後的輝煌,正像是唱給秦商的一首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