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
隨著我國地膜覆蓋技術的大面積推廣和應用,農作物增產增收效果顯著,但帶來的地膜殘留汙染也隨之日益加重。
「過去是耕地之中看地膜,現在是扒開殘膜找耕地。」有人說,地膜回收不淨,簡直等同於「地魔」。
今年1月出臺的《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人們稱為升級版「限塑令」,其中明確要求「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7月,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健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將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等納入農資打假行動」。
9月1日,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正式實施,其中也有明確,「產生秸稈、廢棄農用薄膜、農藥包裝廢棄物等農業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回收利用和其他防止汙染環境的措施。」「國家鼓勵研究開發、生產、銷售、使用在環境中可降解且無害的農用薄膜。」
雖然相較於新疆、甘肅、山東等地,遼寧不是農用地膜使用大省,但在地膜的實際使用量上也不容小覷。地膜汙染,不僅威脅著遼寧的黑土地,也對我省生態環境安全造成影響。如何防止地膜變「地魔」?請看遼報調查——
難回收的超薄地膜仍被大量使用
地膜多用於經濟作物種植,如西瓜、香瓜、花生等。通過地膜覆蓋,可以抵禦旱災、低溫冷害,顯著增加作物產量。農民應用地膜覆蓋、一次施肥、免中耕等技術,帶來了更多經濟效益,也促進了地膜應用面積的不斷擴大。可以說,地膜覆蓋短期內仍然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
「為了降低成本,目前我們應用的地膜多以0.006mm甚至0.004mm的超薄地膜為主,農田殘膜回收非常困難,部分農田連續覆膜長達10餘年,農田地膜殘留量高達每畝6kg以上。」長期關注地膜汙染問題的省政協常委、臺盟省委主委胡軍向記者介紹,目前我省地表30公分土層裡都不同程度存在不可降解的白色地膜殘留。
「這些殘留的地膜會阻隔土地中水分、養分的運移,阻礙種子和作物根系的生長,對作物苗期生長影響非常大。」胡軍介紹,殘留地膜的危害,不僅僅體現在作物的生長上。許多作物秸稈都是重要的飼料,對於畜牧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卻因為花生秸稈飼料中地膜殘留量大增,使得不少畜牧業養殖戶對於花生秸稈敬而遠之,不再敢輕易使用。
此外,大量超薄地膜殘片可能被吹散到河流湖泊,流入大海,對生態安全造成危害。殘膜碎片產生微塑料、領苯二甲酸鹽等最終會進入生態系統,進入食物鏈,從而危害整個人類的食品安全。
為了治理農田「白色汙染」,其實早在2017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國家標準委等三部委就聯合發布了「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強制性國家標準」,規定地膜厚度不得小於0.01毫米,意在杜絕超薄地膜的泛濫,推動地膜回收利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但是記者在走訪中發展,這一規定在現實市場執行中效果不甚理想,農民普遍在使用買種子、化肥等其他農資搭贈的超薄地膜,或者購買這些價格低廉的超薄地膜。
使用標準地膜,提高回收率是關鍵
業內人士表示,與聚乙烯地膜相比,生物降解膜仍然存在增溫保墒功能相對較弱和成本高等問題,再加上降解膜往往對環境中的氣溫、溼度等條件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規範使用和回收符合國家標準的聚乙烯地膜仍是當下控制地膜汙染的主要解決方案。
目前,我省已加大了對標準農膜的宣傳推廣。今年4月,在春耕備耕、清理殘膜、採購新膜的關鍵時期,省農業農村廳以「致廣大農民朋友的一封信」形式,倡導科學使用和回收地膜,減少農田土壤和農村環境汙染。信中提醒廣大農民,未按照規定及時回收農用薄膜是違法行為,要去正規廠家的銷售網點購買厚度在0.01毫米以上的地膜,同時,嚴禁將廢舊地膜隨意丟棄或者焚燒。
在地膜回收上,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農田殘膜回收機械化技術按照農藝要求和作業時間,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苗期地膜機械化回收,二是收穫後殘膜機械化回收,三是播種前殘膜機械化回收。其中,後兩種方式在我省應用的較為普遍。
「農機、農藝與農膜的有機融合,是保證農田殘膜回收機械化技術應用效果的必要條件。」業內人士表示,使用具有一定厚度與強度的農膜的同時,還要按照適宜機械回收的農藝鋪施,才能取得最佳的機械回收效果。這其中,殘膜回收機是技術的載體與核心。據了解,我省已從今年起將殘膜回收機納入農機購機補貼產品中,農民購買補貼範圍內的殘膜回收機將會將會享受一定數額的購機補貼。
為提升地膜回收率,我省各地也在積極嘗試,探索適合當地的廢棄農膜回收利用模式。
在錦州市義縣九道嶺鎮石佛寺村,這裡藉助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及村集體的力量,發揮農業機械化優勢,採用了「SMR」地膜三統一技術模式,即統一供膜、統一覆膜、統一收膜。對易回收易分離的地膜,按每噸1000元的價格賣給回收站,促進廢舊地膜循環再利用,對無法再利用的地膜,則納入農村垃圾收集系統集中進行處理。目前,這種模式已經在錦州市義縣、黑山縣、北鎮市、凌海市等地進行示範推廣。僅義縣一地,2020年就示範推廣了2.5萬畝。
省農業農村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省鞍山、營口、阜新等市的廢棄農膜回收率已達到80%左右。
推廣降解地膜,成本控制和配套政策要跟上
記者採訪多位使用地膜的農戶,發現農戶對普通PE地膜的汙染、對土地造成的板結等問題有著共識,「土地是農民的根」,他們對降解地膜的使用在本質上並不抗拒。
香瓜種植戶於海燕告訴記者,香瓜種植每年需要更換地塊,所以自家是租來土地種植香瓜,如果地膜不清理乾淨,影響第二年的種植其他作物,自然不會有人願意租給自己。儘管認真清理,仍有部分地膜殘留在土地裡。「但降解地膜價格是不是很貴?」
在葫蘆島市,一位花生種植大戶告訴記者,自家流轉了大量土地,地膜使用量以噸計量,自己也在實踐中嘗試使用了降解地膜,但因為降解效率而放棄。「如果真能實現完全降解,我願意付費,但我試用了一年效果不理想,還需要再清理一次,費二遍事……」
價格和降解效率成為影響農戶使用降解地膜積極性的主要因素。
多位地膜生產廠家也向記者證實:由於生物質降解材料具有特殊屬性,不同地域的氣溫、土壤墒情和農作物種植方式的不相同,降解地膜的實際降解效果確實有差異性。
破解價格和降解效率在降解地膜使用上的困局?我省相關企業也在進行不斷探索。
「降解是塑料行業的發展趨勢。」營口永勝降解塑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寶生告訴記者,雖然目前生產降解地膜成本是普通地膜的2.5倍到3倍,但隨著更多企業布局降解料的生產,降解地膜的生產成本也會相應降低。
在這個行業「風口」來臨之前,如何破局?王寶生告訴記者,為了讓農戶從市場角度讓認可降解塑料,他多年前就開始進行了降解地膜的生產和試驗實踐。
記者在盤錦市大窪區尤巧元家庭農場看到,稻田邊樹立著「全生物降解地膜水稻直播試驗田」的牌子。試驗單位是遼寧裕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地膜的供應單位正是營口永勝降解塑料有限公司。後者為了推廣降解地膜的使用而成立了前者,這看似無奈的選擇,也展示出了降解地膜在市場中的弱勢。
「之所以選擇水稻做試驗,源於水稻種植需要育苗等流程,我想通過簡化流程這樣的方式降低生產成本,而覆膜直播會提高生產收益,從而讓農戶願意使用降解地膜。」王寶生介紹。
「今年4月29日採取的覆膜直播,如今已完全降解,田裡很難找到降解地膜的碎片了。」家庭農場負責人尤巧元告訴記者,從2016年,裕禾公司開始在這裡進行試驗,今年試驗面積擴大到了100畝,從實踐上看,覆膜直播水稻大約會增產5%到10%左右。
大窪區教育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負責人李亞告訴記者,他們一直關注試驗進展,現在看,使用降解地膜,確實實現了減少種植程序、省水、省肥、省農藥、省人工、增產等效果。
水稻的生長環境有足夠的水分,對於其他的作物,降解效率是否會受到影響?
「在技術上,降解效率是可控的,這並不是生產難題。」王寶生說。
「為保證降解效果,根據土地的不同情況,先進行降解地膜覆蓋示範試驗是十分必要的。」大連一家降解地膜生產商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行業內多家企業負責人表示,推廣降解地膜,除了提升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有一定的扶持,並加強對超薄地膜的監管。
胡軍在今年年初提交的《關於加強我省農業地膜汙染治理的提案》中就建議,在生產源頭上提高地膜生產企業的門檻,嚴厲查處超薄地膜生產小作坊。建立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在地膜生產源頭做好標準的執行。再則,可以適度提高農業地膜市場價格,把相關補貼放入農產品收購價格中去,用市場手段推動農民學習地膜減量使用、重複使用的新園藝技術,實現地膜總量的控制。
「相關配套政策也要落實到位。」王寶生表示,最希望政府加大對地膜新標準、補貼機制等配套政策的宣傳,加大超薄地膜違規生產和市場流通的執法檢查,讓農民群眾理解並主動推動新標準的執行。
採訪中,省農業農村廳一位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今後將開展農膜回收政策創設試點,推廣安全可控降解地膜替代技術。
來源 | 遼寧日報《北國》客戶端
▼
關注遼寧生態環境請掃下方二維碼
▼
遼寧生態環境
原標題:《北國調查 | 防止地膜變「地魔」須做好回收和替代》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