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名女性定期上門陪伴 義烏「商城媽媽團」幫助困境孩子

2020-12-05 瀟湘晨報

張興香等「商城媽媽」為困境家庭收割生薑

「阿姨,下次你們什麼時候來看我?」7月25日,張靜和毛亞丹跟受幫扶的困境孩子小涵(化名)分別前,這名14歲女孩拉著兩人的手,眼神裡滿是期待。

張靜和毛亞丹都是義烏的老師,如今,她們還有一個新身份——義烏「商城媽媽」,結對義烏上溪兩名困境青少年小涵和小芹(化名),每隔1~2周上門到對方家中陪伴孩子過周末。

讓兩個幫扶「媽媽」備感欣慰的是,跟孩子交往兩個多月,原本內向自卑的孩子臉上有了燦爛的笑容。

目前,義烏市婦聯組織的「商城媽媽團」中,有60名各行各業的女性加入,她們定期上門陪伴困境青少年,為孩子健康成長撐起一片晴空。

自卑內向的孩子有了笑容

小涵來自單親家庭,跟著爸爸爺爺奶奶生活。爸爸因一場車禍喪失勞動能力,沒有經濟來源,她家是低保戶家庭。

今年5月的一個周末,張靜和毛亞丹第一次走進小涵家時,小涵躲在房間裡,不願意見人。已是初夏,小涵卻穿著一件厚厚的毛絨衛衣。張靜和毛亞丹坐在她身旁,說明來意,這個女孩低著頭,將頭埋在帽子裡,不願跟她們說一句話。整整一個半小時,當兩個幫扶「媽媽」離開,女孩臉上也沒有一絲笑容。

一個星期後,兩名「商城媽媽」和志願者們對小涵的臥室進行改造,為她安裝全新書桌,並新換了床和被褥。看著煥然一新的臥室,小涵抬起頭,眼裡閃過一絲光芒。

從外圍環境入手,改變孩子的學習生活環境,這是「商城媽媽團」的一個幫扶策略。果然,小涵告訴兩名「媽媽」:「在家裡,我最喜歡奶奶,可奶奶總是要出去做手工掙錢,沒時間在家陪我,我覺得自己很孤單。」

第三次去小涵家時,發現小涵走路不太對勁,張靜上前詢問,孩子說,腳上的鞋是三年前買的,已經很擠腳,走路很痛。一周後,兩個幫扶「媽媽」給她新買了兩雙帆布鞋,小涵穿上新鞋,開心地笑了。她小心地把另一雙新鞋包好,說要等新學期開學後再穿。

困境少年小芹也是一名14歲的上溪女孩。她的父親因癌症去世,媽媽在外打工,母女倆平時很少交流。「商城媽媽團」通過幫小芹改造全新臥室,為她買文具等方式,打開孩子的心扉。

張靜和毛亞丹還利用教師的身份,幫孩子輔導作業,指導她們學習,上個學期期末考試,兩個孩子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這個暑期,兩名「商城媽媽」給「女兒們」布置了作業,除了列出暑期學習計劃外,還讓孩子們學著炒菜、洗衣服,幫大人減輕家務負擔,孩子們欣然答應。

目前,張靜和毛亞丹已經先後到兩個幫扶家庭走訪7次,每次都會跟孩子們聊聊最近情況,拉拉家常,了解生活學習情況。

有一個約定見面的周末,張靜和毛亞丹在趕往孩子家的路上,收到孩子發來的信息:「阿姨,今天下大雨,你們路上小心點。」這讓張靜和毛亞丹很是感動。

幫困境家庭解難題

增進孩子之間的交流

「自從成為『商城媽媽團』成員,上門走訪困境家庭,了解他們的不易,我覺得我有責任為他們擺脫困境出力,今後我也會像親人般一直關心他們。」54歲的張興香是義烏一名經營戶,自從今年5月加入「商城媽媽團」,她和劉素萍、鮑蘇明組成一個小組,幫扶義烏赤岸的三個困境家庭,幫他們賣生薑,籌集愛心款。三個困境家庭的狀況也一直牽動著她們的心。

14歲的小鑫(化名)和7歲的小強(化名)是一對兄弟。弟弟小強患有白血病。為了支撐這個家,孩子父親兼著三份工作。去年,小鑫毅然為弟弟捐獻骨髓,不料今年弟弟病情復發需要再次移植骨髓。為了給孩子治病,這個貧困家庭已花去28萬元醫療費,其中15萬元是向親朋好友籌集的。上星期,哥哥小鑫第二次為弟弟捐獻骨髓。看著14歲的小鑫躺在病床上為弟弟助力,看著孩子的父母為這個家焦心操勞,張興香心酸不已。

張興香和「商城媽媽團」的同伴們聯繫了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救助渠道,申請「小天使」基金補助。張興香表示,今後,她們會向親人一樣關注小鑫小強一家。

張興香走訪另兩戶結對困境家庭小雷(化名)和小青(化名)時,發現他們家裡堆了很多發芽的土豆。這兩個困境家庭因為要照顧家人,沒時間去賣土豆。得知他們地裡的生薑也將成熟面臨賣不出去的困境時,幾個幫扶「媽媽」到地裡收割生薑,運到義烏城區,通過多種愛心渠道,先後四次為兩家籌集了2萬元生薑款。

讓大家開心的是,原本14歲的小雷沉迷遊戲不願跟人打交道,經過「商城媽媽」兩個多月的幫助,期末考成績在年級裡進步了70多名。前陣子,「媽媽」們將3名結對的孩子接到一起,陪他們在山莊玩了一天,讓孩子們相互了解增進感情。

張興香說,這樣的幫扶很有意義,她會一直堅持陪伴這些孩子到18歲。

陪貧困家庭孩子過周末

給予媽媽般溫暖和關愛

今年5月,義烏市婦聯發揮群團組織優勢、義烏商城優勢,組建「商城媽媽團」,關注困境兒童成長,幫助貧困家庭發展。目前有60名來自「最美家庭」、女企業家、市場女經營戶等的成員加入「商城媽媽團」。「商城媽媽團」分為11組,結對25個因病致貧返貧的貧困家庭,每隔1~2周到對方家中陪伴孩子過周末。

「媽媽」們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建立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培育健康心理狀態和融入社會交往等三個層次的陪伴目標。

這些困境青少年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父母患病,家長在家庭教育能力、意識上較欠缺。結對兒童小晴(化名)剛滿7歲,平時跟著外公外婆生活,去年外公和爸爸相繼患上癌症和腎病,移植手術後的爸爸在家休養。小晴對爸爸既陌生又害怕,每次說話都要偷偷地瞄一眼父母才敢張嘴。幫扶「媽媽」張如芳、馬生芳敏感地發現這個情況,和小晴父母溝通,他們承認平時對孩子關心不夠,有時還因為經濟壓力而情緒不佳,孩子稍有不乖就嚴厲責備甚至打罵。在後面的陪伴過程中,幫扶「媽媽」經常指導小晴父母採取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幫助他們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小晴的臉上重現笑容。

義烏市婦聯維權部部長朱曉棠說,困境家庭的孩子普遍比較內向、拘謹,面對初來乍到的「媽媽」,有的躲在外面,有的低頭不語。「媽媽」們各顯神通,有幫孩子梳頭髮、剪指甲的,有打掃衛生、整理床鋪的,有走進廚房燒出可口飯菜的。慢慢地,孩子們打開心扉,願意和「媽媽」們說起自己的煩惱、學校的見聞,還會主動邀請「媽媽」到家裡。為讓孩子們多和社會接觸,「商城媽媽團」組織了地攤集市、端午節包粽子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參與體驗。不少「媽媽」還讓結對孩子互相認識、結交朋友、互幫互助。

朱曉棠希望,這些幫扶「媽媽」能陪伴孩子一直到18周歲,在孩子成長路上給予媽媽般的關懷。她也希望,有更多愛心媽媽能加入到這個隊伍,幫助更多孩子走出陰影。

【來源:金華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四川富順為23名困境事實孤兒發放「愛助成長」助學金
    來自全縣各鄉鎮(街道)23名困境事實孤兒及其結對陪伴志願者和監護人參加活動。在發放儀式上,12歲及以下的學生每人領到600元,12歲以上的學生領到1000元,23名事實孤兒共發放助學金16200元。本次助學金發放,是補發因疫情影響未發的春季助學金,每個孩子的年度助學金分小學、中學分別是1200元和2000元,同時有配套的意外保險、大病和生活資助措施。
  • 客戶不見了,這位義烏商人的媽媽發動靈魂拷問:「你今天做到單子了...
    義烏國際商貿城內,等待客人上門的商戶(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玫潔 攝)對曾經沒有「休息日」可言的商城老闆們來說,這種可早可晚的清閒是極其難以適應的。張秀芳還是每天9點準時來開門,一是不習慣,二是怕錯過了「萬一能遇上」的客戶。
  • 幫助自閉症孩子走出「困境」
    給自閉症兒童的家長們提出了五條基本幹預方面的建議,希望能夠把能幫助到孩子。 5.為孩子創造接納的社會環境與氛圍是家長一生的功課,它和培養孩子能力是一樣重要的,但家長做此功課的意識與能力不如培養孩子能力那樣充分。 自閉症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愛和溫暖,他們不愛說話,但卻有一顆純潔的心,多一份愛護,世界就會多一個幸福的家庭,請關愛自閉症兒童。
  • 團鎮江市委為困境兒童撐起保護傘-中青在線
    在換位思考中蹚出新路子    圍繞「落地」進行工作設計,團鎮江市委錨定「事實孤兒」+準「事實孤兒」兩個群體,依託「聯青服務站」建設,引導180餘名各級團幹部深入基層,實現團幹部全員下沉、團組織全面共建、困境兒童全息摸排、各類資源全域覆蓋、事實孤兒全時幫扶。
  • 《媽媽是超人》霍思燕說:要好好陪伴孩子
    孩子是這個世上所有父母最好的禮物,然而養育孩子卻是不容易的事情。其實我們在教育之前,首先應該做的是好好的陪伴孩子。經科學家研究證實,小時候得到家庭良好陪伴長大的孩子,普遍比缺少陪伴長大的孩子要更成功,家庭生活也更容易得到幸福。那麼你知道要怎麼良好的陪伴孩子嗎?
  •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母親節行動,愛心媽媽小書房陪伴項目啟動啦!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母親節行動,愛心媽媽小書房陪伴項目啟動啦!,開展希望「小書房陪伴活動」。五月的陽光溫暖柔和,14名愛心媽媽攜手14名愛心寶貝,為他們送去公益書桌,幫助他們改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形成健康良好的學習習慣。 14名愛心寶貝為自己母親送上鮮花及賀卡,祝母親節快樂!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母親節行動,愛心媽媽小書房陪伴項目正式啟動。14名愛心媽媽攜手14名愛心寶貝與結對14名困境兒童進行結對。
  • 義烏「商城文藝大觀園」陳明亮古琴展開幕
    中國義烏網11月27日訊(記者 萬怡珍 編輯 童薈穎)今天(11月27日)上午,「商城文藝大觀園」陳明亮古琴展在義烏收藏品市場啟幕,義烏市相關部門代表、國內文化界多位專家與學者受邀參加。本次古琴展是2020年度「商城文藝大觀園」系列文化藝術展的重要活動之一,為廣大古琴愛好者搭建了展示才華、互相交流的舞臺。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義烏古琴學習參與者踴躍,如雨後春筍般,古琴事業發展蒸蒸日上。開幕儀式前,有古琴愛好者在展廳手撫仲尼式古琴,琴聲緩緩傳出,吸引著過路往來的人。
  • 起舞「雙循環」 織好「防控網」 義烏市場「搶」先機韌勁十足
    不久前,義烏國際商貿城商戶盛亞芳確認訂單後,馬上通知工廠生產。在外貿形勢回暖和年底內銷返單雙重刺激下,近期,義烏機電產品、紡織品、服裝鞋帽、文體用品等多個行業增幅明顯。相比年初,很多像盛亞芳這樣的「坐商」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2020年以來,商城集團作為市場運營管理方,一手抓疫情防控,義烏市場「搶」先復市,成為全國最先復市的市場之一。
  • 孩子最想要的禮物是什麼?玩具?電子產品?都不是,是你的陪伴
    曾經看到過一個採訪視頻 ,當問孩子們想要什麼禮物時,有的孩子說要樂高,有的孩子說要屬於自己的IPAD,有的孩子想要最新款的芭比娃娃。當被問及,如果你要送給爸爸媽媽一件禮物,你會送什麼?有的孩子說要送媽媽一個戒指,因為媽媽從來沒有戴過戒指。有的孩子說,送給媽媽手錶 。
  • 「美好雜貨鋪」裡愛心湧動,已幫助35戶困境家庭
    售賣所得會自動存入「美好基金」,專款專用,幫助困難家庭。為了能讓更多市民加入到閒置物品回收計劃中來,「美好雜貨鋪」團隊還會不定期到社區、大型廣場、學校及建築工地開展「流動的愛心雜貨鋪」「圖書置換」「舊貨交換市場」「我為困境兒童添衣」等公益志願服務活動和項目。「美好雜貨鋪」的愛心善舉得到全社會的積極響應,雜貨鋪裡的貨品也越來越豐富。
  • 辣媽幫:三十而已,女性不必苛求完美
    女性到了三十歲的十字路口,職場、家庭、個人價值的各種問題相互膠著,影視作品的情節無疑是當今社會女性所面臨的問題的縮影。  女性成長,沒有準則  《三十而已》來說通過展現三名女性的生活與選擇,講述了三個30歲女性的故事。
  • 「商訊」世界之窗,義烏好貨
    4月29日,由臨沂商城總商會巾幗雙創商會副會長劉泓辰,臨沂商城總商會辦公室主任徐燕帶隊的第五批義烏學習團出發,聲勢浩大兵馬捷榮。董西軍會長表示:四月份,臨沂商城總商會一共組織五批會員進義烏參觀學習。大家受益匪淺,對現有模式有了總結並對未來發展有了規劃。
  • [廣東] 肇慶愛心父母牽手困境兒童大聯盟行動
    今年5月13日,肇慶市婦聯舉行「為了母親為了孩子」公益項目慈善行動,得到了廣大公眾的關注,共籌集善款800多萬元,為推進肇慶市「四援助」項目深入開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幾年來,全市共招募27227名「愛心父母」,幫扶困境孩子66902名,幫扶專項款達1222.36萬元。
  • 從受助者、專職公益人到金華好人 李巧莉用愛心陪伴書寫公益賦能的...
    20名「陽光花朵」身著整齊的漢服,在莊嚴、溫馨、感人的氛圍中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策劃這場公益活動的是我市陽光愛心義工協會的專職公益人李巧莉。去年9月,李巧莉上榜了「金華好人榜」(助人為樂類)。「陪伴是有力量的。我希望能在公益賦能的路上儘自己一份力量,幫助更多的困境兒童健康成長。」李巧莉說。從我市陽光愛心義工協會的首位「受助者」成長為「助人者」,李巧莉一直用陪伴書寫公益賦能故事。
  • 巾幗在線|吳鳳英:我希望所有孩子都有媽媽陪伴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黔妹妹展現女性風採,記錄時代故事。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由貴州省婦女聯合會特約播出的《巾幗在線》節目。今天我們認識一位來自從江縣的80後侗族女孩吳鳳英,她是雲上民宿的創始人,是從江雲上侗寨小歌隊的老師,美德村雲上繡娘團隊的核心成員,也是「媽媽味道」傳統零食體驗店的發起人之一。接下來通過一段電話採訪認識她。
  • 義烏「商城文藝大觀園」研日清風——王松春中國畫展啟幕
    中國義烏網12月7日訊(記者 蔣守洋 編輯 童薈穎)今天(12月7日)下午,義烏「商城文藝大觀園」研日清風——王松春中國畫作品展在繡湖公園華川書舍啟幕,義烏市相關部門代表、國內文化界多位專家與學者受邀參加。
  • 今年前8月,「世界超市」義烏外貿逆勢飄紅是怎樣做到的?
    以前國際商貿城大部分商家攤主都是坐等採購商上門。疫情發生後,許多商戶開始投資建立自己的網站,發布新品,便於新老採購商選購。「採購商通過我們客服提供的帳號和密碼登錄網站,可以在上面看到我們最新設計的玩具款式(含圖片),直接線上下單。我們先和老客戶聯繫,告訴其網址,再讓他們介紹給新客戶。沒想到通過這種方式,銷售情況比現場看實物採購還好。」楊斌說,今年以來,他們的銷量同比增長60%。
  • 義烏兵樣③|義烏老兵張希福:扮「先生」巧拔日軍據點 救「同志」九...
    1942年加入國民革命軍49軍,後來回義烏任金東義西聯防處第八大隊分水塘自衛隊中隊長。1945年日軍投降後,加入國民黨憲兵23團。1948年10月後在蘭州汽車保養團擔任中尉通訊員。1949年8月,隨部隊參加和平起義。1950年初回到義烏。先後在義烏多所學校教學,退休後在陳望道故居擔任了7年義務講解員。
  • 《克萊默夫婦》:在道德倫理和生存困境中掙扎的女性獨立之路
    《克萊默夫婦》這部影片是一部老電影了,最近聽大家在談論女性覺醒和尋找自我的幾部片子,我不由得想起了它,1979年拍攝的家庭倫理片,同樣說的是女性的覺醒和獨立,但是它還在家庭倫理方面做出了探討,即家庭婚姻不穩定帶給家庭成員的傷害這一問題為主旨,最後獲得了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以及包括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男配角等四項提名
  • 女性主義一路高歌,媽媽的憋屈無人可說
    英國和美國媒體平臺上展現的主流流行文化中,50,60年代快樂的家庭主婦在70,80年代被兼顧家庭和職場的女強人取代。「超級媽媽」可以不費力氣的把養孩子和事業相結合。著名的社會學家Arlie Hochschild在她經典的The Second Shift中這樣描述她們 「當她邁步向前的時候,她是氣場十足的職場媽媽,一手公文包,一手是微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