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6至17世紀,西歐處在飛速發展時期,西班牙和葡萄牙開闢了新航路,在世界各地開拓殖民地;法國開始了中央集權化,實力大大增強;尼德蘭和英國相繼爆發資本主義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國家;德意志地區的宗教改革波瀾壯闊……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火器的發展。
眾所周知,火藥是由中國人發明的,但到了西歐人手裡才被玩出花來。16至17世紀,西歐的火器發展十分迅速,使得西歐的軍事水平大大提高,在武器水平上與世界其他地區出現了代差,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
一、「銅鐘」裡發射出的炮彈——火炮技術的演進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陷,拜佔庭帝國滅亡。令歐洲人震驚的不僅僅是一個千年古帝國的滅亡,還有奧斯曼人從東方帶來的武器——火炮,在匈牙利人烏爾班的改進下,烏爾班火炮橫空出世,成為了滅亡羅馬的致命神器,在烏爾班大炮的狂轟濫炸之下,號稱「永不陷落之城」的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被炸開,高貴的羅馬也隨著城牆的塌陷而灰飛煙滅。
其實火藥在13世紀就已經傳到歐洲了,但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火藥在戰場上的只能起到威懾作用,遠程重型武器還是以投石機為主。15世紀中葉,投石機在歐洲各地相繼被火炮取代,最後一次使用投石機的戰役是1480年的羅德島圍城戰,而西歐此時正在進行的英法百年戰爭,攻城戰的主角依舊是投石機。
但西歐明顯有後來者居上的意思,百年戰爭結束後,法國吸取戰爭教訓,籌備建立一支常備的法軍,開始學習東方傳來的火炮技術。由於工匠們對於火炮大多只是聽說而沒有真正見過,所以在鑄造火炮上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用鑄造銅鐘的方式造出了青銅火炮。西歐教堂林立,鑄造銅鐘的技術十分精妙高超,而當這些用在了鑄造大炮上發揮了奇效,法國的青銅火炮一躍成為了戰場上的新星,幫助法國在百年戰爭的陰霾過後迅速恢復國力,成為西歐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
法國的青銅炮「一炮走紅」,隨之而來的就是西歐各國的火炮競賽,根據各國資源的不同,青銅炮、紫銅黃銅炮等等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現,各國好像達成了共識——只有銅可以鑄造火炮。宗教戰爭時期,新教和天主教戰亂不斷,銅的價格飛速上漲,各國開始限制銅的出口,這急壞了大洋彼岸的英國。當時的英格蘭正致力於挑戰西班牙的海上霸權,火炮需求高,缺銅的英國人開始另闢蹊徑,1543年,英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門鑄鐵炮,鐵炮相較於銅炮不容易炸膛,耐久度更高,而且比較輕便,方便裝載到船隻上,所以迅速佔領市場。一直到16世紀末,英國一直壟斷著這項技術,其他國家空有大把的鐵礦卻只能低價出售給英國人,英國人則將廉價的鐵礦鑄造成大炮再高價賣給其他國家,英國在鐵炮貿易上賺的盆滿缽滿,經濟實力迅速上升。
到了17世紀,火炮在西歐依舊迅猛發展,但發展的不是鑄造方式,而是使用方式。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改變了火炮在戰爭中的運用方式,雖然他是北歐的君主,但他的軍事改革大多運用於三十年戰爭時期的德意志地區,所以對西歐的影響十分巨大。他一改之前火炮「威力越來越大、體型越來越臃腫」的演進方式,鑄造了大量的輕型火炮,用處不適用於攻城戰,而是兩軍對壘時的火力壓制,從而獲得了」現代野戰炮兵之父「的稱號。當時的歐洲軍隊行軍多用西班牙方陣,這些方陣在火炮的打擊下就是一個個活靶子,在火炮的壓制下,敵軍方陣還未到我軍陣前大多就已經潰敗,我軍只需要追擊即可。從此,西歐的火炮向威力更大的「攻城炮」和更加輕便的「野戰炮」兩種不同方向各自演進。
西歐的火炮應用雖然起步晚,但後來者居上,西歐的火炮技術很快就走在世界前列,並將它的競爭者們遠遠地甩在了後頭。當西歐用火炮指向曾經的老牌帝國們的時候,前者與後者的差距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二、改變世界的「玩具」——火槍的出現和發展
早在14世紀,火槍就在西歐的文獻裡大量出現,不過當時是私人定製的武器,使用者大都是王公貴族,這些火槍工藝精美、小巧玲瓏,但威力很小,使用起來也不方便,與其說是武器,不如說是裝飾物。
在火炮廣泛運用於西歐戰場的時候,那些發明家們又想起了火槍這個玩具似的武器,火炮工藝的不斷進步,帶動著火槍製造技術的發展。以前的火炮沒有專門的引信,大多用的是燒紅的鐵絲,所以每一門火炮都要配備一個火盆來燒鐵絲,火炮使用都如此困難,更別說火槍了。15世紀上半葉,火繩被發明出來,成為了便捷使用的引信,隨後便運用於火槍,1450年左右,火繩槍誕生了。
火繩槍的出現,解決了火槍的點火問題,使火槍有了軍事作用,但其後坐力大,使用麻煩,殺傷力卻不如英國的長弓,因此還沒有普及。16世紀初,滑膛火繩槍的出現,標誌著火槍正式登上軍事舞臺。西班牙人發明了槍架,可以將槍架在地上射擊,其精度和後坐力被大大優化,成為戰場上的利器。1527年,一名義大利射手在200米開外射殺了法國統帥,一己之力改變了戰場局勢,也使得西歐各國開始重視火槍的研製。
火繩槍也有很多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引信,射手敲擊燧石點燃火繩的過程過於繁瑣,導致一名射手一分鐘最多只能射擊兩次;火繩的消耗也非常誇張,射手上戰場之前需要攜帶大量的火繩,因此有人說「背上一法裡的火繩打一天仗。」英國內戰期間,一支英軍被困城內,不得不命令手下將全城的繩子找出來錘煮成火繩;引信點燃火藥需要時間,從而錯失射擊良機。因此,軍隊對於發明新型火槍的需求非常大。
既然火槍工作的原理是燧石點燃火藥,那為什麼不把燧石也裝進火槍呢?依照這個想法,一名鐘錶師出身的槍匠發明了輪燧槍機,原理類似於燧石打火機,當燧石與金屬齒輪撞擊時產生火花,從而點燃火藥,燧發槍橫空出世。燧發槍射擊不需要攜帶引信和燧石,發射難度小,而且瞬時發射沒有延遲,由於發明人曾是個鐘錶師,所以這把槍有明顯的鐘表痕跡:士兵們發射燧發槍之前,需要用鑰匙給槍上發條,而且由於內部結構類似鐘錶,因此造價高昂,步兵的成本迅速提高。但瑕不掩瑜,17世紀末,西歐國家的軍隊基本都裝備上了燧發槍。
火槍從玩具變成戰場殺傷的利器,讓西歐的軍事水平迅速提升並遠超世界其他國家。當西歐人來到新大陸時,手裡的火槍就像死神的鐮刀,從極遠處殺傷那些本土軍隊,帶給這些落後於時代的人們震撼和恐懼。
三、火器對西歐的影響——摧毀封建,改變世界
歐洲人將火藥稱為中國人最偉大的發明,足以看出火器對西歐發展的重大推動力,當中國人用火藥製成爆竹慶祝闔家團圓時,西歐人已經開始用它摧毀封建制度、改變世界格局了。
在中世紀,每個封建主都有自己的城堡,平時作為軍隊的軍營,戰爭時期就成為了軍隊和平民的避難所,因此城堡是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但當火炮的威力與日俱增時,那些古老的城堡在火炮的轟炸下不堪一擊,無論是國王還是貴族,都無力對抗這種新式武器,跨越等級的徵服成為可能,因此中世紀晚期戰亂不斷,下克上的軍事行動比比皆是,封建等級制度土崩瓦解。
火槍這種新型產物,並不是給高貴的騎士用的,而是給最低級的步兵用的,原因很簡單,當時火繩槍的後坐力和精準度並不能滿足馬上作戰的需求,久而久之,火槍這種武器成為了底層士兵的代名詞。但隨著火槍工藝的不斷進步,底層士兵對全副武裝的騎士也能造成致命的打擊,這種被騎士老爺們鄙視的武器埋葬了騎士制度,歐洲陸軍的主力變成了配備火槍的步兵。騎士階級作為封建制度的底層建築,它的毀滅標誌著封建制度的根基被剷除。
火器給了西歐海外開拓的實力。當西班牙人帶著火槍來到阿茲特克,當地人立即對這個從來沒有見過的新玩意兒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很快,這種好奇的心理轉變為了恐懼——當西班牙的士兵進攻阿茲特克人時,600人的部隊擊敗了2萬名阿茲特克士兵且無一傷亡,這種情況在西班牙的徵服過程中稀鬆平常。
火器使得西歐軍隊與世界其他國家軍隊出現了代差,而且這種代差難以逾越,當古老的東方人看著漫天的煙花時,何曾想過這種美麗的事物將來會帶來將苦難和屈辱呢?
結語
火器的發展是近代歷史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新型火炮、火槍的發明與改進對近代西歐的崛起具有重大意義,17世紀之後,西歐在軍事上逐漸與世界其他地區拉開差距,為其之後瓜分世界、主宰世界奠定了軍事基礎。
武器裝備的革新,不僅對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具有重大影響,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大體現,西歐之所以能不斷革新火器,關鍵在於其綜合實力的提升,當西歐的經濟不斷發展、封建制度無法滿足資本的需求時,摧毀封建制度的利器自然就誕生了,可見那些老牌的東方帝國「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的思想是多麼的可笑。
參考文獻:
《歐洲歷史上的戰爭》
《軍隊》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