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清朝奠定中國疆域的說法,目前已經是學術界的共識,也被絕大部分中國人認可。雖然清朝在後期籤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前期的功績不可以忘記。說得難聽點,清朝失去的外西北、外東北150萬平方公裡土地,也是清朝自己打下來的。如果沒有清朝,整個新疆、蒙古就基本被俄羅斯兼併了,談何「自古以來」。因此,教材中高屋建瓴地總結到「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中國的疆域」。然後分別介紹每個地區的情況。
1,平定臺灣
[原文]1662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渡海遠徵,鄭氏家族戰敗投降。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解析]臺灣古代稱為流求。元朝時期,曾在澎湖列島設立澎湖巡檢司,但是並未登陸臺灣島。明朝時期,臺灣被稱為「小琉球國」「東番」,朱元璋將之列為十五個「不徵之國」之一。明朝後期,西班牙和荷蘭佔據了臺灣,將之作為東方的貿易據點。後來荷蘭擊敗了西班牙。而此時,海盜鄭芝龍也在臺灣擴張,使得臺灣成為了鄭氏家族的據點。明末清初,荷蘭獨佔了臺灣。鄭成功在大陸抗清失敗後,於是就試圖退守臺灣,擊敗了荷蘭。不過,鄭氏政權是一個割據政權。康熙平定臺灣後,臺灣才第一次納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版圖。
2,擊敗俄羅斯
[原文]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擴展到黑龍江流域。康熙前期,發兵圍攻俄軍據點雅克薩 ,迫使沙俄同意進行談判。1689年,兩國籤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東部邊界。
[解析]俄羅斯在明朝時期崛起,在明朝末期已經佔據了西伯利亞,擴張到了鄂霍次克海。之後,俄羅斯又不斷向黑龍江流域擴張。在清朝入關之際,俄羅斯乘機佔據了黑龍江流域。平定「三藩之亂」和臺灣後,康熙就調兵北上,發動了兩次雅克薩之戰,將俄羅斯趕出了黑龍江流域。1688年,兩國進行了談判,在1689年籤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北屬於俄羅斯,以南屬於中國。該條約首次將「中國」一詞作為國家名稱,具有重要的意義。籤訂條約後,東北地區保持了170年的安寧。
3,管理蒙古
[原文]明朝末年,韃靼分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稱為漠西蒙古。清朝入關前,打敗並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17世紀後期,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勢力強大,佔據天山南北,又向東進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清軍與噶爾丹及其後繼者進行了長期鬥爭,最終在1757年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原受準噶爾部統治的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清朝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在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由朝廷委派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基層行政委任維吾爾族伯克進行管理。
[解析]這裡的蒙古實際上包括蒙古高原和新疆。1636年,皇太極擊敗了林丹汗,從此控制了漠南蒙古(內蒙古)。之後,皇太極又兼任蒙古大汗,因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在名義上都表示了臣服。
康熙時期,準噶爾汗國強盛,統一了西域地區,並且佔據了的喀爾咯蒙古。尼布楚談判後,康熙三徵噶爾丹都取得了勝利,同時準噶爾的本部發生了內亂,策妄阿拉布坦稱汗,切斷噶爾丹的後路,使得葛爾丹服毒自殺。1691年,康熙和漠北王公會盟,漠北喀爾喀蒙古納入到了清朝版圖。
之後清朝和準噶爾汗國不斷戰爭,最終在1757年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同時,乾隆皇帝又平定了原葉爾羌汗國的大小和卓,統一了整個西域。之後,乾隆改「西域」為新疆,意思為「故土新歸」。清朝在新疆最好的地方——伊犁河谷設立伊犁將軍府,成為管理新疆的最高機構。
康熙初期的版圖
4,管理西藏青海
[原文]清初,西藏最有影響的佛教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來京朝賀,清廷冊封以「達賴喇嘛」 尊號。另一位格魯派領袖五世班禪,在康熙時被賜予「班禪額爾德尼」 尊號。此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都經由清朝政府冊封。從1727年起,清朝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又頒布《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清朝政府對西藏的管轄權
[解析]教材中有三層意思,那就是名義上的冊封;實際上的控制;法律上的規定。清朝初期,西藏有和碩特汗國和藏巴汗政權,清朝在名義上冊封了「達賴喇嘛」 和「班禪額爾德尼」,這和明朝的對西藏的冊封是類似的。
1642年,和碩特汗國兼併了藏巴汗,統一了青藏高原。而後來的準噶爾汗國則一直支持藏巴汗復國。1717年,準噶爾6000軍軍隊從伊犁長驅直入攻佔了拉薩,康熙於是果斷出兵,最終將準噶爾驅逐出西藏,並且將康區劃入了四川,現在稱為「川西」。之後,清朝就實際上上控制了西藏和青海。1723年,羅卜藏丹津發動了叛變,被雍正平定,和碩特汗國滅亡。於是在青海設置西寧辦事大臣,1727年又設置了駐藏大臣。這說明清朝在青藏的管轄基本確立。
第三層次也是最容易的忽視一點,1793年,清政府又頒布《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這就說明清朝對西藏和青海的主權擁有法律上的依據。
5,最後的總結
[原文]清朝政府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事務,地位與六部等同。對於邊疆地區採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取得了較好的統治效果。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包括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現代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在清朝疆域裡,內地分立18省,各設巡撫為長官,每兩省(個別地區為一省或三省)又設總督一名,相當於大軍區長官。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
[解析]清朝對待遊牧民族採取了遊牧民族的管理方式,對待漢族等農耕民族採取了漢族的治理方式,如在遊牧地區設立將軍府,實行宗教政教合一的控制等,在漢族地區推行了行省制,實行科舉制,推行儒家文化等。這種制度最早從遼國的「南北院制度」開始,最終形成於清朝。這是中國二元帝國形成的制度保障。需要注意,這種制度和「以夷制夷」有很大的區別。不過可惜的是,清朝在改變了漢族的服裝和髮型,這是最大的汙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