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清朝,可能你會想到「嘉定三日、揚州屠城,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專制集權」、「文字獄」、「閉關鎖國」、「鴉片戰爭」、「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等種種劣跡和恥辱,這讓我們對清朝的評價,多定格於負面,甚至提起清朝便義憤填膺,恨不得再回到清朝去「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者,亦不鮮見。
這並不是奇怪之事,漢民族曾今的輝煌和大漢族主義的思想,讓我們有時難以用平等的觀念來對待所謂的異族統治,況且曾今的恥辱,還過去不遠。還有人會說,要是大明不絕,中國會何其輝煌,恐怕早日稱雄世界了。那麼,我們就從大明說起,看看清朝該不該總得到人們的一味批判。
明朝是漢民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朱元璋從一個貧農,歷經艱難成為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何其難得和偉大。到了永樂盛世,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揚大明國威於世界,驅蒙元胡虜於漠北,百業興盛,國泰民安,好一派盛世景象。
然而明朝的缺點,其實也從一開始就凸顯出來。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明王朝的專制和封閉。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了封建王朝一直保留的丞相制度,改為六部分權以便皇帝總覽朝政。為了皇太孫朱允炆能坐穩江山,朱元璋對於功臣,甚至許多無辜者,實行無差別的屠戮。
但老朱畢竟失算,「清君側」的燕王朱棣,不念侄兒的寬容,不願做周公,硬是從侄兒手中奪過江山,成為後世頌揚的永樂皇帝。朱棣有其父的雄才偉略,但在殘忍專制方面,更甚於其父。滅大儒方孝孺十族,對阻擋他稱帝的名將鐵鉉女兒發配教坊司等殘忍之極的事跡,讓大明從一開始就籠罩在恐怖氣氛中。所以有明一代,文人士大夫總體上是沒有多少尊嚴和獨立人格的。
明朝的封閉,從永樂朝鄭和下西洋之後,就愈演愈烈。就是被後人稱頌的鄭和下西洋,其實也不是明王朝主動與世界交往的初衷,更多的是宣揚國威,求得萬國來朝,還有尋找建文帝的意圖。所以,這種不計成本的炫富式交往,便伴隨著永樂盛世的結束而結束。後來的大明,多數時候繼續奉行朱元璋時候的以農為本國策,大力打壓工商業,限制海外貿易。因此「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王朝,到了明末時,就連中華本來非常先進的火器,也要學習希望殖民者的技術,才能勉強對付八旗勁旅。
明王朝雖然對底層農民總體不錯,但似乎更惠顧朱家子弟,畢竟天下是朱家人的天下。到了明末,天災人禍讓百姓在死亡線掙扎時,皇族子弟卻仍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既不關心百姓死活,也不關心朝廷安危,空耗財政,掏空了大明,也讓大明失了人心。所以李自成振臂一呼,天下百姓紛紛響應,曾今輝煌的大明,終於讓農民起義葬送。要不然,僅憑綜合實力遠遜與大明的後金,遠沒有推翻明王朝的能力。
大明享國276年,歷經十六帝,然有為之君卻並不多,而懶惰、昏庸之輩卻輩出,奇葩皇帝一個接一個,所以大明亡國,罪不全在崇禎。
同為漢族政權,宋朝和明朝相比,從疆域遼闊和民族威望來看,宋不及明,而從經濟發展和文化繁盛來說,則明不及宋。
清朝作為一個從明朝手中接過江山的「異族」統治下的封建王朝,其實它在許多方面,完全是大明的模板複製。滿族深知在文化方面不及漢族,為了在中原王朝站穩腳跟並延續統治,幾乎照搬漢族文化,並大力繼承和弘揚漢民族文化。明清幾乎有相同的治國思想,這不僅體現在在官制、禮儀等方面,而且同樣體現在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方面。所以她和明朝同樣以農為本、閉關鎖國,但可悲的是,清朝趕在了世界大變革的歷史潮流上,農業文明最終敗給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因此才有了一些列喪權辱國的悲慘。
那麼,如果換成大明,換成其它漢族統治的朝代,中國就一定能戰勝西方列強嗎?答案是否定的。熟悉晚清史的人都知道,許多時候,清朝與西方列強的無數次交鋒,有時並不全是將士不用命,武器不先進,而根本上,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趕不上雖然唯利是圖、但當時的確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幾千年的歷史中,中華從來沒有遭遇這種情況,很多時候,我們是領先世界的。所以,清朝之敗,是處於腐朽期的封建時代敗給了資本主義時代,歷經清末之悲慘,中華才真正從盛世迷夢覺醒,才沒有繼續出現下一個封建王朝。
有人會說,如果是明代,可能會提前進入工業革命,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這樣中華仍然無敵於天下。我認為這仍然是大漢族主義思想,並沒有從客觀事實出發。明末的專制,並不亞於清末,如果明朝足夠開放,怎麼會有因為「片板不許下海」的國策,導致過不下去的沿海居民,與日本浪人、海盜等聯合起來成為倭寇的歷史,怎麼會有明末面對災荒卻拿不出賑災銀子,以致天下流民四起的局面?
所以,作為努力學習明朝,又吸取明亡教訓的清朝,它的悲劇,本質上不是滿族統治的悲劇。因為滿族也是中華大家庭的一員,就像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一樣,在歷史發展給予他們機遇的時候,也有入主中華的權利。我們若一味罵清朝,表面上是罵滿族,其實是罵走到末路的封建專制。
那麼,在理解了清朝之悲的原因後,我們再回過頭看看,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除了帶給我們苦難記憶和悲痛憤慨外,有沒有值得稱讚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遼闊的疆域,奠定現在中華版圖基礎
清朝疆域全勝時,東至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西至帕米爾高原,南至曾母暗沙,北至薩彥嶺,面積1316平方公裡。到1908年清朝將近滅亡時,國土面積還有1135平方公裡。這不僅超過了明朝,也超過了全勝時的唐朝。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新疆、西藏、蒙古、臺灣在清朝時候,再也不是藩屬國,而是實實在在由中央管轄。比如新疆,在清以前的大一統王朝,都是處於半獨立狀態,只要稍有機會,它們便脫離中央政府的管轄。
而到了清朝,經過康熙、雍正、乾隆的多次徵伐,新疆完全成為中華版圖的一部分,再沒有什麼大的變動。清末阿古柏在沙皇俄國挑唆下試圖獨立,左宗棠在朝廷支持下再次平定新疆,解除了西北邊患。
對於蒙古,明朝和蒙古是一種既對立,又融合的關係,但本質上是兩個政權。所以洪武大帝朱元璋、永樂皇帝遠徵塞北來驅逐蒙古,歷代修築長城來阻擋蒙古南下,但終不能消除北部邊患,才有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清朝不修長城,但卻採用打壓和聯姻相結合的方法,讓蒙古完全歸屬於中央政府的統治,並成為捍衛北部邊疆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從某種意義上說,的確是一種進步。
對於西藏,清政府不僅確定對西藏的實際統治地位,而且用設置駐藏達臣、冊封藏族傳世活佛的方式來管理西藏,加強了西藏對中央政府的認同感。
另外,康熙帝收服臺灣,把臺灣和澎湖列島等附屬島嶼納入清朝版圖,避免了臺灣與大陸的分裂。
二、對邊疆的開發和民族關係的進一步融洽
清朝對「三北」——東北、正北、西北的開發,對鞏固邊防和促進民族融合有突出貢獻。遼河流域的開發,經過清太祖努爾哈赤到清朝歷代皇帝的努力,使得東北邊疆不再成為蠻荒之地。正北蒙古地區在明代時動亂不已,但清朝對蒙古問題卻採用了和明代不一樣的方式,在這裡大力發展貿易交往,所以北疆的開發力度更快。新疆問題在清朝得到本質性解決。朝廷在平定新疆叛亂後,大量屯墾戍邊,發展經濟,使新疆越來越安定。
清朝本是少數民族統治,所以基本上對各民族一視同仁,並沒有歷代漢族王朝視少數民族為蠻夷的通病,也沒有把少數民族自主隔絕與中華之外。所以,清代雖然沒有長城,但並沒有多少次蒙古進軍中原的困境,更沒有「土木堡之變」和蒙古兵臨北京城下的悲涼。反而使蒙古更加親近中央政府,與中央政府融為一體。乾隆時土爾扈特部不堪仍受沙俄的殘暴統治,不遠萬裡來歸,受到乾隆的熱情歡迎和妥善安置,更成為歷史佳話。
對於西南少數民族,清王朝在雍正四年(1726年)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使西南少數民族的自治權進一步削弱,提高了中原政府的影響力,促進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民族關係進一步融洽。
清朝的邊疆政策和民族政策,有點類似於唐太宗對少數民族的政策——不把他們排斥與中華之外,而是當成中華的一部分。
三、人口大幅增加,農耕土地進一步開發
人口的多寡是封建時代國家興盛的代表。清朝歷代統治者,尤其是康雍乾時代,由於重視鼓勵墾荒、興修水利、賑災減災,且賦稅相對較輕,再加上「攤丁入畝」等政策的實施,「番薯」等糧食品種的引進,使得人口大幅增加。道光年間,清朝人口猛增,達到四億,這在封建時代是一個不可想像的人口數字。與人口增加相伴隨的,是許多原先沒有得到開發的土地被進一步開墾,農業土地面積進一步增加。這為清代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勞動力基礎。
四、文化進一步發展
提起文化發展,許多人會說,清朝搞文字獄,怎麼會是文化發展呢?其實不然,搞文字獄,就像明朝搞胡惟庸案、藍玉案、設立東廠和西廠,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秦朝搞「焚書坑儒」的做法一樣,其本質是加強專制集權,是封建時代的通病,並不是清朝的獨創。清朝入主中原後,雖然為了迫使漢族接受其統治,實行過殘酷的鎮壓,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對於中原文化,更多是傳承和發展。
清朝並沒有實行文化獨裁,更多的是主動學習漢文化,融合其它民族文化。清朝沒有向各族強制推行自己的語言、宗教,漢文化、蒙文化、伊斯蘭文化、藏文化都得到傳承和發展,就是中央,也實行滿漢雙語。清朝編修《全唐詩》、《全唐文》、《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更是推崇中華傳統文化的鐵證。清代的《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一樣,都是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御製五體清文鑑》,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四大文明古國中,在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已經被滅絕或改造後,中華文化能一直綿延至今,清朝這個「異族」統治者並沒有做出讓我們遺憾的事。清朝的戲曲、小說在明代基礎上更加興盛,詩詞方面的成就雖然不及唐宋,但也並不亞於明朝,尤其是詞,在宋以後已不興盛的情況下,清代卻出現納蘭性德等優秀詞人,也是清代的一個亮點。清朝建築藝術是歷代的集大成,這不僅表現在故宮等建築上,也表現在圓明園、頤和園等皇家園林的建築上,這些建築,不僅有東方藝術的成就,也融合了西方的技術。
五、清朝其他方面的亮點
1、清朝英傑人物輩出
努爾哈赤、康熙、雍正、乾隆、施琅、曾國藩、左宗棠等,是中華有名的政治家或軍事家。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是有名的思想家,納蘭性德、曹雪芹、蒲松齡、吳敬梓、袁枚、龔自珍等是有名的文學家。
2、清朝雖處處打壓漢族知識分子,但卻仍然重用漢臣
在清朝與明朝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等先後投向清朝,對於我們漢民族來說,他們是敗類,是懦夫,但他們投降清朝後,卻得到了重用,多數得以善終。吳三桂要不是自己作死,也不會身敗名裂。再比如攻下臺灣的施琅、平定太平太國後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都能得以善終。
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留給我們太多傷痛的回憶,甚至恥辱,但這其實並不全是清之過。中華文明是古老的文明,也是早熟的文明,當西方仍處於蒙昧時,進入唐宋的中國,已經到達封建時代的頂點,但歷史發展有時看起來並沒有規律,中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強大的韌性,以及中華多民族的歷史現實,讓它縱然孕育變革的苗頭時,並不一定會馬上走向變革。但畢竟已到達頂點,所以後來的封建朝代,要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或許就會從頂點走向偏執,明清就是如此。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清朝的終結,不僅是一個王朝的終結,更是一種制度的終結,只不過清朝恰好趕上了,才如此顯眼。所以,對於清朝這樣一個將近三百年歷史,最後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我們在銘記它的歷史教訓時,也不能完全將它的貢獻拋在一邊,這或許是我們對歷史更客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