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王朝火器發展史上到底是明朝先進還是清朝先進?

2020-12-12 騰訊網

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它的發明可謂是改變了人類數千年的戰爭方式。由最初的肉身近戰逐漸轉換為遠程交戰。最主要的便是火槍取代了弓箭,火炮取代了拋石機。火槍火炮的出現摧毀了騎士的鋼甲,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基礎,加速了世界近代化進程。世界最早使用火器是在中國的唐朝,隨著戰爭科技的發展,用不同口徑管狀的金屬裡面加入火藥和實心金屬顆粒逐漸形成了火槍和火炮。中國自然是火器發展的領先者。蒙古大軍西徵帶去了中國最先進的發明——火器。初見新式武器的歐洲人在火器面前變得不堪一擊。明朝初期我國的火器還是世界領先,隨著明帝國邊境安定,統治者安於現狀,火器逐漸落後歐洲。歐洲的火器發展逐漸走上了世界前列。

明軍的火神槍部隊

明朝中期,歐洲殖民者帶著他們的堅船利炮在全世界東徵西討開拓殖民地,不可避免與明朝發生摩擦和交流,加上東南沿海倭寇橫行,使得明政府重視火器發展,積極引進西洋先進的火炮仿製改進。最著名的當屬佛朗機炮了。佛郎機炮由歐洲發明,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傳入中國,按其國名稱為「佛朗機」,成為中國明代中期火炮。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製成功第一批32門佛朗機,每門重約300斤,母銃長2.85尺,配有4個子銃。之後,明廷又陸續仿製出大小型號不同的各式佛朗機,裝備北方及沿海軍隊。

佛郎機大炮

明代青銅佛郎機炮即短管加農炮。佛郎機,本是明代對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統稱。正德末年,白沙巡檢何儒在來華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優於當時中國的火炮,於是便動員船上中國籍的槍炮匠上岸,為我國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炮,名之曰佛郎機。明叛王朱宸濠於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開始私造佛郎機嘉靖二十四年造的佛郎機銅炮,這是中國最早仿製西洋炮的開端。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進行仿製,稱「大將軍」。經過研製改造,製成大樣、中樣、小樣三種,有銅鑄,也有鐵鑄。大樣佛郎機身長2.85米,重300公斤。

明代佛郎機炮是歐洲早期後裝炮的發展型,但又不同於現代的後裝炮。它前有準星,後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轉動。腹部膨大,留有長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並加以防炸裂的鐵箍,另有子銃5個,在子銃內裝填彈藥,輪流安入腹部的長口內發射。(註:子銃又稱提心炮,相當於火炮的藥室部分,它是一種比母銃身管稍細的又一炮管,與母銃身管一起構成雙重炮管。)因為採用子母銃分離方式,所以體重較輕,最輕者僅有150斤,重者達千斤。《明史》記載佛郎機炮:「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幹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上修孔,以子銃五枚夕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這種火炮的優點是以子銃預貯彈藥,不必臨時裝填,可加快發射速度。缺點是身管較短,和紅夷炮相比,不能有較遠的射程。(歐洲資料,短加農炮射程在340至2000米之間,在六七百米時命中率最高。)而中國因為罕遇歐洲那樣強大的海上對手,所以仿製的船用佛郎機炮彈重量比較輕,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與紅夷炮相比,達到兩三千米。(有史料記載紅夷炮射程可達十裡,即五千米,估計是設置在高城上的緣故,野戰或海戰很難達到。)

明朝虎蹲炮(曾在萬曆朝鮮戰爭立下汗馬功勞)

戚家軍裝備的火炮。為了便於射擊,把炮擺成一個固定的姿勢,很像猛虎蹲坐的樣子,故得名。虎蹲炮威力不大,類似今天的迫擊炮,是以曲射為主的火炮。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炮管薄,射程不遠(500米),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基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適於在山嶽、森林和水田等有礙大炮機動性的戰鬥地域。虎蹲炮創製於明朝嘉靖年間,明中葉中國東南山區倭患猖獗,在與倭寇的鬥爭中,由於水田裡溝渠縱橫,地形複雜,兵器家們根據實際需要創製了虎蹲炮。此炮首尾2尺長,周身加了7道鐵箍,炮頭由兩隻鐵爪架起,另有鐵絆,全重36斤.看起來虎虎勢勢,煞是威風.發射之前,須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於地面,每次發射可裝填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一個重30兩的大鉛彈或大石彈壓頂,發射時大小子彈齊飛出去,轟聲如雷,殺傷力及輻射範圍都很大,特別適用於野戰,轟擊倭寇密集的作戰隊形,有效地抑制其瘋狂的攻勢.所以,在以後的抗倭戰爭中,戚繼光的軍隊裡,每500人裝備3門虎蹲炮。

清軍紅衣大炮

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製造的一種火炮(原名小佛朗機),明代後期傳入中國,改進後稱紅夷大炮,也稱為紅衣大炮。天啟二年開始仿製。

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據考證,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後來因臺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大明神威大將軍炮

紅夷大炮在設計上確實有優點,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

天啟六年(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據史料記載,後金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1627年,在寧錦之戰中,紅夷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明軍大勝。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在瀋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他們還創造了「失蠟法」,化鑄鐵為鑄鋼,以複雜的退火、淬火程序處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鑄炮工藝領先於明朝。由於夷字犯上滿洲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為「紅衣大炮」。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ujenchooha,烏真超哈),後來佟養性任總兵官,曹振彥任教官,開始運用炮兵戰術。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擁有六十門自製的紅衣大炮,在松錦之戰發揮極大戰力,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順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關戰爭中出擊潼關,李自成的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堅守不戰,次年正月,又以紅衣大炮重創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流竄至湖北通山縣被害。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軍調集紅衣大炮轟擊揚州城,史可法血書告急,南明政權卻置若罔聞。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史可法壯烈成仁。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任用德國人南懷仁設計多種大炮,有三種型號分別是:輕型大炮「神威將軍」型,中型大炮「神功將軍」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將軍」型。既是明朝末年明軍倚重的重火力,卻又被後金大規模使用,兩個王朝的救命稻草。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虎門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卻不及英艦艦炮,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江陰要塞竟然裝備了萬斤鐵炮「耀威大將軍」。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依然不及英艦的阿姆斯特朗炮,加之多年武備廢弛造成與英軍對抗時吃虧不小。

崛起於公元十四世紀的明代,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使用刀、槍、劍、戟等冷兵器的時代(當代大多數影視作品及小說戲劇,涉及明代的戰爭場面時,都是這樣描述)。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明代是火器獲得較大發展的時期,例如明太祖開國時期,軍隊就裝備了大量火器,在掃平群雄、北伐殘元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洪武十三年規定,「凡軍一百戶」,要有銃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槍手四十名。其中,裝備火器的銃手佔了編制的百分之十。到了明成祖執政時期,更組建了世界最早的,專門裝備火器的新兵種——神機營。這比歐洲在16世紀初西班牙創建的火槍兵,要早一個世紀左右。神機營剛組建,就與遊牧在蒙古草原的韃靼、瓦剌騎兵進行生死博鬥,憑著火力優勢,再次立下赫赫戰功。明代統治者重視火器,不斷在軍隊中推廣各種火器。在明成化年間,使用火器的軍人,在軍隊編制中的比例,從明初的百分之十發展到三分之一左右。而到了明代嘉靖年間,明軍中有的步兵營,使用火器的軍人竟佔了編制的百分之五十。這類步兵營就駐紮在薊北長城一帶,領導者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將戚繼光。

很大程度上,明朝是自己將自己玩死的。清政府一直強調清朝是馬背上打出的江山,所以後人還真以為這樣。在乾隆皇帝及前任皇帝統治下,火炮有一定的發展,康熙時期,火器的規模、質量、工藝都達到了中國古代火器發展的頂峰,有些火器在世界上也處於先進水平。為平定三藩之亂,康熙特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適應南方地形特點和便於戰場上機動使用的火炮。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西方的制炮理論和方法。在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末年四十餘年間,僅中央政府就督造或改制神威無敵大將軍、金龍炮、制勝將軍、威遠將軍等各型火炮近千尊。不但數量多,而且種類也不少,乾隆二十一年(1756)頒行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載有各種火炮共85種,同年的《皇朝禮器圖式》中鳥槍,紅衣大炮,子母炮這三樣火器成為制式武器。其他的著作分別有薛熙撰的《練閱火器陣紀》,沈善蒸撰的《火器真訣解證》,王達權、王韜同撰的《火器略說》,薛鳳祚撰的《中西火法》,陳暘撰的炮規圖說以及董祖修撰的《炮法撮要》等。清代中期之後,由於國家承平日久,統治者越發不重視武備,火器的發展漸趨停頓,以致鴉片戰爭時,清軍仍然使用舊制火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清朝又開始大量製造火器,並積極從西方引進先進武器。到洋務運動時,火器的製造和引進達到最高峰。這期間,清朝建立了大量近代槍炮製造廠,如安慶內軍械所、湖北槍炮廠、天津機器製造局等等,清朝軍隊的裝備基本完成近代化,但是還是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同為末期的明朝卻能把日本人按在地上摩擦。明朝無論是對荷蘭還是英國葡萄牙全部勝利。大明威武!

相關焦點

  • 帝國間的COSPLAY:如果明朝代替清朝,十九世紀的中國會變強大嗎
    明朝和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緊鄰的兩個朝代,在中國古代封建發展史上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於雙方執政時期都曾出現過經濟繁榮、軍事強盛的高光時刻,因此其在現代歷史愛好者中也都收穫了一大批明粉、清粉。但同時,因為清朝的建立是借明王朝內亂之機入主中原,導致明粉們大多對明清鼎革心有不甘,再加之十九世紀以後晚清政府在面對帝國主義列強入侵時表現不盡如人意,因此許多明粉認為,如果由明朝代替晚清政府領導十九世紀的中國,中國也許就不會在近代經歷屈辱的歷史,更有甚者認為如果明朝能夠繼續執政,大明帝國將會更加發展壯大,再創一個漢唐盛世也未可知。
  • 火藥是中國的發明,為何清朝卻被西方列強完虐?這與一位千古聖君有關
    說起清朝統治者的目光短淺,那可真不是一言半語所能概括的,也正是這短淺的目光,致使中國從明朝時期的軍事強國淪落到清朝末年的「東亞病夫」,清朝統治者簡直就是井底之蛙,看不到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發展,竟然還有底氣自稱天朝上國。
  • 被譽為「古今第一戰具」的火器,為何在明朝時期從鼎盛走向沒落?
    而位於朝鮮半島的高麗就委派代表來中國學習了火器的製作。這也使得李朝取代了高麗王朝之後,火器的發展也沒有停止下來。隨著戰亂的不斷擴增,火藥的傳播速度更是加速起來,然而傳播也是互相的,中國的火藥製作技術傳到了朝鮮等地方。
  • 清朝,一個不該總遭批判的大一統王朝
    還有人會說,要是大明不絕,中國會何其輝煌,恐怕早日稱雄世界了。那麼,我們就從大明說起,看看清朝該不該總得到人們的一味批判。明朝是漢民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朱元璋從一個貧農,歷經艱難成為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何其難得和偉大。到了永樂盛世,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揚大明國威於世界,驅蒙元胡虜於漠北,百業興盛,國泰民安,好一派盛世景象。
  • 清朝統治者究竟愚昧到什麼程度?看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就懂了
    清王朝,是我們國家封建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它是封建統治的巔峰時代,也是封建統治的末路時代,充斥著時代思想的碰撞,也引出了後來的時代更迭。從公元1636年,一直到公元1912年,整整276年,皇位更換12帝,直至最後的沒落。
  • 明朝火器已經開始用了,為什麼清朝二百多年反而倒退用冷兵器了?
    關於這個問題是一個誤區,火器明清兩代都是在運用的。當然清朝前期對於火器的重視確實是不夠的,但不夠並不代表清朝就不使用火器了。明朝的末期,將火器作為對抗滿清的主要武器之一,當時的袁崇煥對付滿清的策略就是「憑堅城,用大炮」的戰略。
  • 裝備先進火炮,人口是日本11倍,清朝還是打不過日本
    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王朝延續了二百七十多年。出現過赫赫有名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大有作為的皇帝。而我們周圍的日本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為何如此強大的清朝晚期卻打不過日本呢?先說清朝,在甲午戰爭發動的時候,清政府的財政體系還是封建時期的老一套,從稅收制度來看。清朝的稅收制為「攤丁入畝「,大概意思是,朝廷不會直接向老百姓收稅,朝廷只向地主收稅,而老百姓向地主交稅。這個做法聽起來挺合理的,可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弊端。
  • 明朝火器發展簡史:從神機營到佛郎機列裝部隊
    大家應該都看過這樣的段子,說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結束後,在京城某倉庫發現一批封存了200多年的火器,這批火器是明朝末年製造的,文章中稱,其中有的竟比英軍的還先進。即使把時間調回更早的明代,中國的火器依然落後於西方。有關明朝火器發展的研究文章很多,我想用通俗的說法,用3篇文章給大家分享,明朝的火器究竟都有哪些,在世界範圍內,處於何種狀態,明朝中後期,傳入的佛郎機、紅夷大炮、火繩槍的背後故事。
  • 為什麼說近代中國的衰落與清朝關係很大
    今天看到了知名作者棟哥歷史的篇文章,題為「為何說近代中國的衰落與清朝基本無關?」縱觀全文,還是有幾分道理的,但是「中國衰落和清朝無關」,這個觀點米君不敢苟同。試將本文反駁這樣的觀點。從秦朝到清朝,中國的發展速度太慢了,我贊同這個話我贊同。
  • 清朝火器發展水平如何?當真落後於明朝,以及全世界嗎?
    上周末,我們對明帝國軍隊在火器研發裝備、部隊戰術戰法方面的歷史事實做了初步科普,也對東西方軍隊在15世紀早期到17世紀晚期的火器發展與實戰應用做了比較。經過咱們的論述,相信大家都能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不管是橫向還是縱向對比,明帝國在火器的裝備與實戰運用上,始終處於技術較為原始、戰術較為落後的尷尬狀態,所謂的「明朝火器天下無敵」,在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一不懂技術、二不懂戰術的傳統文人自娛自樂的結果。
  • 明朝有120萬兵力,4萬多門神飛炮,為何還是敗於清朝
    中國的火器技術在經過蒙古人傳播之後,進入西亞地區,再經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14世紀,歐洲就出現了類似於突火槍的火器。這種火器和中國的突火槍一樣,沒什麼用,甚至功能還不如長弓。英國的長弓射程能夠超過200多米,而這種突火槍射程不到50米,而且如果雨天,或者大風天氣,火槍完全點不著。
  • 鴉片戰爭中清軍與英軍武器裝備對比:火器時代敲碎天朝上國的幻想
    ——《天朝的崩潰》導語人們常常把鴉片戰爭視為近代史的開端,因為它打破了封建王朝「天朝上國」的幻想,原來中國之外的世界早已發生變革,世界已經煥然一新。人們常常認為鴉片戰爭是一次傳統封建王朝與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碰撞,但歸根結底還是兩方軍事實力的碰撞,清廷並非不戰而投降,而是見識到了新式武器的威力之後,才喪失了戰鬥信心。
  • 明初的戰爭刺激了火器大發展,之後火器技術卻因社會安定逐漸停滯
    引言 在網上總是能看到網友們激烈討論中國火器技術何時落後於時代的問題,以及對明朝火器的優劣問題爭論不休,本人腰小胳臂細無意加入他們的口水戰。
  • 中國航海火器丨自生火銃——燧發槍
    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除了精彩的展覽,『中國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線,以期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後鮮為人知的航海故事。『中國航海火器』第11期,我們將介紹的是燧發槍,一種管型火器。
  • 明代火器–古代黑科技
    我們都知道明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通過《萬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大明風化》等優秀文化作品我們了解到了這段古老的歷史。但明代不僅僅是我們通過文化作品了解的那樣。明朝是一個廣泛使用火器的國家,他比他的前代宋元,後代滿清,都要更依仗火器作戰,也十分重視火器的研發和製造。但明朝的火器和宋元,還有西洋文明脫不開關係,所以講明代火器前必須先探究一下宋元在火器上的使用。
  • 中國各朝代軍戎服飾:其中明朝最為霸氣好看,清朝最土渣!
    因此由於中國古代連綿不斷的戰爭就催生出獨具特色的軍戎服飾。這種服飾分戎裝和甲冑兩個部分,均帶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特有的作用,成為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各朝代軍戎服飾,其中明朝最為霸氣好看,清朝最土渣!網絡配圖公元前11世紀末,周武王擊潰了商紂王的軍隊,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是青銅臺鑄發達時期,鎧甲已經向金屬材料發展。
  • 清朝繼承了明朝的體制,為什麼沒有出現太多的民族壓迫呢?
    畢竟籠統的說,歷史各朝所謂的外儒內法封建形態也是不斷變化的,文化的發展本來就是既有繼承也有變化的,關鍵看影響走向的因素。 在縱向方面,有人也說了,清朝繼承了明朝的體制,尤其是沒有太多的民族壓迫(開國時為了立威時有,後期較少),特別是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曾胡左李為代表的漢人領兵了,徹底結束了清朝對於漢族的最大限制,這樣也能解釋,為什麼滿清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失敗者還沒被屠戮的原因。
  • 中國科技為什麼會在明朝開始落後於西方
    編者按:我們都知道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輝煌燦爛,在歷史上中國則長期佔據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的主導地位,然而從16世紀開始,中國科技逐步退化和萎縮,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的確這是一個非常嚴肅、認真的問題,認真思考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 大明有非常強大的火器,為何會敗於大清的冷兵器?
    明朝的火器清朝的刀?哪有那回事,清朝入關前的火器,無論是質量、數量、人員裝備率、炮手專業程度都高於明朝,反倒是明朝在火器方面處於下風,再加上常年不保養,大比率火器處於報廢狀態,和清朝比確實遜色不少。這要分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是自天命八年起,努爾哈赤大力發展火器並達成部隊火器高普及率,到皇太極時期又將火器部隊擴充,所以清朝的火器水平始終處於上升狀態。
  • 成吉思汗到底是蒙古國的,還是我國的?現在終於說清楚了
    縱觀全球,在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的發展從未經歷過斷代,在世界文化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中華文明的發展也與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分割不開,它們在不斷的中華文明添磚加瓦。雖然人們在談論歷史時總是更加關注秦朝和清朝,畢竟秦朝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大一統王朝,清朝則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