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近代中國的衰落與清朝關係很大

2020-12-22 米君說史

今天看到了知名作者棟哥歷史的篇文章,題為「為何說近代中國的衰落與清朝基本無關?」縱觀全文,還是有幾分道理的,但是「中國衰落和清朝無關」,這個觀點米君不敢苟同。試將本文反駁這樣的觀點。

從秦朝到清朝,中國的發展速度太慢了,我贊同

這個話我贊同。確實,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最偉大的變革就是秦朝的封建革命,也就是商鞅變法。但之後的2000年,中國一直處在封建社會,而沒有走出來,而在16世紀後歐洲國家先後走出了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等世界強國。原地踏步的中央帝國確實逐漸落後於歐洲。這個是事實。

商鞅變法

但中國在明朝末年已經有了質變

中國自從秦朝開始,確實長期領先於歐洲國家。中國的絲綢、瓷器一直到清朝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力。而在漫長的歲月裡,中國人有了四大發明。

中國唐朝的煉丹師由於追求長生不老,陰差陽錯研製出了火藥,火藥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衛隊長唐福向宋朝廷獻出了他製作的火箭、火蒺藜等火器。火藥兵器在戰場上的出現,預示著軍事史從冷兵器過度到了熱兵器時代。

這是中國對世界的巨大貢獻。也是中國領先於歐洲的證明。也正是四大發明開啟了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和近代文明。大航海找的對象就是中國和印度半島。

南宋是中國向資本主義雛形轉變的第一次,但被忽必烈打破

但中國由於地大物博以及中央集權過於強大確實造成了社會變革太慢。唐宋元三個朝代是中國商業發展最繁榮的年代,小小的南宋對外貿易額佔到南宋經濟的很大比例。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說:「早在公元10世紀時,中國人均收入上就已經是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國家,而且這個地位一直持續到15世紀。到1950年,中國人均GDP僅為439美元,還趕不上宋代初的450美元。」

南宋的經濟變革已經出現了歐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徵。如大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形成、商業經濟繁榮等現象,美國、日本學者普遍把宋代中國稱為「近代初期」。同時南宋時期出現了近代經濟的產物,私營作坊使用僱傭工匠,這是資本主義時代才有的僱傭關係,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此外,宋朝人已經懂得廣告效應了。

清明上河圖

南宋的經濟確實達到了古代的巔峰。重商主義是歐洲能發展資本主義的主要原因,而重商的宋朝,已經有了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物質基礎。如果能繼續延續,就不可預測了。

但南宋在末期,宋朝皇帝昏聵無能,最終被忽必烈的元朝代替。不喜讀書的元人雖然不抵制商業,但經濟再也沒超過宋朝的水準。

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最後一次近代化嘗試

元末明初,中國經濟遭到極大破壞,但在明朝隆慶開關以後,明朝經濟取得長足發展。江南地區為代表的手工業高度發展,松江潞安府全盛時有織機1.3萬張,《金瓶梅》裡雖然講的宋朝,實際上卻說得明朝。裡面就講到明朝的經濟狀況,比如武大郎一個賣炊餅的竟然能在鬧市區有一套兩層小樓,可見明朝人的富足。小說中商人、手工業者、作坊等等,僱傭關係的出現,在明朝的一些大城市裡是隨處可見的。馬克思說:「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而僱傭關係,從經濟上來說這就是資本主義萌芽了。

而從軍事角度來說,由於宋朝火器的發明,明朝是中國火器大發展的高峰。黑龍江出土的元朝大德二年火炮則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文物。而在明朝更多黑科技登場。明朝人發明了威力驚人的大炮、三眼銃、水底龍王炮(也就是水雷)、鳥銃等新式武器。這些武器在當時都是領先的。而且明朝的鐵產量是宋朝的兩倍,冶金工業極其發達。

三眼銃

所以說,在明朝中國的科技對比歐洲還有領先的地位。而且明朝的皇帝並沒有因循守舊的毛病,對於西洋事物也沒有牴觸,明武宗還是最早接待歐洲人的皇帝。但明朝的滅亡終結了萌芽過程。

現在我要回答本文的核心問題了:

為什麼說近代中國的衰落與清朝關係很大?

清朝能夠一統中原和草原民族,解決了中原幾千年來草原民族的侵擾,確實是歷朝歷代的集大成者。而1300萬的龐大國土對於中國疆域的貢獻也是非常大的,我們現在的國土的法理就來自於清朝。

八旗騎兵

在明末清初,由於朝代的更替,中國無論是文明還是科技都走了下坡路。康熙朝時,清朝的火炮已經嚴重依賴於西班牙的紅夷大炮。明朝時皇帝見過世界全圖,而到了清朝,皇帝卻不知道歐洲在哪裡,道光曾問「英吉利在哪裡?」。

1.清朝的科技方面:

由於清朝是滿人以少數人統治上億人口的中國,他就格外的保守排外。康熙朝的武器專家戴梓發明了子母炮和連珠火銃,但因為得罪南懷仁,被康熙流放遼東至死。康熙天性聰敏,喜好研究西洋科技,但他只是把這當成「淫技奇巧」,從未想過向全國推廣。因為戰事的需要,康熙還重視火器,但到了他的孫子乾隆年間,卻走了退步。乾隆認為「騎射為我朝根本」,更推崇冷兵器,導致清緬戰爭時,冷兵器的清朝打不過緬甸這個小國,也是格外諷刺。

民族英雄左宗棠在收復新疆的路上,曾經挖出過明朝的炮彈,而且炮彈竟然比他們用的更先進,左宗棠仰天長嘆:「若此炮彈不失傳,焉能讓洋人如此囂張?」可見清朝的科技退步成什麼樣兒了?

2.清朝的文化方面:

而在文化各方面,清朝更是全面倒退。明朝有《天工開物》、《本草綱目》等書籍,還有《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西遊記》和《金瓶梅》等文學名著,以及王陽明、李贄、顧炎武等思想家。但到了清朝,由於康乾盛世大搞文字獄,再無任何科技文獻的誕生,也無思想家問世。只有《紅樓夢》和《聊齋志異》可稱之為名著,這還是借古諷今的小說。說清朝是文化的荒漠,也未嘗不可。

康乾盛世的文字獄

3.清朝的政治方面:

明朝在嘉靖年間已經形成了文人治國的固定體制,內閣首輔制可以有效的運行整個國家,可以理解為文人和皇帝共治國家。但在清朝,清朝雖然延續了內閣制,但他們把漢族大臣視為奴僕。明朝的大臣以當庭直諫為榮,而清朝的大臣卻沒有了直諫皇帝的風採,因為很容易掉腦袋。

總結:近代中國的落後和明朝有關係嗎?當然有,和清朝有關係嗎?當然也有。因為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很多制度,比如天朝大國的心理,比如官僚制度。但清朝作為漁獵民族入主中原,他最大的隱患從來都是內部,為了保證清朝的統治,他實行愚民政策,愚民的結果就只能是沒有人才,而只有奴才。慈禧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曾說過兩句話:「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一言以蔽之:清朝奠定了中國今日之版圖,但清朝對於近代中國的科技和思想落後又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就如同太極魚的陰和陽,陰陽循環,天道難違。

中國的國寶科學家:核潛艇、殲20、遼寧艦,統統出自他們之手

中國南鑰島:漁民捕魚基地,先後被法日美菲四國登島

新加坡如何「優待外國人」?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武術那麼厲害,為什麼都失傳了?跟清朝有很大關係
    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國傳統武術是很厲害的,很多的武學作品之中都會有那麼幾種功夫,學成之後可以以一敵百,甚至可以飛天遁地、劈山開石。那麼這麼厲害的傳統武術,為何到了現在大多都失傳了呢?其實這跟清朝有很大關係。
  • 近代百年國恥,中國為何都沒有解體呢?
    宗族制自成體系,只要正常地存在和運轉,那麼家族成員間依然保持緊密而牢固的關係,整個社會穩定而和諧。 西方根本不懂得,相比西歐的多元化,鬆散的封建社會結構,中國的封建社會結構等級更加森嚴,上下級關係嚴格區分,一元化,統一整體。 古代中國的社會封建制度是最徹底的。
  • 清朝這場戰爭改變中國歷史,中華民族從此走進黑暗時代
    說到清朝,許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無能腐敗的朝代,被世界上其他國家輪番上陣蹂躪著。或許對於我們來說,晚清時期,是我們無法抹去的恥辱,一段揮之不去的痛苦回憶。可是即使再痛苦,我們也得去面對,只有知道歷史,了解歷史,反思歷史,才能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遠。
  • 都說井底之蛙沒有活路,為什麼清朝還要「閉關鎖國」?
    每當說起清朝,這個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就是繞不開的話題,很多人都覺得,閉關鎖國是中國在近代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那麼,清朝為什麼要關起門來呢?你還可以看看這些【三分鐘看懂清朝歷史 (上)】【三分鐘看懂明朝歷史 (下)】【三分鐘看懂明朝歷史 (上)】雷雷有話說不知不覺,雷雷的中國古代史已經連載完畢
  • 為什麼說中國未曾亡國?中國的含義是什麼?正本清源說元清
    而在公元1269年,忽必烈在大都接見日本人塔二郎和彌二郎時又說「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而在清朝建立之後,自視為中國朝代其實也是沒有任何疑問的。比如在公元17世紀清朝與俄羅斯籤訂的《尼布楚條約》時,在其唯一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拉丁文條約文本裡,指代清朝的就是拉丁文裡的「中國」一詞。
  • 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昏君的王朝,為何不到300年還是走向滅亡?
    這句話聽上去非常有道理,中國的王朝,往往興起在開國興起,衰落於守成之君,最終滅亡在殘暴或者昏庸的皇帝手上,漢末的恆靈二帝,唐代自唐玄宗以後,除去唐憲宗和唐憲宗,基本都不咋地,宋朝任用奸臣的宋理宗,還有明末的崇禎,可以說他們都是導致王朝覆滅的罪魁禍首。
  • 魏源為什麼被稱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有一個享譽四海的稱號,他被稱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麼,魏源為什麼會得到這樣一個稱號呢?書中記述了清朝自開國至道光之前的重要軍事活動,頌揚盛世武功,探索王朝歷史盛衰的規律,籌謀海防之策和國家強兵之道,意在激勵當朝統治者發憤圖強,振興武備。
  • 近代以前建立的大國,為什麼只有中國無法徵服?
    它們徵服和掠奪的對象不僅包括地區小國和黑人奴隸,還有近代以前盛極一時的大帝國。 可以說,近代以前建立的大國,唯一沒有被徵服或瓦解的就是中國。包括後來的日本,雖然能夠佔領大半個中國,但始終無法徵服。
  • 王升遠:近代日本如何言說中國
    借馬場公彥的話來說,「進入二〇一〇年以後,日中關係可以說呈現出戰後最差狀態」,兩國「還處在年輕且不成熟的關係中,如此觀點才更合乎兩國國民的現實感覺」(馬場公彥:《戰後日本人的中國觀》,苑崇利等譯)。尤其在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各國民族主義聲勢日盛的當下,對兩國而言,與什麼樣的彼此「共結來緣」,仍舊是一項緊要的議題。
  • 英國、俄國、日本,近代侵略中國最典型的三個國家,沒有一個不狠
    從1840年開始的近代中國史,是一部充滿著災難和落後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救國之路、實現民主、自由的探索史。同時,還是一部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鬥爭史。回望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政府,英國人用堅船利炮轟開了清政府的大門。隨之而來便是各國強盜的入侵,泱泱大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下面就來說一說,近代侵略中國最典型的三個國家。
  • 鴉片戰爭後的清朝歷史,可以說是一部奮鬥史,一直奮鬥到滅亡
    這次戰爭對我國的影響非常大,交戰雙方是英國和清朝,最後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之後清朝和英國籤訂了《南京條約》。這是我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也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內憂外患不斷,當時的清朝歷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不過清朝不僅僅是屈辱這麼簡單,裡面還有很多奮鬥。可以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到清朝滅亡,清朝一直在奮鬥。
  • 清朝繼承了明朝的體制,為什麼沒有出現太多的民族壓迫呢?
    我大清現代化軍隊20萬,領土1200萬,年財政收入2.8億兩白銀,能夠國產炮鋼,步槍,萬噸巨輪的工業基礎,東亞第一大帝國,哪裡衰落了?要衰落去找中華民國去,就是這樣滿清完蛋更快。滿清近代化也是漢族地主逐漸取得更大的能量的過程,畢竟活是他們幹的。所以辛亥一聲槍響,南方各省紛紛獨立,早就離心離德了,就是這樣滿清完蛋更快。
  • 和中國有淵源的前蘇聯加盟國,對蘇聯沒啥感情,現在發展要靠中國
    塔吉克斯坦從漢、晉、唐屬中國領土,但唐以後塔吉克逐漸形成本土民族,此後分別屬於華、拉扎莫、察合臺、汗、漢等國家,與中國的關係並不那麼密切但是他們並不都是和中國最有淵源的。歷史上與中國最有淵源的是吉爾吉斯斯坦。
  • 為什麼說對「越自衛反擊戰」是中國近代最奇怪的戰爭之一?
    中越戰爭的原因 中越戰爭是一場發生在中國邊境的戰爭,這場戰爭發生在1979年,在國際歷史上被稱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中國民間一般稱這場戰爭為「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戰爭是中國近代最奇怪的戰爭之一,它持續的時間短,戰爭發生的原因很複雜。
  • 1851年若恭親王奕訢繼位近代中國會走上富強的道路嗎?
    歷史上清王朝作為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由於閉關鎖國和盲目自大導致在王朝的後期被迫與世界列強籤訂了一系列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使得近代中國一步一步的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狀態的國家。甲午戰爭中慘敗的北洋水師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在清朝掀起了以恭親王奕為首的洋務運動,在經濟上他為中國近代工業打下了基礎,在政治上他是中國近代教育和新式外交的開拓者,在軍事上他也是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始人之一。
  • 中國科技為什麼會在明朝開始落後於西方
    英國有個學者叫李約瑟英國有個學者叫做李約瑟,他提出了一個嚴肅而又深刻的問題:為什麼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或其他文明?這就是非常著名的李約瑟之謎。的確讓我們國人很慚愧,這樣的問題居然是由一個英國人提出,於是我們不得不去認真思考,我們中國的科學技術為什麼會在十七世紀開始衰落。
  • 講座|王元崇:清韓關係與近世東亞
    這其中涉及到五個主要的方面:一、滿洲政權入關前的中國認同的建設;二、入關後清朝天下秩序的建成;三、晚清中國近代外交體系的建立;四、中國向近代主權國家的轉變;五、近代主權國家在東亞地區的形成。本書的章節布置亦按照時間順序分成了兩個部分。
  • 為什麼說是清朝奠定了中國的版圖?看最新高中歷史書是如何說的
    對於清朝奠定中國疆域的說法,目前已經是學術界的共識,也被絕大部分中國人認可。雖然清朝在後期籤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前期的功績不可以忘記。說得難聽點,清朝失去的外西北、外東北150萬平方公裡土地,也是清朝自己打下來的。如果沒有清朝,整個新疆、蒙古就基本被俄羅斯兼併了,談何「自古以來」。
  •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鬥爭
    ,它沉重打擊了清朝的腐朽統治和外國侵略者(不能說「反帝反封建」),但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天朝田畝制度》時間:1853年冬太平天國全盛時期目的:鞏固政權,建立人間「天國」核心: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 清朝初期200年為什麼沒有列強來?說出來你別不信
    近代,特別是1840年,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籤署了一大批屈辱性條約,使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然而,在明中後期,一些外國列強來到中國,並多次與中國發生戰爭,其中包括與葡萄牙的三次戰爭和與荷蘭的兩次戰爭。那麼,為什麼在1840年清朝入關後的近200年裡,外國列強沒有再次攻擊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