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中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先發制人當然有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先發制人,一般情況下,速度慢、目標大、探測範圍廣的預警機也沒有必要跑在前頭,非得說個所以然,先發制人,戰鬥機是作為任務整體調配的,不存在誰先誰後的問題。
1.不存在萬無一失的戰爭
戰地本來就是提頭當夜壺的地方,從來沒有人比戰場更容易發生意外,所以,即使你有充分的準備計劃,真到了上場的時候,也會發現它很快就會變成漏洞百出的廢紙。許多情況下,戰場只能考驗雙方誰反應快,誰犯錯少,誰容錯率高。
2.預警機的行動模式只存在調配部署,不存在先後出動
當今任何高級空軍的任務,實際上都離不開預警機的支持,有沒有預警機差別很大,就能把戰鬥力提高几個等級。因此,如果真的有預警機參與了空軍的任務,那它一定是先部署好的,沒有任何「先-後」的問題。同樣由於預警機的重要性,它不可能被部署在「前方」,而是更謹慎地為己方提供指揮支援,而且還會有專門的護衛部隊來保護預警機。
真預警機與空戰搭配使用,多數戰機將圍繞預警機信息圈內移動,彼此有機結合,支持作戰,可視為一個整體,也可理解為一個陣型或一個戰鬥模式,沒有前後差別。在戰爭的時候,你問軍隊會不會把總部放在正前方?海戰中的驅逐艦護衛艦會不會丟棄他們的旗艦?
3.預警機並非毫無防衛能力的弱勢群體
有些小規模的空戰情況不太清楚,的確會有預警機充當偵察機頭的情況出現,但是還是那句話,預警機不是瞎打沒準備的仗,必要的護航機不會缺。一國的預警機數量相當稀少,而戰鬥機卻很多,這樣的裝備至少不會缺少。
而預警機也不是弱沙包機,這類機型從高能探測到電子戰無一不精,無論對方是否是隱形戰機,它自然都有極大的探測劣勢。假定兩臺機器都是蹲在草地上的人,預警機可以在1000米範圍內互相搜索,而隱形機的雷達30米範圍內都只能探測到一個狹窄的方向,你為什麼說最後不幸的會是預警機呢?
儘管預警機為了兼顧穩定的偵查能力,在幹擾技術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偶爾玩電子壓制也並非不行,例如美國E-2D預警機,它已經能夠通過專用的電子防禦系統,實現對敵方的攔截、誤導,甚至混淆對方飛彈的正確鎖定。
一些預警機也可以通過數據鏈控制飛彈的攻擊,甚至在附近的戰機上也不需要護駕,只需發射超視距飛彈,就可以通過預警機的引導,將敵人殲滅。
4.空中任務偵察機才是最優先的
而在預警機與主力戰機同時出現之前,最需要出動的實際上是偵察機,不管是無人偵察機,還是有人偵察機,或者是武裝偵察機、電子偵察機,沒有事先探查好戰場,在現代戰爭中都有可能慘遭死亡。
對殲20這樣的隱身戰機而言,最理想的空戰狀態是「黑夜殺手」,他們通過隱身性能躲開了「黑幕」,利用自己的被動探測系統獲取目標信息或通過其他系統節點如預警機發送目標信息後,儘量讓機載雷達不開機或利用LPI模式不觸發對方的報警系統,神不知鬼不覺地幹掉敵人。這種操作模式顯然更需要其他節點如預警機的信息支持。
以美軍的常用戰術為例,他們會在戰前或戰時採用RC-135電子偵察機進行偵查,完成一切戰略和戰術偵查任務,通常RC-135的任務就三項:1.標示對方部隊動態2.對戰局和臨近威脅進行廣播通告3.為地面防空提供目標靶向。
這三種任務至少有兩項是需要通過E-3預警機不同程度轉接和輔助的,同時它也直接對所有的己方戰團信息負責。
當然,RC-135也不是真就去送死的,它也有電子戰飛機、戰鬥機、飛彈的輔助壓制,以及己方先期就已經做好的戰場深度偵查和參謀研判,偵查範圍也控制在己方戰團觸鬚內,以避免攻擊脫節,電子偵察機負責開眼,預警機負責指揮,戰機負責打架,三位一體。
總之,現代空戰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沒有讓某一種戰機去單幹的說法,只要作好戰鬥準備,那就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