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釋義:
是指解救百姓的災難,解除周圍鄰國的禍患。後表示鄰國或鄰居間互相幫助的義務。
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十三年》:「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
人物介紹:
秦穆公:(?—前621)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諡號穆。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裡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裡,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晉惠公(?—前637年)春秋時期晉國君主,姬姓,晉氏。公元前651年,在秦國的幫助下繼位。晉惠公繼位後,背信棄義,誅殺大臣,國人都很不順服他。晉惠公在位期間,晉國在大國爭霸中無所作為,他的政治活動主要是圍繞著國君的寶座,為取得和維護權力不顧一切:甘願割讓國土、封官許願等。公元前637年九月,晉惠公去世。
成語故事:
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了特大災荒,晉國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向秦國派出使者,請求購買秦國的糧食。秦穆公一時拿不定主意,該不該給?因為晉惠公得以回國當政,完全是靠了秦國的幫助,他回晉之前曾許諾用八座城池來報答秦國的恩德。但是,他一回去就絕口不提割城的事。於是穆公問大夫子桑說:「我們要把糧食給他們嗎?」子桑回答說:「大王還要求什麼呢?再一次給他們恩惠而不報答我們,他們的百姓必定離心,離心以後再去攻打,那時他已失去了群眾,所以必定失敗。」秦穆公回頭又同百裡奚說:「愛卿,你覺得呢?」百裡奚說:「大王,天災流行,總會在各國交替發生的,說不定哪一天就降臨到我們國家,救災恤鄰,這是正道,按正道辦事會有福祿的。」只有丕豹不同意給晉國接濟,並自告奮勇領兵伐晉。秦穆公認為子桑和百裡奚說的有理,還勸丕豹說:「晉君的確可惡,但老百姓無罪,還是救濟為好啊。」於是,秦國的送糧船從秦都雍(現陝西鳳翔縣南)到晉都降(現山西翼城縣東),途經渭河、黃河到汾河,最後轉入澮河,接連不斷,浩浩蕩蕩。這一事件歷史上稱為「泛舟之役」。碰巧,第二年,秦國發生了饑荒,秦穆公向晉國派出使者,請求購買糧食。可是萬萬沒想到,被晉國拒絕了。
不過,晉國也有正直的大臣,大夫慶鄭堅決反對晉君的決定,說:「背棄恩惠就沒有親人;幸災樂禍就是不仁;貪圖所愛惜的東西就是不祥;使鄰國憤怒就是不義。這四種道德都丟掉了,還有什麼可以用來保衛國家的安全呢?」大夫虢射支持晉君的決定,不同意救濟秦國,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們已經因為不如約割城給秦國而得罪了他們,傷了和氣,現在這些小惠小恩已無法彌補了。」慶鄭說:「丟掉信用,背棄鄰國,有了患難誰來周濟?沒有信用,災難就會降臨;失去了外援就必然滅亡,這是天理。」虢射說:「就是現在給糧食,怨恨也不會有所減少,反而使敵國增強了實力,那還不如不給。」慶鄭說:「背棄恩惠,幸災樂禍,是百姓所唾棄的。親近的人尚且會因此結下仇恨,更何況對方還與我們有隔閡?」慶鄭越說越激動,正要繼續說下去,晉君早就聽煩了,說:「不給就是不給,不要再吵了!」慶鄭既失望又不甘心,生氣地對晉君說:「你會後悔的!」
就這樣,晉國硬是沒有接濟秦國,因此引發了與秦國的一場戰爭。
成語感悟:
這一成語現在指鄰國和鄰居間有互相幫助的義務。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在自身抗擊疫情的同時還積極向其他國家提供幫助,在當今社會正是對「救災恤鄰」這一成語最好的詮釋。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