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北京說起打電話,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從五六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電話已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您知道 「三世同堂」的北京電話嗎?那還得從光緒年間說起。
北京自1904年始有電話至今,已逾百年。在這百餘年中,北京的電話經歷了三代設備更新和發展。交換機由人工交換、自動交換到程控交換,傳輸由明線、電纜到光纜。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三代交換機和傳輸設備同時運行在北京電話網上,呈現「三世同堂」的局面。這在國際、國內都是罕見的,究其原因,是歷史條件和國情所決定的。
第一代人工電話使用時間最長,從1904年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後仍有數千用戶。包括2分局、7分局、郊區縣局、人工長途臺及各單位人工總機。其中,市內和郊區人工局使用到1969年,長途人工臺使用到1995年。
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安裝的第二代模擬交換機,包括步進位、縱橫制,使用到1994年,歷時五十餘年。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北京開始安裝第三代程控電子交換機,包括30、40、50局,十萬門、二十萬門等程控電話局和大量的光纖傳輸設備。而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這十餘年時間裡,北京電話網上同時存在和運行著「三代」電話交換機(程控、模擬、人工)和「三代」線路傳輸設備(光纜、銅線、山區明線)。
「三世同堂」對家庭來說是喜事,加快了電話的普及速度,對於電話局來說卻是難事。特別是三代設備並存在同一個通信網上互聯互通,配合運行,其維護和技術管理工作會異常困難。因為三代設備的生產時期相隔幾十年,技術性能差別非常大,即使是同一代設備,也存在著制式不同的問題,同一制式設備還有型號差別,十分繁雜。例如,第二代交換機有步進位、縱橫制。步進位中有日本、捷克、仿蘇設備,縱橫制中有上海、天津和仿瑞典編碼縱橫機等。就連最新的第三代程控交換機也不例外,有瑞典、德國、法國、加拿大及我國上海貝爾、華為、大唐電信等多家生產的設備。這僅是北京公眾電話網上屬於電話局所管的大交換機,至於各個專用電話網的小交換機,就更是「百花齊放」,品種格外繁多,且數量更大。北京電話網上,小交換機的數量一度曾為大交換機的兩倍。如此複雜的電話網路在國際上是罕見的。一般發達國家都以本國設備為主,歐洲國家也多採用本國或一、二種國外型號。發展中國家大多由大型跨國電信製造商承包建設,自然採用該承包公司的產品。唯有我國,特別是北京,好似「電話交換機博覽會」,世界上著名電信廠商的產品幾乎都有。這種狀況作為「技術培訓中心」是一流的,但對於全網技術管理和運營維護來講則是個大難題。
半個多世紀以來,北京電信人不畏困難、睿智創新,成功地解決了一個個技術難題,維護著「三世同堂」的北京電話網,確保了首都廣大人民群眾的電話暢通,這是北京電信人的光榮和自豪。
如今,北京電話網已是具有高水平的數位化、寬帶化、智能化的現代通信網,在規模上、技術上均列國際先進水平。北京電信人正滿懷信心,為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貢獻智慧和力量。(原載:《北京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