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質量是5.965×1024kg,相對於人來說已經是相當大了,但其重量有多大?談到重量,可是力的單位。在我們的想像中,這樣巨大的質量,重量一定非常大,其實這只是我們作為地球局部的一員所體會到的。在宇宙空間裡,地球隨風飄蕩,就像隨風飄蕩的羽毛,很輕很輕,這風就是以太風,在以太風裡地球幾乎沒有重量,地球總是與以太同步,感覺不到一絲的風。
美國科學家測出宇宙的總重量是28克,注意,是重量不是質量。重量的本質是力,力的單位是牛頓。28克也就是0.28牛頓左右,是不是非常輕?我們感覺自己很重,那是因為我們處在局部位置。我在百家號的文章《從物體受力到宇宙大爆炸》中提到:沒有單獨的,抽象的力,力都是成對出現的。一個正在宇宙中加速的宇宙飛船,看似是受了一個單一方向的力,其實是靠推開高速反向噴射的火焰實現加速的,根據動量守恆,整體的動量沒有變化。
所以飄在宇宙空間的地球是非常輕的,永遠是隨風飄蕩。而慣性的定義就是相對以太風兒言的,物體受力就能感覺到以太風,如果不受力,就感覺不到以太風。邁莫實驗的思想根據是,地球在宇宙中穿梭,以太風在身邊呼嘯而過,其實是想錯了,地球隨風飄蕩,怎麼會感覺到以太風呢?邁莫實驗的零以太風速的結果讓二人大吃一驚,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就像在大海上靠風力吹動的帆船,在船上能準確地測出風速嗎?由於海水對帆船還有遲滯作用,帆船還不可能與風完全同步,如果換做在海水裡隨洋流而動的魚兒,肯定感覺不到海水的流動。
以太介質就是這樣的特殊的物質,只對有加速的物體形成阻力,加速一旦停止,不管其速度有多快,都是相對以太靜止的,這就是狹義相對論的思想基礎來源。既然兩個有相對速度的物體都相對以太靜止,那隻好對以太進行修正了,也就是鍾慢尺短效應。
雖然地球對以太是零風速,但地球表面並不是零風速,這就是為啥物體都掉向地球的原因,所有的風向都指向地心,對地球來說卻是零結果。按照愛因斯坦的相對性原理,以太風連光都是可以刮動的。垂直地球的光相對地表是有加速度的,就是重力加速度,黑洞的重力加速度非常大,以至於光速被降為零,無法傳播出去。
以太風風速可以用加速度來表示,這是一種特殊的風速。地球表面的以太風速是9.8m/s2 風速乘以地球的表面積是一個常數,這樣,在距離地球更遠的某點,其重力加速度的值與該點的所形成的以地心為半徑的球面面積的乘積是不變的。
例如,地表面積是S,與重力加速度的乘積是9.8S,在距離地表地球半徑的球體表面積是4S,設其重力加速度是g2,即g2×4S=9.8S,g2=9.8/4=2.45m/s2
就是說,重力加速度與其所在的同心球的表面積的乘積永遠是固定值,這和萬有引力公式的結果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