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小文
此次新冠疫情的發生,讓人們再次把目光聚焦在野生動物身上,很多聲音認為如果有些人不吃野生動物的話,這次疫情也未必會爆發。雖然目前疫情的起因還未查明,但是公眾對於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呼聲越來越高。前段時間,就有研究發現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和穿山甲中病毒的基因序列有高達96%以上的相似度,這一度讓公眾懷疑是不是穿山甲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但目前真正的新冠病毒中間寄主尚未確定,而且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人喜歡吃野生動物呢?
人類捕殺野生動物的目的無非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為了吃它們的肉;另一方面是利用它們身上的部位。以穿山甲為例,它們的鱗片被認為具有一定的藥效,因此千百年來一直作為中醫裡的一味藥存在著。此外,還有些人喜歡吃穿山甲的肉,認為這種動物的肉中含有比家畜更高的蛋白質。然而,野生動物專家表示,這兩種說法目前都沒有科學證據能夠證明。
除了它們具有食用和藥用價值之外,還有盜獵分子的獵殺。但盜獵分子獵殺瀕危野生動物僅僅是為了賺錢,而購買這些動物的人還有另外一個動機,那就是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總有一種「物以稀為貴」的思想,認為東西稀少才能彰顯它的價值。因此,很多奢侈品發行一款產品都按照限量版的方式進行,這樣更能夠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而且,一部分奢侈品包包若是由珍稀的野生動物表皮製成,這樣更能凸顯出該產品的稀有,讓擁有者產生「高人一等」的感覺。
但對於非洲的發展落後國家來說,野生動物很多時候都是他們維持生命必須的食物,這倒像是一個祖祖輩輩相傳的生活習慣,很難被改變。據了解,上個世紀非洲大陸上野生動物盜獵情況十分猖狂,在國家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措施後,盜獵的情況有所收斂,但一直都沒有消失。為了拯救一些瀕危的野生動物,現在國際上已經有很多保護野生動物的協會和組織,在這當中,就有組織曾建議用人造物代替瀕危動物身上的價值部位,從而使得野生動物能免受殺害。
來自牛津大學的研究隊伍,在前幾年就宣布成功利用馬毛合成一個特別真實的「犀牛角」,根據檢測發現,該合成物從外表上幾乎和天然的犀牛角沒什麼區別,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除了犀牛角之外,目前已經有研究團隊在研究如何合成象牙、穿山甲鱗片等野生動物市場上較受歡迎的產品。
如果這些人工合成物最終能夠穩定地流入市場代替真正的天然產品,那麼很多野生動物的性命都能保住。但也有消費專家表示,消費者也並非都看不出產品的真假,這種方法是否能夠挽救一些瀕危物種,還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