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一塊領土永久納入版圖,清朝皇帝怎麼得此大業?

2021-01-12 騰訊網

這是我們「論近代中國版圖的形成」最後一篇文章,在之前的一系列文章中,我們向大家講述了古代中國的國家建構,明確了明帝國的實控範圍,並一一敘述了清帝國是怎樣統一臺灣、外拒沙俄、與準噶爾汗國長期拉鋸並平定蒙藏的。伴隨著以上區域被紛紛納入實控,清帝國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向準噶爾汗國的統治核心部位:中亞草原與天山南北的廣袤區域發起戰略進攻了。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全國行政區劃示意圖

消滅準噶爾汗國

西域與天山南北,自古以來就位於中原農耕王朝的統治邊緣地帶,絕大部分中央王朝不是力有不逮,就是毫無興趣,對以上區域並未實控。自唐帝國因「安史之亂」退出西域後,千餘年來西域與中原地帶一直沒有發生什麼關係。

公元751年,唐朝軍隊在怛羅斯之戰被阿拉伯軍隊打敗,從此之後一千年間,中國再沒能控制西域

前文我們說到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將進入蒙古草原的準噶爾勢力打回了老家,後面清帝國又與準噶爾發生兩次大戰,一是發生於雍正九年(1731年)的和通泊之戰,此戰準噶爾軍由著名的大策凌敦多布統帥,清軍大敗;二是發生於雍正十年(1732年)的額爾德尼昭之戰,準噶爾大敗。雙方都覺得對方「有點難啃」,於是決定議和,清乾隆四年(1739年)達成協議,阿爾泰山以東歸清帝國統治,以西則歸準噶爾汗國統治。這樣,持續了半個世紀左右的清準戰爭第一階段才算是告一段落。

清準議和以後雙方的劃界形勢

但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情況突變。準噶爾大汗噶爾丹策凌去世後,準噶爾汗國再度內訌,經過一番混戰,達瓦齊最終勝出,登上了汗位。在內鬥中失敗的準噶爾貴族則紛紛逃走投奔清帝國。這些人當中,有一個被乾隆皇帝稱為「重要之人」的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他本是達瓦齊的親信,因分贓不均而憤然出走。乾隆皇帝敏銳地認識到:「伊若來降,明年進軍則大有裨益!」認為向準噶爾汗國統治核心區域發起戰略進攻的時機已成熟。

被乾隆稱為「重要之人」的阿睦爾撒納

但是,乾隆向準噶爾發起戰略進攻的決策遭到了幾乎所有帝國高層的反對,大家一致認為,準噶爾汗國距本朝山高水遠,屬於隔絕不通的化外之地,毫無控制的必要。加之清帝國與準噶爾打了五十多年的仗也沒有佔到太大便宜,可見對方戰鬥力太強,未必打得下來。如果當時乾隆皇帝聽從了這些人的建議,這片土地後來自然就與我們沒什麼關係了。但就在群議洶洶之時,乾隆皇帝堅定的意志發揮了作用,他毅然下令:派出軍隊向天山進軍。

中年乾隆帝肖像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清帝國派出五萬軍隊,開始向西域遠徵。五萬軍隊中,京營八旗精銳兩萬,漠北蒙古及準噶爾新附軍兩萬,西北綠營一萬,值得一提的是,此番出徵的清軍配備了七成左右的火器,以從準噶爾學來的「贊巴拉」重型火繩槍為主,已經是一支火器化的部隊了。清軍西行時,有意讓準噶爾新附軍走在前面,並配合政治攻勢宣傳,獲得了當地百姓的普遍支持。達瓦齊眾叛親離,短短三個月就丟了統治首府伊犁,逃亡格登山(今新疆昭蘇縣境內),清軍對達瓦齊窮追不捨,在格登山抓住達瓦齊殘部後,清軍二十五名護軍營重騎兵在準噶爾勇士阿玉錫的帶領下趁夜色突襲達瓦齊大營,一舉將達瓦齊生擒,清軍西徵獲得全面勝利。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之《呼爾滿大捷》局部,

圖中清軍幾乎全部裝備了槍炮,

反映了西徵清軍火器裝備率極高的史實

準噶爾部平定後,清帝國對準噶爾的統治一開始還停留在羈縻的層面上,講求「分而治之」,將準噶爾故地劃分為四塊,分給新附的準噶爾貴族,清帝國作為平衡手從中制衡。如果這種統治方式延續下去的話,依然是非常不穩定的。但這位「重要之人」阿睦爾撒那首先跳出來了:我們前文說到,阿睦爾撒那之所以甘當帶路黨,本身就是因為內部分贓不均,清帝國搞的「分而治之」政策自然也未能達到他的期望值,既然如此咱不如接著扯旗造反好了。乾隆二十年春,阿睦爾撒那在去承德朝覲乾隆皇帝的路上逃回準噶爾本部,接著舉起叛旗,一舉殲滅了駐防在伊犁的五百名清軍。與此同時,由於漠北蒙古諸部遭遇雪災,加之天花橫行,清軍西徵時又造成了後勤災難,於是與阿睦爾撒那私交甚篤的託輝特部首領青滾雜卜也趁機變亂,一時間漠北蒙古人四處攻擊小股清軍,綁架虐待商隊、流官,史稱「撤驛之變」,清廷與西域通信斷絕,蒙古、西北遍地烽煙。

郎世寧所繪《阿玉錫持矛蕩寇圖》,

表現了格登山之戰中阿玉錫奇襲達瓦齊大營的情景

在這種關鍵時刻,乾隆皇帝同時祭出了軟硬兩手,軟的一手是通過漠南蒙古藏傳佛教領袖章嘉呼圖克圖三世通過私人關係遊說漠北蒙古的藏傳佛教領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通過宗教力量穩定漠南、漠北蒙古諸王公的情緒,此外動用中央的力量接濟外蒙古諸部百姓,在內外蒙古收攏人心;硬的一手則是重點打擊青滾雜卜,並宣布對其餘蒙古王公「既往不咎」。通過這兩手操作,清帝國終於將漠南、漠北蒙古局勢穩定下來,平定了青兗雜卜叛亂,並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季再次調集兵力向西域發起進攻。此時準噶爾汗國由於連年內亂,加之天花橫行,阿睦爾撒納上位後威望又不足,顯然不是清帝國的對手。經過半年作戰,阿睦爾撒納再度敗逃,躲進了哈薩克汗國境內。乾隆聞此消息,立即命令清軍進攻哈薩克汗國,並措辭強硬地宣布:「阿逆一日不獲即二年,或十年、二十年,兵斷不止。」面對清帝國的強大軍事壓力,哈薩克王汗阿布賚只得下令抓捕阿睦爾撒納。所幸阿睦爾撒納跑路技術一流,在被抓住前跑到了沙俄帝國去了,清軍則在向哈薩克汗國索貢後班師。自此,與清帝國交戰七十餘年的準噶爾汗國被徹底滅亡,只留下了「準噶爾盆地」這樣一個地理名詞作為這個中亞強權最後的印記。而自那時候起,天山南北的廣大區域自唐帝國後被再一次納入了中原王朝的控制。

平定大小和卓之亂

但是,清帝國對西域的經營遠未結束。一方面,對準噶爾汗國故地的實控尚在進行;另一方面,準噶爾汗國滅亡後,被準噶爾汗國圈禁在伊犁的和田等地的宗教領袖被清軍放出,其中白山派領袖馬罕穆特的長子波羅尼敦和幼子霍集佔受清帝國委派,回天山以南統領廣大回部。但是這「大小和卓」(「和卓」即波斯語「聖裔」的意思,指大學者)並不甘心只在清帝國治下做一個羈縻封建主,他們剛一返回天山以南就挑動廣大的民眾發動叛亂,力圖在天山南部建立自己的強權。

清兵與大小和卓在伊西洱庫爾淖爾交戰

大小和卓之亂發生時,清軍正在天山以北與阿睦爾撒納叛軍作戰,阿睦爾撒納逃跑後,清軍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翻過天山山脈,向天山以南進發。但是,由於清軍前鋒突擊速度過快,結果以定邊將軍烏雅.兆惠為首的三千清軍被數萬叛軍包圍在了黑水營,清軍在數萬叛軍的圍攻下苦戰三個月,終於等到了援軍裡應外合,一舉擊潰了大小和卓叛軍主力,並佔領叛亂的中心城市葉爾羌。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初,清帝國基本平定了天山以南的變亂,大小和卓逃亡巴達克山(今塔吉克斯坦境內),清軍也如同之前進軍哈薩克汗國一樣,對大小和卓窮追不捨,並以武力威逼巴達克山交出大小和卓。巴達克山首領不敢違逆,只得將大小和卓斬首後送交清軍。並向清帝國繳納貢賦以換取清軍班師。至此整個準噶爾、葉爾羌故地所有反叛力量被清軍肅清,清準戰爭以清帝國的勝利而告終。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之《黑水營解圍》,表現了清軍內外夾擊,打破叛軍對黑水營圍困的情景

從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派兵進攻準噶爾大汗達瓦齊,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季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清廷用四年多的時間和三次大規模的戰略攻勢,終於將天山南北二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徹底納入帝國版圖。乾隆爺對自己的功績十分得意,特地給這片地區取了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同時清帝國在新疆增設伊犁將軍府,下轄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職,分領北疆、南疆、東疆等路的軍務、政務,同時採取了多種措施鞏固新疆,一是「增兵攜眷」,類似於新中國成立後的生產建設兵團,如佟麗婭所屬的錫伯族就是那時從東北被調往新疆的;二是「設置卡倫」,在新疆邊境與哈薩克汗國交界處設置邊防哨所,同時定時派出諸領隊大臣帶兵巡查邊境,清查哈薩克人越境遊牧並安置入境的哈薩克人。如熱依扎所屬的哈薩克族就是那時候入境的;三是「羈縻索貢」,面對強大的清帝國,哈薩克汗國、巴達克山、布哈拉汗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愛烏罕(今阿富汗)等大小國家紛紛前來朝貢,讓清帝國再一次確立了中亞地區的陸權地位。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之《郊勞回部成功諸將士》,表現了乾隆帝在郊外設宴犒勞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有功將士的情景

面對這一歷史性功績,連英國著名的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都不得不承認,乾隆皇帝是東亞地區在歷史上少見的地緣政治大師。

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統一臺灣,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西域,清帝國三代帝王用了七十六年時間,終於完成了古代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偉業——清帝國的版圖,北起外興安嶺,南到南沙群島,東起臺灣島,西到巴爾喀什湖,面積超過一千三百萬平方公裡且全部完成了中央直接控制。

乾隆平定西域後,中亞各國紛紛向清朝稱臣納貢,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一個突破了傳統的「中原與周邊」、「天子與外藩」概念的多民族、多地理板塊的大一統中國出現在了地球上,而這個大一統的中國,不但為近代中國的版圖形成奠定的堅實的基礎,更是為近代中國在遭遇民族危機時提供了巨大的戰略緩衝,更是成為了中國走向復興的最大資本!

相關焦點

  • 臺灣是如何納入到中國版圖的?清朝的貢獻不可磨滅
    臺灣,是中國最大的島嶼,面積為3.58萬平方公裡,人口2300多萬。而臺灣除了臺灣島之外,還有澎湖列島、釣魚島等附屬島嶼。臺灣島在東亞地區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地位,被美國軍事家稱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臺灣島被納入到祖國的版圖是一段曲折而辛酸的歷史,作為中國人,更應該要對這段歷史要熟悉。
  • 從秦朝三十六郡,到清朝十八省,哪個王朝對中國版圖貢獻最大?
    漢承秦制,漢武帝時期,奪取了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並且首次將朝鮮和雲貴高原納入版圖。最鼎盛時期的疆域,達到了600萬平方公裡,東漢和西漢的版圖差不多,漢朝對疆域最大的貢獻,就是打通了西域。漢的科技實力碾壓周邊民族,漢人的不屈戰意勝於後世。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中國古代疆域最大的王朝。從皇太極建立開始,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共五代皇帝,東到朝鮮,西到巴爾喀什湖、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南海,為中國打下了1300萬平方公裡的江山。環視整個亞歐大陸,俄羅斯興起於北方,英國和法國殖民於印度、西班牙、荷蘭爭奪於東南亞,中國的國際環境可謂危咦。當時明朝僅擁有不到400萬平方公裡的漢地,風雨飄搖。
  • 時隔千年再次納入版圖的土地:面積兩百萬,歷時四年,掌控至今
    清朝時期,中國已經是一個多民族、多地理版塊的大一統國家。自從清軍入關後,從康熙到乾隆,歷任皇帝的不懈努力,不斷擴大版圖,面積最大時達到了1316萬平方公裡,只比元朝時期的1372萬平方公裡略少56平方公裡。在擴張版圖的過程中,戰爭是無法避免的手段,其中乾隆平定西域更是歷經波折。
  • 西藏是什麼時候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看了才知道清朝對中國究竟多重要
    西藏,位於青藏高原南部,面積達到了120萬平方公裡,位居中國省區第二。西藏還是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怒江等亞洲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西藏自古以來是羌族和藏族的活動地區,曾經在唐朝時期建立了強大吐蕃王國(618年—842年),在唐朝末期陷入了分裂。那麼,西藏是什麼時候被納入到中國的版圖的呢?
  • 中國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是哪個朝代?不是唐朝,也不是清朝
    中國的盛世王朝唐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國土面積只能排在第三。唐朝滅掉東西突厥後,北境直抵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中遊和安加拉和流域,已經遠遠超過貝加爾湖,西面最遠直達裏海,包括整個中亞和阿富汗。雖然徵服了,但是唐朝卻沒有統治青藏高原及東北的廣大地區,因此,唐朝的版圖沒了青藏高原和東北,總面積也就1200多萬平方公裡,總版圖略低於清朝了。其次,是清朝。
  • 清朝、中國現代版圖的奠基者。十二任帝王名單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有十二任皇帝。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詐276年。一、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清朝奠基者。四、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玄燁定都北京後第二任皇帝,。蒙古人稱為阿木古朗汗,西藏尊稱為文殊皇帝。八歲繼位敗鰲拜、平三藩、消滅臺灣明鄭政權、敗沙俄籤訂《尼布楚條約》、三徵噶爾丹。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五、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胤禛在位期間實行土地改革,平定蘿蔔藏丹津叛亂。
  • 這個地方太難管理,三番四次被納入中國版圖,最終都被中國放棄了
    在歷史上,越南一直以來都跟中國有著恩怨糾葛,無論是在領土方面,還是在各種文化之中,都有著不少的衝突。而且,越南曾多次歸中國管制,並納入中國版圖。其實,這樣的兩個國家,就像兩個過不到頭的小夫妻一樣,總會因為各種衝突,無法繼續生活。雖然,兩個國家的文化交流和滲透不少,但是,由於都擁有自己的個性很難融合,所以,最終只能選擇分開了。
  • 中國割讓給俄國的領土,為何還標註清朝時期的名字?這是怎麼回事
    一直以來,不曉得各位在地圖上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沒有,那就是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的幾個城市,在俄國名稱的後面總是要加個「()」,在裡面標註成中國清朝時期的名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說到這些領土,先來普及一下這些領土被割讓的歷史:1.1858年5月28日(鹹豐八年),在中俄《璦琿條約》中,清朝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割讓給沙俄帝國,相當於一個四川省和福建省那麼大。
  • 這個附屬國被佔178年,比海南島面積還大,是不可分割的中國領土
    中國疆域在清朝乾隆年間達到極盛,史書記載:「乾隆五年,自京畿達於四裔 , 為省十有八 , 統府州縣千六百有寄 ,外藩屬國五十有七 , 朝貢之國三十有一 。」(《清高宗實錄》卷 131)除了本部十八省之外,57個外藩屬國也列入了中華版圖。
  • 日語版的清朝擴張版圖:你能看出日本人的別有用心嗎?
    中國現代的版圖奠定於清朝。不過,由於一般過去所學的中學歷史課本很少講到清朝前期的開疆拓土,使得許多人對這一段歷史的了解是很少的。不過最新的教材已經明確講到了清朝前期的歷史貢獻,這一點是很大的進步。在網絡上,也有許多暫時清朝擴展的地圖,但是大多數製作不太精美。
  • 最大的島嶼被清朝割讓,島上發生過百年戰爭,現狀如何?
    國家之領土主權不可挑戰,但是中國版圖在清王朝的手中一次一次變小,諸多領土被割讓,大量流失在外的土地至今都無法回歸祖國,其中被清王朝割讓最大的島嶼,有兩國為之徵戰百年,那現狀如何?割讓最大的島嶼就是與中國大陸僅一海相隔的庫頁島,其實與中國大陸一海相隔的不僅僅是庫頁島,還有琉球群島,它曾也是中國的領土,但是卻被日本無情搶奪。今天說的這個庫頁島也被日本插足,並且和沙俄大戰了百年,最終卻被蘇聯搶佔。
  • 為什麼說是清朝奠定了中國的版圖?看最新高中歷史書是如何說的
    因此,教材中高屋建瓴地總結到「康乾盛世時期,清朝版圖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中國的疆域」。然後分別介紹每個地區的情況。1,平定臺灣[原文]1662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3年,清軍渡海遠徵,鄭氏家族戰敗投降。
  • 庫頁島,是什麼時候納入到中國版圖,又是如何失去的?
    通過看世界各國畫的中國歷史地圖,我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那就是俄羅斯和日本從不會將庫頁島劃入金元明清的版圖,這無疑暴露其不良居心。俄國史學家甚至宣稱庫頁島是沙俄的固有領土。日本的俄國的觀念甚至還影響到了一些中國人,部分網友宣稱:中國從未實際控制過庫頁島。為了澄清事實,我特意寫下本文。
  • 野論大辯駁——明朝若不滅亡現在領土應該有多大?
    最近我國教科書中增加了清王朝對我國近代版圖穩定所做出貢獻的內容,毫無疑問清朝作為我國最後的封建大一統王朝,對我國領土穩定確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作為最後的漢人大一統封建王朝明朝,卻經常拿來與清朝作為對比,坊間更有流傳著「明若不忘,我國版圖應該涵蓋大洋洲」「明朝不亡中國將走上西式殖民道路」等說法。
  • 納入到中國版圖的庫頁島,是如何一步一步失去的?
    在一望無垠的東北大地,曾有一座資源豐沛、幅員遼闊的島嶼,在歷經千難萬險將其納入中國版圖之後,最終又被別人收入囊中,這就是庫頁島。如今,這座南北長984千米,東西最寬達160千米島嶼歸入俄羅斯版圖,稱之為「薩哈林島」( 日本稱之為「樺太島」)。在漢代,我們就已對庫頁島有所認識。《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毛民之國」的說法,近代有西方學者指出「人身多毛」的庫頁島是費雅喀人建立的聚居地。據郭璞考證,《山海經·海外東經》記載的「大海洲島」是指庫頁島。
  • 險些被遺忘的中國領土,相當2個重慶大小,住著蒙古族後裔
    在我國歷史上,朝代疆域不斷變化,曾在唐朝、元朝、清朝分別達到三個疆域面積的鼎盛時期。唐朝時的國土面積最大時1237萬平方千米,清朝時達到了1316萬平方千米,元朝時最盛,達到1372萬平方千米,都遠大於今天我國的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
  • 中國地理版圖怎麼形成的?這三個朝代的貢獻最大,有個朝代最難
    元朝時期對我國的疆域有過比較大的貢獻,因為元朝將西藏收進了中國的版圖。當時,西藏叫吐蕃。在元朝之前,吐蕃一直是個小國家,還是個比較獨立的國家,每年吐蕃會給元朝進貢一些好東西,但是一直都沒有歸元朝管理,即便是中原的王朝最強大的時候,吐蕃也是自己玩自己的。不過吐蕃並不安靜,吐蕃也有有野心的人,尤其是在唐朝時。
  • 中國收復了眾多領土,為何對外蒙不動於衷?原因有五點
    在晚清政府的無能軟弱下,中國被世界列強打開守了數百年的門戶,遭到列強的入侵,除了損失了大量的經濟,還連帶的損失了中華領土,被乾隆皇帝所說的地大物博,被列強當成了巨大的蛋糕,企圖瓜分。好在中國人民堅強抵抗,中國才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沒有成為日本的亡國奴。
  • 多國交界處的帕米爾高原,本是中國故土,至今仍未全部收回!
    從漢代開始,帕米爾高原就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分。漢代在西域,也就是現在的新疆地區設立了西域護都府,其管轄範圍就涉及到了帕米爾高原。到了唐朝時期,整個帕米爾高原包括周圍的土地都納入了唐朝的版圖,甚至在帕米爾高原設立了政府督查機構,並且駐紮以一定的軍隊。不過讓人可惜的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就逐漸退出了西域,也失去了對帕米爾高原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