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完備救災制度的清朝,為何發生災荒後還是經常餓死人

2020-12-24 勇哥讀史

清朝立國近300年,各類災荒層出不窮。為此,清朝建立了一系列救災制度。哪怕用現代眼光來看,這些救災制度都比較完備,考慮得也很周到。

那麼,清朝有哪些救災制度呢?

《大清會典》記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備祲;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發賑;五曰減糶;六曰出貸;七曰蠲賦;八曰緩徵;九曰通商;十曰勸輸;十有一曰興土築;十有二曰集流亡。」這就是說,清朝建立了12條救災制度,既沿用了歷朝歷代的救災辦法,又在這些救災辦法上有所創新。

對於災民來說,這12條救災制度,比較行之有效的有如下幾條。

一是蠲賦。

蠲賦的意思是免除錢糧賦稅。在清朝時期,遇到災荒時,免除錢糧賦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辦法。1645年,直隸霸州等8縣發生水災,順治皇帝下令將這8縣的錢糧賦稅予以免除。清朝老百姓最大的負擔就是錢糧賦稅。免除錢糧賦稅,對他們來說能夠極大地減輕負擔。

二是發賑。

發賑的意思是用錢糧無償救濟災民。災荒發生後,老百姓的農作物往往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單純的免除錢糧賦稅,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時候,就需要朝廷和地方官員發放一定數額的錢糧,讓老百姓保命。清朝時期設立了各種粥廠,為受災的老百姓提供米粥,也有發賑之意。

三是減糶。

減糶的意思是將常平倉糧米減價出售。清朝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倉儲制度——常平倉、社倉和義倉。當風調雨順時、糧食豐收時,朝廷將糧食儲備起來;當遇到各種災荒後,朝廷就把這些儲備糧食減價出售,平抑糧食價格,老百姓也能夠通過此舉得到實惠。

清朝注重採取市場調節手段,比如出貸和興土築。出貸是指朝廷借錢給災民,用以災後重建;興土築是指朝廷實施農田水利建設,募集災民勞作,每日發放錢糧。

此外,清朝還鼓勵紳商捐資救荒,即勸輸。為此,不惜開設捐局,拿出官帽子來作為獎勵。1877年,山西發生罕見災荒,曾國荃被朝廷任命為山西巡撫,走馬上任時,朝廷沒有撥付一文錢賑災款,而是發給他虛銜實職空白執照各2000張。

然而,遺憾的是,儘管清朝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救災制度,但每次發生災荒後,仍然有大批災民死去。光是在曾國荃參與賑災的「丁丑奇荒」中,全國受災人口就多達2億,死亡人數達到了1300萬。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一是政治腐敗的惡果。

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康熙、雍正時期,政治較為清明,國力較為雄厚,朝廷有能力實施各種農田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災害的發生。但到了清朝晚期,貪汙腐敗之風盛行,官員經常在農田水利工程上貪汙剋扣,導致水利失修,河防鬆弛,河道梗阻,災荒便頻繁出現。

有的膽子大的官員,甚至在賑災款裡上下其手,中飽私囊,這就使得發生災荒後,災民得不到應有的救援。乾隆時期,爆發了被稱為清代第一大貪汙案的甘肅冒賑案。該案中,甘肅各級官員一共侵佔貪汙賑災銀子2915600兩,令人觸目驚心。

二是苛捐雜稅的惡果。

1644年清朝入關後,面臨著動蕩不安的局面。康熙皇帝為了安撫民心,博得天下百姓的好感與信任,於1712年宣布「永不加賦」,這就是說,清朝徵收賦稅的標準,一概以1712年的賦稅額度為徵收基數,無論人口怎樣增加,都不準增加稅賦。

在清朝前期,朝廷的確執行了「永不加賦」的祖訓。可是,隨著人口不斷增多,管理成本和國家機器規模日趨龐大,朝廷每年所徵收的稅賦已經入不敷出了。為了不違背祖訓,清朝皇帝不得不挖空心思,設立了一些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稅種,讓老百姓的負擔一天天沉重起來。

到了清朝晚期,由於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對外戰爭的失敗,朝廷被迫籤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除了要割讓土地外,還要支付天文數字一般的賠款。這些賠款最終都變成苛捐雜稅,轉移到老百姓頭上。

絕大多數老百姓被苛捐雜稅壓得沉不住氣,掙扎在生存線上,極少有糧食和其他財力儲備,抵抗災荒的能力極為薄弱。一旦發生災荒,他們立即陷入等死的地步。

相關焦點

  • 丁戊奇荒:中國近代最大的災荒!如今依舊讓人談之色變
    從遠古時期起,饑荒、瘟疫、地震、洪災、旱災等重大災害的發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從今天起,我們從一次又一次的救災中,也學到了一些教訓,19世紀晚期,我國社會曾發生過一次嚴重的丁戊奇荒,這是中國近代社會發生的最大的災荒,時至今日,每當人們談論起丁戊奇荒的時候,都讓人心驚膽戰。
  • 光緒年間出現大饑荒,卻沒有人造反,當時政府用了什麼辦法
    清朝末年,國庫虧空,割地賠款之外,還要鎮壓太平軍等。這些無不需要錢,所以苛捐雜稅非常多。風調雨順的年景,百姓尚且剛夠溫飽,更不要說旱澇災害的情況了。二是政府允許種植鴉片。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鴉片貿易已經變得合法化。
  • 大災之年,可範仲淹卻提高了糧價,但災民毫無怨言,這是為何?
    或許會有人認為這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應有之盛景,這也是杭州常態才對。其實,這一年江浙發生了大饑荒,「赤野千裡,餓殍枕藉」。 對於範仲淹此種作派,有人彈劾他「不恤荒政,嬉遊不節,及公私興造,傷耗民力。」範仲淹沒有專門去申辯,他用事實打了彈劾之人的臉。
  • 清朝為何沒有發生同宗王爺叛亂
    再大概看看清朝的歷史,就不難發現,除了清初那幾位本就有異心的外姓王叛亂之外,就沒有發生過宗室王爺的叛亂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大原因是因為明清兩朝的宗室爵位繼承制度不一樣。
  • 經筳制度:被譽為古代的帝王之術,康熙之後為何卻不受重視了?
    開國皇帝趙匡胤就開設經筳,宋真宗時期,經筳制度開始成為定製,還設置了經筳的相關官職。到了宋仁宗時期,經筳制度最為繁榮。 宋代的經筳制度完備,設置專門的官職。像國家遇到災荒,也就沒有心思舉辦,像康熙18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比較大的地震,也停止舉辦。 當然,一些比較沒有說服力的原因也有,那麼就是康熙、乾隆出巡,正好不在京。到了同治年間,經筳根本就沒有在舉辦。有學者統計,清朝時期舉辦經筳次數共計187次,光是康熙皇帝,就佔了三分之一。
  • 清朝的四大繼承制度順序,你值得一看
    說起清朝的繼承制度,可能很多人會想起嫡長子繼承制度和秘密立儲制,其實除卻這兩個繼承制度,清朝還有兩種繼承制度,分別是汗位推選制和懿旨確立制度。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這四種繼承制度。 一、汗位推選制。 清朝在康熙之前,其實是沒有明確的繼承制度的,或者說可以籠統的視為是汗位推選繼承制度。
  • 日俄戰爭在我國領土上進行,日本勝利後,清朝為何卻很高興
    兩國為了這場戰爭都投入了很多,不過這兩國打仗,受傷的卻是清朝。因為這場戰爭陸地戰場是在我國東北進行的,海上戰爭也都是在我國領海。我國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戰爭的結果是日本取得了勝利,不過清朝對這場戰爭的態度卻超出很多人意料,在得知日本勝利後,清朝可以說非常高興。很多人想不通清朝為何會感到高興,畢竟戰爭是在自己的本土上進行,自己卻無計可施。
  • 為何殭屍都是清朝的,而不是其他朝代的,都是因為這個人!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視劇或者電影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東西,可以說,如果整個世界斷電一天,那麼相信有一部分人都會瘋掉。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時候,林正英先生的電影十分出名,在他的電影裡面,林正英的電影可以說路人皆知。
  • 古代等級制度有多「森嚴」?看清朝文武百官的服飾,見分曉
    隨著各地王公的勢力不段增長,周王室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戎狄攻破周王室首都鎬京後,周王室東逃洛邑。春秋年間,禮崩樂壞,齊桓晉文先後稱霸,等級制度遭到了嚴重的挑釁。到了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確立,中國的選官制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由以前的孝廉制、推舉制變為全民性的考試制度,使底層人士也可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上層主流社會。封建等級制度也開始改變,只要皇帝認為此人可用,便可賜封等級。無數人都通過努力和諂媚君王,獲得爵位。
  • 【成語故事 ·秦】救災恤鄰
    後表示鄰國或鄰居間互相幫助的義務。成語出處:《左傳·僖公十三年》:「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人物介紹:秦穆公:(?—前621)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諡號穆。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
  • 清朝籤訂這麼多不平等條約,為何還說對960萬疆土有巨大貢獻?
    但是我們始終無法忽視一點,那就是清朝的領土是驚人的,與此同時清朝對於土地的控制也是驚人的。清朝的前身,後金的建立有傳說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的時候,曾經找人算過卦,算卦的時候就算出來了明帝國未來的危機可能在北面。當然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咱們不得而知,只能當個樂和。
  • 明朝打了幾百年都打不過的蒙古,為何被清朝輕而易舉拿下?
    清朝初期我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國,實力仍然可以傲世天下。就好比明朝打了一個朝代沒能拿下的蒙古就被清朝輕而易舉擊敗了,那麼你知道這是為何嗎?政治聯姻很多人可能看過清朝的宮廷劇,那麼應該知道清朝的一些妃嬪裡經常有蒙古女子的身影。沒錯,在清朝有一個很出名的政治手段,聯姻。
  • 乾隆憑藉什麼將清朝推向頂峰?與其用人制度有關,令臣子心悅誠服
    乾隆作為康乾盛世時期的一位君主,在清朝眾多帝王中始終擁有非常高的地位和名氣。當然,縱觀乾隆這一生,確實有很多值得尊敬且出色的優點。但若說乾隆憑藉什麼將清朝推向頂峰,絕不僅是一人之力。必定與他本人的用人制度有關,乾隆時期,朝中大臣幾乎各聘所長,都將自己的能力發展致最出色,這也使得臣子心悅誠服,最終實現康乾盛世的霸業。
  • 涼山再起山火,19人犧牲!致命悲劇為何再度發生?
    一年後的今天,涼山西昌再度發生森林火災,已致18名救援人員及1名嚮導犧牲。再過幾天就是清明節,本該蒼天落淚松柏動情,清明祭英魂。誰想曾經的犧牲,今朝竟再現,又有這麼多年輕人葬身火場!在令人惋惜的同時,更多人不免心生疑慮,誰讓悲劇再度上演?是蒼天無情還是有跡可循?
  • 為何清朝把人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身份?
    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您帶來快樂、知識,也誠摯的期望您在閱讀後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 在清朝電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句話:把某個欽差大臣或者把某個官員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這其中有兩個關鍵點,恐怕我們很多小夥伴對此特別模糊。
  • 清朝確立統治以後,江山穩固,為何會繼續沿用了馬蹄袖?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個動作呢?清朝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以後,江山已經非常穩固,為何還要繼承馬蹄袖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一系列的問題,看一下什麼是馬蹄袖,清朝為何長期沿用馬蹄袖。 甩馬蹄袖子的動作,有專業的稱呼,,被稱為「放哇哈。」那麼,滿族人為何要使用馬蹄袖?眾所周知,滿族曾經是我國東北地區的漁獵民族,東北地區的氣候一直比較寒冷。東北地區的春季和秋季很短,冬季反而很長。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人們,經常穿獸皮製成的衣服用於保暖。與此同時,為了打獵、追逐獵物、騎馬方便,滿族人的袖子都非常狹窄。
  • 洪秀全的後宮到底有多荒唐?他制定一項殘忍的制度,讓人不寒而慄
    說起清朝末年,大家都會想到日益腐敗的清朝政府、故步自封的政策讓我們不禁為當年創下清朝盛世的祖先而感到惋惜,此時的統治者無法得知也無法接受世界正「悄悄地」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他們卻看著入侵的列強肆虐著街頭巷尾,百姓民不聊生,而無所作為。正因為由此百姓農民紛紛組建成隊,發起了很多農民起義。
  • 清朝題材電視劇,常把犯人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身份?
    我國從秦代開始,就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除了傳統的五正刑(笞、杖、徒、流、死)外,還有大量的補充和附加刑,即所謂「閏刑」。這種正閏結合的方式到了清代則發生了一些改變,流放等刑罰被視為正刑,而閏刑中則增加了一種名為「發遣」的刑種。
  • 清朝的死刑犯為何寧願被斬首,也不願意去寧古塔?原因其實很簡單
    當然了,這種刑罰還有一種極為殘酷的一點,在株連制度下,一人犯法基本上全家都要受罰。因此大多數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基本上都不是一個人,而往往是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大家族。他們必須要經歷沿途的原始森林,和時常出沒的豺狼虎豹打交道,生命安全難以得到保障,有些人甚至還沒有走到就已經被這些豺狼虎豹給叼走了。
  • 年僅51歲的太平天王洪秀全為何會成為一個餓死鬼?
    呂海峰話說,清朝末年,由於官員貪汙腐敗,老百姓民不聊生。所以,一時間風雲四起,起義的烽火燒遍中華大地。於是,當時以洪秀全為首的拜上帝教,就趁機也舉起了反清的大旗,從此,便開始一步步打下了中國的半壁江山,成為了太平天國的最高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