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與1993公映的電影,雖說在那時,影視圈已經足夠發達,從次年走上熒幕的《鐵達尼號》也能可見一斑,但《辛德勒的名單》仍舊以黑白片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因為它描述的是一段與種族滅絕有關的悲痛歷史。
而在電影中,除了拼盡全力拯救猶太人的主角辛德勒外,最令人形象深刻的角色就是納粹軍官阿蒙。他長相英俊,但眉宇間卻充滿了陰鬱之氣,他殘忍、無情、將猶太人看作隨時隨地可以虐待殺害的牲口,而且更令人覺得後怕的是,他並不是導演虛構的角色,在歷史上確有阿蒙其人,名為阿蒙·戈斯。
黨衛軍狂徒
一戰並不是世界大戰的終結,只要有人還做著帝國主義的白日夢,就必然會有戰火襲來。果不其然,一戰結束後沒有幾年,挑起一戰的德國就忘記了自己流過的血、受過的傷,再次發動了世界大戰。
和一戰時不同,二戰時期的德國似乎有些走火入魔,推崇民族主義時軍國主義的思想也被推至最高點,而阿蒙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為了納粹德國最恐怖、殘忍的黨衛軍中的一員,雖然在他看來,這是一份無上的榮光。
黨衛軍的前身其實只是一支負責保護希特勒安全的護衛隊,在納粹掌權開始獨裁後,才有了憲兵的義務。再然後,在希姆萊擔任德國內政部長之職時,黨衛軍才正式地成為了我們熟悉的,兼具"治安、審查、護衛"為一體的樣子。
而本文的主角阿蒙所在的黨衛軍隊伍,則是主要負責治安這一塊。不過此"治安"非彼"治安",被極端民族主義侵蝕了的納粹德國,當時的治安任務內容主要是對猶太人的鎮壓與屠殺,阿蒙也不例外。在1943年,他成為了普拉紹夫集中營的指揮官,自此,他本就染血的人生更加充滿了血腥味。
恐怖的劊子手
阿蒙本是奧地利人,因受到一場炸彈襲擊的牽連,才從奧地利逃亡德國。和那些被納粹黨的演說洗腦才陷入瘋狂的人不同,他是個天生的種族主義者,尤其排斥猶太人,而且因為他的長相是納粹認定的標準日耳曼人模樣,所以他深受黨衛軍頭目的賞識,官職屢屢提升。
到了成為普拉紹夫集中營長官的時候,阿蒙已經是手上血債無數的劊子手了,他在1942年參與了納粹在波蘭境內發動的對猶太人的屠殺,他殺害手無寸鐵的猶太人,就仿佛是在路上不小心踩到了螞蟻,沒有絲毫的愧疚與悲痛。
普拉紹夫集中營內的倖存者曾這樣評價過阿蒙,他說阿蒙是一個身喜怒無常,視殺人如兒戲的怪物。每日他都會在陽臺處俯視著他們勞動,如果他們中有誰動作慢了一步,就會被他無情地射殺。
而且,阿蒙在處罰懲治他們時,也會用最侮辱踐踏他們尊嚴的方法。辱罵成為理所當然,拳打腳踢也是家常便飯,用鞭子抽到皮開肉綻也不是稀奇的事情。他們哭喊求饒也沒有任何用,阿蒙仿佛沒有感情,只有在殺戮時才宛如新生。阿蒙給他們帶來了終身的陰影,即便是那時阿蒙已經上了絞刑架。
不知悔改的惡魔
納粹德國的戰敗,使得正義的光輝再次照耀在了歐洲大陸,像阿蒙這樣的戰犯都被送上了法庭,準備接受人民的審判。然而,即便是蘇聯紅軍已將紅旗插上了國會大廈樓頂,他們中的有些人還沉浸在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美夢當中,狂熱的納粹分子阿蒙就是其中一員。
在軍事法庭上,阿蒙沒有流露出一絲一毫的愧疚,對自己的罪證供認不諱不說,還屢次頂撞審判員,聲稱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義務而不是罪行,他是長官,有權利去處理自己管轄著的猶太人,即便他所說的管轄值得是毆打與屠殺。
由此看來,阿蒙是徹頭徹尾的無可救藥了,像他這種死不悔改的狂熱納粹分子,與其說是人,倒不如說是行走人間的惡魔。於是,法庭不再考慮給予阿蒙悔過自新的機會,判處了他絞刑。
而且在處死阿蒙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些很微妙的事情。在行刑時,套在他脖子上的繩索斷了兩次,直到第三次行刑時他才被順利絞死,在死前最後一刻阿蒙還不忘喊出納粹黨的口號,此舉在他看來或許是榮譽,但在旁人看來不過是可憎的瘋話。