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到: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北京,三千年中國看陝西,五千年中國看山西。回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山西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太原乃山西省省會,4700多年歷史,簡稱並,別稱并州,古稱晉陽。這方水土,自古有「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之稱,至今依然保留著不少美好古村落,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三畛村。
三畛村位於陽曲大盂鎮,《說文解字》裡記載,「畛(chen),讀三聲。意為;井田間陌也。」在古代,也有把溝旁邊的高地梁坎稱作是畛。加上三陽開泰,田中珍寶,既符合這裡的氣息,又有著吉祥的意思,所以就取了「三畛」這個名字。
這座位於黃土高原的特色古村落發源於北宋年間,始祖於北宋年間遷至此地,圍墾造田,繁衍生息。發展到明清時期,全村有官商140餘人,是周邊十裡八鄉較為富裕的村落,有太原府北門外第一文化村之譽。也正因為這段繁盛的歷史,給村子留下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建築,這些古建集北方建築商居、官居、民居於一體。
村口有一個進深約40米的古磚洞門,洞門額題有「萬代榮昌」字樣。磚洞門上建有真武廟,現存山門和正殿,保存完好,牆壁和梁柱之上彩畫獅子、捲雲等圖案依然清晰可辨,廟內還存有三通清朝記述廟宇修繕的石碑,碑文記載該廟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
真武廟對面是基本保存完好的古戲臺,最有特色的是臺頂無梁,靠方木交錯搭建而成,較為罕見,戲臺上還保存著石雕八仙過海圖案圍欄,手法細膩,形象逼真。
村中著名的磐石堡,堡牆高13米左右。磚塊砌築的堡門頂端石鐫「磐石堡」。進入堡內,一眼古井仍然能打到水,青石架和發黑的木製軲轆上深深的繩痕見證著年代的久遠。許多人家的院門雖歷經歲月風雨剝蝕仍然保持當初模樣,蘑菇釘、鐵飾雖已鏽跡斑斑卻依然堅固。村民院落中散落著雕刻精美的石獅、柱底石、石鼓、棚墩石,樣式華麗的門扇、鐵飾等觸目皆是。古堡整體結構還在,牆體只剩夯土牆,樓窯、戲臺、道觀還孤獨的矗立在古堡中的場院裡,反倒有一種古樸滄桑的悽美感。
古村原有大量的遺蹟,但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日軍侵佔村子大肆拆燒破壞,修建炮樓碉堡,掠奪廟宇文物,使古村毀於一旦。日寇在這裡曾殺害了200多名村民和抗日幹部及解剖過活人,村外「萬人坑」和李海山烈士紀念碑就是最好的見證。
這樣的建築群在北方十分少見,堪稱中華建築之精髓所在。然而,這樣的古蹟並沒能完全地保留下來,實在是令人痛心。倒塌的牆體、椽簷、門匾讓人觸目驚心,荒蕪的庭院、屋宇、瓦楞令人不寒而慄。雙手撫摸那些已經倒塌的斷壁殘垣,雙目注視著那些日漸模糊的牆繪壁畫。
曾經熱鬧非凡的老街,如今偶爾出沒著幾個蒼老的身影;曾經溫馨無比的人家,現在常常是野貓老鼠當家。看著眼前這個古老的村落,在送走了這一代老人之後,是不是也一同將自己埋葬?今後不知還能觸摸這裡的古老和滄桑?體驗這裡的寧靜與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