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看過這樣的段子,說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結束後,在京城某倉庫發現一批封存了200多年的火器,這批火器是明朝末年製造的,文章中稱,其中有的竟比英軍的還先進。
其實,但凡對火藥武器發展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是絕不可能的,且不說這兩百年間歐洲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火藥武器突飛猛進,早已非17世紀之初可比。即使把時間調回更早的明代,中國的火器依然落後於西方。
有關明朝火器發展的研究文章很多,我想用通俗的說法,用3篇文章給大家分享,明朝的火器究竟都有哪些,在世界範圍內,處於何種狀態,明朝中後期,傳入的佛郎機、紅夷大炮、火繩槍的背後故事。
袁崇煥使用過的火器:紅夷大炮和「萬人敵」
明朝的火器分為二大類。第一類是用手持點放的火銃和鳥銃,其形體和口徑都較小,一般筒內裝填鉛彈和鐵彈等物,其射程僅數十步至二百步。
第二類是安裝在架座上發射的口徑和形體都很大的火炮,也包括一些大型的火銃。多數筒內裝填石、鉛、鐵等物,俗稱"實心彈",少數則裝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數百步至二三裡距離,主要用於守寨和攻城,也用於野戰、水戰和海戰。
明代的海船製造已經相當的發達,海船上就裝備了這些火器。明末年間,抗清名將鄭成功率水師海船收復臺灣,就用這些武器痛擊了荷蘭殖民者。
明末,在寧遠之戰中,一戰成名的袁崇煥,在痛擊後金軍的過程中,還使用了兩種赫赫有名的火器,一種是紅夷大炮,一種是「萬人敵」炸彈。
紅夷大炮是在明朝中後期傳入中國,其原型是歐洲在1600年前後製造的艦用長炮,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對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環節。
依據當時西方同類型炮數據,寧遠之戰所用的這一批紅夷大炮,有效射程為500米以上,最大射程不到1.5公裡。後來,紅夷大炮又不斷改進,使有效射程達到1500米,最大射程到2.5公裡。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00-130毫米,重量在1噸以上。
「萬人敵」則是一種大型爆炸燃燒式武器,重約80斤,按《天工開物》的記載,「萬人敵」出現時間應當在天啟末至崇禎初。為了安全搬運,一般為木框內裝泥殼炸彈,可以算是早期的燒夷彈。另有棉被內卷稻草火藥亦名「萬人敵」。
詳細地說,這種火器是用泥製成的,周圍留有小孔的空心圓球,晾乾後裝填火藥,並摻入有毒物質。當敵人攻城時,點燃引信,拋到城下,火焰會四面噴射,並不斷旋轉,燒灼敵軍。因為它製作簡單,取材又方便,又有殺傷功能。
當這些燃燒性武器被明軍投擲下去,沾滿了火藥的棉被劇烈燃燒,「萬人敵」燃燒瓶劇烈爆炸,開始四處飄散,殺傷力非常強!
紅夷大炮和「萬人敵」都在寧遠之戰中有過恐怖的殺傷力,大家應該都很了解。
明朝初年:每百人的步兵中就有十名火銃手
那麼,明軍的火器水平如何?客觀說,在中國火器發展史上,明代的確算是鼎盛時期,但明軍的火器絕不是明代私史,以及現在的網文中吹噓的那樣神乎其神。
明朝在開國之初,就很重視火器的使用,朱元璋還專門成立了軍器局,用來生產冷熱兵器,而且規定「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太祖實錄》),當時在明軍的步兵部隊裡,每百人中就有十名火銃手。
從博物館陳列的火銃來看,洪武時期的大型火銃分兩種:一種為大型碗口銃,這種銃銃身短粗,銃筒為碗狀,藥室鼓起,推測用於拋射;一種為大型直筒狀火銃,銃身為直筒狀。
明初的火銃由前膛、藥室和尾銎三個部分組成,通常分為:單兵使用的手銃、戰船和關隘守備用的碗口銃、盞口銃及多管銃等。
其中手銃輕巧靈便,銃身細長,前膛呈圓筒形,內放彈丸,藥室呈球形隆起,室壁有火門,可安放火線點火,尾部中空,可安裝木柄,便於發射者手持。
碗口銃因銃口形狀而得名,基本構造與手銃類似,形體短粗,可容較多的彈丸。碗口銃尾銎(尾部)較寬大,發射時,可將銃身固定於木架上,通過調整下墊木塊改變射擊角度。
火銃在發射時,先把火藥從銃口裝進藥室,再塞入用木頭做成的馬子,用來封閉氣體,然後將石彈、鐵彈等實心彈丸裝入前膛,用火繩通過火門點火,點燃藥室裡的火藥,火藥燃燒生成大量的高溫氣體,就可以將前膛的彈丸推射出膛。
根據種類不同,火銃的射程在數十步至數百步不等,殺傷力巨大。當然,火銃也存在裝填費時、射擊精度低等明顯缺陷。
神機營:朱棣組建的的火器部隊
到了永樂八年(1410年),明軍遠徵交趾(今越南北部)時,明成祖還在京軍中組建了專門的槍炮部隊——神機營。
作為繼往開來,繼承朱元璋事業的明成祖朱棣,不管他的皇位是怎樣得來的,「清君側」也好,「篡位」也好,他沒有讓朱元璋失望,一生中文治武功,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黃沙百戰穿金甲,五次親徵漠北;博通天地,下詔編纂《永樂大典》。他成就了永樂朝的盛世圖景。
作為一名盛世帝王、軍事家,朱棣留給後世最寶貴的遺產是對戰法戰術的革新,誠如一篇文章中所言:「(朱棣)不愧為軍事史上從古典時代向近現代轉變的一代戰神。」其中,首屈一指的當屬神機營的創建。
神機營是明軍最早的獨立火器部隊。據《明史》記載:「至明成祖平交趾,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關於神機營設立的時間,史學界多年來爭論不休,一般認為早於永樂八年朱棣第一次遠徵蒙古之役。
根據《大明會典》的記載,神機營下編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個軍。中軍下編4個司,其餘各編3個司。神機營的營官提督,中軍和左右掖、左右哨的坐營官,都由兵部奏請朝廷,在公、侯、伯、都督、都指揮內挑選,或由內臣兼任。
在神機營中,還專門編有管理槍炮的官員監槍內臣,管理神機營中的神槍、快槍、單眼銃、手把銃、盞口炮、碗口炮、將軍炮、單飛神火箭、神機箭等神機火器。
這種獨立的槍炮部隊建制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明代中期以後,在北方的守邊明軍日益處於守勢,面對具有較強的野戰能力優勢的蒙古、後金遊牧民族,火器的使用使明軍作戰能力有所增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明軍野戰能力的不足。
仿製:從繳獲的佛郎機到列裝部隊
明代早期的火炮一般用銅鑄造,個別使用生鐵鑄造。萬曆時期,大臣葉夢熊主持發明出鍛造鐵炮。鍛造火炮炮筒呈直筒型,表面有多道炮箍,藥室鼓起或者不鼓起者均有之,炮尾端平,部分炮有炮耳。
▲ 佛朗機炮是15世紀時開始流行於歐洲的一種火炮,在明中期時傳入中國。
到了嘉靖年間,明王朝又從來華葡萄牙人那裡得到了佛郎機銃炮,並逐漸掌握了它的製法,使明軍的火器裝備水平又有了提高。
《明史》記載佛郎機炮:「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幹餘斤。小者百五十斤……以子銃五枚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
這種火炮的優點是以子銃預貯彈藥,不必臨時裝填,可加快發射速度。缺點是身管較短,和紅夷炮相比,不能有較遠的射程,在六七百米時命中率最高。
說起佛郎機的引進明朝之初,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
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一支由四艘帆船組成的護航艦隊護送下,葡萄牙派往中國的首位使臣皮雷斯抵達廣州。入港的時候,按照歐洲慣例,葡萄牙艦隊指揮官費爾南下令升旗鳴炮,以致被誤認為是要開炮滋事。經過一番煞費周折的解釋,中國官員方才疑雲漸消,但引起驚擾的葡船火炮卻受到中國方面的格外關注。
親歷其事的廣東官員顧應祥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正德間,予為廣東按察司僉事,時巡海副使汪鉉進表赴京,予帶管海道。驀有番船三隻至省城下,放銃三個,城中盡驚。」
這種令人震驚的歐洲火炮,因葡萄牙別稱佛郎機,也被人們叫作佛郎機,這就是流行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前期的歐洲早期後裝炮。
▲ 佛朗機炮與後來的紅衣大炮(前裝炮)結構不同,佛朗機炮是一種後裝滑膛加農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炮管、敞開式炮腹和子炮。
5年之後,1522年的8月,5艘葡萄牙艦船在珠江口外進行挑釁,被明軍擊敗,2艘艦船及20多門佛郎機炮被明軍繳獲。對佛郎機威猛火力印象深刻的廣東地方當局立即上奏嘉靖皇帝,請求「頒其(佛郎機)式於各邊,製造御虜」。朝廷準許。
之後,工部軍器局就製造出佛郎機銅銃32門,每門重約300斤,配有4個子銃。32門仿製的佛郎機銅銃,就發往明軍各邊試用,在佛郎機傳入明朝的不長時間裡,明廷已將其視作禦敵利器,仿製的佛郎機遂以極快的速度裝備北方明軍及沿海軍隊。
隨著先進的佛朗機炮、紅夷大炮,以及火繩槍的傳入,明軍傳統的火銃已經不再成為戰爭中的火器主角。(圖片來自網絡,歸原作者所有)
讀史使人明智,穿過歷史的長河,我們可以看到帝王將相的叱吒風雲,家國歷史的波瀾壯闊,普通人物的悲歡離合,那些生動的人物和細節,其實離我們並不遠!
下期請看:明軍的作戰利器為何在薩爾滸之戰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