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搶抓時機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地膜回收處理工作

2020-12-15 瀟湘晨報

呼和浩特新聞網4月4日訊 據《呼和浩特日報》報導(記者 苗青)記者4月2日從自治區農牧廳獲悉,近期,全區各盟市搶抓化凍後春播前的關鍵時期,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按照自治區秸稈綜合利用、地膜回收處理攻堅行動方案的要求迅速行動,緊鑼密鼓地開展秸稈離還田和地膜回收處理工作。截至目前,各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旗縣新增秸稈轉化量246萬噸,各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示範旗縣回收地膜面積446.9萬畝。

秸稈綜合利用、地膜回收處理是我區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任務之一,也是我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2020年,自治區農牧廳將秸稈綜合利用、地膜回收處理列入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創新性突破性行動計劃,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秸稈綜合利用、地膜回收處理攻堅方案》,聯合七部門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農用地膜汙染防治的實施意見》,加強科學治理綜合利用,力爭到年底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和地膜回收率分別達到85%和80%。

今年,國家將繼續加大對我區秸稈綜合利用和地膜回收處理的資金支持力度,自治區農牧廳以此為契機,在我區12個秸稈資源量較大旗縣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做到全域全量利用。從中選取1—3個旗縣作為補償制度創設試點,推動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資金與秸稈利用雙掛鈎機制,逐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精準性、指向性和實效性。我區還計劃繼續安排旗縣實施地膜回收處理示範建設,開展控膜減膜技術試驗示範,實施農膜回收處理專項行動,推廣農膜回收處理典型模式,健全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在部分旗縣開展農膜回收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相掛鈎的農膜回收綠色補貼政策探索,納入「微治理」範圍。

【來源:呼和浩特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吃」掉廢秸稈催生「綠」經濟!界河鎮紮實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紀實
    今年秋冬季,該公司引進玉米秸稈打捆回收技術,通過政府性主導、市場化運作,在電廠周邊鼓勵農戶積極參與到秸稈收儲運各個環節,實現了秸稈高效離田、轉運,贏得了政府及百姓認可,逐漸探索出了集生態保護、農民增收、企業發展為一體的「三贏」模式。
  • 梅河口:由「渣」變「寶」的秸稈離田記
    為做好秸稈離田工作,近兩年,梅河口市政府多次召開秋冬、春季秸稈管控工作會議,全面落實秸稈離田各項任務,推行吉林省秸稈處置「5+1」模式,堅持禁燒、限燒「兩區」管控,建立依法、科學、精準、高效的運行機制,全市建立起鄉鎮村橫向和縱向溝通協調機制,實行市級領導包鄉鎮(街),鄉鎮(街)領導包村、村幹部包屯組、屯組幹部包戶、農戶包地塊的五級包保工作機制,24個鄉鎮街劃分成東
  • 秸稈機械化處理 讓秸稈禁燒不再難
    昨日,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南臺什村的玉米地裡,幾臺秸稈回收機正在工作,絞碎、打捆,不一會兒,玉米茬就變成了打包整齊的秸稈卷。今年秋收後,玉泉區農科局推廣引進的企業「秸稈機械化處理」技術成為助農的新亮點。內蒙古蒙川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帥告訴記者,機械化秸稈處理可以幫農民省下一筆不小的開銷。「現在為了保護環境禁燒秸稈,農民自己處理秸稈成本較高,我們免費為農民處理,然後對秸稈進行回收利用,一般有飼料化、燃料化、肥料化三種用途。飼料化可以解決周邊牧場或家庭農畜過冬用的草料;肥料化是通過技術堆漚成為有機肥,明年再用到地裡;燃料化就是把品質差一點的秸稈送到電廠用於發電。」楊帥說。
  • 北國調查 | 防止地膜變「地魔」須做好回收和替代
    今年1月出臺的《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人們稱為升級版「限塑令」,其中明確要求「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7月,九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健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將厚度小於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等納入農資打假行動」。
  • 臨潁縣九街鎮:「六強化」深入推進冬季秸稈禁燒工作
    河南經濟報 記者 鄭浩 通訊員 劉向東為打贏打好「藍天保衛戰」,臨潁縣九街鎮多措並舉,深入推進冬季秸稈禁燒工作。強化工作認識,杜絕麻木鬆懈。利用鎮村兩級會議,不斷強調冬季秸稈禁燒的重要性,提高鎮村兩級幹部工作意識,克服麻木鬆懈,營造濃厚的工作氛圍。強化宣傳教育,營造禁燒氛圍。利用村內廣播、宣傳車及微信群等形式,加強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的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廣泛造勢,使秸稈禁燒意識深入民心。強化網格管理,落實責任主體。
  • 秸稈回收變廢為寶
    眼下伊寧縣進入麥收時節,「今年麥草的市場行情比往年好,大伙兒都搶著回收,往年的廢麥草成了緊俏產品。」6日,伊寧縣溫亞爾鄉布力開村禾稼旺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嚴瑞喜介紹,合作社4000多畝小麥收割已接近尾聲,利用機械進行麥草打捆作業,每畝能為農戶增收150多元。
  • 東海縣白塔埠鎮秸稈打包回收解禁燒難題
    ……村黨支部書記伏祥璧說:「秸稈打捆離田不僅能確保堵疏結合禁止焚燒,打捆的麥秸會被立即運出麥田,就地出售,既不耽誤播種,又增加了收入。」連日來,東海縣白塔埠鎮在對完成7.5萬畝小麥,組織聯合收割機收割小麥、粉碎還田的同時,進行秸稈打捆回收,並加大對夏收遺留的作物秸稈清理力度,徹底消除火災隱患,美化淨化環境,促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開展。徹底清除不留後患。
  • 東營:秸稈回收再利用 變身成為金疙瘩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3日訊 東營市東營區在做好小麥搶收的同時大力推廣秸稈回收再利用,把回收的秸稈用於清潔能源領域,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前段時間,在東營區牛莊鎮大杜村的麥田裡,隨著秸稈打捆機來回穿梭,地裡的秸稈被機械快速回收,壓實,打捆,整齊的擺放到了地裡。把秸稈回收再利用,通過厭氧消化技術把秸稈轉化成可再生清潔能源——生物氣,再供給附近農村社區生活使用。
  • 秸稈回收「神器」即將推廣!農戶都說好
    和10多名水稻種植大戶現場見識了秸稈回收「神器」環保快速便捷的功能並學習如何促進秸稈的資源化利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專家表示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蛋白質、纖維素以及鈣、磷、鉀等微量元素打捆回收後的用途相當廣泛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博士 黃巧義:回收之後再進行一個發酵堆慪的處理工藝,來作為牛羊這些食草動物可以食用的飼料。
  • 鶴壁田間的小秸稈變身搶手貨,因為啥?
    現在我買了這臺機器,將秸稈打碎加工成草料,不僅我家的羊能吃,賣給其他養殖戶還能掙錢。」趙秀麗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我們回收農戶地裡的秸稈支付一定的費用,既幫他們清理了秸稈方便播種,又增加了農戶的收入。之後我按加工價以每噸400元賣給養殖企業,比他們自己買料便宜近一半,除去成本後我自己也有收益。」
  • 內蒙古涼城縣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1.畜禽糞汙整縣推進項目。對全縣37家規模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汙堆肥發酵池、氧化塘、雨汙分離等處理設施,其中2018年完成25家、2019年完成12家,目前已全部完工。此外,對19家以戶代戶養殖場配套建設糞汙處理設施,目前已全部完工。  2.縣級鞏固擴展項目。2020年涼城縣加大岱海流域面源治理,堆肥發酵池建設擴展到流域內的農戶。
  • 常州武進區十一月份工作重點
    經濟工作要毫不鬆懈。11月的經濟工作,重點要抓好四個方面。狠抓目標完成。圍繞常州市對武進區綜合考核和條線專項考核,以及區人代會目標等三個方面的硬任務,倒排時間進度,集中力量攻堅,全力以赴推進各項目標任務保質保量完成。搶抓項目推進,同時,及早做好明年重點項目的梳排和準備工作。狠抓對外開放,繼續抓好「三外」工作,全方位提升武進開放水平。
  • 邕寧區蒲廟鎮:小小銅鑼敲響秸稈禁燒藍天保衛戰
    中新網廣西新聞12月7日電(楊華 郭開浪)「小小稻草、甘蔗葉,搖身成農家肥……」12月6日,伴著冬日清晨的陽光,在廣西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孟連村的田間地頭,禁止焚燒秸稈及森林防火巡邏隊隊員們一面敲響銅鑼,一面向村民宣傳禁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森林防火的政策法規並分享秸稈綜合利用方式方法
  • 青島膠州:秸稈循環利用種出大球蓋菇
    青島膠州市加強農作物秸稈禁燒工作會議召開之後,全市各鎮、街道、功能區及市直有關部門迅速行動,突出重點,大力宣傳引導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並加強巡查、督查,重拳打擊秸稈露天焚燒行為,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近幾天,鋪集鎮殷家村的十幾個村民找到了青島益菇園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軍,想讓他今年繼續幫著收秸稈。「以前麥收完就愁著怎麼處理這些秸稈,這兩年好了,合作社把秸稈打捆機直接開到我們地裡幫著收秸稈,可省心了。」村民尤麗萍說到。
  • 景縣王瞳鎮全力做好麥收期間秸稈禁燒工作
    為深入推進2020年夏季麥收期間秸稈禁燒工作,保障全鎮廣大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王瞳鎮本著「早部署,爭主動」原則,做到壓實責任、提前宣傳、強化巡防,確保鎮域內零火點。統籌部署,壓實責任。該鎮召集機關全體幹部及各村支部書記召開秸稈禁燒工作部署會議,要求全鎮把秸稈禁燒工作作為當前頭等大事來抓,並在會上與各村籤訂了秸稈禁燒承諾書。實行鎮、村兩級幹部分片、分區域責任制,嚴格落實網格化監管責任,做到目標明確,責任到人,監管到位。加大宣傳,提高意識。
  • 棗莊舉行三秋生產暨秸稈禁燒...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3日訊 9月23日下午,棗莊市舉行全市三秋生產暨秸稈禁燒綜合利用工作會議。棗莊市委副書記、嶧城區委書記於玉出席會議並講話,棗莊市副市長周宗安主持。會上,棗莊各區(市)、棗莊高新區進行書面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