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15世紀中期開始,歐洲火器技術日益突飛猛進,並隨著火炮、火繩槍等火器的出現和推廣,其火器技術逐漸居於世界前列,成為了世界軍事變革的中心。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有許多,但篇幅有限,咱們今天先來探討一個重要因素對歐洲火器發展的影響。
動蕩的社會環境催生了歐洲火器技術大發展
13世紀時,隨著蒙古人的一系列西徵行動,源自中國的火藥和早期火器技術被帶到了中東,並在當地紮下了根。當時的中東諸國分別掌握了火藥、火器的製造和使用技術,而後這些技術隨著穆斯林們的腳步又被帶到了伊比利亞半島等歐洲地區。
對世界來說,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事件,因為這些技術引發了一系列變革!
它首先改變了歐洲,之後又徹底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它對人類的戰爭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完全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模式。
火藥和火器技術的傳播對歐洲影響巨大,當時還處於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就好比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處於封建割據狀態下的歐洲各國總是相互徵伐,或是為了土地、金錢等現實利益,或是為了保護、傳播自己的信仰,反正各個國家和地區總是戰亂不止,戰火不休。一些戰爭可以輕鬆綿延數十年(比如胡斯戰爭、義大利戰爭、三十年戰爭),甚至是上百年(比如英法百年戰爭、八十年戰爭)。
在漫長的戰爭中,不管是進攻方還是防守方的軍事統帥們都在為士兵的訓練、軍隊的組建、戰爭的方式、攻城戰和防守戰為難,在面對堅固的城堡、要塞時,尤其頭疼。
而火藥和火器等新事物的傳播,讓許多封建領主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中世紀的歐洲領主們非常熱衷修建堅固的軍事堡壘或城堡,其修築工藝非常先進且完善,這使其成了每個徵服者的噩夢。因為若是無法降伏固若金湯的要塞和城堡,那麼他們就無法在佔領地建立起穩固的統治。因此,徵服者們對大型火器,如威力巨大的火炮非常有興趣,常常花費重金生產或是購置這種新式武器。
大口徑火炮的出現解決了攻城這一難題,可以說是戰爭的需求刺激了歐洲火炮技術的發展,這堪稱是一場革命。
據文獻記載,火炮第一次直接轟破城牆的記錄,出現在1375年的聖索弗萊維孔特攻城戰中,當時的十多位鑄炮師花費了大量資金和長達六周的時間,為僱主成功鑄造了一尊重達兩千磅(約900公斤)的巨炮。這門大炮可以發射重達一英擔(大約50千克)重的石彈!從前那些固若金湯讓攻城方絕望的中世紀堡壘,再也無法抵擋大口徑火炮的轟擊了。
而事實上,在此之前,已經有許多座城堡屈服於大炮的「威力」下!攻城時,大炮常常只需發射幾發炮彈,消耗很少的火藥,就能給守城者的士氣造成極大的打擊,讓其不得不考慮開城投降。
雖然早期火炮機動性極差,還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不怎麼可靠,不適應野戰環境,但只要有了這種火器,那麼那些堅硬難啃的城堡和要塞就再也不能阻擋雄心勃勃的徵服者了!火炮所表現出的強大破壞力和震撼力是此前所有攻城武器都不具有的,於是它成了權力的象徵。
同時,除了火炮以外,製造和使用成本更低的手持式金屬管形火器也大受歡迎,這是因為當時軍隊中的遠程武器——弓和弩,都有著非常大的缺陷。比如弓箭這種武器,雖然具有不錯的殺傷力和精準度,但若是想熟練地使用弓箭射擊,那麼士兵要經過大概三年的訓練才能成才。
並且,弓箭對使用者的體質還有著高要求,因為古代戰爭所使用的弓箭需要非常大的力氣才能拉開,拉力在100磅(1磅等於0.45公斤)以上的戰弓比比皆是,缺乏訓練的人難以使用。而因為拉弓需要極大的力量,這就使得許多弓箭手在短時間內只能發射12~15支箭,之後就需要休息了,否則不但持弓會不穩造成精度下降,還會讓弓箭手直接脫力,影響接下來的戰鬥。
更重要的是,除了英國以外,很多歐洲國家根本不具有大規模量產弓箭手的條件,因此許多歐洲軍隊都缺乏穩定的弓箭手資源。
弩這種遠程武器雖然沒有弓箭的那些缺點,同時威力還十分巨大,且容易上手,一個普通人經過簡單訓練後就能掌握弩的使用和精確射擊,然後上陣殺敵。但是弩也有明顯缺點,比如射速低,價格昂貴、維護複雜等。
而火器和這些遠程投射武器都不同,哪怕是極為古老的火門槍,其造價也低於弓箭和弩,其所使用的彈丸也比箭矢和弩箭便宜的多,也更好補充。並且,其裝彈速度雖然比弓慢,但卻要比同等威力的絞盤弩快很多。最最重要的是,火器的威力還很可觀。
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後期,認識到火器威力的英國人,即使自己軍隊中有著大量長弓兵,但還是照樣率先較大規模地在戰爭中運用了一些火器,如火門槍(一種劃時代的早期火器)、火炮等,將其作為長弓兵火力的補充。所以在克雷西戰役、魯爾魯港戰役的報告中,總是能夠找到關於此類火器殺敵的記載。
而為了對抗英國人犀利的長弓兵,快速拉起一隻低成本的遠程投射兵種,然後投入到戰爭當中去,法國人也對火器技術大力研究。
相比於擁有大量長弓兵的英國,法國人更加看重火器,相關投入很大,成果也很喜人,因此使用火器作戰的士兵慢慢地成了法國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數能達到弩手的一半,甚至人數有時還與弩手同等,乃至於超過弩手的數量,火器在軍隊中的地位和普及率進一步提高。
法國人的火器技術發展的很不錯,憑靠大炮敲開了很多座英國人和其盟友佔據的堅固堡壘,也曾用小型火器(火門槍)打出了不錯的戰績。
有記錄顯示,聖女貞德率部與英國人在奧爾良附近交戰時,英國部隊中一名身材高大裝備優良的戰士給法國人造成了不小麻煩,甚至都影響到了法軍的士氣,但隨後他卻被一位名叫康涅的法國士兵用火門槍在很遠的距離上精準擊殺。
除此之外,在法國人的其它戰役裡,火門槍也屢屢建功,可見法國的火器技術在這一時期已經發展地較為成熟了,否則也製造不出精確度如此之高的火門槍。
發生在法國軍隊身上的這一現象並不是孤例,當一個領主為自己的軍隊配備哪怕是最原始的火門槍時,一場激烈的軍事競賽就已經展開了!按照編年史作家的話說就是:
「每個城堡都存放著硝、木炭和新硫磺。」
那些有著大量穩定稅收來源的統治者們為了不在武器的質量和數量上被對手超越,或是想要讓自己的軍事實力超過他人,紛紛花大價錢購買火器,這對火器技術的發展非常重要。
雖然火門槍等早期火器都存在著種種缺陷,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卻很適應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戰場環境!而當火器在戰場上一次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後,它們只用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傳播到了整個歐洲,逐漸取代弩在戰場上的地位,成了歐洲軍隊的重要武器之一,從此改變歐洲戰爭的面貌。
14世紀到15世紀時,歐洲的西歐和南歐地區,在火器等因素的幫助下還出現了一場軍事革命——步兵革命。
在這一軍事革命的過程中,一種名為火門槍的武器很受各國重視,對步兵影響巨大。這種價格低廉又容易製造使用、侵徹力還十分強勁,只需極少訓練就能發揮出重要作用的火器助推了這場軍事革命。裝備有火門槍的步兵具有較強的戰鬥能力,雖然它有射速緩慢、準確度差的缺陷,但這卻可以通過戰法解決,只需將火門槍手像弓箭手那樣聚集起來戰鬥,就可大大彌補它的性能缺陷,因此性價比很高。
步兵革命最先出現在英國和瑞士,這兩個需要經常作戰的國家,受戰爭、資金和習慣等方面的影響,率先降低了以重裝騎士為首的騎兵部隊在軍隊中的作用和比重。
因為隨著戰爭的頻繁爆發和僱傭兵的興盛,步兵部隊越來越專業化、組織化,以往封建領主拼湊起來的農奴兵越來越少,因為他們的戰鬥力實在是不可靠。
而隨著步兵的專業化和戰鬥力的提高,曾經支配中世紀戰場的重裝騎士們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輕易衝散步兵了,因此歐洲軍隊舊有的編制、組織,戰爭的規模、強度,乃至於戰術都受到了強烈的衝擊和變革。
那些有著嚴苛紀律、良好素質、組織和正確戰術的步兵完全可以在平坦開闊的野外戰場上正面抗衡騎士,可以防守甚至是直接擊敗騎士部隊,這讓軍事統帥們看到了減少自身負擔的機會。
當騎士們再難以迅速擊敗訓練有素且又數量龐大的步兵部隊時,他們的性價比就大大降低了。
重裝騎士雖然戰鬥力強勁,但是對某些戰場環境卻並不完全適應,同時價格還非常昂貴,還經常上頭不聽指揮,破壞統帥的戰術(法國人吃過很多次虧)。
同時,重裝騎士的盔甲也無法抵擋威力越來越大的單人手持火器,如火門槍、火繩槍等的射擊,一個火槍兵可以輕鬆殺死一個重裝騎士。
另外,價格也是一重要原因,在13世紀中葉,裝備一名封建騎士要花費32英鎊,而到14世紀時,一名裝備精良的弓箭手或火門槍手所需要裝備費用僅不到1英鎊!
因此,騎士的重要性降低,並逐漸被時代所拋棄的原因就很好理解了。
當時的一位英國軍官很有先見之明,在許多人還對火器帶有鄙夷之時,他首先看到了火器的曙光,也看到了火器對戰爭和軍隊的影響,因此在回憶錄中如此寫道:
「我必須承認亞歷山大、凱撒、西庇阿和漢尼拔,他們都曾是最傑出、最著名的勇士,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們碰上的是像現在法國、德國和低地國家一樣裝備起來的對手,他們絕不會如此輕易地徵服對方。」
(本文到此結束,謝謝大家觀看,關於歐洲火器技術大發展的原因還有很多,本文因為篇幅有限,先講這一個重要因素,對火器發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個關注哦,後續還有~)
參考文獻:
《槍鑑賞百科全書》[英]羅傑·福特 著《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中]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戰爭中的武器裝備與戰術》[中]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圖解世界戰爭戰法/中世紀》[英]馬修·貝內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