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歷史長河中,我國的許多優秀傳統都得以傳承,不僅如此我國歷史上還出現過許多嫉惡如仇的英雄,而且在歷朝歷代中還出現了許多英明神武的君主,說到這裡大家心目中會想出許多君主,但是今天我所給大家所講的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他不僅是一位皇帝,還是我國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詩人。而且在《新唐書》《資治通鑑》等經典名著中都有記載關於唐太宗在任期間的一件趣事,今天我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當時隨著新年即將到來之際,那時唐太宗正在皇宮之中瀏覽著關於死囚的名單和卷冊,在那個時期所有的死刑罪犯都是需要皇帝親自審批的,原來這一批犯人需要在明年秋季全部問斬。那時在古人看來,秋季就是肅殺的季節,而且在《禮記》中也有關記載:「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獄訟」,但是在唐朝律法中就有規定:「從立春到秋分時節,除去罪犯犯了十惡不赦之罪,或者士兵、奴婢殺害主人之外,其它的罪均不可在春季處決。」
然而在那時,李世民突然心血來潮,於是親自帶領文武百官來到天牢之中,親自看望這一些將要問斬的囚犯。
當囚犯看到皇帝來到後,天牢中的犯人紛紛哀嚎下跪,希望能夠得到皇帝的寬大處理,誰曾想到,李世民在這時下了一道聖旨,牢中犯人,家中都有父母和兒女在等待,距離秋季還有一段時間,於是今日我允許所有犯人回家團聚過年,幫助家中幹一些農活,等到來年在返回京城服刑。
當時大臣聽到後,全部進行勸阻,這怎麼可以呢?在這牢中關押的犯人,基本上全部都是犯下大過之人,倘若將他們全部釋放出來,他們遠走高飛又當如何處置?
唐太宗聽到後卻只是微微一笑,便將390名犯人全部釋放出來,並且許下承諾在來年後全部到齊,這些囚犯聽到後十分感謝皇帝的恩惠,於是390名囚犯全部離開了京城,都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老婆孩子,很快半年的時間轉眼過去,馬上就要臨近問斬犯人的季節,不曾想到這一些囚犯,竟然全部來到了京城刑部逐一報到,但是放回390人卻回來389人,正當官府準備派人將最後一名犯人抓回時,那一名死囚犯正躺在一輛牛車上緩緩趕來,原來是他身患重病,將要奄奄一息。
當唐太宗看見後,也十分驚呆,在聽聞囚徒全部都趕來的消息後,他卻沒有下達問斬的命令,反而是大手一揮,將這390名囚犯全部釋放,在犯人聽聞這個消息後,犯人都十分感謝皇帝的恩澤。
這一件事情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縱囚」事件,關於此事,白居易還親自為此寫下一首詩《七德舞》:「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來歌頌李世民為這件事情做出的果斷決策。
但是關於這一件事情,在後世的影響和爭議中是非常大的,而且許多學者覺得,唐太宗的這種決定,儘管可以收買人心,實際上也在挑戰法律的尊嚴,這使深受水深火熱的百姓如何看待?唐宋八大家其一的歐陽修,就在《縱囚論》中就有關於唐太宗對此事的抨擊,「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身為一國之君卻違反國家法律,然而只是為了自己名聲和榮譽而已。
實際上,什麼事情都有它的雙面性,從客觀條件上來分析這一件事情,在唐太宗縱囚這件事情後,其實大有深意。在公元630年,在史書記載中,唐朝一共有29人被判死刑,然而到了632年,囚犯人數達到了390人,究竟是什麼原因令死刑的人數急劇上增?
原來這一些人都是受到了公元631年張蘊古案件的影響,那時張蘊古擔任大理丞(法官),而且還有一個叫李好德的相州人,他是當時相州刺史李厚德的孿生弟弟,卻犯有重罪,如果按照唐朝法律需要絞刑處理,但是卻被張蘊古看來,李好德犯有瘋病,其實不應該治罪。
大家看過宮鬥劇的都知道,歷朝歷代文武百官都是勾心鬥角,因此就有御史以此事坑害張蘊古,便以張蘊古接受李厚德賄賂為由,向唐太宗告狀,結果令李世民大發雷霆,立刻派人斬殺了張蘊古,並且對受理這件案情的官員全部都以過失重判罪責來懲罰。
在那時大家都開始人人自危,為了不被受到牽連,這也導致唐朝貞觀六年的死刑案件大幅度上漲,而李世民在縱放囚犯的背後,就如果唐太宗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的這種做法也起到了安撫民心的作用,對於這一件事情大家怎麼看待?
參考文案:《新唐書》《資治通鑑》《禮記》《七德舞》《縱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