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在閱讀之前點擊上方「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歷史愛好者,優質歷史創作者,每天分享歷史趣知識。
清朝後期雖然敗家,但前期的確是打天下的主。
從1636年清朝建立到1912年清朝滅亡,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的興衰隕落,其實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可啟迪的地方。而清朝一共傳皇帝12位,整個國運276年,在清朝有著它的巔峰,也有著它的沒落。但是我們始終無法忽視一點,那就是清朝的領土是驚人的,與此同時清朝對於土地的控制也是驚人的。
清朝的前身,後金的建立
有傳說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的時候,曾經找人算過卦,算卦的時候就算出來了明帝國未來的危機可能在北面。當然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咱們不得而知,只能當個樂和。但是朱元璋也好,大明帝國的其他皇帝也好,對於北邊肯定是有所防範的。
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女真就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而這三大女真部落在一定程度上為後期後金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契機。
明朝本著殺人誅心的原則,在東北設立了兩個管理機構,分別是遼東都司和努爾幹都司設立了這兩個機構之後,女真各部落在早期的時候的確是臣服於大明帝國的,畢竟當時的明帝國權力旺盛而且士氣十足。可是在1433年的時候,建州女真因為部族的衝突被害,一切事情發生了轉機。
建州女真為了避免損失,不得南遷南遷過後,又與明朝建立了緊密的經濟貿易聯繫。直到1583年一個神奇的人物被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這個神奇的人物就是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被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之後沒有任何感激之言,恰恰相反,他利用自己的祖父遺留下來的13個盔甲,請注意這裡的13個盔甲一般史學家認為是重盔甲,也就是刀槍不入火槍不侵的那種盔甲,慢慢的吞併了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慢慢的統一了女真的各個部落。不久之後,建立了八旗制度,而這個八旗制度也就是清朝八旗制度的雛形。
1618年一場大戰在所難免,努爾哈赤直接發布了七大恨,並且以這七大恨為由頭開始進攻明帝國。明清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正式登上歷史臺面,而此時的明朝並不樂觀,內部有著各種各樣的災荒和混亂。除此之外還有闖王李自成的來回折騰,崇禎皇帝的各種不信任,折騰來折騰去,大明帝國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而清朝也慢慢地站在了舞臺的正中央。
1684年之前的清朝
在清帝國拓寬版圖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清朝是怎樣一統全國的。時間節點有很多,我們只能撿重要的來講。在公元1635年的時候,皇太極廢除了原有的族名,並且重新跟定了族名就是滿洲,這也為後期的滿族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1636年的時候,蒙古投降;在1637年的時候,朝鮮投降。在1640年的時候,松錦之戰爆發,此次戰役標誌著明朝的防禦體系完全崩潰。而這個防禦體系單純的是指遼東防禦體系。
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遼東防禦體系,因為遼東防禦體系當中涉及到了很多很多有名的人物,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著名的扁擔軍。但無論如何,這一場戰爭的潰敗一定程度上給明帝國的隕落加快了速度。
1643年是整個清帝國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在這一年的時候皇太極去世了,而皇太極去世之後,另一位皇帝順利登基,他就是順治皇帝。而順治皇帝登基的時候,有一個人是攝政王,攝政王就是多爾袞。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不久之後清軍南下,在吳三桂的配合之下,順利的把李自成給趕跑了。在清軍攻佔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的時候,又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屠殺鎮壓,包括但不限於江南十日,這就是後期惡貫滿盈的甲申國難。
當時尚處在成長期的清帝國,根本無力在短期之內控制明帝國的所有領土,於是不得已封了三個王,這三個王分別是吳三桂,耿仲明和尚可喜。而這三王的在位推動了後期的永曆皇帝被殺。此刻南明徹底滅亡,而這個時候的大明帝國名義上來說,已經被清帝國牢牢掌控。
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版圖進一步確定
好了,接下來我們需要講清朝最有名的三個皇帝,這三個皇帝大家耳熟能詳,甚至二月河老師還專門為這三個皇帝寫過三部曲小說。那麼針對於此呢,我們先單獨的來看一下,這三個皇帝有著怎樣的特殊之處。
在1969年的時候,康熙皇帝下達了非常著名的廢除圈地令的命令。這個廢除圈地令的命令下達之後,禁止了圈地行為,並且立刻把所圈的土地再原封不動的退還給老百姓。不久之後還放寬了墾荒的年限,給大清帝國打了一針催化劑。
只不過這個時候的清朝的國際條件並沒有之前的那樣的便利性,因為在北方已經蹦出來一個非常強大的敵人,他就是俄軍。而且俄軍已經佔據了雅克薩地區,面對這種情況,康熙皇帝肯定是無法忍受的。
多次勸說俄軍離開雅克薩地區,但是俄軍始終不聽。既然不聽,那就只能先禮後兵了。不久之後康熙皇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雅克薩地區的俄軍,並且遏制了俄軍的侵略態勢。
在不久之後,俄軍和清軍又籤訂了尼布楚條約,請注意,這個尼布楚條約是在1689年籤訂的。1689年籤訂的尼布楚條約,在一定程度上對於大清帝國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因為它理清了和周邊鄰國的矛盾,並且及時的劃定了邊界,和後期人們廣義的認為的尼布楚條約有著很大的區分,在這裡我們需要單獨的點一下。
而這個時候的清帝國,面臨的危機也比較多,包括但不限於三藩之亂,包括但不限於 準噶爾等地區的貴族叛亂,甚至還包括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的叛亂。
康熙皇帝任用很多名稱包括,但不限於張廷玉等心腹的建議,平復了這些叛亂,並且牢牢的掌控這些土地。
但康熙皇帝在位的後期做了一件非常不地道的事情,那就是對於這幾個皇子而言,經常搞模糊政策,讓這些皇子們都認為自己可以當未來的皇帝,也就產生了後期的九子奪嫡。在九子奪嫡當中只有雍正皇帝殺出了一條血路,成為了後來的皇帝。
雍正在當皇帝的時候任用了很多的臣子,包括但不限於李衛給大清帝國的國庫注入了很多錢財。而在雍正皇帝去世之後,弘曆皇帝繼位,也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早期的時候也做過很多方面的建樹,鞏固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為發展奠定了鼎盛基礎。
在1757年的時候,乾隆皇帝粉碎了準噶爾貴族的勢力,1759年的時候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1762年的時候,設立了伊犁將軍,將新疆地區牢牢掌控。
在1792年的時候,又擊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清帝國對於西藏的掌控進一步加強。
而這個時候也基本可以稱之為清朝國土的最巔峰時期,包括但不限於後期的幾個皇帝,似乎始終沒有突破這樣一個枷鎖,沒有更多的掌控土地資源等等等等。以至於後期的嘉慶皇帝繼位,道光光緒皇帝繼位始終能夠無法有效的改變當下格局。大清帝國也正式走向落魄,後期籤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也損失了大量的土地。
關注我,支持原創,每天分享有趣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