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荒廢的上海美影廠,是一去不復返的中國動畫巔峰

2020-08-27 美華讀書俱樂部

放了學我們風一樣的跑回家

守著電視機等著這行字。

那個時候,它代表了最高端的配置、最華麗的資源、最優秀的品質和永遠要追下去的番。

我們不止一次地在00後面前炫耀:你們小時候看的動畫片就只有一隻狼、一群羊、兩隻熊和一個光頭,而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動畫的巔峰!

原來雌螳螂會吃掉雄螳螂才能完成交配

原來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你們的這些知識是不是看動畫片看來的?

大鬧天宮、葫蘆娃、黑貓警長....在沒有日漫、美漫的時代,來自於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動畫片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的娛樂方式。

我們敢說自己是看著美影廠的動畫片長大的

我們敢說我們同有一個情結:看美影廠的動畫

我們敢說上海美影廠曾是中國的「迪士尼」


成立於1957年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曾是我國唯一一家專業製作美術動畫片的單位。60年以來,美影廠製作的經典動畫片曾經伴隨幾代人度過了童年時代。今天,從花甲之年的爺爺奶奶輩到牙牙學語的孩子,他們的記憶中,總會有幾部和美影廠有關的動畫片。尤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影廠的創作高峰期間,層出不窮的經典之作,更是讓七零八零後記憶猶新。」

· 經典 緣起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也是中國歷史最老的動畫製片廠之一。前身是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卡通股,1949年成立美術片組,次年遷到上海隸屬上海電影製片廠。

提到上海美影廠,就不得不提到萬氏兄弟,1941年,上海的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和萬滌寰四兄弟在「大鬧畫室」成立20年後,推出100分鐘的動畫長片《鐵扇公主》。

1957年4月,脫胎於東北電影學院美術片組的上海美影廠正式成立,漫畫家特偉成為首任廠長。此前為戰亂所累的萬氏兄弟也相繼回到了上海,加入了上海美影廠,成為廠裡的靈魂人物。自此,中國動畫開始進入輝煌期,代表作即是萬氏兄弟醞釀了20年的《大鬧天宮》。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設動畫、木偶和剪紙3個製片部門,以及兩個下屬企業:中外合資上海億利美動畫有限公司和集體所有制上海美術電影繪製廠,生產的動畫片佔全國美術片產量80%以上,逐漸形成了中國美術片的風格。

多個第一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建廠前攝製的動畫片《驕傲的將軍》、木偶片《神筆馬良》,在探索民族風格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對美術片的民族化方向產生了重要影響。

《驕傲的將軍》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6年推出的作品。《驕傲的將軍》的編劇是漫畫家華君武,導演是特偉和李克弱,總設計是錢家駿。1955年春成立該片攝製組。這片子主要是揉入了京劇的舞臺元素,為中國民族風格的動畫片打響第一炮。

木偶片《神筆馬良》

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

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第一部摺紙片《聰明的鴨子》

獲獎無數

60年來,《大鬧天宮》《牧笛》《三個和尚》《寶蓮燈》《大耳朵圖圖》等優秀作品享譽國內外,相繼獲得了丹麥歐登塞童話電影節「金質獎」、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及中國電影「金雞獎」、「華表獎」、「童牛獎」等在內的200多個獎項。2006年出品的影院木偶片《西嶽奇童》,票房突破300萬,在當時的影市也算是市場成功之作。

· 這些經典動畫片均出自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不完全名單)

1958年《小鯉魚跳龍門》

美影廠的《小鯉魚跳龍門》裡,小鯉魚們聽了鯉魚奶奶講的故事,去尋找龍門,卻誤將水壩當成了龍門,但是小鯉魚們發現水壩後面的風景也非常好——這個故事其實表達了我們的新生活比神話更美好的寓意。值得一提的是,《小鯉魚跳龍門》於1959年獲得了蘇聯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的動畫片銀質獎哦!

1958年《三毛流浪記》

張樂平老先生筆下的三毛實在是中國老百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經典人物了,故事情節自然不必過多介紹,但是把當時漫畫書上的四格漫畫改編成連貫的動畫故事,導演們肯定也是費了不少心思的吧。

1959年剪紙動畫片《漁童》

剪窗花是過年習俗之一,當剪紙藝術與動畫相結合,又會出現怎樣的作品呢?《漁童》就是這樣一部將窗花藝術與動畫完美結合的作品。

上海美術高等專科學校60年代畢業生作品《沒頭腦和不高興》

有兩個孩子,一個叫「沒頭腦」,一個叫「不高興」。「沒頭腦」做起事來丟三落四,總要出些差錯。

「沒頭腦」設計了一座999層高的少年宮大樓,但沒有電梯...

「不高興」演「武松打虎」,他扮演老虎,本來老虎應該被武松打死,可是他偏不高興死,反而把武松打得東逃西躲,二人一直打到臺下...充滿奇思妙想的一個動畫片。

1960年《小蝌蚪找媽媽》

1963年《長髮妹》

1963年《牧笛》

1964年《大鬧天宮》

這部片長106分鐘的動畫影片可謂經典中的經典,即便現在看來,也依然是中國動畫電影中的超級大片。

它獲得過第十三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短片特別獎;獲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獲第二十二屆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兒時最大的偶像莫過於美猴王了~~你們不要不承認~~敢說不喜歡他麼 一直也想像他那樣那麼牛~~

1979年《哪吒鬧海》

哪吒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中國人都知道!而隨後的各種電影電視劇中出現的那些哪吒造型,可能都是以這部動畫片為參照基礎的吧。

1979年《熊貓百貨商店》

1980年《雪孩子》

與現在皆大歡喜、主打嬉笑怒罵的動畫片不同,這部動畫的結局讓人唏噓,算是一部悲情動畫吧,當年小編坐在電影院裡看哭了....看過的都有同感吧。

1980年《九色鹿》

相信大家還記得那個畫面超漂亮的動畫《九色鹿》。這個故事來源於敦煌壁畫《鹿王本生》,畫面和色彩也像是敦煌壁畫動起來那般,靈與美兼具。

1980年《阿凡提的故事》

《阿凡提的故事》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0年發行的一部木偶動畫電影。以傳說人物阿凡提為主角,整部動畫電影分為十幾個小故事。阿凡提倒騎毛驢伸張正義,幽默而機智。

1981年《三個和尚》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這部動畫的膾炙人口程度已經無須多說了。

1982年水墨動畫片《鹿鈴》

1983年作品《天書奇譚》

1980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開始籌備《天書奇譚》,至83年7月完成。生動的人物、嚴謹的製作、考究的音樂無疑達到了國產動畫的頂峰。而它的配音陣容,更是堪稱夢之隊:丁建華、畢克、蘇秀、程曉樺、施融、曹雷、尚華......可以說,觀看這部動畫片,給觀眾帶來的是視覺與聽覺雙重的饕餮盛宴。

1984年《黑貓警長

黑貓警長的知名度不要太響哦,且不說當時的小男孩人手一頂「大蓋帽」,爭相效仿這隻神氣的貓警長,只要看看如今的小區保安都落得一個「黑貓警長」的別稱就知道了。只可惜這部好看的動畫連續劇出到第5集後就沒有了下文,頭號大壞蛋――老鼠「一隻耳」的那句「等著瞧,我找舅舅吃貓鼠去!!」也就成了絕世迴響。此片曾獲北京首屆銅牛獎優秀美術片獎。

整整30年之後,2015年這部動畫片才迎來了真正的續集,大電影《黑貓警長之翡翠之星》上映。

1987年《邋遢大王》

一個不愛乾淨又貪玩綽號為「邋遢大王」的男孩誤闖「地下老鼠王國」,在小白鼠的幫助下,與大黃狗、小花貓一同逃離到地面...故事很驚險,劇本可以和歐美的動畫媲美。小童星與動畫人物同框出現在電視螢屏裡,這部動畫算是開啟了先河,小編當初看得目瞪口呆。

1988年剪紙動畫片《葫蘆兄弟》

「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這首膾炙人口的主題曲與《葫蘆兄弟》一起,伴隨著70後和80後走過了最美好的童年。該部動畫片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6年原創出品的13集系列剪紙動畫片,是中國動畫第二個繁榮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是中國動畫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奉為一代人的「童年經典動畫」,連詭計多端的蛇妖都形象生動,令人難以忘懷。

1989年舒克和貝塔

「舒克舒克開飛機的舒克,貝克貝克開坦克的貝克」,還會哼兩句吧

這是童話大王鄭淵潔的成名作,片中的兩隻小老鼠舒克和貝塔,一個開飛機,一個開坦克,神氣活現、威風凜凜。舒克和貝塔這兩隻可愛的小老鼠,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

2000年《寶蓮燈》

《寶蓮燈》當年邀請陳佩斯、姜文等明星配音,邀請張信哲、李玟等演唱主題曲。該片1999年上映後,取得了2400萬元的票房,是陷入低谷的上世紀90年代中國動畫電影的一個新的起點,人們似乎又看到了美影廠重新輝煌的可能。

2004年《大耳朵圖圖》

word動畫片!

發覺絕大多數經典作品比小編還要老

所以,為何近年來鮮有美影廠的作品?

「宮崎駿對中國的失望無以復加,我也如此。」這是吉卜力的創始人高畑勳在 2014 年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的原話。這兩位日本動畫大師的痛心疾首,和電視機前 90 後的心碎一模一樣:

為什麼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曾經的作品那麼牛逼,以後卻再也拍不出來了?

在 1920 年代的上海,中國動畫幾乎和美國同時起步。萬氏四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因為看了美國動畫片《逃出墨水井》,對動畫大感興趣。1923 年,萬氏兄弟在完全自學的條件下,製作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動畫片《大鬧畫室》,這是一部由真人和動畫合成的短片。

1941 年,萬籟鳴和萬古蟾一同導演了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這部電影時長 80 分鐘,繪製了 2 萬張畫稿,歷時一年半的時間製作,比世界上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僅僅晚了 3 年。

《鐵扇公主》傳到日本,造成了不小的轟動。日本人驚訝地發現,原來亞洲也可以像迪士尼一樣做出自己的動畫長片,大受刺激。當時,一個叫手塚治虫的年輕人也受到《鐵扇公主》的激勵,從此成了萬籟鳴的小迷弟,後來他訪問中國時還特意拜訪萬籟鳴,拉著萬籟鳴的手激動地說:「我就是看了你的動畫才走上動畫道路的!」

而直到 1957 年 4 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下設動畫、木偶和剪紙 3 個製片部門,一個中國動畫的傳奇正在開啟。

當時的美影廠,人才濟濟、大師雲集,隨便翻翻作片的主創人員表,幾乎就是各大美院教授和校長的花名冊:除了萬氏兄弟(《鐵扇公主》《大鬧天宮》),還有漫畫家特偉(《小蝌蚪找媽媽》),編劇靳夕(《神筆馬良》《阿凡提的故事》)、美術設計張光宇(《大鬧天宮》),韓羽(《三個和尚》),程十髮(《鹿鈴》),張仃(《哪吒鬧海》)……每個名字,在藝術圈裡都是如雷貫耳。

萬籟鳴

萬古蟾

這群藝術家,前無古人地探索出了屬於中國的動畫電影,從《大鬧天宮》到《哪吒鬧海》,從《九色鹿》到《雪孩子》,從《小蝌蚪找媽媽》到《山水情》,從《黑貓警長》到《魔方大廈》……他們創造的作品前所未有、獨一無二,既有讓我們驚豔的,也有讓我們驚恐的。

在細節上,藝術家們精益求精,硬是摳出了一種動畫新風格。

說起美影廠歷史上的巔峰,公認是 1961 年的那部《大鬧天宮》。

這部電影,導演萬籟鳴醞釀了 20 年,為了表現原汁原味的中國風格,攝製組畫稿近 7 萬張。

《大鬧天宮》的美術設計是著名藝術家張光宇,他曾經在 40 年代創作過一本政治諷刺連環漫畫,名叫《西遊漫記》,風格前衛又大膽。

根據《西遊漫記》中的形象,張光宇首先設計出 3 個不同版本的孫悟空:

第一稿的孫悟空有點對眼,但確立了孫悟空雞心形的面部裝飾、大耳朵、帽子、豹皮裙的標準元素。

第二稿的孫悟空猴味兒十足,頭戴插著兩簇雞毛帽子,身穿竹編盔甲,像個山大王。不過色彩灰暗、線條繁瑣。

第三稿的孫悟空線條簡潔、色彩明亮,很適合動畫,但有些老氣,不夠可愛。導演萬籟鳴仍然不滿意。

最終,動畫師嚴定憲綜合提煉了三版設計中的優點,完成了《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最終造型:臉型上大下小,白色做底,中間有個大紅雞心,上面配兩根綠色眉毛,像只大桃子;旁邊兩腮是棕色猴毛,嘴角兩旁有湖藍色的細彎線,表現出他的「尖嘴猴腮」。孫悟空身穿黃衣,頭戴黃帽,頸配藍巾、身跨黑圍,下身著豹皮裙,腰系綠腰帶,腿穿紅褲,足蹬皂靴。這一身行頭,的確神採奕奕。

為了讓孫悟空形象更生動,導演還特意請來「南猴王」鄭法祥,讓畫師借鑑京劇中的猴王神韻。孫悟空那個標誌性的手搭涼棚,就是從京劇中的動作轉化而來的。

在電影裡,從孫悟空的出場,就帶著濃濃的京劇感:花果山小猴從水裡跳出來後,用兩個月牙叉,將水簾叉開,好像拉開舞臺幕布,美猴王從幕後蹦出,極具想像力。

在和二郎神變身大戰的情節中,孫悟空變身成了樹上的小鳥,卻還是習慣性地手搭涼棚,突出了他不守常規的滑稽個性。

在《大鬧天宮》的場景上,攝影師也動了很多腦筋。例如,天宮蟠桃園的場景來自於蘇州園林和徽派建築,創作者借鑑了江南的風火牆,使蟠桃園的外表既彰顯了天庭的肅穆威嚴,又和內景的假山流水、花木疊石相映成趣。

為了追求統一的美學風格,製作組還在故宮和碧雲寺的漢白玉望柱上獲得靈感,把戲裡的雲朵都改成了中國古代的如意頭雲紋。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片中天兵天將腳下的雲彩、建築上的雲紋、轉場的雲霧、七仙女出場時幻化的雲朵……甚至連天馬的鬃毛和尾巴都是由如意雲紋構成的。

在視覺上,既豐富了立體感,又營造出多種變化,也突出了東方美感。

在孫悟空這個人設上,導演萬籟鳴也為他設計了豐富的心理層次:一定要包含猴、神、人三者的特點,缺一不可。

孫悟空是神,他要有堅韌勇敢、威武不屈的英雄特質;孫悟空是猴,他兼具猴的頑皮機靈,經常把各路神仙耍得團團轉;更重要的是,孫悟空也有鮮活的人性,當他看到花果山小猴兒們被天兵天將用火逼入山洞時,孫悟空第一次表現出焦慮、急躁、憤怒的複雜感情。

正是這戲曲的幽默,別致的美學,與孫悟空人設和表現技法的完美結合,才造就了《大鬧天宮》的經典。

這部電影在當年的倫敦電影節上一舉獲得金獎,之後在 44 個國家連續放映,引起轟動。

在審美上,美影廠獨樹一幟,追求真正的高級。

並不是說,觀眾主要是兒童,動畫片的內容就可以脫離現實,粗製濫造了。美影廠出品的動畫,都以審美出眾、製作精良著稱。從建廠伊始,藝術家們就在表現形式和風格上大膽創新:

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創作於 1958 年,由萬古蟾導演。這部電影簡短流暢,劇情跌宕起伏,最特別的是,用民間剪紙藝術配以戲曲音樂,有一種接地氣的淳樸喜劇效果。

1961 年,世界第一部水墨動畫影片《小蝌蚪找媽媽》公映,被日本動畫界稱之為「奇蹟」,用高畑勳

的話說,「看的時候我都傻了,沒想到竟然能做出這樣的作品」。雖然影片時長僅有 15 分鐘,卻將中國傳統的水墨丹青與電影技法融於一體,電影中的魚蝦蟹蛙等動物形象,都是取自國畫大師齊白石的筆下,在今天看來依然非常驚豔。

1988 年特偉導演的《山水情》,整體質量更上一層樓。恬淡悠遠的畫面中融入了道家思想,再輔以古琴的樂音,把中國山水的高遠意境表達到了極致。電影中的人物和場景,也由著名國畫大師吳山明和卓鶴君先生指導。只可惜像《廣陵散》一樣,《山水情》也成為了中國水墨動畫片的絕唱。

所謂水墨動畫,並不是用水墨來製作的動畫,只是讓動畫模仿出水墨的效果。除了背景是真正的水墨畫,其餘部分全部都是用顏色畫上去的。

水墨動畫的創作過程非常繁瑣,也非常有探索性,光是著色就需要反覆渲染四五層,完全不符合「效率」的定義,簡簡單單的每一幀,都蘊含著動畫師巨大的心血。做一部水墨動畫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足夠做四五部普通動畫片了。

1981 年的《九色鹿》,改編自佛教故事的《鹿王本生》。故事的核心是九色鹿的犧牲精神和佛教的善惡報應論,表現形式則取材於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中的《鹿王本生》

《九色鹿》的畫面大量還原了北魏敦煌壁畫裡的色調和風格,就連飛天仙女的造型、鹿的奔跑姿勢、甚至是絲帶紛飛的狀態,都和壁畫中如出一轍。怪不得現在回憶起來,依然覺得九色鹿飄逸又莊嚴、浪漫而神聖。

除了古典繪畫,美影廠也大膽嘗試先鋒的動畫形式。

1981 年的電影《三個和尚》,根據中國民間諺語 「三個和尚沒水喝」 改編,由徐景達和馬克宣導演,電影短小精煉,造型誇張,風格強烈。全片沒有一句臺詞,但是戲劇衝突十分明顯,主創們用各種工具的默契配合,來表現三個和尚的僵硬尷尬,讓人覺得格外幽默,回味無窮,電影配樂更是經典。

在探索風格和追求高級這件事上,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早早地就走在了時代最前面。那些創新背後的歷史,那些形象蘊藏的寓意,即使孩子們目前還看不懂,創作者也絕不為此降低品質:等他們長大了,自然會明白這有多麼重要。

所有優秀的作品,在精神上都是「少兒不宜」。

宮崎駿曾說過:好的作品應該是入口寬廣,能被大眾接受的,但是出口一定要高,要使人看完有精神的升華。

這句話,美影廠早就做到了。

美影廠的許多作品,都需要結合特定的時代背景細細體會。其中的許多奧義,更是沒想講給孩子聽,只有成人才能夠讀懂。

比如 1941 年萬氏兄弟的《鐵扇公主》和 1938 年迪士尼的《白雪公主》,雖然都是公主,內在卻千差萬別。《鐵扇公主》創作於抗日戰爭期間,影片中原有一句字幕:「人民大眾起來爭取最後的勝利」,在後來放映的時候被強行剪去了。事實上,這部影片是號召中國人團結起來,抗擊象徵日本侵略者的牛魔王的。

1979 年的動畫片《哪吒鬧海》,表面是中國傳統故事,內核完全是一個現代悲劇史詩。這部電影的價值觀是先進的,它代表了對傳統、對父權、對封建的反抗,一種理想主義革命者式的反抗。

電影最經典的一幕,就是一襲白衣的哪吒在陰沉的烏雲下揮劍自刎,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他一路披荊斬棘,但到最後,還是選擇了自我毀滅,哪吒的剛烈和決絕深深震撼了很多人。這種深沉的悲壯意境,在此後的中國動畫中也再沒有出現過。

中國的傳統是孝,是順,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但是哪吒認為真理大於孝道,在中國三綱五常的倫理體系中,這就是赤裸裸的大逆不道,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弒父行為,而哪吒正是觸及了這塊反骨,才能深深地震撼人心。哪吒這個形象雖然很早就有,但這種價值觀,這種人設不是我們的文化中固有的。

從美影廠成立至今,已經整整 60 年了,總共製作過 356 部動畫作品。

在計劃經濟年代,美影廠實行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政策,每年只要完成中國電影放映公司的收購任務即可。一年營收基本維持在 100 萬元左右,足以支撐全廠職工的正常開支。由於不計成本的投入,有保障的利潤,統一發行的市場和渠道,還有國家政策的支持,美影廠的藝術家們不缺時間,不缺檔期,不缺播出平臺,他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動畫製作人,只需要考慮如何拍出好的動畫就好了。這也是吉卜力工作室豔羨的:社會主義的他們,實現了藝術至上的動畫。

2011年,微博上流傳這樣一條傳聞:「1986年的《邋遢大王》以後,美影廠的主力約200人都被借到迪士尼趕工。完活兒以後,全都被迪士尼幫忙辦綠卡留了下來。僅一人回國。從此美影廠一蹶不振。僅存在於歷史中。」

這條頗為聳動的微博引發諸多討論,多位曾在或正在美影廠工作的動畫人都對此否認。但是人才流失還是真實存在的。

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國外動畫片大量湧入,撼動了上海美影廠在中國一枝獨秀的地位。與此同時,廣東成立了大批動畫公司,主要為國外廠商進行代加工。這些公司從上海美影廠挖走了許多人,美影廠先後有近百個主創人員流失到南方。

進入21世紀後,中國動畫產業環境變化很大,與漫畫、遊戲的關係更加密切,而美影廠目前還是專注於中國民族特色的題材。2007年,繼《寶蓮燈》之後,美影廠推出《勇士》,三寶做音樂,孫楠唱主題曲。2009年,《馬蘭花》找來黎明、姚明、林志玲配音,《大鬧天宮3D》配音陣容更強大,但始終沒有恢復元氣。

新京報曾經的報導中提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美影廠擔任副廠長王柏榮直言:「喜羊羊系列,在我們看來不是特別成功的片子,和《邋遢大王》《哪吒鬧海》等有不小的差距,我怎麼感覺整個國家的欣賞水平在往下走?只能說我們要做的東西還有很多。」

從此,在吉卜力工作室心目中,一座雄偉的高山倒掉了,而中國動畫也成為反面教材,警醒著一代日本動畫人。

現在的孩子們覺得中國動畫片不好看,是因為曾經好看的動畫片,再也不會出現了,而且他們也再難想像,敦煌壁畫有多麼飄逸莊嚴,水墨藝術是如何有趣靈動。

相關焦點

  • 上海美影廠興衰故事
    1月11日,美國3D巨製《阿凡達》正在中國熱映,態勢火爆,IMAX版票價在上海飆升至180元。  在同一天,也是在上海,蘇州河畔的萬航渡路上,中國動畫的發祥地——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下簡稱「上海美影廠」),相對低調地舉行了一個發布會:「中國首部經典再現立體動畫片《漁童》觀賞體驗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立體影院落成揭幕」。
  • 經典動畫IP「回春」,上海美影廠做對了什麼?
    美影廠輝煌一時,新時代聲量漸微現在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上海美影廠煽煽翅膀,整個動漫行業就能為之一震。那是因為上海美影廠是中國動畫的高山,到現在似乎也難以逾越。甚至有人說,中國動畫電影的歷史,就是美影廠的發展史。1941年,萬氏兄弟在「大鬧畫室」成立20年後,推出100分鐘的動畫長片《鐵扇公主》;而後,萬氏兄弟也加入了上海美影廠,製作了《大鬧天宮》,自此,上海美影廠和中國動畫開始進入輝煌期。
  • 上海美影廠的IP跨界啟示錄
    來源:北京商報網作者:鄭蕊葫蘆娃、黑貓警長等深入人心的動畫形象,是一代人的童年記憶,5月26日,借與京東合作推出動畫短片《JOY STORYⅢ:重返618號》的契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上海美影廠」)讓這些經典形象再一次出現在了屏幕上。
  • 有一種美叫做「上海美影廠」!藏在經典國產動畫中的藝術,你get了嗎?
    這些國產動畫巔峰之作都有一個共同的「媽媽」——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手塚治虫曾特意拜訪萬籟鳴,並說:「我就是看了你的動畫才走上動畫道路的!」1957年,萬氏兄弟被國家「收編」,正式成立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又有兩個日本人慕名來到有著「東方迪士尼」之稱的上海美影廠。在看過《小蝌蚪找媽媽》後,其中一人讚嘆道:我都看傻了!這兩個人,就是後來吉卜力創始人——宮崎駿和高畑勳。
  • 《姜子牙》經典重啟,美影廠動畫裡裝著多少人的童年?
    這部讓影迷等待大半年的國產動畫,首日預售過億,《姜子牙》似乎把國產動畫推向了又一個高度。有人說,這意味著國產動畫的崛起,但如果把目光轉向上世紀的中國動畫產業,你就會發現,也許「復興」一詞更加準確。而站在那個中國動畫巔峰中心的,就是創造了幾代人回憶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 上海美影廠發布13部動畫新片 阿凡提將展現3D新形象
    美影廠的頭銜中,有許多個「第一」:中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以及第一部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等。   昨天,美影廠迎來60歲華誕,老中青幾代美影人齊聚上海電影博物館,以「六十年不忘初心,一甲子繼往開來」為主題,回憶美影廠的過去,展望中國動畫的未來。
  • 兒時經典重啟,美影廠的動畫裡裝著多少人的童年?
    這部讓影迷等待大半年的國產動畫,首日預售過億,《姜子牙》似乎把國產動畫推向了又一個高度。有人說,這意味著國產動畫的崛起,但如果把目光轉向上世紀的中國動畫產業,你就會發現,也許"復興"一詞更加準確。而站在那個中國動畫巔峰中心的,就是創造了幾代人回憶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 牽手電商齊「上新」 上海美影廠跨界啟示錄
    葫蘆娃、黑貓警長等深入人心的動畫形象,是一代人的童年記憶,5月26日,借與京東合作推出動畫短片《JOY STORYⅢ:重返618號》的契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以下簡稱「上海美影廠」)讓這些經典形象再一次出現在了屏幕上。
  • 中國電子音樂的史前文明③:上海美影廠雙傑
    上海美影廠當時正在籌拍木偶片《阿凡提》,吳應炬應導演靳夕之邀出任作曲。在那個時代,採風是文藝創作的起手式以及安全帶,動畫片也不例外。劇組遠赴南疆,這趟行程可見文章《〈僑聲曲〉與吳應炬》(《今日中國》,1982年第10期,P64-65),其中有張配圖,吳應炬像阿凡提那樣騎在毛驢上彈起冬不拉,他的笑容太燦爛,姿勢太到位,給人一種擺拍的感覺。
  • 美影廠興與衰:必須要尊重商業規律
    當振興中國的動畫產業作為一句舉國口號被提出來的時候,人們開始不斷回憶中國動畫片最好的時代。探究美影廠興衰的脈絡其實也是檢視中國動畫電影的歷史,它遇到的困境也是中國動畫的集體困境。輝煌的源頭:人才雲集老美影體制曾給了美影廠成功得天獨厚的條件,但回看歷史,老一代動畫人對於動畫純粹的熱愛、專一,在技術上的精益求精和對創新的執著,也許才是中國動畫在當年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根本。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正式成立於1957年,但美影廠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47年的東北。
  • 美影廠也60歲了 這才是阿拉的「迪士尼」
    原標題:美影廠也60歲了 這才是阿拉的「迪士尼」   原來雌螳螂會吃掉雄螳螂才能完成交配   原來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你們的這些知識是不是看動畫片看來的?   我們敢說自己是看著上美廠的動畫片長大的   我們敢說我們同有一個情結:看上美廠的動畫   我們敢說上海美影廠曾是中國的「迪士尼」   4月   承載了上海人滿滿情懷的   上譯廠迎來了60歲生日   上美廠也迎來了60歲生日   成立於1957年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曾是我國唯一一家專業製作美術動畫片的單位
  • 上海美影廠獲賠50萬元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與被上訴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有限公司及原審被告上海樂蜀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進行宣判,維持一審判決,四月星空公司、仙山公司、妙趣公司、藍港公司應立即停止侵害美影廠葫蘆娃動漫美術作品著作權的行為,連帶賠償美影廠經濟損失50萬元及合理費用19,500元。
  • 《十萬個冷笑話》侵權《葫蘆兄弟》,上海美影廠獲賠50萬元
    9月9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獲悉,近日,該院對上訴人北京四月星空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天津仙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妙趣橫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藍港在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與被上訴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影廠」)及原審被告上海樂蜀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案進行宣判,維持一審判決,四月星空公司、仙山公司、妙趣公司、藍港公司應立即停止侵害美影廠葫蘆娃動漫美術作品著作權的行為
  • 故事‖上海美影廠區將變身「618國際動畫藝術社區」
    小白樓動畫大樓木偶工作室動畫藝術長廊……這裡是萬航渡路618號上海美影廠的故事從這裡開始1957年4月,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原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的基礎上正式成立。20世紀60年代廠貌:上美影成立初期搬遷至618號後的廠門原貌,圖左遠景三層建築「小白樓」,原為動畫生產車間,後改為行政辦公樓《大鬧天宮》開始創作前夕,經過半年多的考察,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後花園綠茵深處一座紅色磚瓦的小洋房裡,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的試製工作正式開始了。《大鬧天宮》承載了許多萬航渡路618號的回憶。
  • 從國漫巔峰到「爛尾樓」,上美廠怎麼消失了?
    曾為國漫巔峰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這些年間似乎消失了,幾乎沒人知道輝煌的上美廠究竟在做些什麼?國漫在這些年的崛起之路竟從沒有出現過它的影子,衰敗已成現實,讓我們一起重走上美廠的輝煌之路。創立上美廠起源於19世紀20年代「萬氏兄弟在」在上海拍攝的中國第一批動漫,並於1957年正式創立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 上海美影廠矯野松離世 曾創作《小蝌蚪找媽媽》
    1905電影網訊2月10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發布訃告,深切哀悼矯野松同志離世。矯野松生前為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導演、二級動畫設計師,中國影協、上海影協會員,於2020年1月27日去世,享年91歲。因處於特殊時期,與家屬商量後決定推遲公告。
  • 上海美影廠:中國動畫最好的年代-山東有線享TV精彩動畫片帶您走進永不褪色的童年記憶!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國有動畫企業中國歷史最長、片庫量最大、擁有智慧財產權最多創作500多部伴隨了幾代中國人成長的經典作品獲得近200項國內外大獎,以動畫「中國學派」享譽國際趕快打開電視機觀看上海美影廠經典動畫片感受永不褪色的童年記憶吧
  • 《牧笛》《小蝌蚪找媽媽》動畫設計,美影導演矯野松去世
    據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官方微博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導演、二級動畫設計師,中國影協、上海影協會員,離休幹部矯野松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20年1月27日上午10時52分去世,享年91歲。因處於特殊時期,與家屬商量後決定推遲公告。
  • 跨界聯名、更新Logo、牽手電商,上海美影廠如何賦能經典動畫IP?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簡稱「上美影」)作為中國歷史最長、片庫量最大、擁有智慧財產權最多的國有動畫企業,自1957年4月建廠以來,先後創作了《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黑貓警長》、《葫蘆兄弟》等500多部經典作品,塑造的各類動畫形象深入人心,是80後、90後人群的童年回憶。
  • 時隔50年,美影廠發布《大鬧天宮》120幀短片:哪吒大戰孫悟空
    如果你曾對國產動畫的歷史深感興趣,那想來一定會清楚1941年上映的《鐵扇公主》對中國動漫發展的關鍵推動力。這部作品雖然並非出自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之手(下稱:美影廠),但卻為這家日後在世界動畫舞臺舉足輕重的機構帶來了「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讓他們嘗到了動畫創作的甜頭,也自此烙印下了要「大幹一票」的目標,而這就是後來的《大鬧天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