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概說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每年公曆4月4日至6日,太陽到達黃經15°時為清明節氣。2020年的清明時間是4月4日,農曆庚子年三月十二。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清明花信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清明節氣和清明節
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根據光緒年間成書的《燕京歲時記》中所引《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作為節日的清明,到唐朝才形成,而作為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明確記載。
《清明上河圖》局部
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並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生活日趨都市化,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太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的圖景。
後來,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時間相近的上巳節習俗「上巳春嬉」也融入清明節中。明清以後,上巳節和寒食節已基本退出節日系統。可以說,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幾乎是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升華,因此,其節俗也具有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農事農諺
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萌動,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都是繁忙的春耕景象。黃淮平原以北的廣大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水分常常供不應求,需要防止春旱的威脅。而這時的江南地區常常時陰時晴,長江中下遊降雨明顯增加。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花盛開,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小麥也進入拔節期,需要抓緊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需注意人工輔助授粉。「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名茶產區已陸續開採。
與清明節氣相關的農諺還有:
清明到,麥苗喝足又吃飽。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清明雨漸增,天天好颳風。
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
春分後,清明前,滿山杏花開不完。
清明高粱穀雨谷,立夏芝麻小滿黍。
清明穀雨緊相連,南坡北窪快種棉。
習俗活動
掃墓
清明節是紀念祖先的節日,作為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疫情讓今年清明節的「打開方式」與以往不同,為避免聚集性和輸入性疫情等各類風險,全國多地發出通告,暫停現場祭掃和祭祀。今年清明節期間,各地的殯葬服務機構都相應地推出了網上公墓服務活動和「家庭追思會」「代客祭奠」等方式,為公眾增加了新的祭奠選擇。今年請大家用別樣的方式紀念先人。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發布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清明追思,銘記為我們開闢出春天的每一位英雄。
踏青
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春遊之意。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萬物萌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蕩鞦韆
蕩鞦韆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蕩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所喜愛。
植樹
清明植樹最早源於清明戴柳、插柳。清明掃墓、踏青時,婦女和兒童會把剛發芽的柳條編成環戴在頭上,成為應節的點綴。柳在中國人心中有闢邪保平安的功用。佛教認為柳可以驅鬼,早年民間求雨時也戴柳條。清明時節是柳樹發芽抽枝之際,柳樹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後來逐漸形成了清明植樹的習俗。
放風箏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裡放的風箏掛著彩色的小燈籠,如同星光閃爍,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天空後,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這樣做意在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節氣養生
立春之後,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疾病。這一時段還是高血壓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均需予以重視。在飲食方面宜食溫性食物,如韭菜、地瓜、白菜、蘿蔔、芋頭等時令蔬菜,也可以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菠菜、山藥等。
此時節,花粉症人群需注意預防花粉過敏。首先應加強防護措施,防止吸入致敏花粉;其次,出外賞花時最好避開花粉尖峰時段。
清明,從仲春開始,至暮春結束的時節,是純粹春天的節日,又承載著深遠的文化傳統。當我們慎終追遠、祭祖感恩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維護新生,煥發生機與活力。「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讓我們過一個「清淨明潔」的清明,把各種喜悅憂愁、飲食遊樂,都化作一種美好的精神寄託吧。
來源:新華社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中國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