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人在看到這張圖片後都會勾起對童年的回憶,《大鬧天宮》《哪吒鬧海》《阿凡提》《九色鹿》《黑貓警長》等數不清的經典動畫都是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產的作品,可以說它以一己之力支撐起了上世紀中國動畫的大半邊天。
隨著時光的流逝,國家的經濟在不斷飛躍,社會生活得到了極大程度上的改善,各種娛樂節目和新興文化也在日益豐富我們的生活,可當我們回過頭來思考過去的日子,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生活中是否比以前少了些什麼?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對於大家來說,少的東西好像都不太一樣,有的是青春,有的是童年,有的是懵懂的愛情,有的是並肩作戰的朋友,也有更加直接的回答:缺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過去,但我們都曾活在同一種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中,而作為特殊環境下的產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卻悄然的消失在了我們的生活中,孩子長大了,大人變老了,曾經帶給我們無數歡樂與回憶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好像也不見了。
有一種叫做「虛假同感偏差」的心理效應,指的是我們會傾向於與高估自己的信念及判斷,而這種感覺來源於你的世界觀以及周圍環境對你的反饋。有一天我就出現了這種錯覺,因為我從小時候開始就再也沒接觸過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相關的作品,所以我一直堅信著這家曾經創造過無數輝煌的製片廠已經消失在歷史一種。
然而,真相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一直存在著,只不過它的經營形式已經改組,當我去特意尋找有關方面的信息時,發現這家公司在16年還曾出品了《新葫蘆兄弟》的TV動畫集,原導演周克勤被請來擔任藝術顧問,但我卻發現已經沒有那個味了。
曾經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已經以另一種方式消失了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終極問題來了:它是誰,它是從哪裡來的,又最終要往哪裡去?
1949年,東北電影製片廠的成立了美術組,次年美術組搬到到上海改組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經過結構和部門調整。1957,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正式建廠,並以原美術組的核心成員下設了動畫、木偶和剪紙3個製片部門。
實際上,在建廠前的1950年,上美廠就出品了一部叫《謝謝小花貓》的動畫作品,實際上這部動畫有當時的政治形式有一定的聯繫,具體的細節不再贅述。建廠之後,上美廠接過了動畫作品製作的大旗,開始大刀闊斧的做一些實驗性的動畫,當時中國還是計劃經濟,國家又大力支持動畫文化的發展,上美廠得益於此,能夠在不考慮資金問題的情況下不停的創作。
1954年,曾經創作出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的「萬氏四兄弟」來到了上海,同年,中國動畫鼻祖的萬籟明開始擔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導演,萬籟鳴先生的到來,是上美廠的歷史性轉折,也是整個中國動漫歷史的轉折。
萬籟明到底有多厲害?
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萬籟明先生就和他的幾個兄弟致力於動畫創作事業,一心想要為中國動畫文化的興起做出貢獻,他的畢生夙願就是能夠將《西遊記》拍成動畫,為此,他先後輾轉各大企業和協會,希望能夠拉到製作動畫的資金,在此期間,準確是1926年,「賴氏四兄弟」製作出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但由於時局變化,再加上中間的一些波折,資金方紛紛撤資,他無奈之下直得遠走香港,希望能夠在香港找到一些製作動畫的機會。
自從萬籟明先生來到上美廠後,先後嘗試了不同敘事結構,不同題材和不同技術手法的動畫,這些實驗性的動畫為以後的創作打下了牢牢的基礎。為了加入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元素,萬氏兄弟先後帶領廠裡的美術工作者去民間親自學習觀摩皮影戲、木偶戲和剪紙片,這才有了後期的《神筆》、《阿凡提》和《豬八戒吃西瓜》等早期反映傳統文化的動畫。
而為了拍出那部《九色鹿》,美術組還專門組織去敦煌學習那裡的壁畫藝術,不僅是《九色鹿》,在每一部動畫企劃之前,上美廠都會專門去走訪、學習、調查,親力親為,致力於打造出高質量的動畫。
日本動漫之神手塚治虫將萬籟明視為自己的偶像,他走上動漫之路的原因是當年觀看了萬籟明導拍的動畫《鐵扇公主》,後來手塚治虫來中國訪問,專門去拜訪了一趟萬籟明,他激動的拉著萬籟明的手說:我就是看了您的動畫才走上了動畫的道路。
手塚治虫創作的《鐵臂阿童木》就是來源於萬籟明動畫作品中的孫悟空,他想創造出一個與孫悟空一樣上天下地無所不能的動畫形象,他還專門研究了原著《西遊記》,發揮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創作了一部《我的孫悟空》。
可以說,萬籟明間接推動了日本甚至整個世界動畫行業的改變。
1961年,時年61歲的萬籟明終於將他畢生追求的孫悟空搬上了大熒幕,這部《大鬧天宮》堪稱中國史上最偉大的動畫作品,其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京劇、戲曲、古代服裝和建築,連裡邊的雲朵、瀑布等小細節都精心參考了各種獨屬於中國的傳統元素,是史詩級,也是最能反映中國文化的鴻篇巨製。
為了打造這部動畫,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動員了所有人去搜尋相關的信息,經常會有關於創作靈感的建議討論會,光是定下孫悟空形象,花了好幾年的年的時間,而為了讓孫悟空的形象最大程度的還原原著中的描述,萬籟明專門請當時的「南猴王」鄭法祥來為畫師們講課,畫師們整日整夜在想想模仿猴子的動作,在一次次的嘗試後,將最滿意的動作一張一張畫出來。
也正是這些老藝術家們勤耕不輟的精神,才讓上美廠源源不斷的創作出一部又一部經典的動畫。
但是,時代的變化是殘酷的,正如我前邊所說的,上美廠是計劃經濟下的產物,那個時候,雖然經濟還很落後,但得益於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我們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只要認準了目標,使勁往裡鑽研就是。
隨著現代化計劃的實施,很多企業都改變了生產方式,上美廠也逐漸失去資金方面的支持,為了繼續創作下去,只能接一些外包的活,甚至最後不得不「計件付酬」,一些優秀的年輕人失去了創作的熱忱,開始接一些商業化的外包工程,能力不錯的人,一個月可以賺到幾千塊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負責其他工作的上美廠員工,一個月也不過只能拿到幾十塊的薪水。
薪水上的巨大差異,工作制度的不合理,整體資金的不到位,再加上正處於青黃不接的時候,美術組很多做動畫的人才都去其他地方謀取出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這個傳奇性的動畫製作公司終於倒下了。
日本著名動畫導演、監督宮崎駿和高畑勳曾經來中國觀光,但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參觀上美廠,後來《南方周末》的記者採訪了高畑勳,其中部分訪談記錄如下:
南方周末記者:在中國基本都是觀光嗎?高畑勳:完全是觀光。但是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最重要的經歷。我們向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贈送了《風之谷》的膠片,並與大家做了深入交談。當時圍繞分配的問題,對方問了許多。吉卜力現在是職員固定薪酬制,但當時日本所有的公司都是計件付酬,就是按照原畫一張多少錢、動畫一秒鐘多少錢來計酬的制度。他們當時只關心這個問題。因為「四個現代化」剛剛開始,他們認為統一工資是不合理的,應該引進日本的計件薪酬制度。我們感到很失望。宮崎駿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我在這一點上也是如此。因為我們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很尊敬的,沒想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高層卻只關心這個。一旦計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中國學派的影片了。計件付酬不鼓勵創新——不斷投入新的短片很費錢,而系列片只要搞好開頭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來以後就不會花太多功夫。之前中國同行那種每一部短片都嘗試新手段的創作方式,在日本就是完全行不通的。我必須要提醒他們,中國有懂行的人。但是中國一下迎來了現代化,現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都已經沒有原來的風格了吧。太讓人失望了。我太失望了。
美國有一部反映華爾街與美國經濟危機的紀錄片《大而不倒》,然而如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這樣的文化公司,加上各種難以避免的情況,大而不倒只是一種不可觸及的理想狀態罷了。
這幾年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國漫,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希望中國動畫能夠越來越好,但我們也知道,一個行業的崛起離不開無數人的犧牲,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拓未來的。
謹以此文致敬曾經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經典永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