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人啊!救救孩子!」1月4日中午13時56分,在新疆喀什大學進行培訓的拉齊尼·巴依卡與舍友木沙江·努爾墩剛做完常態化核酸檢測,準備去餐廳吃飯,突然聽見一陣帶有哭腔的叫喊。循著聲音,他急奔過去,發現一個小孩在人工湖冰面玩耍時,冰面突然斷裂,孩子陷入冰窟,無助的母親正在湖邊哭喊求助......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情況危急,拉齊尼·巴依卡來不及細想,一腳踏上冰面,直奔孩童。在伸手去拉孩子時,冰面突然坍塌,拉齊尼·巴依卡也不慎跌入水中。冰冷的湖水,迅速帶走身體的溫度,拉齊尼·巴依卡奮力舉起雙手,拼盡全身力氣把孩子儘量託在水面。此時,一同趕往湖邊救人的木沙江·努爾墩也跳進冰冷的湖水中,幫助他一起施救。聞訊趕來的人們也紛紛參與救援。十多分鐘過去,孩童成功獲救,但託舉起他生命的拉齊尼·巴依卡卻再也沒有從水中上來,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41歲。
三代人——冰雪邊疆的「接力棒」
巡邏路上的拉齊尼
1949年12月,新中國成立之初,紅其拉甫邊防連隨之成立。
彼時,正值隆冬,紅其拉甫一片冰天雪地,馬上要執行巡邏任務的連隊官兵犯了難,這次巡邏的目的地是吾甫浪溝(塔吉克語,意為死亡之谷),路上經常發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往返一次需要3個月,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嚮導,他們將寸步難行。
拉齊尼的爺爺(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自告奮勇,給連隊義務當嚮導。巡邊時,他們只帶三樣東西:饢、水泥和油漆。饢在路上是乾糧,到了界碑,他們要用水泥修補損壞的地方,用油漆刷新描字。
在此後的23年間,經驗豐富的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堅持義務帶領邊防官兵巡邏,他總是騎著犛牛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以便及時發現危險。
1972年,年邁的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走不動了,他的兒子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主動接過「接力棒」,與連隊官兵一起爬冰臥雪、戍邊巡邏,一走就是36個春秋。其間,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為挽救戰士的生命,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36年來, 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把最好的年華奉獻在了護邊之路上,也承受了很多痛苦:高原性心臟病、風溼性關節炎、胃病等病症常年纏繞著他;他將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巡邏上,家裡摔死、累死的犛牛有10多頭。父母和前妻在臨終前的告別他都沒能到場,可他從來不要任何補償。
1998年「八一」前夕,塔什庫爾幹縣領導到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家慰問,問他有什麼困難和要求。他說:「我唯一的願望是加入中國共產黨。」樸實的話語感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第二年,滿頭銀髮的他在黨旗前莊嚴宣誓,終於實現了這一願望。
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之下,拉齊尼十幾歲時就跟隨父親一起護邊,儼然已是一名小小護邊員。
2004年,當了38年義務巡邏嚮導的巴依克身體狀況大不如從前,為將父輩們的愛國守邊精神傳承下去,他拉著兒子拉齊尼的手說:「邊防官兵日夜巡邏邊境線,我們的邊關才得以安寧,現在我走不動了,你要繼續我走的路。」彼時,拉齊尼剛從部隊退伍回家,而他服役的部隊就在帕米爾高原。
2005年,拉齊尼正式接過父輩們手中的「接力棒」,和其他塔吉克族護邊員一起,騎著犛牛行走在千裡邊防線上,成為一名護邊員。
拉齊尼的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兩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稱號,被解放軍總政治部表彰為「全國雙擁模範個人」;拉齊尼·巴依卡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勞動模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愛國擁軍模範」等稱號,2015年2月11日,拉齊尼榮幸地參加了2015年春節全國軍民座談會,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2018年,作為護邊員的拉齊尼有了新身份——全國人大代表。
拉齊尼·巴依卡的兒子拉迭爾還在上小學,但受父輩的影響已經立下了志向:「做一名護邊員。」這讓拉齊尼·巴依卡很欣慰。
巡邏路——他多次暈在冰天雪地
感動人物頒獎現場上的拉齊尼
巡邊路上,危險無處不在。
2011年11月,拉齊尼像往常一樣帶著巡邏官兵奔波在山高路險的吾甫浪溝,大雪突降,厚厚的積雪能把犛牛埋沒,行走在隊伍前面的戰士皮濤突然從犛牛背上摔下來,掉進雪洞,戰士們趕緊上前救援,眼見冰雪正在垮塌,拉齊尼高喊「大家都不要動」,隨後,他爬到雪洞邊,脫下衣服,打成結,做成繩子,花了兩個多小時將皮濤救了出來。皮濤得救了,可拉齊尼卻被凍暈,在縣醫院搶救了三個多小時才脫險。
2013年9月,巡邊隊在吾甫浪溝巡邏,當他們經過亂石灘的斷崖時,發現由於山體滑坡,路和曾經做的標記都被覆蓋了。拉齊尼讓大家原地休息,自己前往峭壁探路,結果,被落石砸暈,鮮血直流。跟隨的官兵趕緊進行搶救,拉齊尼清醒後,官兵們勸他回去,他堅決拒絕,他說:「這是任務,絕不能因為我的一點小傷耽誤了巡邏。」
白犛牛——沒能認得回家的路
拉齊尼生前照片
邊防路地勢險峻,開車、騎馬都進入不了,只能靠「高原之舟」犛牛作為交通工具,在三代巡邊的路上,10頭犛牛獻出了生命。
拉齊尼一直記得這個日子,2014年9月26日,從第一次巡邊就跟隨他的白犛牛像往常一樣,背著巡邏隊的給養踏上巡邊路,卻在過最後一條河的時候被石頭卡住。掙脫中,白犛牛倒在河裡,不能動彈。拉齊尼和戰士們想盡方法把白犛牛抬到了岸邊,檢查後,發現白犛牛的腰斷了。打針、敷藥、餵草……經過一夜的照顧,白犛牛還是站不起來了。
巡邊隊要返回,白犛牛卻走不動了,拉齊尼抱著白犛牛失聲痛哭,通人性的白犛牛也哭了,官兵們也難過地流下了眼淚。拉齊尼抱著白犛牛喃喃地說:「實在沒有辦法帶你回去,你要在原地慢慢恢復,等腰好了一定要自己回來!」
白犛牛(本圖來源於網絡)
臨走前,拉齊尼把很多草放在犛牛嘴邊,一邊哭著一邊走著一邊回頭,期待白犛牛能好起來,能認得回家的路。
最終,白犛牛沒能回家,當拉齊尼再次見到它時,已是一堆屍骨。拉齊尼對朋友說:「它很小的時候,我就訓練它,路走一遍它就能記住,這條巡邊路,我們一起走了5年……」
拉齊尼——去尋找他的小夥伴
拉齊尼生前照片
「前兩天,我們還一起上街給他買了一套新衣服,他說要在今年全國兩會的時候,到北京再穿。」舍友買買提·居馬紅著眼圈哽咽地說。
拉齊尼·巴依卡的家人、朋友,曾經得到他幫助的鄉親們,以及他所在培訓班的老師同學,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他們熟悉的那個忠誠正直、謙遜善良的拉齊尼·巴依卡就這樣永遠離開了他熱愛的守邊護邊事業和摯愛的親人。
「在我的印象中,拉齊尼有著他這個年齡段少有的純真,雖然此前,他已接受過很多次媒體的採訪,但初次面對我這樣的採訪者,他依然很靦腆,他告訴我,他從帕米爾高原來到首府烏魯木齊,住在賓館裡的第一天,就夢見他的白犛牛了。」曾採訪過拉齊尼的媒體同行含淚對紅船編輯部說著。
如今,拉齊尼犧牲在了見義勇為的路上,大男孩還是去找他放心不下的白犛牛了。
最後一條朋友圈——《南湖》
拉齊尼的微信朋友圈,永遠的定格在12月11日
2020年12月11日拉齊尼在朋友圈發了一首自己創作的詩《南湖》,這也成為他最後一個朋友圈。
《南 湖》
南湖紅色的光照亮帕米爾高原,
在晨曦中,我祖父凱力迪別克露出笑顏。
他對祖國懷著一顆雄鷹般警惕的心,
他視巡邊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和擔當。
祖父這種精神是我家的一盞明燈,
我的父親巴依卡又繼承他的遺願。
我們軍民一家親,紮根邊疆,
保衛祖國是神聖義務也是心願。
祖父和父親的精神鼓舞著我雄鷹般飛翔,
我以鋼鐵般的意志,日夜巡邏在冰峰雪嶺間。
(蘇德新 譯)
撰文:朱優良
視頻:李改亮
主編:王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