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個不該總遭批判的大一統王朝

2020-12-22 還是陽關雪

提起清朝,可能你會想到「嘉定三日、揚州屠城,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專制集權」、「文字獄」、「閉關鎖國」、「鴉片戰爭」、「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等種種劣跡和恥辱,這讓我們對清朝的評價,多定格於負面,甚至提起清朝便義憤填膺,恨不得再回到清朝去「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者,亦不鮮見。

這並不是奇怪之事,漢民族曾今的輝煌和大漢族主義的思想,讓我們有時難以用平等的觀念來對待所謂的異族統治,況且曾今的恥辱,還過去不遠。還有人會說,要是大明不絕,中國會何其輝煌,恐怕早日稱雄世界了。那麼,我們就從大明說起,看看清朝該不該總得到人們的一味批判。

明朝是漢民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朱元璋從一個貧農,歷經艱難成為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何其難得和偉大。到了永樂盛世,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揚大明國威於世界,驅蒙元胡虜於漠北,百業興盛,國泰民安,好一派盛世景象。

然而明朝的缺點,其實也從一開始就凸顯出來。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明王朝的專制和封閉。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了封建王朝一直保留的丞相制度,改為六部分權以便皇帝總覽朝政。為了皇太孫朱允炆能坐穩江山,朱元璋對於功臣,甚至許多無辜者,實行無差別的屠戮。

但老朱畢竟失算,「清君側」的燕王朱棣,不念侄兒的寬容,不願做周公,硬是從侄兒手中奪過江山,成為後世頌揚的永樂皇帝。朱棣有其父的雄才偉略,但在殘忍專制方面,更甚於其父。滅大儒方孝孺十族,對阻擋他稱帝的名將鐵鉉女兒發配教坊司等殘忍之極的事跡,讓大明從一開始就籠罩在恐怖氣氛中。所以有明一代,文人士大夫總體上是沒有多少尊嚴和獨立人格的。

明朝的封閉,從永樂朝鄭和下西洋之後,就愈演愈烈。就是被後人稱頌的鄭和下西洋,其實也不是明王朝主動與世界交往的初衷,更多的是宣揚國威,求得萬國來朝,還有尋找建文帝的意圖。所以,這種不計成本的炫富式交往,便伴隨著永樂盛世的結束而結束。後來的大明,多數時候繼續奉行朱元璋時候的以農為本國策,大力打壓工商業,限制海外貿易。因此「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王朝,到了明末時,就連中華本來非常先進的火器,也要學習希望殖民者的技術,才能勉強對付八旗勁旅。

明王朝雖然對底層農民總體不錯,但似乎更惠顧朱家子弟,畢竟天下是朱家人的天下。到了明末,天災人禍讓百姓在死亡線掙扎時,皇族子弟卻仍然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既不關心百姓死活,也不關心朝廷安危,空耗財政,掏空了大明,也讓大明失了人心。所以李自成振臂一呼,天下百姓紛紛響應,曾今輝煌的大明,終於讓農民起義葬送。要不然,僅憑綜合實力遠遜與大明的後金,遠沒有推翻明王朝的能力。

大明享國276年,歷經十六帝,然有為之君卻並不多,而懶惰、昏庸之輩卻輩出,奇葩皇帝一個接一個,所以大明亡國,罪不全在崇禎。

同為漢族政權,宋朝和明朝相比,從疆域遼闊和民族威望來看,宋不及明,而從經濟發展和文化繁盛來說,則明不及宋。

清朝作為一個從明朝手中接過江山的「異族」統治下的封建王朝,其實它在許多方面,完全是大明的模板複製。滿族深知在文化方面不及漢族,為了在中原王朝站穩腳跟並延續統治,幾乎照搬漢族文化,並大力繼承和弘揚漢民族文化。明清幾乎有相同的治國思想,這不僅體現在在官制、禮儀等方面,而且同樣體現在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方面。所以她和明朝同樣以農為本、閉關鎖國,但可悲的是,清朝趕在了世界大變革的歷史潮流上,農業文明最終敗給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因此才有了一些列喪權辱國的悲慘。

那麼,如果換成大明,換成其它漢族統治的朝代,中國就一定能戰勝西方列強嗎?答案是否定的。熟悉晚清史的人都知道,許多時候,清朝與西方列強的無數次交鋒,有時並不全是將士不用命,武器不先進,而根本上,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趕不上雖然唯利是圖、但當時的確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幾千年的歷史中,中華從來沒有遭遇這種情況,很多時候,我們是領先世界的。所以,清朝之敗,是處於腐朽期的封建時代敗給了資本主義時代,歷經清末之悲慘,中華才真正從盛世迷夢覺醒,才沒有繼續出現下一個封建王朝。

有人會說,如果是明代,可能會提前進入工業革命,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這樣中華仍然無敵於天下。我認為這仍然是大漢族主義思想,並沒有從客觀事實出發。明末的專制,並不亞於清末,如果明朝足夠開放,怎麼會有因為「片板不許下海」的國策,導致過不下去的沿海居民,與日本浪人、海盜等聯合起來成為倭寇的歷史,怎麼會有明末面對災荒卻拿不出賑災銀子,以致天下流民四起的局面?

所以,作為努力學習明朝,又吸取明亡教訓的清朝,它的悲劇,本質上不是滿族統治的悲劇。因為滿族也是中華大家庭的一員,就像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一樣,在歷史發展給予他們機遇的時候,也有入主中華的權利。我們若一味罵清朝,表面上是罵滿族,其實是罵走到末路的封建專制。

那麼,在理解了清朝之悲的原因後,我們再回過頭看看,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除了帶給我們苦難記憶和悲痛憤慨外,有沒有值得稱讚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遼闊的疆域,奠定現在中華版圖基礎

清朝疆域全勝時,東至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西至帕米爾高原,南至曾母暗沙,北至薩彥嶺,面積1316平方公裡。到1908年清朝將近滅亡時,國土面積還有1135平方公裡。這不僅超過了明朝,也超過了全勝時的唐朝。而且,最難能可貴的是,新疆、西藏、蒙古、臺灣在清朝時候,再也不是藩屬國,而是實實在在由中央管轄。比如新疆,在清以前的大一統王朝,都是處於半獨立狀態,只要稍有機會,它們便脫離中央政府的管轄。

而到了清朝,經過康熙、雍正、乾隆的多次徵伐,新疆完全成為中華版圖的一部分,再沒有什麼大的變動。清末阿古柏在沙皇俄國挑唆下試圖獨立,左宗棠在朝廷支持下再次平定新疆,解除了西北邊患。

對於蒙古,明朝和蒙古是一種既對立,又融合的關係,但本質上是兩個政權。所以洪武大帝朱元璋、永樂皇帝遠徵塞北來驅逐蒙古,歷代修築長城來阻擋蒙古南下,但終不能消除北部邊患,才有了後來的「土木堡之變」。清朝不修長城,但卻採用打壓和聯姻相結合的方法,讓蒙古完全歸屬於中央政府的統治,並成為捍衛北部邊疆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從某種意義上說,的確是一種進步。

對於西藏,清政府不僅確定對西藏的實際統治地位,而且用設置駐藏達臣、冊封藏族傳世活佛的方式來管理西藏,加強了西藏對中央政府的認同感。

另外,康熙帝收服臺灣,把臺灣和澎湖列島等附屬島嶼納入清朝版圖,避免了臺灣與大陸的分裂。

二、對邊疆的開發和民族關係的進一步融洽

清朝對「三北」——東北、正北、西北的開發,對鞏固邊防和促進民族融合有突出貢獻。遼河流域的開發,經過清太祖努爾哈赤到清朝歷代皇帝的努力,使得東北邊疆不再成為蠻荒之地。正北蒙古地區在明代時動亂不已,但清朝對蒙古問題卻採用了和明代不一樣的方式,在這裡大力發展貿易交往,所以北疆的開發力度更快。新疆問題在清朝得到本質性解決。朝廷在平定新疆叛亂後,大量屯墾戍邊,發展經濟,使新疆越來越安定。

清朝本是少數民族統治,所以基本上對各民族一視同仁,並沒有歷代漢族王朝視少數民族為蠻夷的通病,也沒有把少數民族自主隔絕與中華之外。所以,清代雖然沒有長城,但並沒有多少次蒙古進軍中原的困境,更沒有「土木堡之變」和蒙古兵臨北京城下的悲涼。反而使蒙古更加親近中央政府,與中央政府融為一體。乾隆時土爾扈特部不堪仍受沙俄的殘暴統治,不遠萬裡來歸,受到乾隆的熱情歡迎和妥善安置,更成為歷史佳話。

對於西南少數民族,清王朝在雍正四年(1726年)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使西南少數民族的自治權進一步削弱,提高了中原政府的影響力,促進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民族關係進一步融洽。

清朝的邊疆政策和民族政策,有點類似於唐太宗對少數民族的政策——不把他們排斥與中華之外,而是當成中華的一部分。

三、人口大幅增加,農耕土地進一步開發

人口的多寡是封建時代國家興盛的代表。清朝歷代統治者,尤其是康雍乾時代,由於重視鼓勵墾荒、興修水利、賑災減災,且賦稅相對較輕,再加上「攤丁入畝」等政策的實施,「番薯」等糧食品種的引進,使得人口大幅增加。道光年間,清朝人口猛增,達到四億,這在封建時代是一個不可想像的人口數字。與人口增加相伴隨的,是許多原先沒有得到開發的土地被進一步開墾,農業土地面積進一步增加。這為清代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勞動力基礎。

四、文化進一步發展

提起文化發展,許多人會說,清朝搞文字獄,怎麼會是文化發展呢?其實不然,搞文字獄,就像明朝搞胡惟庸案、藍玉案、設立東廠和西廠,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秦朝搞「焚書坑儒」的做法一樣,其本質是加強專制集權,是封建時代的通病,並不是清朝的獨創。清朝入主中原後,雖然為了迫使漢族接受其統治,實行過殘酷的鎮壓,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對於中原文化,更多是傳承和發展。

清朝並沒有實行文化獨裁,更多的是主動學習漢文化,融合其它民族文化。清朝沒有向各族強制推行自己的語言、宗教,漢文化、蒙文化、伊斯蘭文化、藏文化都得到傳承和發展,就是中央,也實行滿漢雙語。清朝編修《全唐詩》、《全唐文》、《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更是推崇中華傳統文化的鐵證。清代的《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一樣,都是那個時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御製五體清文鑑》,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四大文明古國中,在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已經被滅絕或改造後,中華文化能一直綿延至今,清朝這個「異族」統治者並沒有做出讓我們遺憾的事。清朝的戲曲、小說在明代基礎上更加興盛,詩詞方面的成就雖然不及唐宋,但也並不亞於明朝,尤其是詞,在宋以後已不興盛的情況下,清代卻出現納蘭性德等優秀詞人,也是清代的一個亮點。清朝建築藝術是歷代的集大成,這不僅表現在故宮等建築上,也表現在圓明園、頤和園等皇家園林的建築上,這些建築,不僅有東方藝術的成就,也融合了西方的技術。

五、清朝其他方面的亮點

1、清朝英傑人物輩出

努爾哈赤、康熙、雍正、乾隆、施琅、曾國藩、左宗棠等,是中華有名的政治家或軍事家。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是有名的思想家,納蘭性德、曹雪芹、蒲松齡、吳敬梓、袁枚、龔自珍等是有名的文學家。

2、清朝雖處處打壓漢族知識分子,但卻仍然重用漢臣

在清朝與明朝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等先後投向清朝,對於我們漢民族來說,他們是敗類,是懦夫,但他們投降清朝後,卻得到了重用,多數得以善終。吳三桂要不是自己作死,也不會身敗名裂。再比如攻下臺灣的施琅、平定太平太國後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都能得以善終。

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留給我們太多傷痛的回憶,甚至恥辱,但這其實並不全是清之過。中華文明是古老的文明,也是早熟的文明,當西方仍處於蒙昧時,進入唐宋的中國,已經到達封建時代的頂點,但歷史發展有時看起來並沒有規律,中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強大的韌性,以及中華多民族的歷史現實,讓它縱然孕育變革的苗頭時,並不一定會馬上走向變革。但畢竟已到達頂點,所以後來的封建朝代,要繼續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或許就會從頂點走向偏執,明清就是如此。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清朝的終結,不僅是一個王朝的終結,更是一種制度的終結,只不過清朝恰好趕上了,才如此顯眼。所以,對於清朝這樣一個將近三百年歷史,最後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我們在銘記它的歷史教訓時,也不能完全將它的貢獻拋在一邊,這或許是我們對歷史更客觀的態度。

相關焦點

  • 「悠拉悠漫畫029」大一統王朝迎春歡樂圖九枚,奇葩古人過年記
    ​這是我春節期間畫的一個大一統王朝過年系列,數了數,正好湊個九宮格。之前一張一張的在微頭條發過,現在修改整理後一起發出。新春快樂,一起加油,抗擊病毒。:晉朝人的春節竹林七賢F7天團直播ing,飯圈粉絲們還不趕緊來打call嘛飯圈女孩:「各位大大們,你們真的不冷嗎?」
  •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統一中國都用了多久?保持統一的局面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上共有八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分別是秦、漢、晉、隋、唐、元、明、清。大一統王朝簡史一、秦朝西周孝王時期,贏氏祖先秦非子因養馬有功,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封地於秦邑,這就是秦國的由來。到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因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自此,秦朝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 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為何沒有一個能夠決定自己接班人?
    數遍中國古代所有大一統王朝,漢唐宋明清,再加上2個短命的一統王朝,二世而亡的秦和隋,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一個歷史規律,那就是開國皇帝的接班人,必然經歷了一番慘烈的鬥爭,這個過程伴隨了無數的陰謀和詭計,數不清的人頭落地,帝國的二代皇帝們,登上大位時沾滿的鮮血,一點也不比開國皇帝少。
  • 印度數千年歷史三個大一統朝代: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王朝
    ,也就沒有大一統朝代。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朝代是主流思想,有大秦王朝、西漢王朝、東漢王朝、西晉王朝、大隋王朝、大唐王朝、大元王朝、大明王朝、大清王朝,一共九個大一統朝代,而中國歷史所說的九個大一統朝代的疆域,很多都比現代中國的版圖小,所以現代中國的版圖不是判定是否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標準,而是統一黃河和長江流域的疆域,且基本覆蓋現代中國的版圖為標準。
  • 盤點歷朝皇帝大一統中國所花的時間
    盤點歷朝皇帝大一統中國所花的時間中國自秦始皇大一統以來,一共出現了九個大王朝,除此之外,還有五十幾個小王朝,而今天帶給大家的是這九大王朝統一全國所花費的時間。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共兩帝一王,國祚共十四年。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區分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秦國原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到秦始皇繼位後,於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攻滅關東六國,完成華夏大一統,後北擊匈奴、南並百越,建立中國空前遼闊的王朝。
  • 中國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清朝,清朝禁衛軍的興衰你了解多少?
    清朝是北方遊牧民族再次入主中原而建立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王朝。清朝在許多方面都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因而明清被後人並稱。但是清朝在武備制度上保留了本民族的特點,禁衛系統與明朝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較明朝更具有系統上的完整性和運作上的規範性。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對此,有學者概括為:「中國古代由眾多民族發展、確立為統一國家的過程,也就是『大一統』與『夏夷之防』矛盾對立統一的過程。」並指出:「2000年間,歷代關於民族問題有過種種議論與對策,時移勢異,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總離不開在『大一統』思想主導下強調『夏夷有別』。」1在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發展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過程中,「大一統」思想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政治思想體系,逐漸發展為中華整體的觀念。
  • 從秦朝三十六郡,到清朝十八省,哪個王朝對中國版圖貢獻最大?
    秦朝是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這個區域便是「秦朝三十六郡」,是漢族的中央生活區域。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滅亡,它對中國的疆域貢獻主要是統一六國。秦國能從一個養馬之國變成統一天下的秦帝國,就足以說明它的偉大,不管後世的儒家們如何的貶低它,如何的說他殘暴與野蠻,它始終都是我們漢族最偉大的王朝之一。因為它的存在,我們漢族才有了勇武的血脈,因為它的存在,我們才能夠叫華夏民族,因它的存在,我們才能傲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 清朝滅亡後,皇室一族為何不學元朝逃回北方?原因有2個方面
    在古代時期,大部分的王朝都是由漢人統治的。但是在大一統的王朝中,還有兩個特殊的朝代,是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權,這就是元朝和清朝。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歷時九十八年。
  • 清朝皇帝順序和各個皇帝的詳細簡介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享國268年。在這268年裡,從努爾哈赤到末代皇帝溥儀,先後有十二位帝王統治這個泱泱大國,小編認為,無論是哪一位皇帝,都有他的歷史使命,哪怕是溥儀,也有他註定的使命。
  • 清朝12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如何排名呢?
    清朝歷十一世共十二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 至於清太宗皇太極,則是一個被特別特別嚴重低估的清朝皇帝。 他在位期間對外降服漠南蒙古和徵服朝鮮,對內是大刀闊斧的改革,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不只是將國號改為「大清」,更是將後金這個統治鬆散的汗國,開始走上中央集權之路,成為帝制集權國家。
  • 為什麼清朝有三個「祖」呢?你知道都是誰嗎
    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登基以後,不只是改國號為「大清」,還使這個國家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變,是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清朝成為一個集權式帝國,並且是統一關外,降服蒙古諸部和朝鮮李氏王朝,所以認真來說清朝的開國皇帝是清太宗皇太極。
  • 中國2000年封建王朝簡史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一統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秦朝。後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秦朝疆域面積達340萬平方公裡,人口2500萬至3000萬之間。公元前207年繼位僅46天的子嬰投降於劉邦。至此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覆滅,享國僅十五年,共傳三世。
  • 清朝一清官,死後家裡就留了8兩銀子,為何康熙還要罵他可恥?
    中國古代的傳統制度是由秦始皇開創的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在這種制度之下,由統治階級一手組建的朝廷,是全國最高權力機構。由於古代特殊的思想和制度,導致那時候的朝廷與現在的民主政府有很大差距,與現代的公務員是人民公僕不同,古代的官員是老百姓的主子,老百姓的勞動成果最後都要上交給朝廷。
  • 歷史上遺禍千年的大一統王朝,享國155年卻讓中華當了300年亡國奴
    說起大一統朝代,都會讓人想到開國君主統領軍隊推翻前朝登上皇位的英姿,所謂橫掃六合,振長策而御宇內的霸氣。但是有個朝代卻是靠反叛主家,以主家之勢鯨吞四海,達到大一統,但是倒行逆施卻遺禍千年,享國155年卻讓中華當了300年亡國奴!
  • 清朝制服蒙古真因藏傳佛教?
    那就是,清朝統治者,用藏傳佛教作為手段,擴大宗教影響力,讓蒙古人各個當起了喇嘛一個個都不結婚,最後人口大跌,失去了人口基數,曾經武力橫絕天的蒙古,再也弄不起烽煙。(成吉思汗不服)這真的是,典型因果扭曲下歷史虛無主義體現,至於原因嗎也很簡單!
  •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國土面積竟然這麼大!
    據史籍記載,清朝的國土面積為1316萬平方公裡。可見清朝雖然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是國土面積不容小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算是清朝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 清朝的開國皇帝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
    那麼努爾哈赤為何就成為了清朝開國皇帝呢,其實主要是因為滿漢之分的政治原因罷了。接下來宋安之來說道說道。努爾哈赤時代雖然建立後金政權,但更多是蒙古大汗那般的存在,當時被稱呼為大汗,而且不只是沒有中央集權反而是分散力量,比如說努爾哈赤死後留下的四貝勒當政格局,而努爾哈赤死後很多年也被稱之為先汗,甚至都沒有諡號。
  • 歷史大一統王朝的二代定律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 1、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
  • 明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推翻前朝的朝代,這個說法對不對?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王朝,歷十二世十六帝,國祚276年,在今天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具有爭議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