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陝西工地挖出文物,光彩奪目氣勢磅礴,專家研究後用途成謎
文物對於現代了解古代文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物在古墓中存放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難免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受到損壞。
封建社會的王公貴族認為人死後能夠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生活,因此在他們生前就會修建好陵墓,將自己所喜愛的貴重物品放入古墓中作為陪葬品,希望在另外一個世界中能夠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因此這些陪葬品最能代表一個時代最繁華的文明。雖然封建社會科技水平落後,但是現代科技無論如何也趕超不了古代工匠的手作工藝。如果這些珍貴的文明寶藏被損壞,將永遠無法彌補。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陝西省西安市南郊正在建築施工。施工隊挖土的時候在地下挖出了兩件寶貝,其中一件被損壞,另一件有幸保存完好。
雖然當時人們的文物保護觀念不像現在那麼強烈, 但是他們也明白這些文物對考古研究的意義。施工隊立馬聯繫了當地的文物管理部門,請求幫助。文物專家趕到現場時立馬對兩件文物進行了鑑定。
文物專家看到這輛件文物真是既開心又難過。開心的是這倆件文物造型精美,工藝複雜精巧,雖然暫時不清楚這兩件寶物的用途,但是卻能明白它們對於現代考古的意義多麼重大。
難過的是因為現代科學技術水平有限,被損壞的那件無法復原,這將是文物界的一大損失。
保存完好的這件文物被命名為鎏金鐵芯銅龍,造型是一條龍,細節精巧。長度28釐米,高度36.9釐米,重2.78千克。龍像威武十分,長著血盆大口,有著徵服一切的氣概。
這件寶物是鐵製的,外部是銅,做了鎏金處理。鐵芯讓這件文物有了足夠的重量,給人一種充滿力量的感覺。銅則保證了它的延展性,而鎏金能夠讓金屬熠熠生輝。所以能夠在地底埋藏幾千年到了如今還是金光閃閃。雖然這件文物光彩奪目,形象精美,但是專家們卻不知道它的時代和用途。
專家們開始著手調查,翻閱各種文字資料,希望能夠找到有關這件文物的記載。功夫不負有心人,專家們發現這條龍的造型和當年何家村出土的唐朝鎏金銀碗底部的龍紋非常相似。於是他們定位唐朝,加快了速度,發現這條龍的形象符合唐朝所流行的龍像。這件文物的年代確定為唐朝。
而這件文物在唐朝的用途是什麼呢,這讓專家們想破了腦袋。這件文物沒有開口,因此判定不是盛放物品的器具;而且不符合唐朝冥器的規格和製作工藝,也不是冥器。
因為這件文物是和另外一件已經損壞的文物一起出土,沒有其他伴隨出土的用品,所以非常難確定它的用途。專家們只能推測它可能是當時的一件工藝品或者裝飾品。
這件鎏金鐵芯銅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極具力量和美感。它也讓我們見識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那個年代所崇尚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