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權,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古老現象。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特權以不同的形態、為不同的個體與群體所掌握。其中,貴族作為等級社會中耀眼的存在,長久以來便享有與之尊貴地位相符的大量特權。
然而,法國大革命卻開闢了貴族歷史上的一個新階段,率先對貴族特權發起了進攻與挑戰,革命結果「附屬於貴族身份的特權幾乎立即被廢除了」,而這次革命主力是平民階層。
平民階層作為被貴族剝削的人,雙方關係自然談不上融洽,用勢同水火形容也不為過,最終大革命的爆發也印證了雙方存在的巨大矛盾,但貴族與平民真的無法共存嗎?
歷史上的日本則展示了兩者的另一面,日本的貴族和平民不但可以和諧相處,還可以合作,甚至通婚也十分常見。為什麼法國貴族與平民水火不容,而日本則可以和諧相處呢?
首先我們來看法國,在舊制度時代的法國,法律區分出三個等級:教士、貴族和第三等級。但嚴格說來,教士是一種職業,他可以是貴族也可以是平民,所以可以簡單將法國制度看作貴族和第三等級(勞動者)。
貴族本源於軍功,早期貴族多以戰功受封。法蘭克人入侵高盧後,除前羅馬——高盧貴族保有的地產以及王室土地外,國王將土地分封給親兵和隨從,他們就是最早期的貴族。
這些軍事貴族作為封臣向國王履行軍事義務,作為領主則向人民提供軍事保護和其他形式的庇護,例如幫助領地農民逃避沉重的軍役負擔。
「封建主在領地內獨立行使審判權、司法權、收稅權、鑄幣權、行政權等等,而所有這些權力都隨同領地世代傳襲,國王的官吏被禁止進入領地行使職權。」——《法國封建制的形成》
在隨後和平發展中,貴族的職責功能發生了轉變,除徵戰殺伐外,他們更多地扮演起地方父系政府的角色。誠如託克維爾所言:
「在封建時代,人們看待貴族近似於我們今天看待政府……貴族確保公共秩序,主持公正,執行法律,賑濟貧弱,處理公務。」
雖然人民為此承受負擔,甚至因領主未能盡職或負擔過於沉重而偶有反抗,但貴族在地方治理中的制度性地位確保了「服務——酬勞」邏輯持續發揮作用。總體上,貴族以建構地方共同利益的貢獻獲取了社會成員對其特權的承認。
隨著社會的發展,財富的重要性凸顯出來,一些資產者所擁有的的財富甚至超過了貴族,久而久之,這些富人通過財富打通了貴族的階層,他們可以「買」爵位,通過資金獲得貴族支持,擔當政府要職。
富人通過財富踏入貴族的圈子,這是一個「bug」——制度等級間沒有禁制,也就是說,勞動者只要通過足夠的財富就能夠踏入貴族階層。
這種制度「缺陷」導致兩個後果,一是底層勞動者會很努力勞作,企圖通過奮鬥改變自己的階層;
而更大的後果是,上層人為了分得更多的利益,開始打壓、剝削底層平民,對他們來說,蛋糕是固定的,要想分得多一些,要麼增加一塊蛋糕,要麼幹掉分蛋糕的人,顯而易見,增加蛋糕最容易達到。於是就當時的社會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現象:
「財富超越了所有社會藩籬,把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上層連接成一個『靠金錢團結起來的上層階級』。」威廉·多伊爾《法國大革命的起源》
由於階層之間具有的「可跨越性」,使得平民對自己本身的社會地位並沒有足夠的認同感,他們會抱怨為何自己不是貴族,為何自己總是被富人剝削,而不能獲得應有的報酬,這種思想為之後的矛盾激發埋下了種子。
除階層之間的可跨越之外,「貴族」集團的野心頗大,他們依靠自己的特權不斷掌控更多政府職位,滲透進教會和政府各個部門,乃至軍隊高層都可以隨處看到貴族的身影:
「滲透到國家統治機構裡,他們壟斷著教會和軍隊的高級職位,充斥於各高級委員會裡,並佔據了除財政總監以外幾乎所有的部級職位」——喬治·勒費弗爾《法國大革命的降臨
當他們將自己的能量滲透到國家的每個角落時,野心就不受控制的噴湧而出,17世紀中葉,法國發生過兩次大型貴族反叛,企圖奪去中央政權事件,儘管兩次都失敗了,但足以證明貴族的勢力何等強大。
由此還可以說明一點,因為貴族的勢力遍及全國各個角落,導致即便平民不滿苛捐雜稅,但卻上訴無門。
平民生死與貴族利益之間作選擇,國王永遠會毫不猶豫地選擇——貴族利益,因為貴族可以維護他的統治地位,這又為平民「暴動」添了一把火,事後證明,這把火還將國王燒死(處死路易十六)了。
由此我們得知,法國階層的不嚴密,使得出現可跨越性的漏洞,使得平民並不能從心底認可自己的社會地位,而且因為貴族的一手遮天,使得平民的苦痛無法得到申訴。
這一切都使得平民對貴族的怨恨猶如一個火藥桶,並且越積越大,只差一點火星就會燃爆整個法蘭西,當這個火星(法國大革命)點燃後,法國貴族特權徹底失去。
接著我們再來看日本,日本是最注重等級制度的國家,甚至二戰時,日本瘋狂侵略佔領國家想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在他們眼裡也是為了用自己的等級制度「拯救」各國。
不要覺得不可思議,在當時日本人眼中,各國所謂的自由太過混亂,一點制度都沒有,遠不及日本制度優秀。
「在他們看來,只有他們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自上而下的等級制度的國家,也只有他們最了解『各得其所『對於世界來說是多麼重要。」——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
近代日本受了很多西方文化影響,自由程度相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本質上,它依然是一個講究等級制的貴族社會,我們可以發現,日本人在平常寒暄交談時,由於彼此親疏、輩分、地位不同,說法也不同。
比如「你」就有多種不同的說法,不同場合用的「你」也不同,還有鞠躬、跪拜等動作也分很多種,視對方身份、地位不同而動作也不同。
日本的等級制度自古有之,源賴朝統一日本後,將政權從天皇手中奪過,從此天皇成為了「傀儡」,在後來諸侯混戰,德川家康再次統一日本,建立幕府統治,此後260年,日本的中央集權達到巔峰。
此時的日本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等級制度,在封建社會的日本,每個人的身份生下來就是世襲的,無法更改,日本社會自上而下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商人作為最低階層的存在,不受尊重,不受保護,從根本上杜絕了商人對封建制度的威脅。
「商人階層永遠和封建制度勢不兩立,只要商人有機會發達,就意味著封建國家要走到頭了。」——《菊與刀》
農、工、商在當時都被稱作「庶民」,也即是平民,在其上是武士(貴族),武士與庶民是維持封建社會穩定的兩個階層,二者統歸大名(藩主)管轄。
這兩個階級各自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法令與職責,二者各司其職誰也不幹涉誰,雖然武士屬於貴族,但實際其本身並沒有多少財富,甚有些低級武士不如庶民有錢,但是法律規定,武士就是武士,即便是最低級的武士也不能從事生產活動。
而庶民就是庶民,永遠不可能跨越階層成為武士,這就是日本社會階層的禁制, 這可以使得各層人民從心底接受自己的身份,本本分分的守住自己的工作。
有等級就會存在剝削,日本自然也會這樣,但是,一旦藩主對庶民的稅收過重,農民們就會出來反抗,雖然他們是處於社會底層,但從未放棄過維護自己的權利。
在幕府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裡,農民起義多大上千次,他們反抗的原因多是各地藩主累加的賦稅,而不是最開始政府制定的傳統稅務,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農民的抗議,幕府當局收到消息後都會立刻審查,最終判決多是對農民有利的。
也就是說,日本的貴族無法影響最高統治的決策,這點保證了廣大平民為捍衛自己權利作出的鬥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之所貴族與平民和諧相處,而不像法國那樣兩者擁有巨大矛盾,在於日本制度即限制了平民與貴族階級通道,又能夠保證平民的權益,解決其對地方藩主的不滿。
在「一張一弛」之下,日本社會的平民與貴族才能達到和諧相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