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的四大城市群:誰將面臨最大挑戰?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美琳

疫情洶湧來襲,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城市群如何應對?

截至2月6日24時,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累計確診31161例,這一數字已接近2003年非典確診人數的4倍。

城市持續吸引著人口流入,城市群更是容納了眾多人口。當前,「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及的19個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了中國75%的人口。非常時期,城市群作為人口高度集聚、商業活動頻繁、交通網絡密布的區域單元,正面臨著嚴峻的防控壓力與社會風險。

中國各大城市群處於不同的建設階段,呈現出不同的人口經濟特徵。因此,不同的城市群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同,其防控策略的重點也應有所差異。

在此背景下,21世紀經濟研究院選取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四大城市群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四大城市群中的11座重點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廣州、深圳,北京、天津、石家莊,成都、重慶)。研究將結合最新全國人口遷徙和疫情感染情況,從交通、人口、經濟、醫療四大維度展開,藉此對疫情的後續影響進行評估。

交通:珠三角、長三角、成渝是熱門遷入地

城市的交通運輸,可分為內部和外部的交通往來。

先來看內部交通。地鐵是都市居民出行最重要的公共運輸工具之一,城市群的疫情防控水平,也與區域內地鐵建設情況息息相關。

整體而言,長三角開設地鐵的城市數量最多,同時也是獲準修建城市軌道交通最多的城市群,上海、南京、無錫、杭州、蘇州、寧波、合肥等都已開通地鐵。企業復工之後,長三角城市群在交通工具上的防控壓力相對顯著。

另外,各城市群內部的核心大城市、節點城市也需要進一步關注。根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2018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成都2018全年城市地鐵客運量排在前五位,均為所在城市群內的核心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廣州客運量全部在30億人次之上。

為阻斷疫情,各地已加快出臺措施,嚴防疫情通過交通工具傳播。

以廣州為例,目前已制定疫情防控專項方案並成立疫情防控小組。地鐵內部綜合採取加強通風、消毒等多種措施,1月22日起開始陸續對全線網所有安檢點(含廣佛線)啟動體溫檢測,配置體溫儀。

疫情之下,北京、寧波、天津、南京等多個城市的地鐵運營都已進行調整。

再看外部交通情況,即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來往。根據百度地圖遷徙大數據,在2020年除夕前這一周,遷出人口數量最多的城市重點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是遷出人口數最多的五個城市。此外,東莞、鄭州、杭州、西安等城市也是春節前流出人口較多的城市。

溫州的情況較為特殊,春運期間輸入了大批的武漢返溫人士。1月29日,溫州市副市長湯筱疏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確診人數猛增與武漢返溫的人員基數大有關聯,在武漢經商、就學和務工的,有18萬溫州人。即便在武漢封城後的1月23日至27日5天中,仍有1.88萬人從湖北特別是武漢到達溫州,平均每天有3600多人。

與節前熱門遷出地相對應的是,人口已於近期開始回流,上述城市正在轉變為熱門遷入地。

2月6日,全國熱門遷入地前五的城市分別為上海(4.58%)、深圳(3.73%)、成都(3.64%)、廣州(3.56%)、北京(3.06%)。從熱門遷入地前十名來看,珠三角4城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上榜,長三角兩城上海、蘇州上榜,西部成渝兩城均上榜。

近期熱門遷入地集中於珠三角、長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隨著人口進一步回流,上海、深圳、廣州、成都、重慶等區域核心城市都將迎來明顯的防控壓力,須提前採取措施來應對人口的大規模回流。

總體而言,廣東省、四川省、江蘇省為前三熱門遷入省份,尤其是廣東省,以全國19.69%的目的地比例大幅超過第二名的四川(9.33%)。這也意味著,相比其他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疫情防控挑戰最為嚴峻。截至2月6日24時,廣東省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已經破千,為1018例。

從城市群角度看,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集聚度也在繼續加大。甘俊攝

人口:珠三角密度大且構成複雜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人口密度、人口規模和外來人口比重發現,珠三角與其他城市群相比,潛在的疫情防控壓力較為明顯。

廣東省統計局《2018年廣東人口發展狀況分析》中指出,2018年,廣東省常住人口數量繼續居全國首位,佔全國人口總量的 8.13%,人口密度為全國的4.35倍。人口流動保持活躍態勢,以青壯年為主的規模龐大的跨省流動人口改變了戶籍人口年齡結構。

從城市群角度看,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集聚度也在繼續加大。珠三角同時坐擁廣州、深圳兩個一線超級城市,人口虹吸能力強勁。2018年,廣深人口分別比上年淨增40.60萬人和49.83萬人,兩市常住人口增幅高達同期珠三角核心區常住人口增量的60.11%。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發現,珠三角「雙子星」廣州和深圳的人口密度明顯高於其他城市群核心城市,且外來人口佔比較高。

2017年,深圳、成都、廣州是11座重點城市中人口密度最高的三城,依次高達6272、6003、5645人/平方公裡。繼續考察2018年外來人口比重(非戶籍人口佔比)可以發現,成都的非戶籍人口佔比僅為9.6%,而深圳、廣州分別為65.1%、37.8%,人口結構相對更加複雜、人口流動性高,排查人口動向的難度可想而知。

基於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性較高的特點,再疊加人口集聚度進一步加大,珠三角城市群的疫情防控挑戰形勢嚴峻。

醫療:珠三角經驗多,成渝硬指標強

不過,經歷過非典的珠三角,在應對本次疫情時也掌握著更多的主動權。

廣東省衛健委在近日舉行的疫情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目前全省收治床位數共有8095張,收治床位數量充足。此外,按照「寧可備而無用,不可用而無備」的原則,廣東省已依應急預案,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等市做好建設臨時救治醫院的準備,在應急調劑機制下,床位還可以不斷增加。

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以廣州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群幾乎全部處於疫情抗擊一線,留下豐富的抗疫經驗。回顧本次疫情,廣州在國內同級別城市中以最快速度發布了《致廣大來穗的湖北、武漢朋友的一封信》,其敏感度可見一斑。另外,在武漢封城當日,廣州就發布全市動員令,對所有湖北特別是武漢來廣州的旅客,進行主動尋找、觀察、追蹤。

非常時期的敏感度,與長年累月的專業素養,以及地方政府的警醒與支持都有關係。根據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醫院專科綜合排行榜」,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呼吸科專榜上排名第一,聲譽標化指遠超其他上榜醫院。《廣東省2019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0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指出,廣州將安排5億元經費,支持創建廣州呼吸中心、腫瘤中心、腎病中心等三大世界國際醫療中心。

廣州雖然外來人口眾多,但人均醫療資源依舊佔優。以2017年為例,即使當年的常住人口高達1449.8萬,在每千人醫院床位數和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這兩項指標上,廣州依舊名列前茅,在11城中分別位列第三和第四。

深圳的每千人醫院床位數在11城中墊底,2017年每一千名常住人口僅有3.2個醫院床位,較廣州低近2.5個床位。不過,深圳版「小湯山」已經開建。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二期建設工地上,施工隊伍正連夜搶建,預計項目面積將超過60000平米,建成後可以新增1000張床位。

成渝城市群的醫療實力同樣值得關注。成都的醫療實力尤其雄厚,在2017年的每千人醫院數、每千人醫院床位數和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三項指標上表現亮眼,分別位列第一、第一、第三。與此同時,成都還坐擁代表中國頂級醫療水平的華西醫院。根據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上述排行榜,華西醫院僅次於北京協和醫院,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二。

經濟:城市群均受衝擊,考驗財政實力

疫情之下,需求和供給出現雙降,投資、消費、出口均受明顯衝擊。毫無疑問,每個城市群的經濟運行都將遭遇挑戰。

消費方面,防控疫情需要避免人口流動和聚集,將大幅降低消費需求,以批發零售、旅遊、餐飲、文化娛樂等為代表的服務性產業將受到極大抑制。

由於疫情期間需在家隔離,直接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高頻接觸,旅遊、餐飲、文化娛樂等服務性產業受疫情衝擊顯著。

2018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前五城分別為上海、北京、廣州、重慶和成都。上海、北京分別高達12668.7億元和11747.7億元,與第三位的廣州(9256.2億元)拉開較大距離,在本次疫情中將遭受明顯衝擊。

此外,2018年成都、合肥、石家莊、杭州的社零消費總額同比均高居9.0%及以上,高速增長的消費態勢也將受到此次疫情波及。

產業方面,由於企業停工減產,製造業、房地產、基建投資短期基本停滯,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群,由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通報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外向型經濟發達的區域將受較大影響。

長三角、珠三角沿海城市群由於貿易依存度較高,其製造業將遭受更大的衝擊。深圳、上海、廣州參與全球化的程度較高,在貨物出口總額上遙遙領先,2017年貨物出口額分別為2443.6億、1936.4億、853.2億美元,疫情之下出口訂單或將迎來較大影響。相比之下,重慶、成都、合肥、石家莊等內陸城市在出口方面受影響相對較小。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也是對城市公共財政收入的重大考驗。財力雄厚的城市將更容易渡過難關,也更有實力支持企業復產和經濟景氣度的恢復。

基於各地2018年統計公報,11城的公共財政收入排名為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天津、杭州、廣州、南京、成都、合肥、石家莊。上海以7108.1億元位列第一,與第二的北京(5785.9億元)、第三的深圳(3538.4億元)梯度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長三角城市群以17.9萬億元的GDP總量一騎絕塵,居全國城市群之首,同時坐擁6座躋身GDP萬億俱樂部的城市,不但整體財政實力非常雄厚,而且區域一體化程度較高,更有利於城市群內部「抱團取暖」。

綜合以上四方面的論述,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無論從復工潮回流量、人口密度、人口構成複雜度還是交通樞紐度來看,相比其他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正面臨著最為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由於2003年抗擊非典留下許多寶貴經驗,且有包括鍾南山院士在內的頂級醫療團隊坐鎮,目前的疫情防控局面較為主動。

長三角城市群雖然財政實力雄厚,核心城市的醫療綜合實力強大,但同時該區域內已出現溫州等單點爆發城市,需格外警惕。

京津冀城市群當前情況略好於其他城市群。截至2月6日24時,京津冀三地累計確診病例547例,其中北京市佔比過半,累計確診病例297例。需要注意北京外來人口比例高達36.2%(2018年),隨著復工潮人口回流,北京的潛在疫情防控風險需進一步關注。

成渝城市群雖然人均醫療實力佔優,但毗鄰湖北省的重慶市目前確診人數處於高位,已進入本地感染髮病為主的階段,形勢依舊較為嚴峻。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城市群,有多牛?GDP佔到全國的一半,未來還將提升!
    中國四大城市群,有多牛?GDP佔到全國的一半,未來還將提升!關於中國四大城市群,其實國家已經基本定下來了!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無疑將成為未來國家的核心點,只有每一個核心點都發光發熱,然後輻射帶動周邊地區,那麼我國才會正式進入崛起的時代。千萬不要低估城市群的作用,時間會證明。
  • 疫情衝擊下的世界經濟與中國對策
    若這一預測成為現實,全球將遭遇超乎想像的社會經濟挑戰。  作為一場典型的外部衝擊,疫情的全球擴散短期內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劇烈衝擊,全球資本金融市場隨之發生劇烈動蕩。3月9日至18日,美國股市在10天內接連四次觸發熔斷機制,連帶十幾個國家的股市或股指期貨觸發熔斷機制。面對市場日益加劇的恐慌情緒,美聯儲(FRB,下同)採取了前所未有的極限措施。
  • 疫情衝擊下的行業圖譜及看債攻略解析
    這種情形下,債券市場上部分存量債發行主體的信用質量將面臨下沉風險。鑑於此,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及時地研究、提煉疫情對各行業的影響,並結合一年內即將到期債券的情況,為市場各參與方尤其是投資者提供更適用於當下的看債攻略。 (2)疫情對各行業的衝擊機制和衝擊程度是不同的。
  •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長三角大時代來臨,甩開與珠三角的差距
    而在今後的經濟發展中,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發展潛能。城市群、都市圈建設每年能夠為全國經濟增長提供至少0.5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動能,不僅為了應對疫情衝擊,更是為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中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目前擁有19個城市群、34個都市圈。經濟發展的競爭格局已經悄然來臨,走進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時代,多元化的經濟發展體系未來會逐步走上經濟的中心位置。
  • 央行國際司青年課題組: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面臨變革
    來源:中國金融雜誌原標題:《中國金融》|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面臨變革來源:中國金融雜誌作者|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青年課題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深刻影響,其持續時間和深度遠超最初預期,給全球經濟、經濟主體信心和政府公信力造成
  • 疫情衝擊下的紹興旅遊如何破解困局?
    疫情防控目前仍不能鬆懈,紹興旅遊要回到正常軌道尚需一段時日。疫情衝擊下的紹興旅遊,今後該如何破解困局?損失巨大  一時難恢復元氣  旅遊爆發期後延自1月25日開始,紹興市景點景區全部停止開放。直到2月18日,紹興沈園、蘭亭、東湖等景點才恢復開放。中間的20多天裡,正是紹興旅遊的黃金期。
  • 中國第一大城市群,再添一條高鐵,湖州將是最大贏家
    國家經濟發展到今天,單打獨鬥的城市競爭已是過去式,中國城市發展已全面進入城市群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市群是哪個?估計有人說是長三角城市群,有人說是粵港澳大灣區,其實這兩個城市群的實力都非常突出,但是如果綜合而論的話,還要數長三角城市群了,畢竟面積和經濟總量具有很明顯的優勢。
  • 中銀研究:疫情衝擊下全球貨幣政策應對與前景
    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甦及其可持續性面臨考驗,各國央行需要重新思考、評估與調整貨幣政策框架,在多目標之間取得平衡。一、全球開啟超寬鬆貨幣政策浪潮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主要央行多措並舉,開啟超寬鬆貨幣浪潮。
  • 辛巴威專家提醒 該國將面臨新一輪疫情挑戰
    據辛巴威當地報紙《每日新聞》報導,辛巴威醫療專家當地時間1日再次提醒,隨著新冠病毒感染率和死亡率攀升,未來兩個月辛巴威將面臨新一輪防疫挑戰。 專家表示,辛巴威政府需根據疫情形勢變化更新防疫舉措,避免出現大規模社區感染。新年假期期間,辛巴威眾多地區疫情防控措施鬆動。
  • 繼港珠澳大灣區後,中國開啟了全新計劃,又一個超級城市群將誕生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中國土地面積遼闊,並且擁有著廣闊海域面積,這樣也給建造大灣區提供了應有的條件,繼粵港澳大灣區後,中國又有開啟了一個新世界,一個超級城市群即將拔地而起。受到地裡環境因素的影響,一直以來南方的經濟發展都比較的迅速,而南方有一個全中國最大的城市群正在形成,當地的經濟還在持續不斷的快速發展,而它就是港珠澳大灣區,有了這個成功案例,中國又開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正在努力的嘗試另外一個大灣區的建設,而經過仔細的分析之後,目前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灣區就是屬於浙江省大灣區了,杭州是一個現代化的網際網路聚集地,擁有著良好的文化
  • 受疫情衝擊,傳統旅行社面臨哪些競爭與挑戰?
    旅行社作為旅遊行業中較為傳統的存在,在我國OTA 大行其道之日起,市場份額逐步下降,再疊加上半年疫情的影響,傳統旅行社業績受到衝擊較大。今年上半年國家文旅部始終沒有通知放開跨省團隊旅遊和「機票+酒店」業務,造成以組團、地接業務為主的傳統旅行社舉步維艱。
  • 深度丨新冠疫情下中國鋼鐵的機遇和挑戰
    目前全球疫情形勢仍在不斷升級,我國面臨境外輸入型病例的壓力,給我國鋼鐵行業帶來諸多現實的外部挑戰。但是,與此同時,由於我國的疫情防控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紮實有序推進,鋼鐵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疫情對世界鋼鐵工業鋼鐵生產的影響有限,十大產鋼國中僅德國鋼鐵生產受影響較大,其2020年1~2月粗鋼產量同比下降10.9%。此外,義大利和西班牙的鋼鐵生產受到較大衝擊。日本、英國和印度等疫情尚處於增長階段,短期影響尚未顯現。美國、法國等疫情嚴重地區有可能隨時採取嚴控措施,特別是短流程鋼廠將面臨停產的風險。
  • Mayo Clinic國際部總裁:疫情過後世界經濟面臨挑戰 但未來將會更好
    摘要 【Mayo Clinic國際部總裁:疫情過後世界經濟面臨挑戰 但未來將會更好】Mayo Clinic國際部總裁G.Anton Decker在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上表示,疫情過後的世界經濟肯定會面臨挑戰,或者說現在已經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 中國七大國家級城市群,北方佔有三個,這二個城市成為最大受益者
    》中明確指出,未來將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 全球貿易復甦面臨挑戰:區域差異明顯,中國亮點顯著
    2020年,全球貿易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未來復甦前景將面臨波折,並將呈現較大的區域差異性。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有望持續助推全球貿易回暖。復甦面臨挑戰多個機構近日紛紛表示,全球貿易在2020年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打擊之後,未來復甦前景也將充滿波折,並對部分經濟體產生「毀滅性影響」。
  • 疫情衝擊下的供應鏈重組 中國有望成為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先驅者和...
    疫情衝擊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文/劉裘蒂發於2020.3.16總第939期《中國新聞周刊》新冠肺炎疫情剛暴發之際,大多數對於經濟影響的分析,都以2002年-2003年的「非典」疫情做起始點來類推,重點關注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 廣深機場2月旅客吞吐量降80% 疫情衝擊下機場與航司成「命運共同體」
    相比於機場而言,各大航司面臨的收入銳減、周轉困難顯然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南航召開經營極度困難宣貫會、海航流動性危機加劇促使海南省工作組進駐……另一方面,作為民航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機場亦不能免於遭受衝擊。
  • 中國這7個未來的城市群,發展已成定局,其中一個將成為世界最大
    ,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成為世界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處於等待認可的狀態, 該城市群以瀋陽、大連為中心,包括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遼陽、營口、盤錦等城市, 該地區城市高度密集,大城市所佔比例最高,是東北地區整體的經濟活動, 瀋陽是東北和內蒙古東部的經濟中心、交通、文化和情報中心,是全國最大的綜合重工業基地, 大連是東北亞地轄區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是東北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對外貿易港
  • 新冠疫情對徵信和信貸市場的衝擊
    面對全球新冠疫情肆虐,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個人徵信體系受到的衝擊不言而喻,大規模信貸拖欠和壞帳開始出現,疫情封閉期間徵信服務也受到影響、徵信體系從數據完整性、徵信信息的處理、信用如何評估到業務連續性都受到很多挑戰。此次疫情伴隨著全球經濟下行,對個人徵信體系的衝擊將是深遠的,從消費者、消費金融到消費經濟,都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 ...中投原總經理李克平:要警惕疫情衝擊下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
    本期邀請到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總經理李克平進行主題分享-《疫情衝擊下機構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和應對策略》。李克平認為,在疫情的衝擊之下,特別是全球大多數國家都遭受疫情的蔓延,若疫情對經濟活動衝擊的時間持續較長,可能將導致全球供應鏈遲滯甚至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