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火器的秘密(一):頻繁的戰爭,極大促進火器技術發展和推廣

2020-12-18 夏蟲欲飲冰

引言

自15世紀中期開始,歐洲火器技術日益突飛猛進,並隨著火炮、火繩槍等火器的出現和推廣,其火器技術逐漸居於世界前列,成為了世界軍事變革的中心。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有許多,但篇幅有限,咱們今天先來探討一個重要因素對歐洲火器發展的影響。

歐洲早期火器——火門槍

動蕩的社會環境催生了歐洲火器技術大發展

13世紀時,隨著蒙古人的一系列西徵行動,源自中國的火藥和早期火器技術被帶到了中東,並在當地紮下了根。當時的中東諸國分別掌握了火藥、火器的製造和使用技術,而後這些技術隨著穆斯林們的腳步又被帶到了伊比利亞半島等歐洲地區。

對世界來說,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事件,因為這些技術引發了一系列變革!

蒙古西徵

它首先改變了歐洲,之後又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它對人類的戰爭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完全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模式。

火藥和火器技術的傳播對歐洲影響巨大,當時還處於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就好比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處於封建割據狀態下的歐洲各國總是相互徵伐,或是為了土地、金錢等現實利益,或是為了保護、傳播自己的信仰,反正各個國家和地區總是戰亂不止,戰火不休。一些戰爭可以輕鬆綿延數十年(比如胡斯戰爭、義大利戰爭、三十年戰爭),甚至是上百年(比如英法百年戰爭、八十年戰爭)。

起義士兵們大量使用火器,搭配車堡,對付前來的鎮壓的封建騎士

在漫長的戰爭中,不管是進攻方還是防守方的軍事統帥們都在為士兵的訓練、軍隊的組建、戰爭的方式、攻城戰和防守戰為難,在面對堅固的城堡、要塞時,尤其頭疼。

而火藥和火器等新事物的傳播,讓許多封建領主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中世紀的歐洲領主們非常熱衷修建堅固的軍事堡壘或城堡,其修築工藝非常先進且完善,這使其成了每個徵服者的噩夢。因為若是無法降伏固若金湯的要塞和城堡,那麼他們就無法在佔領地建立起穩固的統治。因此,徵服者們對大型火器,如威力巨大的火炮非常有興趣,常常花費重金生產或是購置這種新式武器。

早期火炮

大口徑火炮的出現解決了攻城這一難題,可以說是戰爭的需求刺激了歐洲火炮技術的發展,這堪稱是一場革命。

據文獻記載,火炮第一次直接轟破城牆的記錄,出現在1375年的聖索弗萊維孔特攻城戰中,當時的十多位鑄炮師花費了大量資金和長達六周的時間,為僱主成功鑄造了一尊重達兩千磅(約900公斤)的巨炮。這門大炮可以發射重達一英擔(大約50千克)重的石彈!從前那些固若金湯讓攻城方絕望的中世紀堡壘,再也無法抵擋大口徑火炮的轟擊了。

而事實上,在此之前,已經有許多座城堡屈服於大炮的「威力」下!攻城時,大炮常常只需發射幾發炮彈,消耗很少的火藥,就能給守城者的士氣造成極大的打擊,讓其不得不考慮開城投降。

攻城

雖然早期火炮機動性極差,還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不怎麼可靠,不適應野戰環境,但只要有了這種火器,那麼那些堅硬難啃的城堡和要塞就再也不能阻擋雄心勃勃的徵服者了!火炮所表現出的強大破壞力和震撼力是此前所有攻城武器都不具有的,於是它成了權力的象徵。

早期火器——火門槍

同時,除了火炮以外,製造和使用成本更低的手持式金屬管形火器也大受歡迎,這是因為當時軍隊中的遠程武器——,都有著非常大的缺陷。比如弓箭這種武器,雖然具有不錯的殺傷力和精準度,但若是想熟練地使用弓箭射擊,那麼士兵要經過大概三年的訓練才能成才。

英國長弓兵

並且,弓箭對使用者的體質還有著高要求,因為古代戰爭所使用的弓箭需要非常大的力氣才能拉開,拉力在100磅(1磅等於0.45公斤)以上的戰弓比比皆是,缺乏訓練的人難以使用。而因為拉弓需要極大的力量,這就使得許多弓箭手在短時間內只能發射12~15支箭,之後就需要休息了,否則不但持弓會不穩造成精度下降,還會讓弓箭手直接脫力,影響接下來的戰鬥。

更重要的是,除了英國以外,很多歐洲國家根本不具有大規模量產弓箭手的條件,因此許多歐洲軍隊都缺乏穩定的弓箭手資源。

幾種不同的歐洲弩

弩這種遠程武器雖然沒有弓箭的那些缺點,同時威力還十分巨大,且容易上手,一個普通人經過簡單訓練後就能掌握弩的使用和精確射擊,然後上陣殺敵。但是弩也有明顯缺點,比如射速低,價格昂貴、維護複雜等。

而火器和這些遠程投射武器都不同,哪怕是極為古老的火門槍,其造價也低於弓箭和弩,其所使用的彈丸也比箭矢和弩箭便宜的多,也更好補充。並且,其裝彈速度雖然比弓慢,但卻要比同等威力的絞盤弩快很多。最最重要的是,火器的威力還很可觀。

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後期,認識到火器威力的英國人,即使自己軍隊中有著大量長弓兵,但還是照樣率先較大規模地在戰爭中運用了一些火器,如火門槍(一種劃時代的早期火器)、火炮等,將其作為長弓兵火力的補充。所以在克雷西戰役、魯爾魯港戰役的報告中,總是能夠找到關於此類火器殺敵的記載。

而為了對抗英國人犀利的長弓兵,快速拉起一隻低成本的遠程投射兵種,然後投入到戰爭當中去,法國人也對火器技術大力研究。

相比於擁有大量長弓兵的英國,法國人更加看重火器,相關投入很大,成果也很喜人,因此使用火器作戰的士兵慢慢地成了法國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數能達到弩手的一半,甚至人數有時還與弩手同等,乃至於超過弩手的數量,火器在軍隊中的地位和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給法軍造成重大殺傷的英國長弓兵

法國人的火器技術發展的很不錯,憑靠大炮敲開了很多座英國人和其盟友佔據的堅固堡壘,也曾用小型火器(火門槍)打出了不錯的戰績。

歐洲的早期火炮

有記錄顯示,聖女貞德率部與英國人在奧爾良附近交戰時,英國部隊中一名身材高大裝備優良的戰士給法國人造成了不小麻煩,甚至都影響到了法軍的士氣,但隨後他卻被一位名叫康涅的法國士兵用火門槍在很遠的距離上精準擊殺。

除此之外,在法國人的其它戰役裡,火門槍也屢屢建功,可見法國的火器技術在這一時期已經發展地較為成熟了,否則也製造不出精確度如此之高的火門槍。

貞德

發生在法國軍隊身上的這一現象並不是孤例,當一個領主為自己的軍隊配備哪怕是最原始的火門槍時,一場激烈的軍事競賽就已經展開了!按照編年史作家的話說就是:

「每個城堡都存放著硝、木炭和新硫磺。」

那些有著大量穩定稅收來源的統治者們為了不在武器的質量和數量上被對手超越,或是想要讓自己的軍事實力超過他人,紛紛花大價錢購買火器,這對火器技術的發展非常重要。

弓箭

雖然火門槍等早期火器都存在著種種缺陷,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卻很適應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戰場環境!而當火器在戰場上一次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後,它們只用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傳播到了整個歐洲,逐漸取代弩在戰場上的地位,成了歐洲軍隊的重要武器之一,從此改變歐洲戰爭的面貌。

14世紀到15世紀時,歐洲的西歐和南歐地區,在火器等因素的幫助下還出現了一場軍事革命——步兵革命

在這一軍事革命的過程中,一種名為火門槍的武器很受各國重視,對步兵影響巨大。這種價格低廉又容易製造使用、侵徹力還十分強勁,只需極少訓練就能發揮出重要作用的火器助推了這場軍事革命。裝備有火門槍的步兵具有較強的戰鬥能力,雖然它有射速緩慢、準確度差的缺陷,但這卻可以通過戰法解決,只需將火門槍手像弓箭手那樣聚集起來戰鬥,就可大大彌補它的性能缺陷,因此性價比很高。

步兵革命最先出現在英國和瑞士,這兩個需要經常作戰的國家,受戰爭、資金和習慣等方面的影響,率先降低了以重裝騎士為首的騎兵部隊在軍隊中的作用和比重。

因為隨著戰爭的頻繁爆發和僱傭兵的興盛,步兵部隊越來越專業化、組織化,以往封建領主拼湊起來的農奴兵越來越少,因為他們的戰鬥力實在是不可靠。

精銳的傭兵團

而隨著步兵的專業化和戰鬥力的提高,曾經支配中世紀戰場的重裝騎士們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輕易衝散步兵了,因此歐洲軍隊舊有的編制、組織,戰爭的規模、強度,乃至於戰術都受到了強烈的衝擊和變革。

那些有著嚴苛紀律、良好素質、組織和正確戰術的步兵完全可以在平坦開闊的野外戰場上正面抗衡騎士,可以防守甚至是直接擊敗騎士部隊,這讓軍事統帥們看到了減少自身負擔的機會。

戰鬥

當騎士們再難以迅速擊敗訓練有素且又數量龐大的步兵部隊時,他們的性價比就大大降低了。

重裝騎士雖然戰鬥力強勁,但是對某些戰場環境卻並不完全適應,同時價格還非常昂貴,還經常上頭不聽指揮,破壞統帥的戰術(法國人吃過很多次虧)。

同時,重裝騎士的盔甲也無法抵擋威力越來越大的單人手持火器,如火門槍、火繩槍等的射擊,一個火槍兵可以輕鬆殺死一個重裝騎士。

步兵軍團

另外,價格也是一重要原因,在13世紀中葉,裝備一名封建騎士要花費32英鎊,而到14世紀時,一名裝備精良的弓箭手或火門槍手所需要裝備費用僅不到1英鎊!

因此,騎士的重要性降低,並逐漸被時代所拋棄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便宜好用的步兵成了戰場主角

當時的一位英國軍官很有先見之明,在許多人還對火器帶有鄙夷之時,他首先看到了火器的曙光,也看到了火器對戰爭和軍隊的影響,因此在回憶錄中如此寫道:

「我必須承認亞歷山大、凱撒、西庇阿和漢尼拔,他們都曾是最傑出、最著名的勇士,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們碰上的是像現在法國、德國和低地國家一樣裝備起來的對手,他們絕不會如此輕易地徵服對方。」

注意圖中右下角的火炮

(本文到此結束,謝謝大家觀看,關於歐洲火器技術大發展的原因還有很多,本文因為篇幅有限,先講這一個重要因素,對火器發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哦,後續還有~)

參考文獻:

《槍鑑賞百科全書》[英]羅傑·福特 著《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中]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戰爭中的武器裝備與戰術》[中]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圖解世界戰爭戰法/中世紀》[英]馬修·貝內特 著

相關焦點

  • 明初的戰爭刺激了火器大發展,之後火器技術卻因社會安定逐漸停滯
    但不可否認的是,至明中期時,明王朝所擁有的火器已經落後於歐洲各國了,需要引進外來火器技術才能滿足戰爭需求,所以我認為與其關註明王朝火器的優劣問題,倒不如來分析一下明初期繁榮發展的各種火器技術為何到明中期時就陷入了停滯不前的怪圈,甚至還出現了技術倒退。
  • 為什麼歐洲人在得到火藥和火器技術後能夠超過中國?
    鑑於火器的威力和重要性,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於洪武十三年(1380)下令,每100名兵士,火銃兵要佔10名。此後,明軍火器在與麓川土司思倫發的戰爭中,也展現了卓越的戰鬥力。 當永樂皇帝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打敗侄子建文帝登上皇位,明朝火器又來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其數量質量、戰術運用等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 中國封建王朝火器發展史上到底是明朝先進還是清朝先進?
    世界最早使用火器是在中國的唐朝,隨著戰爭科技的發展,用不同口徑管狀的金屬裡面加入火藥和實心金屬顆粒逐漸形成了火槍和火炮。中國自然是火器發展的領先者。蒙古大軍西徵帶去了中國最先進的發明——火器。初見新式武器的歐洲人在火器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明朝初期我國的火器還是世界領先,隨著明帝國邊境安定,統治者安於現狀,火器逐漸落後歐洲。歐洲的火器發展逐漸走上了世界前列。
  • 明代火器:世界現代槍炮之祖,戰爭利器逐步登上中國的舞臺
    在蒙古大軍進攻歐洲時,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率軍,攜火炮、火藥箭橫掃整個歐洲的各個城邦,在萊格尼查附近的瓦爾施塔德戰役中,使用了火藥箭和集束火箭等火器,大敗波蘭和日耳曼的聯軍。13世紀到14世紀,蒙古部隊在歐洲的攻城戰中也大量的使用了火器。最終導致提起蒙古騎兵談虎色變,還稱之為「上帝之鞭」。
  • 大明王朝的嘆息——被「智子」鎖住的火器技術
    前文中,我們用一個詞——優勢反制,概括了大清、大英兩個帝國盛極而衰的原因,今天我們再用一個詞——線性思維,揭開對大明王朝火器技術的誤解。 先發優勢能維持多久?
  • 清朝火器發展水平如何?當真落後於明朝,以及全世界嗎?
    經過咱們的論述,相信大家都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不管是橫向還是縱向對比,明帝國在火器的裝備與實戰運用上,始終處於技術較為原始、戰術較為落後的尷尬狀態,所謂的「明朝火器天下無敵」,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一不懂技術、二不懂戰術的傳統文人自娛自樂的結果。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其瞄準裝置一般有準星和照門,提高了「鳥銃」的命中率和殺傷力。觀·「鳥銃」演變「鳥銃」何時傳入中國?關於「鳥銃」何時出現在中國,學術界一直存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鳥銃」來源於日本,例如,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中記載道:「此器中國原無,傳之倭寇」。第二種觀點認為「鳥銃」原本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但這種觀點很快為學界所否定。
  • 蒙古人將火器帶到歐洲後,為何西班牙人成為最大受益者?
    吃了火器大虧的金軍,痛定思痛,也開始仿製各種火器,第二次東京保衛戰時,金軍憑藉大量火器,攻破東京外城,迫使宋欽宗出城談判。到了南宋,火器得到進一步發展,霹靂火炮、長竹竿火槍、突火槍等武器先後問世,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北方的金國,也陸續研製出飛火槍、鐵火炮和震天雷等火器,並廣泛應用於抵禦蒙古人南侵的戰鬥中。
  • 中世紀的神秘黑科技 《火器文明》生化人揭秘
    在吸血鬼肆虐最為猖獗的中世紀歐洲,《火器文明》中的領主們表面上在文藝復興和大航海的輝煌光環下不斷發展城邦,擴充軍隊,通過武力手段一步步徵服歐洲大陸。 成為吸血鬼的屍體一般在生前因特殊的原因而死去,《火器文明》的領主們在他們成為吸血鬼之後,利用研究所發展的秘密科技為他們賦予生化人天賦,狂戰士側重平衡、不死護衛偏向肉盾,而爆裂射手主要提升攻擊力。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多管金屬火器——三眼銃
    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除了精彩的展覽,『中國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線,以期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後鮮為人知的航海故事。『中國航海火器』第9期,我們將介紹的是三眼銃,一種古代多管金屬火器。
  • 被譽為「古今第一戰具」的火器,為何在明朝時期從鼎盛走向沒落?
    明朝的火器技術也在發展中出現了很多的波折,由最開始的鼎盛,變得逐漸落後於時代的發展。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最多的就是戰爭的原因。這些火器一開始只是用於戰爭這些方面,並且還處於世界的領先水平。不僅如此,中國的火器技術還在亞洲各個地方傳播起來。在亞洲各地可謂是遍地開花,最領先受益的便是朝鮮。
  • 明朝火器發展簡史:從神機營到佛郎機列裝部隊
    有關明朝火器發展的研究文章很多,我想用通俗的說法,用3篇文章給大家分享,明朝的火器究竟都有哪些,在世界範圍內,處於何種狀態,明朝中後期,傳入的佛郎機、紅夷大炮、火繩槍的背後故事。袁崇煥使用過的火器:紅夷大炮和「萬人敵」
  • 宋朝火器發展走了三條路,第二條成現在火器鼻祖,當時卻不被看好
    宋朝的火藥兵器,大致可分為燃燒性、爆炸性和管形火器三類。其中前兩類都是需要與拋射類的弓弩或拋石機相結合,利用它們拋射出去或直接燒傷、或爆炸打擊敵人。而管形火器,如陳規發明的火焰噴射器和後來的突火槍等,是士兵直接手執來攻擊敵軍。從而更接近現代火器。
  • 從「長兵短用」到「 短兵長用」,火器對明清軍事產生的變革
    火器的大量製造和使用,使得明代火器技術思想的成熟和火器的大發展,逐漸形成了火器科學技術理論體系,包括了火器製造與使用的許多理論和技術問題,諸如鋼材冶煉,火藥配置,製造火器,因器練兵等問題。明代火器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對明代軍事的影響是巨大和深遠的。
  • 明代火器–古代黑科技
    明朝是一個廣泛使用火器的國家,他比他的前代宋元,後代滿清,都要更依仗火器作戰,也十分重視火器的研發和製造。但明朝的火器和宋元,還有西洋文明脫不開關係,所以講明代火器前必須先探究一下宋元在火器上的使用。因為它的裝藥量十分巨大,往往是以斤論的,這在現代是不可想像的,但是由於當時火藥技術落後,軍事上用的是黑火藥,其威力很難與近代的無煙火藥,更不要說現代軍事上使用的更先進的火藥了。所以當時只能靠增加裝藥量來增加威力,而這種方法的成效也是十分顯著的。
  • 歷史解密:從《大明劫》入手,剖析明朝攻防兼備的三類火器
    古代火器,多以黑火藥作為填充藥引完成射擊路徑。火器在戰場運用,打破傳統冷兵器陣型(以弓弩手和刀槍兵為主)的防禦體系,推動戰爭快速步入熱兵器時代!極度滯緩的封建經濟體制,導致中國發展金屬形態射擊火器的趨勢減緩。(注意:元末至明初,由於官本船制度的推行,間接將海外火器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缺,火器地位領先世界。)明朝防衛疆土一覽自15世紀始,西方國家開啟「地理大發現」熱潮。
  • 火器歷史悠久,為何直到19世紀以後,各方面性能才有了飛躍式提升
    緊接著到了9世紀末期的唐朝,唐朝的統治者就利用這種名為「黑火藥」的物體開發出了一種名為「發機飛火」的遠程火器。可是一直到19世紀之前,即便火器技術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都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可就好似有一層看不見的牆在擋著一般,大多數火器的性能都十分有限。
  • 中國航海火器丨後裝海戰利器——艦載「佛郎機炮」
    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除了精彩的展覽,『中國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線,以期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後鮮為人知的航海故事。『中國航海火器』第6期,我們將介紹的是「佛郎機炮」,一種外傳火器,也是世界較早的後裝火炮。
  • 星星之火終已燎原:十六世紀西歐火器變革,勝利天平的決定性砝碼
    引言16至17世紀,西歐處在飛速發展時期,西班牙和葡萄牙開闢了新航路,在世界各地開拓殖民地;法國開始了中央集權化,實力大大增強;尼德蘭和英國相繼爆發資本主義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國家;德意志地區的宗教改革波瀾壯闊……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火器的發展。
  • 帝國時代3的日本火器真那麼強?大明:見過我的火箭和佛郎機嗎?
    帝國時代3的時代已經是火器的時代,除了阿茲特克之外,包括蘇族和易洛魁這樣的北美印第安民族都擁有強大的火器。首先,我們來看看所謂的日本加農炮——火焰之箭,對應歐洲國家的鷹炮和長炮,綜合了鷹炮擅長攻擊步兵和長炮反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