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真超哈:清太宗皇太極組建的炮兵部隊

2020-12-12 風雲漫記

1627年,新即位的皇太極不相信西洋大炮之威力,親率四旗後金軍,圍攻錦州、寧遠,當時有私人著作《遼事述》云:「建洲兵(後金軍)十五萬攻錦州,城上炮火矢石,交加如雨,自辰至戌,集屍滿城下,至夜,乃退兵五裡。……建洲兵不得志於錦州,因而攻寧遠,參將彭替古以紅夷炮碎其營大帳房一座。」

一年之前,努爾哈赤圍攻寧遠,被袁崇煥指揮的紅夷大炮痛擊,後金軍損失慘重,努爾哈赤也鬱鬱而終。一年之後,不信邪的皇太極再次劍指寧遠,還是被明朝引進的無敵神器——紅夷大炮所擊退,而用紅夷大炮裝備起來的錦(州)寧(遠)防線,似乎成了後金軍隊無法徹底逾越的天塹。

▲ 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年),清朝的建立者,在位17年,年號天聰、崇德。圖為繪像

痛定思痛,皇太極認識到了火器使用的重要性,為了迅速補齊短板,對於明將孔有德、耿精忠及尚可喜率火器部隊前來投降,禮遇有加。

1634 年,在皇太極對各兵種進行「分辨名色」,制定統一名號時,稱孔有德和耿仲明所部為「天佑兵」,稱尚可喜所部為「天助兵」。1636 年,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時稱「三順王」。

這一系列的恩寵,就是為了使八旗軍迅速掌握火器、裝備部隊,其實早在1631年,努爾哈赤就組建了新的兵種——烏真超哈,即炮兵部隊,由佟養性統領。不久,這支部隊便在大凌河之戰中初露鋒芒。

往期閱讀:

明朝火器發展簡史:從神機營到佛郎機列裝部隊

薩爾滸之戰VS孤城寧遠:同樣部隊,不同的結局

01 佟養性:清朝首任「炮兵司令」

▲ 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至130毫米,重量在兩噸以上。1631年,後金在瀋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

在明朝天啟六年(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守城明軍的紅夷大炮一戰成名,在崇禎三年(1630年)的灤州之役中,明軍再度憑藉紅夷大炮攻城。這幾次戰敗,令皇太極對此種新式火器的威力有了深刻認識,迫切感到必須建立起自己的「炮兵部隊」。

在後金的歷史上,有一位將領叫佟養性,先輩居滿洲,後遷徙至撫順行商。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他與努爾哈赤暗通書信,密謀叛明降金。明朝查獲了這些書信,將佟養性逮捕入獄,但他越獄逃走,投奔了努爾哈赤,深受器重,並取宗女為妻,授二等副將世職,受命督造並執掌火炮,總理節制歸附的漢軍官民。

說起佟養性,有的研究者認為佟養性是滿族人而非漢族人,學界對佟養性的族屬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 包括佟養性在內的「佟氏是較早降金的漢人」; 另一種說法是,「一些女真人先世為明官吏,後人即在遼東世居,逐漸成為漢化程度很高的女真人,如遼東佟氏家庭」 。後一種說法比較合乎情理, 因為這種說法既指出了佟養性的滿族本源,同時又指出了他漢化程度較深的實際, 全面而準確。

八旗軍旗幟

清天聰五年(1631年),佟養性組織一批漢人軍匠成功仿製了第一門紅夷大炮,皇太極賜名「天佑助威大將軍」,並下諭佟養性:「凡漢人軍民一切事務付爾總理,各官悉聽爾節制。」

隨後,八旗軍組建了一個新的兵種——烏真超哈,烏真超哈是滿語音譯,字面意思為「重兵」。即炮兵部隊,由佟養性統領。不久,這支部隊便在大凌河之戰中初露鋒芒。

這一年的八月,八旗軍使用紅夷炮攻擊大凌河附近的明軍據點,炮擊的效果相當顯著,明軍各個據點均陸續投降或棄逃。到了十一月大凌河城中糧盡援絕,明將祖大壽不得已,率尚存的萬餘軍民請降。

02孔有德、耿精忠降清,給後金帶來的火炮長技

架設在城頭的紅夷大炮

在大凌河之戰中,後金軍不僅取得了勝利,更獲取了明軍所囤積的大量武器輜重,其中就包括紅夷炮2門和其它種類更多的火器。

受到輝煌戰果的激勵,後金更是認識到紅夷大炮的重要性「以是久圍大凌河克成厥功者,皆因上(皇太極)創造紅衣大將軍炮故也。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清太宗實錄》)

1633年,明朝叛軍孔有德、耿精忠,率士兵3600餘名投降後金,他們不僅帶去數門直接購自葡萄牙的紅夷大炮,同時也讓明軍一直引為不傳之秘的火炮操作瞄準技術外洩,令明軍不再能以紅夷炮作為克敵的獨門長技。

次年,明朝鎮守廣鹿島(今屬大連市長海縣)的副將尚可喜,也就是被袁崇煥斬殺的毛文龍的部下,也攜帶包括4門紅夷大炮在內的大量火器投降後金。

由於孔有德、耿精忠及尚可喜的到來,使得後金迅速跨越了引進紅夷火器技術的初始階段,短短數年之間,八旗軍的裝備水平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

短短數年之間,八旗軍的裝備水平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1640—1642 年,明清雙方展開了松錦大戰, 這是皇太極旨在消滅明朝關外最後一支勁旅,打通關寧錦防線的戰役。

這場戰役開始於清軍圍困錦州,結束於松山城被清兵攻陷,明軍主帥洪承疇被俘止。戰爭共經歷了兩年,明軍陣亡55780餘人,以慘敗告終,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3萬殘兵跟隨吳三桂退守孤城寧遠,

03 大規模整編之後的「漢軍八旗」

在決戰時刻,雙方都使用了紅夷大炮,明軍在關內加緊造炮,清軍把紅夷炮用於大規模的野戰和攻堅。僅松山一役,清軍就調運了炮彈萬顆,紅衣炮37門,炸藥萬斤,到陣前備用。

明軍對清軍火炮的長足進展,感到十分震驚。戰役中,明將樊成功說:「達賊將松山二十五 、二十六兩日狠攻,城中拾得打進炮子六百多個,俱重十餘斤,目下南牆所列紅夷炮三十七 門……大攻松山,將欲盡力一舉,妄圖破克,以搖撼八城」。

松錦戰後,明軍關外主力被被殲,火炮多落入清軍之手,只有駐守寧遠的吳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門紅夷炮,而此時屯兵錦州的清軍已擁有近百門紅夷炮,清人曾揚言:「將炮一百位擺作一排,憑它哪個城池,怎麼當得起三四日狠攻?」

滿洲八旗

1642年松錦之戰後,皇太極對漢軍進行了大規模整編,「設烏真超哈八旗」,漢軍的主要來源為清軍在關外歷次戰爭中的明軍降將與部下,共有兵力24500 人,這就是「漢軍八旗」的過往。

精通火炮技術並裝備西式紅夷炮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部,成為清軍新的兵種——獨立的炮兵部隊。

也是在這一年 ,皇太極命漢旗諸將領率所部炮匠到錦州鑄神威大將軍炮,1643年又派人赴錦州督造紅衣炮,像這樣一批地遣官造炮,說明當時的錦州已成為清軍火器的製造基地,形成了清朝歷史上生產紅夷火器的第一次高潮。也為清軍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物質基礎。

04 走向深淵的明朝:只能靠官員捐資鑄炮

明軍正在城頭用火炮轟擊攻城的後金軍(繪畫)

而此時明朝的財政日益窘困,只能靠官員的捐資來鑄炮,如薊遼總督吳阿衡曾於崇禎十年捐造了至少54門的「西洋炮」。宣大總督盧象升等人於十一年所造的一批重500斤紅夷大炮,以及遼東總兵吳三桂等人在十五年所鑄的一批「定遼大將軍」。

此種狀況導致清朝崇德年間,清軍在關外每場戰役中,所能投入戰爭的紅夷大炮均超過明軍,並已擁有攻城略地時所需的優勢火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明軍將大炮分開安設於各個據點,而清軍則往往是集中攻城,雙方在火力上的強弱立見。

入關前夕,已佔領關外絕大部分土地的清軍,更已能綜合明人創穫的冶鑄技術以及西方先進的火炮設計,鑄出35門高品質的鐵心銅體「神威大將軍」火炮。此時在火器的使用上清軍已經後來居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所以說,僅僅依靠先進火器的引人和使用,不可能挽救明朝大廈之將傾,更何況清軍已經掌握了火炮的冶鑄技術和作戰要領。

隨著遼東局勢的進一步惡化,明朝引入製造的先進火器發到各地,「將帥多不得人,城守不固,有委而去之者。及流寇(農民軍)犯闕,三大營兵不戰而潰,槍炮皆為賊有,反用以攻城。城上亦發炮擊賊。時中官已多異志,皆空器貯藥,取聲雷而已。」(《明史》)

三大營是明軍中最精銳的野戰部隊,分別為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作為精銳部隊的戰備和士氣如此敗壞,更不要說地方部隊了,所以說,在內憂外患中,明朝的崩潰是必然的

(圖片來自網絡,歸原作者所有)

讀史使人明智,穿過歷史的長河,我們可以看到帝王將相的叱吒風雲,家國歷史的波瀾壯闊,普通人物的悲歡離合,那些生動的人物和細節,其實離我們並不遠!

相關焦點

  • 清朝皇族血緣密碼:生子順治的孝莊皇后為清太宗生育了幾個孩子?
    △清太宗皇太極畫像。清太宗皇太極的孝莊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是蒙古科爾沁部(位於今通遼市)貝勒博爾濟吉特·寨桑的第二女。
  • 美陸軍將組建新部隊以操作新武器
    參考消息網2月21日報導美媒稱,美國陸軍可能組建一些新的作戰分隊,以操作新型武器系統。美陸軍擬裝備多域戰特遣部隊的多管火箭炮系統(美國陸軍網站)報導稱,正如過去的士兵在入伍時首先進入「愛國者」飛彈連一樣,未來的士兵也許會首先成為高超音速炮兵部隊或精確打擊飛彈連的一員。
  •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原名為什麼叫做「第二炮兵」?
    第二炮兵,簡稱二炮,即中國戰略飛彈部隊。2015年12月31日,中央軍委舉行儀式,將第二炮兵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部隊,並授予軍旗,第二炮兵也由原來的戰略性獨立兵種,上升為獨立軍種。從「二炮」到「火箭軍」,這反映了中國核力量的發展歷程。
  • 皇太極到底是怎麼死的,真的是端坐無疾而終嗎?
    1643年9月21日晚,盛京城清寧宮內,52歲的清太宗端坐於南炕上,雙目緊閉。身旁的太監看了一會,逐漸發現不對,這皇上好像沒在呼吸呀!太監慌忙中喊了幾聲:「皇上,皇上!」在沒得到回應之後,這位太監跑出清寧宮,大喊道:「皇上駕崩了!」
  • 志願軍的武器:蘇制火炮,炮兵的反坦克主力
    在反坦克飛彈出現之前,炮兵裝備的反坦克火炮(舊稱戰防炮)是反坦克的主要裝備。二戰期間,蘇聯曾裝備過多種反坦克火炮,比較著名的包括ZI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和ZIS-3型76毫米加農炮(當時稱野炮),這兩種火炮不僅是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功勳火炮,也是我們這次要介紹的志願軍炮兵反坦克作戰的主角。
  • 傳奇上將向守志,第二炮兵部隊首任司令員,原南京軍區司令員
    1984年10月1日,在慶祝新中國建國35周年的大閱兵上,「大國長劍」——第二炮兵部隊首次公開亮相,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這次閱兵,第二炮兵部隊展示了我國自己設計的遠程、中程和洲際戰略飛彈,震驚了世界!
  • 第二炮兵部隊改名火箭軍,從兵到軍,彰顯從兵種到軍種質的躍升
    1966年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正式成立,這支特殊的部隊始終由軍委直接掌握,是我國實施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被譽為「大國利劍」!1984年,這支蟄伏了18年的特殊部隊,首次揭開自己神秘的面紗,出現了閱兵儀式上,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喀秋莎功不可沒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打出了一支強大的炮兵部隊,喀秋莎功不可沒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正式拉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1951年9月1日,志願軍炮兵第21師203團接到命令,支援志願軍第27軍79師235團對在後東裡布陣的美7師兩個營發起反擊。203團在夜色的掩護下,悄悄地把24輛喀秋莎火箭炮開進了預設陣地,做了嚴密的偽裝。隨著志願軍團長的一聲令下,203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一起轟鳴,瞬間384枚火箭炮帶著無數條火龍衝向敵方防禦陣地,劇烈的爆炸將陣地上的美軍完全覆蓋。
  • 皇太極身為清朝皇帝,為何把自己的嬪妃送人?正史沒敢寫
    皇太極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慷慨大方」的帝王,因為他做了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情!1635年農曆十月初七,皇太極下旨將自己的一位妃嬪送給手下的大臣了,而且這位大臣還是皇太極的表侄!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皇太極為何這樣無情,將自己的妃嬪隨意送人呢?
  • 走進抗美援朝英雄部隊丨邊打邊訓的志願軍炮兵 為建設強大的人民...
    隨著大批改裝的炮兵部隊源源不斷地投入戰場,戰場面貌大為改觀。1952年12月6日,李維波使用新型高射炮擊落美軍F-84戰鬥轟炸機一架,這也是美軍唯一墜落在我國境內的作戰飛機。
  • 武警部隊究竟有多強?步戰車直升機一應俱全,獨立炮兵戰力強大
    其實,到了近些年,我國已經開始陸續為武警部隊配備機動車輛,部分單位甚至已經裝備了真正的步戰車,武警特戰更是已經獲得了不少直-9型通用直升機,至於火箭筒等單兵裝備更是數不勝數。時至今日,武警部隊甚至已經擁有了獨立炮兵單位,一般來說是以中隊為單位掛靠在機動總隊編制下,也有隸屬於相應武警總隊的。
  • 她原是阿巴亥的嬸嬸,卻被皇太極佔為己有,生下一子後竟被休棄!
    導讀:據相關統計,清太宗皇太極一共有11個兒子,皇九子福臨繼承了皇位,即順治帝,而能夠封王者僅有三位,分別是皇長子肅親王豪格、皇五子和碩承澤親王(莊親王)碩塞和皇十一子襄親王博穆博果爾。據史料記載,皇五子碩塞的母親乃是皇太極的原側福晉葉赫那拉氏,關於葉赫那拉氏我們一定不覺得陌生了,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哲哲和表姐布喜婭瑪拉(東哥)就是來自於這個部族,而且這位葉赫那拉氏的出身確實值得說一下。
  • 他被毛澤東稱為「我們中國的炮兵元帥」,在解放戰爭中犧牲
    這支部隊,早吃夠了缺乏重火力的苦頭,終於有機會培養自己的炮兵了,哪有不支持的道理。與此同時,延安炮校的組建工作也全面展開。延安炮兵學校雖然可以依託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的家底,但還是遠遠不夠,從工作、教學到生活,哪方面都有欠缺。為了儘快開課,教材要靠自己編寫,教具要靠自己製作,小到水平儀、米尺、三角板,大到山炮,都要設法製作代用品或模型。
  • 大玉兒莊妃都甘拜下風,皇太極為通遼大齡剩女海蘭珠痛不欲生
    01、天地一英豪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別名天聰汗,即清太宗,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清朝初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1635年,26歲的海蘭珠與皇太極成婚。於是,皇太極的後宮中出現了一姓姑侄三人同侍一夫的「新鮮事」。其實當時,這種事在滿人那裡也算不得什麼,滿族人夫死從(繼)子的事情多了去了。海蘭珠儘管不年輕,但卻最受皇太極喜愛,她在宮中地位僅次於其姑母孝端文皇后。
  • 清朝初年,皇太極為何下令,將兩白旗和兩黃旗互換?
    然而清朝初年八旗制度卻發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即清太宗皇太極曾將正白鑲白兩旗與,正黃鑲黃兩旗做了互換,而且是全員更換。那麼問題來了,皇太極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 彭德懷部隊中的一個小班長,後來成為新中國的炮兵司令,很厲害
    彭德懷部隊中的一個小班長,後來成為新中國的炮兵司令,很厲害 1928年7月,彭德懷領導了著名的平江起義。起義後第三天,成立了紅五軍,由彭德懷擔任軍長。在當時的紅五軍中,有一個小班長,叫邱創成,後來成就很大。
  • 崇禎凌遲處死袁崇煥,並非皇太極反間計,實際上犯了死罪
    因為乾隆的聖旨,板上釘釘的告訴大家,袁崇煥是冤死的,崇禎是昏君,我現在給他平反,我才是明君,他拿出的就是當初清太宗皇太極施行反間計的證據,反正一個意思:乾隆帝:「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 皇太極在清朝皇帝中綜合能力足以排前三,為何卻沒什麼存在感?
    清太宗皇太極是清朝第二位皇帝,也可以說是清朝的實際開創者,之所以這樣說呢,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不少人熟悉的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二是皇太極不只是單純的改國號為大清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