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汽油彈在韓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被譽為一個成功的例子,它作為一種武器的聲譽從最初幾年的讚譽到聲名狼藉,尤其是在越南戰爭期間。被大火吞沒的叢林成為這場衝突的標誌性畫面,但正是凝固汽油彈平民傷亡的畫面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運動,呼籲禁止使用凝固汽油彈,並抵制其製造商陶氏化學公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初幾個月,美國化學戰局使用從準橡膠樹中提取的乳膠來增稠汽油作為燃燒彈。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參戰時,由於日軍佔領了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和泰國的橡膠種植園,天然橡膠供不應求。哈佛大學、杜邦公司和標準石油公司的研究小組競相為美國政府開發天然橡膠的替代品。
凝固汽油彈是1942年在哈佛大學由路易斯·F·費瑟領導的一個化學家小組與美國政府在一個絕密的戰爭研究合作中開發出來的。凝固汽油彈的原始成分是由萘和棕櫚酸鹽混合而成的,凝固汽油彈由此得名。萘,又稱環烷酸,是原油中的一種腐蝕性物質,而棕櫚酸是一種天然存在於椰子油中的脂肪酸。
當添加到汽油中時,它起到膠凝劑的作用,使燃燒武器能夠更有效地推進。凝固汽油彈將噴火器的射程擴大了兩倍,並使射向目標的燃燒物質增加了近10倍。然而,當凝固汽油彈被用作燃燒彈時,它作為一種武器的毀滅性影響就得到了充分的認識。
1970年5月,越南峴港,上士羅伯特E擔心用凝固汽油彈噴火器清理一個地區
凝固汽油彈由於其許多優點成為軍方非常流行的武器選擇。凝固汽油彈比汽油燃燒時間更長,溫度也更高。它的製造成本相對較低,而且它的天然粘附性使它成為一種更有效的武器,因為它能固定目標。一枚凝固汽油彈也能摧毀2500平方碼的區域。凝固汽油彈因其向敵人灌輸恐怖的心理影響,以及其突破防禦工事或摧毀目標的有效性而受到稱讚。
1944年3月6日,美國陸軍空軍在第11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使用凝固汽油彈襲擊柏林。1944-45年間,美國轟炸機繼續使用凝固汽油彈打擊日本在塞班島、硫磺島、菲律賓和衝繩的防禦工事,如碉堡、碉堡和隧道。但正是在1945年3月9日至10日的晚上,在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一次轟炸中,凝固汽油彈實現了它真正的毀滅性潛力。279架美國B-29轟炸機在東京投下69萬磅凝固汽油彈,吞噬了東京的木製建築,摧毀了東京15.8平方英裡的面積,造成約10萬人死亡,100多萬人無家可歸。在接下來的8天裡,美國轟炸機瞄準了日本所有主要城市(京都除外),直到凝固汽油彈庫存耗盡。
凝固汽油彈在韓戰中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戰略武器,在韓戰中,它被用來支持在當地人數上超過朝鮮和中國軍隊的盟軍地面部隊。在韓戰期間,美國轟炸機每天投擲大約25萬磅凝固汽油彈。
1966年,在南越,美國巡邏隊附近發生凝固汽油彈襲擊事件
韓戰結束後,一種更安全但同樣有效的凝固汽油彈配方被開發出來,在汽油中加入聚苯乙烯(46%)和苯(21%)的混合物(33%)。新的配方被稱為凝固汽油彈B,超級凝固汽油彈,或NP2,儘管不含萘和棕櫚酸。因此,從技術上講,美國軍隊在越戰期間並沒有使用凝固汽油彈,而是使用了更新的凝固汽油彈-B。1965年,陶氏化學公司開始為美國軍方製造凝固汽油彈-B,這最終導致了全國範圍內針對該公司的抗議活動。儘管遭到抗議,陶氏化學公司繼續為美國軍方生產凝固汽油彈-B,直到1969年合同到期。
凝固汽油彈B比它的前身有一個主要的優勢,它的點火很容易控制。由於混合物中含有聚苯乙烯,因此更難點燃。凝固汽油彈B通常與鋁熱劑、鈉、鎂和磷結合在一起,可以產生1500-2000攝氏度(2732-3632華氏度)的溫度。它相對容易製造,可用於手榴彈、航空炸彈、火焰噴射器、炮彈、飛彈和坦克炮。
凝固汽油彈B首先被美國和南越軍隊士兵用來清除掩體、散兵坑和戰壕。凝固汽油彈的火焰迅速地使周圍的空氣脫氧,增加空氣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因此,即使它的火焰不能深入到敵人的地堡、壕溝或散兵坑,它也會使裡面的人窒息。
在越南戰爭中,凝固汽油彈的主要用途之一是破壞森林覆蓋和糧食供應。它還用於搜索和摧毀行動中的近距離空中支援,以及對北越部隊和物資集結區的打擊。美國轟炸機將凝固汽油彈B型炸彈投放在大罐中,撞擊後爆炸,吞噬了周圍地區火焰,凝固汽油彈在需要小心瞄準的常規高爆炸彈中,炸彈更受青睞,因為它們可以從較低的高度投下。從高速噴氣式飛機上投放凝固汽油彈的一個缺點是,它不是一種非常精確的瞄準敵方陣地的方式,偶爾會導致「友軍開火」,盟軍會無意中成為受害者。北越軍隊很快了解到,部署的最佳戰術是在戰鬥中靠近盟軍目標,以避免被轟炸。
越南戰鬥機護航飛機也曾使用凝固汽油彈清除直升機的降落區,通常就在直升機抵達前不久,使得降落變得危險。Napalm-B在越戰期間也被盟軍用於防禦基地營地和火力基地的周邊防禦。裝有凝固汽油彈的桶會埋在防禦陣地周圍的鐵絲網下(鐵絲網大約有兩到三英尺高)。這些桶在受到攻擊時會被引爆,把敵人燒成灰燼。
1963年至1973年間,美國向北越目標投放了38.8萬噸凝固汽油彈。在越南戰爭期間,凝固汽油彈作為一種武器的普及程度可以通過與美國參與的前幾次戰爭中的數據進行比較來看出,在韓戰期間,有32357噸的汽油彈被投放,太平洋地區的數量為16500噸。
凝固汽油彈襲擊後燃燒的叢林成為越南戰爭的標誌性畫面
1964年3月29日,一張被嚴重燒傷的小孩的照片刊登在美國媒體上後,國防部承認曾向南越部隊提供凝固汽油彈,並曾被用於對機上美國教官的空中轟炸。隨著美國傷亡人數的增加,以及越來越多的凝固汽油彈爆炸造成平民傷亡的畫面在世界各地播出,美國國內外的輿論越來越反對美國參與越南戰爭。
事實上,越南戰爭在電視上廣泛播出,這意味著凝固汽油彈破壞性影響的真實恐怖性被公眾看到,並成為改變公眾輿論反對其用於戰鬥的關鍵因素之一。凝固汽油彈被視為一種特別不人道的武器。由於其粘性,它粘在人體上,造成深度燒傷。撲滅火焰是唯一有效的滅火方法。試圖把它擦掉只會使燃燒的物質擴散,擴大燃燒區域。
超過85%的凝固汽油彈燒傷的受害者經歷了四度燒傷到皮下最深的一層,五度燒傷直接燒到肌肉。凝固汽油彈的副作用包括高溫煙氣灼傷氣管上部,以及一氧化碳中毒、休克、精神障礙和神經衰弱。
也許,尼克·尤特1973年獲得普立茲獎的照片《戰爭的恐怖》最好地概括了凝固汽油彈在衝突中為何遭到如此猛烈的抨擊。1972年6月8日,美聯社攝影師尼克·尤特(Nick Ut)拍攝到了一個9歲女孩潘思金(Phan Thi Kim Phuc)赤身裸體、嚴重燒傷的照片,她在一場「友軍炮火」後逃離了南越軍發動的凝固汽油彈襲擊。那個小女孩臉上痛苦和恐懼的表情顯示了凝固汽油彈對受害者造成的真正恐怖。
Ut回憶起他看到一群孩子在高速公路上驚恐地朝他跑來。Ut拍下自己的偶像形象後,他照料金富的傷口。他把水倒在她的身上,然後帶她去醫院,在那裡他發現她遭受了三度燒傷,覆蓋了她身體的百分之三十,她可能無法存活。
Ut在同事的幫助下,把金富轉移到美國的一家治療機構,最終挽救了她的生命。金富接受了17次手術,昏迷了6個月,在醫院總共呆了14個月。金富成為越南戰爭期間平民受苦受難的有力象徵,以及凝固汽油彈作為濫殺濫傷武器的可怕現實。
1980年,《聯合國某些常規武器公約》宣布對平民使用凝固汽油彈是戰爭罪。這項法案在1983年成為法律,但直到2009年1月21日,即歐巴馬總統上任的第一天,美國才籤署了該公約。美國的籤署載有一項保留,即在它認為這樣做可以拯救平民生命的情況下,它可以自行決定不加入該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